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7-03-11 10:08
理论探讨 2017年5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常态国际化

王 娟

(1.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1;2.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王 娟1,2

(1.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121;2.西安交通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 710061)

在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环境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对金融安全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研究发现,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货币政策环境呈现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加速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明显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我国的金融安全既面临国际协调困难、中介目标失灵和外部冲击增大的巨大挑战,也面临能够同时实现内外部双重均衡的历史性机遇。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应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并以总量政策为主、结构性政策为辅的方式来推进结构调整,同时我国货币政策应以控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重视市场预期的作用,继续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并借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货币政策;经济新常态;金融安全

一、引言

2017年4月25日,习近平同志对中国金融安全的构建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货币政策作为影响金融安全的重要变量,其实施环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已经发生了显著改变。一方面,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持续的经济复苏之后开始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这必然会导致国内金融系统面临利率上升和汇率贬值的巨大压力,尤其是巨额游资的跨国流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时隐时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大大增强了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式告别高速增长时代,2014年GDP增速为7.3%,2015年为6.9%,2016年为6.7%,虽然经济增速趋于稳定但是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而且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挑战也十分艰巨,完成“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必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增长模式的转型也需要不断试错,再加上虚虚实实的“资产泡沫”使得国内经济增长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正式步入“新常态”。根据袁晓敏的研究,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面临三个特征:一是经济增速的新常态,二是结构化调整的新常态,三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1]。本文在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环境面临的三重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金融安全进行深入探讨。

二、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环境的三重特征

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变缓,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步伐加快,与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环境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国家之间的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缺乏协调性,这会使得各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2]。比如,当一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会导致一国的利率提高,从而降低有效需求,但是当另一国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会导致该国的大量流动资本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而流向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国家,从而导致该国货币供给量增加,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失效。此外,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也会导致汇率波动的加剧和内外经济的失衡,所以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环境的第一个特征就是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家间货币政策的相互影响日益加剧。

2.金融市场转型加速,货币政策实施的内部环境发生剧变

金融市场转型的主要表现:一是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在加深,银行业准入限制的放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存款保险的实施,使得市场在金融资源的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导致传统的以行政命令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方式逐步失效,基于市场的调控方式将占主导地位;二是金融市场化的广度在提高,在传统银行、证券和保险市场的基础上,互联网金融正在加速发展,尤其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理财方式极大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市场格局,民间融资等社会融资方式的规模也日益扩大,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这都使得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发生剧变。

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货币政策环境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变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必然结果,相对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对于货币政策环境的影响更具有根本性。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资本项目需要放开,从而使得中国的资本市场更为开放;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将发生变化,同时也使得世界的外贸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也意味着世界经济领导权的改变,因此,必将会带来国际货币主导权的竞争,这将使得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变。

三、货币政策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1.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使得金融安全的国际协调机制面临挑战

金融危机后,各国为实现自身经济发展,货币政策方向的差别并不大,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的程度和速度存在差异,就使得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调整经济政策方向,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在国与国之间的协调变得相对困难,这使得金融安全的国际协调机制面临重大挑战。尤其是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美国,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的变动将影响世界经济,美国连续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并进行规模庞大的救市项目后,经济有所复苏,市场加息呼声增大。相反,欧洲因为欧债危机经济陷入低迷的时间较长,急需经济的恢复,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政策;日本也希望继续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恢复。上述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变动都会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很大影响[3],一方面,如果中国的货币政策与美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协调,就会导致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继续增加,中小企业破产和劳动力失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造成信贷违约问题的攀升和银行经营风险的加大,甚至有可能造成“资产泡沫”的破裂和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另一方面,如果不与美国的货币政策相协调,那么就会导致大量的资金为了追求高利率而流向美国,使得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增加,这不但会导致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贸易摩擦问题加剧,而且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金融转型使得传统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失灵,金融风险的可控性下降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经济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金融转型也已经进入最艰难的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已经打响了攻坚战。金融要素价格改革在整个经济改革中有着突出地位,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对通货膨胀的变化更加敏感,各金融机构为了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然会执行差异化的利率政策,这就使得改革深化过程中短期利率上扬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为了刺激有效需求,货币当局必然会以增加货币供给的方式来平抑利率,这无疑会形成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在市场主体中形成普遍的通货膨胀预期,此时货币当局的作用在调控通胀预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要担负起对社会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行恰当引导以维持我国经济稳定的职能。另一方面,伴随着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影子银行的兴起和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开始脱媒,传统的M2口径已经无法有效测度货币供给量,货币当局想要对快速变化的融资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进行监测更加困难,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加困难,货币当局在稳定货币环境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3.人民币国际化使得金融安全所面临的外部冲击大大增强

