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之间语言认同对大学生交流的影响

2017-03-11 11:10梁晋山李险峰张华娜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藏汉藏族身份

梁晋山,李险峰,张华娜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教育研究】

藏汉之间语言认同对大学生交流的影响

梁晋山,李险峰,张华娜

(西藏大学 文学院,西藏拉萨 850000)

“认同”研究的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属性。“语言认同”则是:讲话人对一种语言及该语言所承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因素的认同。语言认同类型在现阶段的研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群体环境和个人交际环境。社会群体环境是指在统一语言环境中在其生活中的群体往往具有相同、共同的语言身份,民族情感以及民族认同。个人交际环境是指一个群体中的人走出自己的特定、固定的文化,开始使用公共的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这种语境环境下常常会受到交流话题,话语的基调的影响。

语言认同;民族交流;大学生

“Joseph(2004:10)认为“认同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关于语言的问题”认同就是通过文化,尤其是语言构成的。”[1]同时“语言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现在的学术界中,较为普遍的认识是:语言是认同的一个符号或标志。语言体现的是一种群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因此认同也是一种社会认同,文化认同,也就是向社会表明自己是谁的问题。

有鉴于此,杨荣华(2009)提出,“语言认同,就是讲话人对一种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价值认同,它也是讲话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身份不断重复构建的过程。”“青少年的语言使用行为本身就代表着语言认同,语言态度则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语言使用行为”[2]

因此,这篇文章主要分析那些影响藏汉大学生之间的语言认同因素,进而分析其对藏汉大学生交往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加强藏汉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者的共同了解,进而推动藏汉民族的交往。

一、社会群体环境下的语言认同

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群体环境是人类语言交际环境下的,在具有同一语言下的社团,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语言共同体。

(一)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语言认同

“语言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3]不同语言承载着各自的不同文化内涵,而这些文化内涵主要是由于自己的发展过程不一而导致的。汉语承载着的主要是中原地区文化的集合,主体以“儒家”的传统道德理论同时糅合着佛教、道教的部分理论综合形成的。而藏语则是包含着藏民族的文化内涵,其主要特征是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并以此来影响自己生活的行为。“语言形式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标识社会认同和讲话人的典型行为。发话人(和讲话人)会注意到、推理并判断这些标识的差异,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语言意识来帮助解释语言之间的差异及其意义所在”[4]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不一便产生了不同语言系统内部的语言各自认同。由此两种语言之间便产生了分歧和误解,从而加大了同一语言系统内部的语言认同,拉开了不同语言系统的鸿沟。直接影响了藏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日常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之间产生比较大的分歧,主要是以藏汉分别结组的形式出现。藏族学生为一个集合体,汉族学生又为另一个集合体。汉族学生对藏族学生的部分习俗、文化不了解,在交往过程中常常担心触犯某一种禁忌,由此便停步不前,不愿意深交。与此同时,藏族学生也因为相同的因素也不愿意同汉族学生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文化的不了解,也折射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对其他的文化存在一定的排斥现象。

(二)语言身份的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

语言身份是一个集体概念,它主要强调的是在同一文化体下,语言者对自己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从这种角度去看,语言身份具有这样两种作用:一是维持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纯洁,促使本民族力量的凝结来抵御外来文化。另一种则是仅仅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语言身份的认同也就出现了主动与被动的划分。

“外国腔”是在二语习得中很常见一种语言现象,即本族语人为了使得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或者持外语的人理解自己所说的内容,就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减缓自己的语速、语调,简化语言中出现的语法结构使其变得更加的简单、易懂。“在这里这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改变自己的语言以适应对方的需要,其实是想在交际对方那里得到某种语言上的身份认同,是一种积极的身份认同”。[5]

在藏汉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看见一些藏族同学在向汉族同学介绍某一种习俗,风土人情的时候,常常会有意识减慢自己的语速,对一个事物不断地介绍,引用一些内地具有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说明,从而使得汉族学生可以明白其内涵。同时,汉族学生在向藏族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时,有些方言中所呈现出的事物不能够用“普通话”解释说明的时候,便会经常用这样的措辞结构“你知道×××”或者“你们这里有×××”来进而解释说明。这些都是语言身份的一种积极认同。藏汉大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试图去使得对方理解、了解自己的文化,促进双方的交流。

然而在后来的研究发现,这种“外国腔”的使用和交际者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关系。当交际方想使得对方听懂自己意思,更深地了解自己时,则会不自觉地使用“外国腔”这就是一种语言的积极主动认同。如果说话人主要是为了强调自己与听者是不一样的,就会保持原有的语言风格,这种情况下,语言认同就是被动的。

