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多元有效的校本教研

2017-03-11 11:04韩爱丽
辽宁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韩爱丽

推进多元有效的校本教研

◎韩爱丽

顾名思义,“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强调“为了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开展”“基于学校实际”三个基本要素。“校本教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燃机”,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引擎”,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吸铁石”,也是落实新课改的重要“载体”。开展“校本教研”要避免形式主义,重在落实。

一、校本教研案例分析

(一)案例呈现

某高中学校于周二上午在学校大门口以小黑板的形式下通知:下午第三节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举行历史学科校级公开课,主讲人:xxx。望全体历史学科教师届时参加。

下午第三节课上课前,教科室主任拿着签到表在多媒体教室门口等待前来听课的教师一一签字。听完课后,大家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大约30分钟的研讨,研讨采用备课组长发言的形式进行。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长依次发言,发言内容以褒扬为主,对于存在的问题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然后,教研组长宣布本次教研活动结束,并要求大家回去后认真反思,教科室主任则将听课签到表复印件张贴在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栏内。

(二)辨析误区

1.校本教研要为了学校的发展

校本教研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要以学校发展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问题是校本教研活动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校本教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校本教研的问题。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和相对复杂性等特点。本案例从本质上讲不是校本教研,因为它没有核心问题,也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也许在研讨时会有备课组长提出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主要是改进教学的建议,是分散的、零星的、肤浅的,这与校本教研应探讨的问题有根本性区别。

2.校本教研要在学校中开展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是教师。基于学校主要是指学校、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而不是到场即可。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拒绝学习理论,也提倡向专家请教。本案例“没有主体参与”,教师是因行政命令(签到表、与考核挂钩)而不得不参加。另外,为了节省研究时间,只指定三个备课组长参与发言,其他教师则没有发言机会,只是旁听,这并不能把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整地挖掘出来,不免“挂一漏万”。

3.校本教研活动是一个系统性研究活动

既然是一种研究,就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能对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避而不谈”,否则就只能算是一种“随意性问题解决”。本案例没有对公开课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30分钟的时间也不可能做到系统地研究问题出现的根源,更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金钥匙”。教研活动的结果无非是问题“涛声依旧”。

4.校本教研的真目正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校本教的真正目的在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于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改进教学流程以提高教学质量。校本教研在本质上属于“应用研究”,而把研究的结果束之高阁的做法不是校本教研。上述案例描述的是形式主义的教研活动,之所以要搞校本教研,就是要摒弃一些无效、低效的教研活动,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任何形式主义的校本教研活动,都会制约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校本教研中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以上校本教研案例并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校本教研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研意识

所谓教研意识,就是指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问题意识是引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前提,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当中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问题即课题,课题从问题中来;思考即研究,解决即成果。研究意识是激发教师基于问题意识而主动解决问题的内驱力。有了问题意识,只是为研究提供了目标和方向,而问题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研究才能揭示其内在本质和规律。因此,教师要树立研究意识,要把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用科研方式去解决这些实际问题,这应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

(二)发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

由上述教研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学校教研组有名无实,作用发挥不大。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中流砥柱,学校应当对他们实行责、权、利挂钩,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通过对教研组进行量化考核、对骨干教师的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评优树先”挂钩,有效地激发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式教研群体,借助学校“教研协作共同体”切实落实校本教研。

(三)校本教研的内容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

校本教研的研究内容要立足于学校实际,要立足于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以中游教师为参照物来选择。一般而言,校本教研要以课堂中如何落实新课改理念、三维教学目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重点研究内容。校本教研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教研活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领会、掌握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并且根据课标要求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四)校本教研的形式要多元有效

创新校本教研形式是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传统的公开课不仅形式单一而且枯燥,难以激发所有教师的参与热情,而且,大部分教师因为碍于所谓的面子,对执教者多“唱赞歌”,很少触及本质性问题,使教研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教研形式上多下工夫,努力探索一些多元化的切实有效的校本教研形式。例如,“现场教学设计”比赛,让所有教师就同一个研究课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教学设计,聘请校外专家同行打分,并将结果与考核挂钩;沙龙式“问题探讨”,让所有教师就同一个教学问题以漫谈式“圆桌会议”的形式进行研讨,把个人的认识贡献出来,达到智慧共享;开展“教学反思”系列研究活动,定期举行研讨会,让每一个教师将自己最近最“得意”的“教学反思”贡献出来,思维碰撞,合作共赢。

三、推进多元有效的校本教研

(一)抓住各种校本培训机会

随着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培训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学校要高度关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将教师培训纳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教师也要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发展提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年有各级培训,这都是教师研修提高的好机会。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认真听取专家讲座,认真撰写培训心得。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教育理论、案例书籍,订阅各种教育教学杂志,撰写、发表教育教学案例和论文等方式加强自我学习,增强学习和研究意识。

(二)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基本、最有效、最切实际的方法,是真正落实“校本教研”的基础。对教学一线教师而言,到底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反思到什么程度呢?

