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苗,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
——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师范生为例
王竹苗,周小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制本科生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它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法陈旧、考评方法单一。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要回归本真的教学——转变落后观念,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优化考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回归;本真
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支持湖南基础教育,面向小学教学而培养的定向师范生。这批学生每届大约为1500人。相比于普通四年制本科生,这些学生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年龄相对较小,生活经验和阅历比较欠缺。虽然经过两年的预科学习再进入四年大学学习阶段,但总的说来,他们知识储备、各方面的素养和普通本科生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大学期间,他们和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需要学习教育部规定的多门公共课程。针对这批学生的特点,学校对相关公共课进行了改革,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的三个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拆分开来,选取了前面两个内容,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为考查课,共设36个课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开设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课程的教学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积极性不高,抬头率较低,往往是老师激情满怀,学生反应平平,老师力求讲深讲透,而学生理解不多。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教学效果。
造成目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困境的原因很多。在2017年春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谈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抬头率不高,人到心没到的原因时,他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参考陈部长的讲话,深入分析六年制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现状,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教学效果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法比较陈旧、考评比较单一。
要改变目前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现状,就要回归本真。所谓回归本真,就是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即坚持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回到现实生活世界,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1]。要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中紧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紧扣生活,强调实践,学会用理论指导生活和实践,培养实践的思维方式。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健康的人格。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其他一切传统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革命性变革。与旧哲学只是“解释世界”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实践。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求在理论上解释世界,更强调要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在思维方式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的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批判传统本体论及其思维方式,坚持自因论,反对外因论,坚持人的自我生成,强调感性实践活动在人的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应该培养学生爱智慧,培养学生实践的思维方式。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过程当成了知识教育、知识传授的过程。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就是老师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和概念讲全、讲深、讲透,学生再把这些原理和概念背诵下来。学生只要记住了这些内容的相关原理,就代表他们学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的时候也就能取得较高的分数。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传授,那么就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培养学生实践思维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那么,对于这批基础薄弱,几乎没有接触过哲学教育的六年制本科生,是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就要和其他普通本科生不一样,而要强调知识教育和知识的记忆呢?答案也是否定的。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吸引力,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塑造健康人格,就要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就要首先转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教学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其他传统的形而上学,它并不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哲学。对于湖南第一师范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只安排了36个课时。在这么少的课时内,讲述内涵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跳出原有体系,以实践概念为核心,改革教学体系,在内容上做相应取舍。
前几年,我们选择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韩毅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作为教材。它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全书引用了很多名言与典故,并尽量把哲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本教材并没有力图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全书仅为六章。除了哲学概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这两章之外,全书还安排了物质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章。总的说来,这本教材是比较适合于这些学生特点的。当然,该教材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即没有“实践”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并不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坚持的旧的唯物主义,而是一种看重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用实践和实践的思维方式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是联系人与自然、自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中介,是理解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价值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因此,对于“实践”这样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一定要保留的。
为了和四年制本科生教学接轨,最近两年,我们也采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这本教材更多地是用于专业学生的教学。该教材总共有15章,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六年制本科生的承受范围。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围绕实践概念,并结合各方面具体情况,对内容进行了如下取舍。我们选取了如下五个部分的内容: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辩证法、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部分是整个课程的大纲,对整个课程内容有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该部分的重点是哲学的源头和哲学基本问题,次重点是马克思的生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哲学基本问题内涵丰富,既包含辩证法,也包含认识论,还牵涉到历史唯物主义。而在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时,又会牵涉到实践。但在讲解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应该把实践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留给学生,让其事先预习,留待以后解决。
第二部分“实践”。该部分是重点,需要着重对其重难点进行讲解。首先讲述实践的概念,讲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是要重点讲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讲述实践对于人之为人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这里指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生存的基础,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人在实践中怎样表现自己,他就是怎样的人。在实践中,人不断生成。二是讲述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是联系其他内容的中间环节,是理解其他内容的基础。
第三部分“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包含两大特征、五对范畴、三大规律等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重点讲述两大特征和三大规律里的对立统一规律,还可以选取范畴里面的某对范畴进行示范性讲解。
第四部分“价值观”。该部分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内容很重要。从实践概念出发,教师重点讲清楚以下三个内容:价值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价值评价标准与如何科学评价;人怎样在实践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有机统一。
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经概括马克思的两大贡献,其中一个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丰富的内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设计。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我们可以结合恩格斯名著《家庭私有制与国家起源》进行讲解。以此文为基础,讲述在实践中早期人类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发展的规律,讲述人类婚姻家庭形式、三次社会大分工、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再讲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民史观、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
