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与“艺”的同步
——走向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教师

2017-03-11 10:32石晓倩
关键词:数字化课堂教育

宋 晔 石晓倩

“技”与“艺”的同步
——走向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教师

宋 晔 石晓倩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的事业。社会的重大变革,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化。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教学成为必然趋势。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人才的培养者,教师面临重重挑战。角色的转型、新技术的运用、新环境下的自我调适等,都是未来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

数字化教学;教师转型;教师素养

信息时代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数字化教学……未来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全面革新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信息化时代教师面临严峻挑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教学时代的来临,不仅为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改变着教学中的诸多要素。教师,这个在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角色,也必将面对新的挑战。

(一)“知识权威”地位的衰落

在教育史上,教师曾具有至高的地位。我国古代曾将“天、地、君、亲、师”并列,也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之名言。教师有如此高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些因素,造就了教师“知识权威”的形象和极高的社会地位。近代以来,虽然知识传播的途径明显增加,但教师的传授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依然是“知识权威”。

数字化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获取变得愈加便利。网络上,只需输入想要查询的问题,成千上万条答案就会瞬间呈现。同时,许多图书也通过电子编码上传至网络,读者凭借互联网和账号在家中就可以在线阅览许多大学图书馆的藏书。信息的在线化让知识获取变得快捷、便利,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二)教师角色转型的压力

信息化教学时代的教师面临的不仅是“知识权威”地位衰落的挑战,更重要的是由教学环境、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带来的教师角色转型的压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主要扮演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者和课堂管理者的角色,主导着整个教育教学进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局面不断被打破。一是“泛在学习”理念逐步深化。“泛在学习”是一种自觉的、随时随地发生的学习,又被称为无所不在的学习。它不仅代表数字化学习,具有移动的特点,而且融合了虚拟学习、移动学习的优点,学习者既可以通过手持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学习,又可以通过服务系统与嵌入式设备交互来感知学习上下文情境。[1]二是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日渐发展,同一门课学生可以听到不同老师的讲解,可以反复聆听,还可与名师进行在线交流。“泛在学习”理念和MOOC打破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对现有的课堂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课堂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性增大,学生自主学习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也就相应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果仍只是单一地扮演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的角色,管理、控制学生的学习方式,显然难以应对新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换在课堂中的角色,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情境。

(三)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在知识大规模开放、在线共享的前提下,知识的获取变得自由、快速,也更具选择性,并且这种选择带有明显的个人化色彩和私密性。过去,我们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阅读书籍和教师的讲授。虽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感兴趣的图书,但书籍出版时已受到出版社的审查,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所获得的知识更是千筛万选的结果。也就是说,学生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是经选择后的“产品”。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开放性,以及信息高速的更新频率让信息审核变得十分困难。不同的立场、观点在网络中交织、混杂,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而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多元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以处在一个相对一致的层面上,这就让教师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既不能强制其归于一致,也不能任其自由发散,而是要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中寻找与学生的共鸣,寻找对话的平台。

二、“技”与“艺”的同步:教师应对信息化时代挑战必须具备的素养

信息技术应用的日渐广泛,多媒体教学设备、智能化的教学设施走进课堂,改变着课程的设计、组织、实施,以及师生间的交互形态。教学环境的变革呼吁教师的自我转型,仅仅是教学能手的教师显然无法适应数字化课堂,教师必须自我提升, 实现“技”与“艺”的同步。

(一)智慧教学技术的运用

妻子看都没看他,咣地一声关上了门,他的心在震颤中下滑,越滑越快。脸颊上,两行凉凉的感觉滑落下来。他抹抹脸,用力甩甩手,嘴唇紧紧地闭着。转身迈步,猛听身后一声惨叫,紧接着扑通一声,淋浴间的灯光立时熄灭了。转回身,眼前黑漆漆一团,他感觉自己的心滑到了谷底,咣铛一声就安稳了。

