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胜利 吴宗泽 万 频 周郭许 谢 云 蔡述庭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国家正极力推动创新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及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正组织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迫切需要一大批信息化尤其是自动化专业领域创新型人才。
为使得教育迎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推动社会经济及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教育部正组织开展“工程专业认证”和“卓越工程师计划”,前者要求覆盖到每一个学生,后者要求必须有1年的企业经历。目前,全国不到10%普通高校工科专业点通过工程专业认证,而且只有通过工程专业认证的专业才能申请卓越计划认证,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教育部 2015年卓越工程师计划进度报告指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中难度最大的方面是“校企合作”中的一系列问题:
1.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不足;过分注重理论素养,相对轻视工程实践,导致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不深,动手能力不强的尴尬境地。
2.行业缺乏参与的热情和动力,现在行业缺乏政策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对他们来说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学生没几个人愿意参与实践活动和以后从事工程技术,致使他们缺乏参与的热情。
3.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企业界更多需要应用型人才,高校偏向理论知识的教授,导致高校的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脱节,人才培养很难直接满足迎合企业应用型创新的需求。
以上问题严重阻碍了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据统计,2013年,全国1170所本科院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1060所,占90.6%;全国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494.4万,其中工科学生495.3万,占33.2%;地方院校957.9万,占全国本科在校生数的63.1%。广东62所本科院校,58所地方院校,本科在校生16.4万,居全国第四位。
作为大众化主力军的地方院校,普遍存在专业数量不多、同一专业规模大 (班级数多,学生数多)的特征。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自动化类工科各专业每年招生规模高达300~400人。实践环节是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最薄弱环节。对大规模本科工程教育而言,仅仅依靠校内资源,依靠传统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尤其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创新资源的集聚等方面,实现路径偏少,难以适应大规模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
广东是中国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以单独经济体计算,排名位列世界第 5位。广东也是电子信息产业强省,汇聚了包括华为、中兴、腾讯、大疆创新等一批国际知名IT企业。2014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 2.97万亿元,同比增长8.1%,连续24年居全国第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6021.1亿元,同比增长22.7%,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广东未来 10年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务的完成,以及广东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核心就在于从“制造”向“智造”的大转变,需要以自动控制、通信、电子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制造业,急需以自动化专业为代表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同时,广东丰富的企业资源和产业升级氛围,也为工程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工程实践土壤和创新环境。为服务于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和两化融合的需求发展需要,培养适合广东未来经济发展的自动化学科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是广东工业大学作为地方最强的工科院校责无旁贷。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工业大学近六年改革的深化与规范,探讨大规模本科工程教育中创新实践资源严重匮乏的难题,开辟了一条具有地方院校特色的“三进三升”的自动化专业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严格遵循“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保证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全体毕业生质量的基础上,我们也在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努力探索和实践,为国家和广东省培养更多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办有一个“卓越工程师班”、一个“机器人班”和一个“IC班”, “卓越工程师班”设立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准入专业自动化专业,突出多样性个性化,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多益善的目标,我们探索出“三进三升”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三进三升”是指学生三次分阶段进到企业或者创新中心开展工程实践活动,三次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三方面的递进式提升。按照三个不同的层次(知识、能力和素质)在学校、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三进三升”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三进三升”培养模式的学生占自动化学院学生的60%,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达80%以上,其具体做法是:
1.工程感知能力提升:在大一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3-5天(可间断性)的观摩型认知实习,主要增加对企业的感性认识,提升工程和职业意识。
2.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大二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后,可利用寒暑假去企业进行一个月的专业实习,主要是协助基地建设工作,参与到企业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清晰职业认知。
3.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在专业课教学完成的基础上,利用暑假进企业开展大四一学期以上的长期性毕业实习,主要参与基地的建设工作,包括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数据采集的需求分析、企业实践项目实施、企业课程实施、完成毕业设计等等,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建立社会认知,达成专业素质。
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底线是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师资队伍和实践条件的保障等方面都是严格对照“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来做的,对应的课程大纲都是按照OBE(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原则来制订。
制订培养方案,构建“三大基础,一个领域”课程体系。以自动化专业为例,分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自动化专业基础,自动化专业领域四大类,课程体系满足工程认证的要求。