人民币国际化之前,人民币只能在经常项目下兑换,货币政策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外部影响不是特别严重。人民币国际化之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受到国际经济变动如人民币自由兑换、汇率波动的影响,各种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打折扣,使得货币政策更加难以控制,增加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和复杂性,降低了其实行的效果[4],同时也使得金融安全所面临的外部冲击大大增强。例如,当我国实行紧缩型货币政策时,资本会因为国内利率的上升而大量流入,货币数量的增多可能会对紧缩型货币政策造成冲击,使货币供给偏离预想范围,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影响,增加货币当局操作货币政策的困难程度。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使得外资和人民币的流动更加便捷,这会增加我国经济受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可能性,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在国内经济回升、贸易顺差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加上国外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的流入将会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国内就业压力增加,并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因此,即使不存在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也使得我国金融安全面临较大的挑战。

四、货币政策经济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安全面临的机遇

1.金融转型为经济新常态下金融安全的实现创造了较好的内部环境

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运用市场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这与以往用行政手段直接对我国经济进行调控的货币政策是不同的。我国各类市场,从商品市场到现在的服务市场、互联网市场,从生产到生活,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覆盖面越来越广,市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渗透,这意味着成熟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将会在我国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实践就可以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市场的转型更是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进展使得我国的各类金融主体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自身的利率,从而使得利率的信号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资金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配置[5];另一方面,各类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如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市场的健康发展,加上互联网的兴起,促进了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迅速扩大,从而打破了我国传统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这不仅有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还为老百姓的投资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总之,金融转型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有利于货币当局以经济和市场手段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这无疑大大提高了我国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给我国金融安全的实现带来了难得的外部时机

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失衡,世界经济达到再度的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安全协调可能会出现一定问题,但是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之后逐步认识到制造业的缺失对经济的危害,开始促进国内制造业的发展,这对我国一直以来依赖出口的战略模式敲响警钟。我国以前通过人口红利而获得的价格优势甚至政府为发展经济而采取补贴的方法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抓住经济新常态这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不再依靠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具有远大前景的行业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把货币政策调整到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状态,增加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进行经济战略调整,以缓解通胀压力,也可以创造条件使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正常水平,这无疑有利于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金融安全的实现。

3.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以帮助经济实现内外均衡,从而显著降低金融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逐渐对美元失去了信心,同时由于欧元区深陷欧债危机,使得欧元的公信力下降,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给世界各国注入一剂强心剂,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接受程度逐渐提高。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带来一定冲击,并且会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但是其也给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型和金融安全的实现带来较大的机遇。2014年12月,因为人民币稳定的币值,首只人民币主权债券由英国政府发行上市交易,说明人民币即将成为英国外汇储备货币,随后一些国家甚至包括若干发达国家也愿意使用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人民币作为一种国际货币,本身具备了计价和储备的职能,这使得我国获取国际融资相对较为容易。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既可以解决我国外汇储备过多而造成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可以缓解过度膨胀的外汇储备造成外汇过多而导致的被动流动性过剩现象,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

综上所述,经济开放程度的提高、金融市场的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影响金融安全的主要驱动力,既带来了国际协调难度增加、传统中介目标失灵和外部冲击增强的挑战,也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时机,从而为最终实现经济的内外部均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

五、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促进金融安全的应对策略

1.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实施货币政策

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要保证我国经济发展能够稳中求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这就要求我国的货币政策至少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继续以逆回购为主要内容,根据经济形势保持操作的灵活性,例如,2015年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给相关交易对手放出大量的流动性,其中,逆回购数额达到32 380亿元。第二,对于公开市场操作中的间歇期流动性波动,为促使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央行应积极运用短期流动性工具进行解决,例如,2015年投放在市场的流动性中逾5200亿元是通过SLO发放的。第三,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增大市场流动性,例如,2015年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历先后5次下调,共计下调2.5个百分点,放出巨额流动性。第四,为确保资金需求能够在经济金融运行中供给充分,我国应对新增贷款加大放款力度,例如,2015年投放的人民币新增贷款突破了历史最高值,达到11.72万亿元。

2.以总量政策为主、结构性政策为辅,共同协调推进结构调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加快,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融资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究其原因,仍然是体制性问题。加上预算软约束造成社会融资成本的上升,占据了非常多的金融资源,使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非常困难。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要做好的同时,根据当时政府推出的各种政策措施,对短期需求也要进行调节,松紧适度,运用各种结构型工具,精准发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虽然能够在改革中发挥作用,但是其作用只是辅助总量政策更好地实施,若是长期实施结构性的货币措施,也会出现准备金工具不统一、在决定资金流向过程中市场的作用被削弱等现象,若结构性措施运用不当也可能影响总量调控,造成新的问题。总体来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平衡协调我国的总量政策和结构性政策,才能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