回归本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还要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要关注时代,关心社会,回归生活,回归学生,要用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生活化教学吸引学生,时代化教学提升学生,实践教学锻炼学生。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不应该只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不应该只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不应该一言堂,满堂灌。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在参与中培养学生对哲学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并把这些当作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内容,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属于教科书体系而老师未曾讲的内容。我们在教学安排上对内容进行了取舍,并不是说被舍弃的内容就都不要在教学中涉及。对于教师没有讲解的内容,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承担,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第二个方面是属于课外范畴,但和课内知识有深刻关联的内容。如毛泽东的最重要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参与式教学还需要老师在课内和课外进行指导。对于有些难度比较大的内容,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PPT。参与式教学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利用课件的形式,可以利用板书形式,也可以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而直接进行讲解。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都产生了重要作用。当然,因为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台,但是可以起一个带头作用,形成一种人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氛围。
我们提倡生活化教学,并不是说把哲学降低到生活化的层次,而是要求我们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尽量使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接近学生,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背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效果。
这批六年制的本科生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尚不丰富,对于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感情问题等尚不能高屋建瓴地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如,我们在讲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可以谈美与丑、帅与不帅、得与失、退与进等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在讲解主次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时候,结合有些学生大学时代不会抓主要矛盾,荒废青春的行为进行讲解;在讲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实事求是”时,我们可以结合第一师范的校风进行讲解。“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徐特立给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题写的校风,被镌刻在学校的拱门上。学生们对该校风耳熟能详,却不一定都知道它的哲学内涵。我们在课堂上讲到该内容时,如果能结合校风进行讲解,定会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的效果。
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吸引学生,首先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并在课上举例时画龙点睛地总结哲学道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哲学课的深刻性和逻辑性。其次需要老师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心学生,关注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生的知心人。
“哲学从来都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或者更简洁地说,是‘思想中的现实’。”[3]535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凝聚着哲学家所捕捉到的那个时代人类对人与世界相互关系的自我意识。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是黑格尔所说的“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都是马克思所说的“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但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它关注时代,关注实践,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指导人类自身解放,与时俱进的活的方法。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也从来不应该是一种关起门来,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说教,而应该紧密联系现实时代与生活。要搞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我们就应该积极关注现实,关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关注改革开放,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关注国内国际的形势。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在教学中随时联系现实,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科学地看待这些现实问题。如,我们在讲解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规律等唯物辩证法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四个全面”“五大”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等等;在讲解认识论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发展过程;在讲价值论的时候可以结合现在道德滑坡,一部分人只注重个人价值而不顾社会价值的现象进行分析。只要我们时时关注现实,关注国内外形势,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上加以运用,就能活跃课堂,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要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就还需要我们在该课程中进行实践教学。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实践教学,指的是为配合课堂理论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学生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自己正确认识课程教学内容与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统一性,并从理论层面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内心深处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这种实践教学以实践体验为基本形式,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性提升为教学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课内实践我们可以采取课前哲学小故事(小知识)、情境表演、各种形式的辩论赛、主题式讨论、观摩科教片等形式。课外实践可以采取参观访谈、社会咨询、志愿者服务、大学生“三下乡”等形式。受条件限制,我们目前首先应该大力发展课内实践教学,有条件的适当进行课外实践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五分钟,课前先布置任务,由学生准备,自选主题,讲解哲学小知识和哲学小故事。特别是在讲解一些哲学小故事的时候,可以采取情境表演的方式,由一个人甚至是多个人表演。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实践教学中,很多哲学知识都通过这种有故事情节的表演方式展示了出来。这种方式能使课堂变得既轻松又热烈起来,能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的理解。针对现实中一些热点问题,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讨论和辩论。如,针对社会现实和大学生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可以设计“虚拟空间是否有真爱”“大学生恋爱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大学生对老师教学评价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原理展开辩论。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身为指导学生实践的指南。希望我们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向人生大舞台。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需要学习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取得考试高分,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对其基本原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要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还需要我们采取灵活的方式,优化考评方式。对于这批六年制的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考查课。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特点的。但是,我们的考评方式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我们采取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的方式。平时考核主要看的是出勤。期末考核往往采取写一篇论文的形式。限定主题,要求学生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原理写一篇哲学小论文。但这种小论文的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现在互联网普及,网络上各种相关论文多如牛毛。纵观往年的考查文章,我们发现,几乎每位学生的文章都存在抄袭的现象,有的是观点,有的是段落,有的甚至直接复制。这种考评方式是否能起到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素养,是很值得怀疑的。同时,这种考评方式也给老师最终对学生的评价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考评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加大平时成绩在整个成绩中的比重。学生在课堂发言谈论、参与式教学的展示、实践作业等应该占比较大的比重,加上出勤,我们认为可以达到70%,甚至更大的比重。其次,期末考核的方式要增多。可以是哲学小论文,但可以形式多样,不一定要形成结构完整的文章,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观点。可以是材料分析,也可以是某哲学论文或哲学著作的读后感,等等。这部分的比重不宜超过30%。
[1]赵士发.在实践中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改革[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2(5):27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孙正聿.哲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Abstract:The Marxist Philosophy course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the six-year undergraduates in HNFNU,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and achievement of students.However,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is not satisfactory.The main reasons include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backward teaching concept, not-so-deep teaching contents,stereotyped teaching method,and single evaluation method.To make Marxist philosophy re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students,we must return to the true teaching,specifically,to change the backward concept,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process,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teaching;return;true teaching
[责任编辑:葛春蕃]
Return to the True 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Six-year Normal Students in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WANG Zhu-miao,ZHOU Xiao-li
(School ofMarxism,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G642
A
1674-831X(2017)04-0069-05
2017-03-21
湖南省2015年高校教改课题“本科层次小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例”(2015-575)
王竹苗(1976-),男,湖南隆回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周小李(1975-),女,湖南株洲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