胡晓伟 张 昕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 136000)
著名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曾寄语:“一马当先,笛艺腾飞”!写的就是马迪教授,马迪先生九岁时开始学习笛子,197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跟随著名笛子演奏家元修和先生习笛。80年考进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先后受益于谭谓裕及陆春龄等老一辈知名的笛子大师。82年毕业后,就职于陕西省歌舞剧院,担任首席笛子独奏演员。现被聘为西安音乐学院笛子导师。《秦川抒怀》已流传了近 30年,马迪在创作作品、竹笛演奏、普及教育、竹笛理论上均体现出大家丰采。
取材于陕北地区,当地的戏曲音乐,激昂豪放地抒发了对蒸蒸日上的秦川由衷地赞美喜爱之情。听到此曲时,就会使人联想到“八百里秦川”的沧桑变化以及陕北汉子奋进、豪放之情。这种豪迈的感情也给与了曲作者生活的积累和真实感情的流露,并且他用自己成功的演奏,通过笛声的“吹情”,传遍了中国大江南北。
《秦川抒怀》这部传世经典,就是大师真实情感的表达与吐露,在曲调与神韵间,在音符与节奏间,我们都在感受着大师耐人寻味的意境。作为一个竹笛演奏者,想要使自己的演奏不断获得进步,就不能使自己的演奏永远停留在传统的吹奏方法上,而是要根据现代音乐的发展来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奏艺术,要善于掌握,创造,要有新的想法,要努力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以提高准确处理曲子的能力。
在学习这首作品之前我大量阅读了作者的生平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等等一些关于这首作品的资料,这使我更加的对这首作品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当时我听了大量的音频资料,大部分的人演奏的《秦川抒怀》都听了,当时反复听,直到我对这首作品的旋律有了充分的理解和熟悉,这样我才开始了这首作品的学习。
全曲是由引子和一个三部曲式构成,是一首 E徵七声调式的笛曲。作曲家从 A乐段统计小节,全曲共158小节。
引子音乐是全曲之精华所在,正确理解引子音乐的情感与意境是体现演奏者对这首曲子正确理解的最基本要求。开头第一句要求演奏力度要强,节奏急而不忙,前五个 sol音舌头力度与手指“打音”要配合好,不能出现含糊的吐音或手指“打音”拖拍的现象,高音do、re、fa的音程关系要准确,气息要跟上力度的表现,直接体现出强烈的地方音乐调性,最后一个 sol音力度要由弱渐强,收尾时的气息要跟住,收音时要果断;此乐句与上一乐句为前后句,引子虽为散版,但散中有序,节奏要跟住,前三个 sol音为三吐形式,要演奏清楚,其中有小幅度减慢,为下滑音,手指下按的摩擦要充分不能着急落下,最后落到re音上时要稳定,由弱到强力度明显。为笛子与乐队的对奏部分,仿佛在八百里秦川奏响笛音后由山川中产生的回音,此句演奏时,力度要明确舌头的“三吐音”演奏技法要清晰,与乐队对奏时不能抢节拍并第二个 sol sol re时要有渐慢,为承接下句做好准备。此句用慢速双吐音到快速双吐音的方式演奏,渐快效果要自然,音色效果要清晰。此句是我认为整个引子最有感情的一句,首先四个 sol音中有附点音符的出现,在音乐进行的过程中埋下伏笔为后面揉音的“吹情”做好准备,这四个 sol音要用“单吐”演奏,因为我在训练中试过用“双吐”,但清晰度与力度不能充分地表现,最后我确定用“单吐”;三个re、sol的反复出现虽为一样的音符但力度与节奏却不同,前两个re、sol速度要稍快些,“上滑音”速度要稍快,最后一个re、sol要稍慢,“上滑音”力度要做出两音交替过程渐强的感觉,手指要充分摩擦;最后这个降 si音是本曲特色音“压揉”,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了解到,此音是用左手食指全按加上中指按半孔到左手只按食指半孔过程的反复进行产生出的“揉音”,此技法要求两根手指要紧贴,手腕轻柔发力,按孔开孔速度适中。在训练此音前期我由于急于求成,训练成“颤音”效果,后经老师改正由慢练起,慢慢出现揉音效果。最后一句也出现了降si音,也是用“压揉”的技法演奏,需要注意不要拖节奏,此句音乐感情的发展就像即将要开始讲一个抒情故事准备的最后一句话一样,要缓缓道来,为迎接乐队旋律做好铺垫,潜在的节奏要稳定,最后一个 要做渐弱处理。
A段慢板段,此段要充分理解乐曲的情感,要突出情感的对比变化,“点”与“线”的变化要准确,要做好对全局的把握,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充分表现出来。重点乐句如下:
(1)此句特别突出音乐的语气感,因此要像人说话似得娓娓道来,要做到“似断非断,藕断丝连”。
(2)是慢板高潮前的铺垫句,第一个节奏切分音力度要准确re到sol的渐强力度要明显,最后一个sol音要稳定。
(3)前两小节为高潮句,力度要强烈,脑海中要有八百里秦川的壮观的画面,感情要到位,后一句 do、sol、do要迅速弱下来,做到弱而不虚,使观众心里再度安静下来并有期待感。
B段快板部分,须有热情奔放的感情,要尽量使这种热情奔放的感觉与气息变化技巧做出一个强有力的对比,循环换气长音要尽情抒发,力度变化分明,虽是快板,也要注意揉音的运用,注意音色自然委婉,不要因为速度的变化导致揉音变形。
C段乐曲舒展壮阔,显示陕北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曲家主要借用了陕西皮影戏中的“碗碗腔”为素材,演奏时主要注意音乐感觉的连续性,提升气息量的积累,多加练习强音长音,并准确运用各种技法,不能拖沓,使此段如瀑布般,倾盆而下,气势磅礴。
这首曲子层次分明,生动形象,感情丰富,对比鲜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竹笛作品中一件不可多得的作品。从作品中就能看的出作者对陕北民间音乐的掌握之精深,对民间音乐的二度创作的得心应手,在音乐创编上了才华和智慧。
以上是我本人对该作品在学习演奏中的一些体会。除了技术熟练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准外,我想作为一名新世纪从事竹笛演奏的艺术新人,拓宽思路、放开眼界对音乐本质特征进行深层挖掘与研究更是演奏好这类作品的关键。因此,我要不断努力,将竹笛作品吹奏的更完美。从而也深信竹笛艺术将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乐坛之上。愿与各位老师同学们共勉。
[1] 王次恒编著.《笛子入门与提高》.金盾出版社
[2] 《中国笛子基础教程》.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3] 中央音乐学院编著.《民族乐器传统独奏曲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
[4] 胡结续编著.《笛子吹奏法》.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