1.反思教育理论

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并非局限于对教育理论的“评头论足”,而是指用教育理论反观我们的教育行为,引发我们对教育行为的深度思考,即把理论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相联系,用理论指导教学、优化教育行为。例如,笔者在一份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尝试教学理论”的文章,文章中对“尝试教学理论”的阐述引发了我对历史学科教学方法的反思。

2.反思教材内容

对教材的反思主要侧重于“历史教材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处理”两个方面。通过对老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研究,笔者发现教材在表述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加以整理,先后写出一些列文章发表在历史专业教学杂志上。例如,《世界殖民体系是不正常现象吗?》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2000年第3期;《“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2008年第7期等。

3.反思教材教法

对教材教法的反思主要包括“教法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教法在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暴露出的这些问题?”等几个方面。例如笔者对历史情境式教学产生浓厚兴趣,反思性文章《论中学历史的情境式教学》发表在《山东教育(中学版)》2005年第10期;《历史课堂“角色扮演”要谨慎》发表在《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2014年第2期等。

4.反思学习方法

大家都懂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法、考试技巧的指导。但是,真正把学法、考试技巧指导系统化并加以归纳、总结、提炼并撰写成文的一线教师却寥寥无几。实际上,这类文章比较容易撰写,只要切口小、观点新、分析深、归纳全、说理透,就一定是一篇佳作。学法指导类的文章,取材范围比较广,如“知识的理解方法”“思维的点拨方法”“高考复习的方法”等均可。例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应考失误加以提炼总结,撰写的论文《考生在高考中如何高效发挥》发表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学教育》2001年第5期。这类教辅文章虽小,甚至对一些大家来说不值一提,但是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不可估量。因为要想写好这类文章,教师同样需要巧妙的构思、合理的结构、科学的总结、精准的提炼和洗练的语言,同样能够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另外,假如换个角度,适当充实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恰当、适切的例证,就可以整合成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

5.反思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我们一线教师最容易获得的反思素材。常态的教学课例有研究价值,公开教学的课例更值得研究。“物质生活的变迁”一课是笔者2010年参加市级公开课的课例。展示课之后,我对该课做了反思,得出了五点“磨课”体会:教学设计注重自主性;流程设计注重流畅性;亮点预设注重适度性;双边活动注重时机性;合作探究注重简约性。

6.反思试题命制

这类反思的关注点在于“试题的命制思想是什么?”“试题好在哪里?”“试题的缺憾在哪里?”“今后考试中的演变趋势如何?”等。例如,笔者撰写的《基于“全球”史观的文综历史试题预测及试题设计》发表在《考试》杂志2014年2月第1期等。只要找准了试题反思的关键点即“命题研究”“试题特点”“解题方法”,只要把握好既“新”又“快”的时机,一线教师就能取得较好的反思效果,就一定能写出高水平的反思文章。

(三)加强教研组的团队协作意识

新课标要求“合作交流”。“校本教研”也同样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智慧分享”。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践行“导师制”。新老教师“结对子”,结成“一带一”教研小组,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教师共同提高,协作发展。具体做法是:老教师每周至少听新教师一节课,新教师每周至少听老教师二节课;每听必评,立足于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记录听课反思;学校每学期开展“新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并将比赛结果纳入对新教师和老教师的考核。

创新集体备课、说课制度。固定集体备课、说课时间,前一周指定中心备课人、发言人,并将备课资源上传备课组共享网。下一周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就共享资源(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等)集体研究,形成“共案”,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情况和所教班级实际水平进行二次备课,形成“个案”,最终定稿。开展“教师论坛”。论坛内容不拘形式,可以是针对公开课的“磨课”,可以是针对同学科某一共性问题的“畅所欲言”,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专家式讲座。总之,要以解决本校、本年级、本学科组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宗旨。

开展校际教研或大备课组教研活动。立足本地实际,开展校际教研活动,每两年至少举办一次较大型的教研活动。例如,山东省肥城市教研室最近四年来一直坚持高三年级“校级备课”活动,每周四上午由教研员牵头,集合所有高中学校的高三备课组长在指定地点开展集体备课,内容主要包括“对下周教学内容的研究”“对学生存在问题的研究”“对高考命题趋向的研究”“对高考信息的搜集整理”“对统考命题的研究”“对复习课、讲评课模式的研究”等,效果显著。

(四)注重专家引领,提升“校本教研”品味

“校本教研”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理论指导、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得以深化发展的重要支点。学校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主动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学科教研,帮助解决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和品味。在专家指导下,学科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理论逻辑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这是学校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学校的长远发展靠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可持续成长也要靠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第六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静)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王者之师——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