在藏族学生的交流中经常会使用到藏语来进行,因此对在场的汉族学生来说,理解明白讲的内容经常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见这样的话“他们说的是什么啊?”这样无疑会拉开两者之间的距离,对两者的进一步交流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基于这样的情况,藏汉大学生分别放弃自己使用语言,改用统一的官方推广的“普通话”进行交流,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双方改变各自的语言特点以获得更好的交往效果。例如,在交流过程中,汉族同学将语速减慢,藏族同学吐字清晰,都是为了使得双方可以获得更好的交流,加强双方的理解。

二、个人交际环境中语言认同

个人交际环境即在同一语言群体中所发生的对话环境。这种语言环境内的语言身份通常会受到交际话题以及话语基调共同作用的影响,从而促使交际双方的文化心理认同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交际话题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是一个士人集体。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人生、谈理想以及对当时的政治的评论构成了他们的话题中心;而通常在百姓之间涉及到的谈话内容更多的是柴米油盐。这就是交际话题对语言身份认同的影响。

西藏相对于内地而言较为封闭,因此藏汉大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的宽广程度具有相当大的差距。两者之间的差距便影响到了两者之间交往的话题的不一。例如汉族学生对流行文化的了解的较为广泛,而藏族学生的了解广度不够,大都了解西藏本地的流行文化为主,因此汉族学生对于汉族学生,或者藏族学生对于藏族学生来说,他们彼此喜欢分开讨论,就是他们在各自的集体交流中获得了愉悦,也就是具有共同的话题,这种共同的话题使他们产生了语言的认同,也就是文化的认同。而当汉族学生面对藏族学生的时候,由于两者之间的差距,经常会产生出无共同语言这样的现象,阻碍了两者之间的交流。

(二)话语基调的影响

在功能语言学习中,话语基调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话语基调的分析中,针对交谈双方的语言语气、语言情感、以及对方称谓的研究。“话语基调是语言身份的一个重要的因子,它与话语话题共同决定了一个人在普通交际过程中的语言身份”

藏汉大学生交往的时候,常常因为两者自身语言的本身的特点不一样而导致在使用同一语言“普通话”的时候,语言基调便产生出不一样的特点。“藏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区,川、青、甘、滇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作为少数民族语言之一的藏族,学术界供认的有三大方言,即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而西藏大学的藏族大学生主要是来自这三大方言区。”[6]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学生所持的语言特点不一样便会形成不一样的“普通话”。由此导致了语言的话语基调出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使得藏汉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困境。

三、语言认同对大学生之间交往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认同在藏汉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存在普遍的影响。

心理学曾经创造性地将“identity”衍生成为一个心理问题(将其翻译为“自我认同”)。在这种理论下,每个人都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以及自我身份产生一定的认同,由此便发展出对某种人生理想以及社会理想的认可,这一过程也是自己对本民族文化吸收以及强化的过程。因此,民族特色的构成方式,主要是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互相接触并与之交流。同时本民族的身份和其他不同民族语言特点下得到增强。

然而,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往往会对影响该民族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程度。每一种文化都存在开放与封闭两个方面,也就是既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来延展自己的文化底蕴,又同时抵制外来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

然而在交往的过程中,个人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甚至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因此当通过语言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递下去的时候,个人交际的话题、交往时话语的语调以及自己的肢体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互换。

四、总结

“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在该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7]藏汉大学生由于彼此的文化背景不一样而对自己的文化产生着强烈的认同感,对非本民族的文化有着排斥的心理。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导致了藏汉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出现了一定的困境。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传统的交往方式,多利用第二语言“普通话”来进行更好的交流与了解,改变自己的话语基调,语言结构,增加交际话题的选择性,全方面的促进藏汉大学生的交流。

[1]黄亚平,刘晓宁.语言认同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8-81.

[2]俞玮奇.城市青少年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的年龄变化[J].语言文字应用,2012(03):90-98.

[3]金志远,陈婷.内蒙古蒙古族教育中民族语言认同的调查与思考[J].西北师大学报,2010,47(6):70-75.

[4]曹晓燕.语言认同和语境对方言变异的影响[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2,14(2):77-80.

[5]杨荣华.语言认同与方言濒危:以辰州话方言岛为例[J].语言科学,2010,9(4):394-402.

[6]刘永文,李小娟,韩殿栋,大达瓦次仁.藏族大学生语言认同调查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4-18.

[7]由小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语言认同与共同心理分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171-174.

2017-07-25

教育部2015年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语言呈现方式对于民族交往意图与民族偏见的影响”(项目号:201510694001)的阶段性成果。

梁晋山(1995-),男,四川绵阳人,西藏大学学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张华娜(1979-),女,山东济宁人,西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G640

A

1672-2086(2017)03-0026-03

猜你喜欢
藏汉藏族身份
日常交际用语之藏汉对比分析
藏汉孩子是一家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基于Android 平台的藏汉双语学习软件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