3.以控通胀为主要目标,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结构改革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首先服务于控通胀这一目标,同时考虑我国经济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都是采取的多目标制,中央银行根据经济状况的不同在多个目标间不断改变重心,在不同的时期在各个目标之间调节权重,寻求我国货币政策的平衡,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我国2014年GDP增速7.3%,2015年GDP增速6.9%,说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行,经济增速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但是增长更为稳定,加上我国的国际收支逐渐趋于平衡,失业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在上述情况下,我国应该坚持控制通货膨胀在货币政策众多目标中的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结构改革,稳定社会对通胀的预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4.继续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拓展基础货币供给渠道

央行为更加精确地管理市场流动性,维持市场利率稳定,应该对货币政策工具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完善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共同作用机制。以常备借贷便利为例,央行于2013年年初推出了常备借贷便利(SLF),主要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短的大额流动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同央行直接申请常备借贷便利,针对性强。常备借贷便利还涉及对地方性金融机构融资,需要在人民银行总行和分支行之间进行适当分工。货币政策应该立足经济新常态,顺应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宏观经济的稳定来促进微观主体的活跃。首先,应该建立完备的数量型货币政策条件供给的指标体系,通过对银行存款准备金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原先游离于现有监督体系之外的各类资金划入统计范围,增强现有货币政策调控工具的有效性。其次,基于现有金融体系的特点,建立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化准备金制度,提高对资金杠杆率的监管,达到提高准备金制度运行效率的目的。

5.借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在经济新常态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增加的好机会。只有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才能真正摆脱我国人民币发行量大小必须依赖美元储备的问题,更加灵活地使用货币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5.22万亿元,人民币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之后,我国货币政策可以不再因为外汇储备压力而被迫向市场投放货币,缓解我国的外汇压力;同时,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需要,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进行灵活的调整,不再受美元储备条件的限制,扩大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使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6.重视市场预期的作用,转变调控方式

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预期能力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在不断提升,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应该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反应。经济新常态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应该注重与市场的交流,摸清表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渠道,让市场参与者明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图,从而对未来有一个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时期,中央银行应将货币调控方式逐渐转化为透明度高的以利率为主的价格调节模式,摸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货币调控方式,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一方面,货币当局必须有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并以此作为调节经济的基本方式;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必须制定一个权威的基准利率,其他的市场利率都以此为基础进行波动,这样可以帮助市场主体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有利于企业和投资者降低风险。此外,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货币当局也应该适时出台对于新金融业态的监管标准,使得从业者能够根据监管条例对企业的经营进行规范,这样既可以帮助投资者规避道德风险,也可以帮助从业者降低市场逆向选择的危险。

六、小结与未来展望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环境发生了重要改变,并呈现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金融市场加速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明显特征,这三个特征使得我国的金融安全面临国际协调困难、传统中介目标失灵和外部冲击增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我国金融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时机,从而促进内外部双重均衡的顺利实现。为了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应遵循六条对策: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总量政策为主、结构性政策为辅,共同协调推进结构调整;三是我国货币政策应以控通胀为主要目标,坚定不移地促进经济结构改革;四是继续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拓展基础货币供给渠道;五是借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在经济新常态下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六是重视市场预期的作用,转变调控方式。

综上,货币政策作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在经济新常态下给我国的金融安全带来一系列挑战和机遇,同样,我国的财政政策尤其是地方债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必将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并未对此进行分析,而且毋庸置疑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下也将发生重要转变,而这些转变对于我国金融安全的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基于财政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互动关系的视角对我国金融安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宏观调控的科学实施和金融安全的顺利实现提供借鉴和指导。

[1] 袁晓敏.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和发展机遇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8):192.

[2] 陈建宇,陈西果.论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的战略转型[J].南方金融,2015,(1):19-25.

[3] 潘晶艳.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资本流动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颜蕾.中央银行抵押品制度框架相关问题研究[J].海南金融,2016,(5):45-49.

[5] 吴亮.人民币加入SDR后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下旬,2016,(2):6-7.

〔责任编辑:惠国琴〕

2017-06-2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面向金融安全的房地产市场风险识别及预警研究”(713732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房价冲击系统性风险的机理、影响、测度及防范研究”(71673214)、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基于控制超调量的金融监管研究”(2015M582627)阶段性成果

王娟(1981—),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博士后,从事金融市场研究。

F822.0

:A

:1000-8594(2017)05-0114-05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常态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