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发展下的一种教育形态。在技术上,它融合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当前快速发展的智能技术的最新特点;在理念上,它秉承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精神。[2]未来教师要面对的是智能化的教学环境,是软硬件技术融合、人工智能与教学艺术融合的教学环境,必须具有运用智慧教学技术的能力。

一是实施数字化教学的能力。教师要学会运用数字化移动或终端设备,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生动。同时,应借助网络在线资源完善、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更具开放性。二是依托移动网络与学生进行即时沟通交流。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交流基本集中于课堂和学校,且受到时间与空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学生很难与教师单独交流。学生有时会因一些来自周围环境的压力而不敢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要学会利用智能化教学设施,打破这种障碍。摆脱空间场域的约束后,师生交流的安全性、私密性增加,学生不会再受到来自周围目光的压力,教师也可同时面向多个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这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二)知识与能力的更新与重组

走向数字化教学的教师面临的是一个学习无处不在的环境,单纯的学科及教学知识已无法满足新境域所提出的要求,更强大的学习能力,更加综合的教学知识,是新环境下的新要求。

一是学习力的提升。教师学习力指教师获取信息、改造自我、创新教学工作并改变自身生存状态的能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来源于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3]15-16学习力是一项综合要求,它指向教师整个学习状态的改变。泛在学习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学、为什么而学。现代教师的学习力尤其强调教师的知识管理能力和应用能力。在海量知识涌来时,教师只有对知识进行吸收、内化、再整理,才能将其更好地传授给学生。二是补充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的基本观点是:信息时代的教师既要具备传统教学要求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还应整合一定的技术知识。教师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上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是:专业领域的知识、教学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4]这对教师无疑是更大的考验,它要求教师将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主动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革。三是学习分析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学习分析就是测量、收集、分析和报告关于学习者及其学习情景的数据,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育工作者,以期了解、优化学习和学习发生的情境。[5]学习分析依赖于对学习过程中大量数据的整理,它将带来课堂教学的巨大变革,为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提供新的参考系,要求教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并适应信息化技术的介入所带来的新变化。

(三)非接触性教学中师生情感的维系

数字化课堂为教学带来诸多的便利,也伴生着一定的弊端。在大量依托网络多媒体设备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更多面对电脑或其他移动终端,传统的师生情感交流环境被打破。诚然,网络交流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师生建立情感、信息交互的重要场所。过度依靠数字化设备,会弱化师生间情感的互动。有效的、有价值的交流绝不能仅限于信息的明确传达,还要有感情的带入、情绪的传递,它是可触摸的、有温度的,仅借助于光纤的信息交互让这种交流显得有些生冷。

教师要注意到数字化课堂的这一弊端,有意识地去规避、去弥补。一是不要过度依赖数字化教学设备。数字化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工作固然要依托各种电子设施,但电脑终究无法代替人脑,机器只是媒介,课堂上的主角依旧是教师和学生。数字化设备为教师带来更多便捷,节省更多精力,教师要将其投入到对学生的观察体悟之中,而不是被机器喧宾夺主。二是凸显教学艺术,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人认为数字化的课堂让教学变成了一项技术活,一切都由机器来进行,教学失去了它的艺术性。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数字化课堂给了教学艺术更大的发挥空间,也给了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同时也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多样化。

三、警惕新环境下的心理失衡与角色退隐,加强自我调适

(一)角色、职能转换中的心理失衡

随着泛在学习理念的逐步推展、深入,数字化教学时代的来临,教师必将面临角色、职能等的转变。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已经习惯并适应了“不插电”的传统课堂教学,黑板粉笔,口传手书。面对着数字化课堂的到来,他们除了要学习相关的知识、技能外,还要经历一个心理上的调适与接受的过程。在此,笔者借用简成熙教授文章中的一段对话来加以说明:

师甲:唉!我要退休了,这几年来上课,一直强调要翻转,要数字创新,我认真上课,学生都不买账了。

师乙:其实还好啦,我经常利用媒体制作各种PPT,颇能引起学生之动机,甲老,先别泄气,很容易学会的。

师丙:也不见得哦,我教数学,现有的媒体有助于几何学等教学,但需要推演的代数,用粉笔逐步导出,比 PPT呈现更容易使学生明了,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

师丁:我不守旧,也不想退休,我自己上课也充分运用网络。但人作为一存有之主体,还是有其价值所在,我们有喜怒哀乐。决策成败的不确定性,有失意也有欢笑,这才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有情人生,这是计算机所无法取代的。

校长:请甲老师不要泄气,更不要退休。计算机、程序未来肯定会有更大的能力,先贤勉励吾人,科学可正德、利用、厚生。我们当然回不去了,但我们不仅会思考,也愿意带着情感去迎接未来,这些都是人类最可贵之价值。大家从各个层面出发,善用计算机,让我们的下一代能更有机地与数字知识技能相伴,并保持人的价值、情感与尊严,这是人类文明的挑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责大任。[6]

正如这段对话中所言,不管愿意与否,数字化教学时代终将到来。这既是科技发展对教学的改变,也是课堂教学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这一变化,不要过分悲观、抗拒,应辩证审之,正视自身价值,尽快完成角色、职能的转变。

(二)数字化课堂中教师的退隐

如果说传统课堂的一大缺陷是几乎所有环节都靠教师来安排进行,那么数字化课堂中潜藏的一项“危险”就是将所有工作都交给机器。的确,数字化课堂将极大地解放教师,很多事情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完成,不再需要教师亲力亲为。教学结束后,相关的数据也都会由计算机整合,自动上传。“负担”的减轻,确实可以为教师节省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如若教师因此而窃喜,认为从此就可以“无事一身轻”,做“甩手掌柜”了,那才是对数字化课堂的误读。

相比于以前,教师虽然从最开始的主导地位逐渐“退居二线”,更多地扮演辅助性角色,但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依然存在,甚至比以前更加重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到知识的选择、整合、重组者,从口传手书到声、光、影的配合运用,从对课堂的纯个人观察感受到借助设备进行更准确的量化分析,教师面临的是一个全方位变化的课堂环境。仪器设备再先进,也终究只起辅助作用,人是课堂中永恒的主体。教师要警惕在数字化课堂中只见机器不见人的现象,避免出现依赖心理和懒惰心理;同时,也要警惕在高科技包裹着的课堂中被物化、机械化的情况。要避免教师的缺位,应对课堂进行合理的安排与调控。

数字化教学方兴未艾,它的到来是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对科技发展做出的积极回应,更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社会、科技的变革,改变着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观念和方式,为开放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变化中也蕴藏着不变,教育的本质不会变,教育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根本目的不会变,科学技术再发展,也无法取代人的地位与价值。[7]以上提到的数字化课堂中的种种情况也许还未实现,或者并未全部实现,但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不仅要探讨实然的教育景况,更要看到应然的教育状态,积极去探索描绘、架构未来教育的蓝图。

[1] 刘径言,陈明选,马志强.泛在学习环境下教师培训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0-94.

[2] 祝智庭.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3] 黄鹤飞.学习力:逆境创业的秘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4] 阮全友,杨玉芹.整合技术的学科和教学知识框架的发展:从TPACK、TSACK到TMACK[J].中国远程教育,2014(21):20-26.

[5] 魏雪峰,宋灵青.学习分析:更好地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访谈学习分析研究专家George Siemens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4.

[6] 简成熙.回眸与前瞻中西教育哲学教科书书写:体系、论证、对话与叙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18-26.

[7] 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08-11(003).

(责任编辑 孟俊红)

1006-2920(2017)04-0055-04

10.13892/j.cnki.cn41-1093/i.2017.04.011

宋晔,教育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新乡453007);石晓倩,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新乡453007)。

2014年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资助项目“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道德教育立体化研究”(2014-YXXZ-15)。

猜你喜欢
数字化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美在课堂花开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