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军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广西桂林 541002)
传统观点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式,可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式,使表达方式中的意象更突出,更具形象性,更具有修辞色彩。当代隐喻理论的诞生则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由Lakoff和Johnson共同编写的《我们赖于生存的隐喻》一书出版为标志。当代隐喻研究的研究范围已经不再是纯语言范畴,已经拓展到与人的思维、认知领域。换言之,隐喻即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概念化方式(Lakoff & Johnson, 1980).
在Lakoff和Johnson看来,隐喻可以分为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系统的映射,从具体的概念域出发,以抽象的概念域为目标;概念隐喻是思维在大脑里的抽象与概括。如Affection is warmth, Time is space.而语言隐喻是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方式 ,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但受制于人的认知层面中的概念隐喻。如抽象的概念隐喻“爱是温馨的”就可以派生出“热血动物”、“冷血动物”、“铁石心肠”等具体语言隐喻表达。因此大多数学者讲研究重点放在概念隐喻以及相关的方面。
爱情 ,是人类一种非常普遍的真实情感,象征意义及内涵极为丰富,既来自生活,又极具哲理性。人类生活中的这一普遍情感往往需要借助隐喻,才能使人理解其内化意义。凭借概念隐喻这一方式 ,人们可以更加形象地对爱情进行表达和抒发。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具体的表达方式中,发现、归纳这两种语言在概念隐喻方面的异同点,并探究有关概念隐喻形成的机制,如认知、心理、文化等多种因素。
在不同的语言中,概念隐喻往往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类的行为活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类同性,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因此,概念隐喻思维模式具有普遍性(李国南,2001: 80).这一普遍性也外化于爱情的多种表现形式上, 从而呈现出属于不同文化场域的人们在思维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是人类思维的共核。语言的活动也是思维的活动。在中国和西方两种典型的文化中, 爱情会概念化为“战争”、“旅程”、“火”、“容器”、“心”等等,这些概念隐喻是建立在人类社会的共同特征和人类相似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基于汉英两种语言,笔者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 ,现实社会中的不少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几分心酸,几分欢愉。茫茫的爱情之路上,遇见了最终属于自己的另一半,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也有中途挥泪而别,无果而终的时刻。英汉两种语言有相关的表述,例如:
A.爱情终会有其归宿。
B.情路坎坷。
a) 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
b) Love itself is not an end but a process.
火,是燃烧的,是热情的。大多数人向往着独特而热烈的爱情,而这种爱情会带来流光溢彩般的火热诱惑。恋爱过程中的双方需要彼此鼓励、彼此支持,两颗心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否则,其爱情之火将很快熄灭。依此推断,爱情是火的隐喻是将始源域(火)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爱情)之上,那么抽象的爱情与具体的、可感知的火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概念系统,这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也有体现,例如:
A. 苏比瞬间被爱的炽热烈焰吞没了。
B. 爱情的烈火在双方的胸中猛烈地燃烧着。
a) Tom kissed the lovely lady, and gradually the intensity of passion began to burn him .
b) Her natural fire of love was transmitted into the fine stream of thought.
人类早期,“心”常常被认为是“爱”的发源地,是产生情感的器官。爱来时动心,走时伤心。爱情需要一颗温暖的心 ,通过心来感受。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有关的表达,如:
A.他们两心相悦。
B.“若是云心水性情分寡,怎供出梦蝶寻花。”(明·叶宪祖《鸾鎞记·喜谐》)
a). Jack has already given his heart to Jessica.
b). The girl broke her boyfriend’s heart.
在上面这个概念隐喻中,爱情是存放在某中器皿中的液体,那么它就应该具备液体的某种特质;,液体代表爱情的深度与品味。既然爱情是水,那么它就温柔明亮;既然爱情是酒,那么它就越久越醇,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表述:
A.Corrine has been filled with love. B.Warm feelings welled up inside her.
这个概念隐喻也同样适用于汉语:
a).那个妞已有些春心荡漾了。
b).阿哥们阿妹们情意长呐。
爱情是战争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爱情的影响下,不少人很难能够理智地去思考,最后双方的角逐结果却是没有输赢,只有伤心。在爱情这个战场上 ,可以“进攻”,可以“占领”,当然也有一些其它的隐喻表达方式,如:
A.他俘获了珍妮姑娘的芳心。
B.爱情保卫战。
a).She fought for him , but his mistress won out.
b).Jack has made an ally of her mother.