课程体系呈现金字塔结构。其中三大基础课程为128学分,占总学分的80%。专业领域课程为32学分,占总学分的20%。如图2所示。人文社科基础培养学生生活广度;自然科学基础培养学生学术深度;专业基础涵盖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并完成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训练;专业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多样性个性化培养特色也主要在这方面体现。
图2 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不少高校反映 2015版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多处强调的“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是一个新增难点,针对这一点,我们的做法是围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来设置电气信息类专业专业课程群,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大学四年的学习通过多个教学环节综合集成,是一个螺旋上升动态形成的过程。除了大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能够提供开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条件,我们还投入巨资在校内建设了工业4.0智能制造平台作为实践教学平台(一期投入1000万,实验场地310平米),学生在第四、五、六、七学期开设 4个基于该实践教学平台的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共12学分)。
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各高校普遍反映和发现的问题有:第一,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难度大;第二,学生到企业培养期间就放了鸭子,培养过程中随意性大,校企联合培养的规范性差,效果不理想。
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虽然地处号称世界制造基地的珠三角,但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校企联合培养之初,也同样遇到上述问题。对此,学校学院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首先从学校层面制订了一系列的倾斜激励机制,鼓励学院和教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全院上下动员各方力量和广大校友的力量,与企业共建近 20个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 2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 6个。同时,也借力在校企深度融合特色建设方面的成果,学校分别与广州、东莞、佛山、河源及产业界等共同搭建了广州国家IC(集成电路)平台、东莞华南工业设计创新园、佛山数控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河源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00多个协同创新平台,仅上述四大平台的注册资金就超过 4亿元。学校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这些平台的规划与考核中,每年成建制地把学生派遣到协同创新平台上来。这些实践教育资源完全满足可持续的校外实践教育需求。其中“机器人班”重点对接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与香港科技大学和基地共同制订培养方案。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我们的多样性个性化拔尖创新培养,最大的特点是与企业深度融合进行人才培养,这其中,如何保证同时满足“工程教育认证”全部标准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培养方案中,首先要用“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来衡量,满足之后再来添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或其它各种校企联合培养班的专门培养需求。在企业培养阶段,每位学生同时配备了校内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很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督导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做,以免出现学生的企业培养阶段流于形式,出现随意性大和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要求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保留收集培养过程中的实证材料,以确保培养要求的落实。
在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探索“三进三升”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2016年12月,自动化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成果在自动化学院各专业试行。每年有 60%以上的学生“三进”到 39个协同平台,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企业或创新中心实习实践。其中,自动化专业覆盖面达80%以上。2011年以来,学生获得授权专利 2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全国仿真大赛等一批国内外大学生创新竞赛中均取得佳绩,获得国际及国家级奖20余项,省市级以上奖50余项。特别是,在第十四届(2015年) 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特等奖,谢胜利老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成果的实施使学生工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就业中显现出很强竞争能力。自动化学院各专业学生受益面达 6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均在98%以上,居广东省高校就业榜前列。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在所培养企业直接就业平均达 60%,最高超过90%。
统计2015年至2017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详见附件三)。三届进入高质量就业单位的人数分别为319人、316人和361人,其中参与三进三升模式的分别216人、235人和272人,占比分别68%、74%和75%。数据显示,参与三进三升模式的毕业生在就业、深造与发展中均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多模式打造了一批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成39个国家级省级校级协同育人平台。平台使用频率高,效果好,协同育人成效显著。
2016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自动化专业招生情况、教师队伍、教学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的支撑平台、学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三进三升”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支撑了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通过教育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1] 林健.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评价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35-45.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 关于报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5-2016年进展情况的函,中国教育部,www.moe.edu.cn/s78/ A08/A08_gggs/s8468/201611/t20161101_287274. html
[4] 2013年教育统计数据,中国教育old.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4/index.html.
[5] 中国制造业大调查,中国思想史,2016-04-06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06/11/ 29304644_5482671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