在描述爱情的概念隐喻中,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不少差异,这是长期以来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某些植物,还有农产品和农业生活也可用来隐喻爱情(赵艳芳,2000)。这体现了汉民族“以农为本”的生存背景。而在英语中,用农产品隐喻爱情的表达较少,而且用词也与英格兰民族的农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蓝纯,2005)。具体的表达方式有:
A.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爱情是蚕)(《无题》李商隐)
与汉语言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文化常常把爱情与货币等贵重的东西联系起来,英语中有“Love is commodity. ”的概念隐喻,具体的表现形式如:
a). Connie really treasured the love from Johnny.
b). Richard has invested a lot and tried to maintain his relationship with Cloris.
Quinn认为文化模式创造和选择隐喻,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会使隐喻发生变异(Quinn,1991)。同时,思维模式的不同也会使隐喻发生变化。
隐喻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思维有其共性;但是隐喻在不同民族之间、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彭增安认为 ,“西方人见长于分析和逻辑 ,因此思维成线型 ,而东方人长于整体式 ,他们富于想象和依靠直觉 ,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圆式思维方式”(彭增安,2005)。西方的思维特征主要是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辩证的客观唯心论思想;而华夏民族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由阴阳交感而融为一体的整体世界,从而整体式思维把自然、社会、人放在一个庞大的关系网中进行考察分析,注重整体的关联性。一般来说,中国人不轻易对事物下结论,更不会作出极端的结论,这是一种力求圆融的原始辩证的思维模式;中国的贤人注重直觉意象而非逻辑推理,“注重观物取像,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连淑能,2010)。因此传统的中国文化思维具有较强的具象性 ,而西方文化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作为认知形式之一的隐喻,汉语更多地使用具体事物映射,而英语较多地采用类比、推理等方式对目标域进行诠释、说明,从而也就产生了汉英爱情隐喻的不同表达方式。
另外,中国人对爱情的态度大都内敛、含蓄,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青年男女从爱慕、相恋、结婚,在渴望一种稳定而且美好的关系。花言巧语并非国人喜欢,借物喻情却是常常可以表达自己对高尚爱情的渴望与追求,例如。在《诗经 <郑风 >》有《溱洧》一篇,“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是我国春秋时期,青年男女互赠芍药以表爱意。而西方人性格热情、浪漫、大胆。西方人往往以直白热烈的方式去追求爱情、表达爱情,如英国人罗伯特 .彭斯的名诗《一朵红红的玫瑰》;这首诗是作者写给他的恋人,赞美对方的美丽,抒发了作者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
不仅中西方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区别,文化的差异就更大。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具有一种先天的和谐观。华夏文化中,人是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儒家文化,整体上强调的就是要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身心的和谐。道家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和谐内涵 ,尤其是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辩证趋反"等基本理论主张 ,更是十分集中地体现了道家的和谐理念和思想。受传统的儒教和道教影响 ,这些和谐共处的世界观也影响到人类对爱情所持的态度 ,而偶居不离、交颈而眠、成双成对的鸟类 ,以及植物等所体现的亲密和谐、不离不弃正符合中国人崇尚和谐的世界观(裴霜霜,2007)。汉语中和谐相依的鸳鸯、并蒂莲、比翼鸟都是这种哲学思想在语言中的体现。西方人对爱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西方现代的爱情观建立在希腊民主制和基督教文化模式之上 ,对于西方人而言,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去了无限的趣味。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绝对纯粹的。在他们看来,爱情可以构成了生命和生活的全部。因此反映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是双方齐心协力地面对难关 ,一齐与外部压力做斗争,共同争取美好的生活。
综上所述,隐喻不仅是一种人类的认知,也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借助一定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了解隐喻的形成机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好这两门语言。同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地讲解隐喻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机理,帮助学生从深层次、多角度去理解中西方文化;同时,对本国文化进行多方位的、有重点的把握,发掘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豪感,为建设和实现和谐文明的人类共同体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1]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Quinn, Naomi. The cultural basis of metaphor. Fernaudez.Beyond Metaphor: The Theory of Tropes in Anthropology.Los Angel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57 - 93.
[3]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4] 李国南.词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增订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裴霜霜.汉英“爱情”情感隐喻比较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65 ·68
[7] 彭增安.隐喻研究的新视角[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8]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