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良 赵 佳
产业发展
国内麦市结构性矛盾凸显环境下小麦经营策略初探
◎张春良 赵 佳
小麦是我国主要食用品种之一,它的供给如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在国内麦市供需结构性矛盾凸显的背景下,2017年产小麦质量明显好转很大程度上缓解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笔者建议麦市贸易应抓品种、控质量,小麦贸易做减法,小麦服务做加法。
结构矛盾 粮食比价 小麦贸易 小麦服务
自2006年以来国内小麦产量连续超过1亿吨,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小麦总产量为1.2193亿吨,2014年总产量为1.26亿吨,2015年总产量为1.30亿吨,2016年总产量为1.2885亿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国内小麦产量达到1.292亿吨,同比增长0.3%。今年夏粮生产的品质不断提升,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小麦年度产量超过需求量,麦市总体供需格局趋于宽松;但考虑到托市收购量及粮源质量,国内小麦有效供给明显下降。2013年由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小麦主产省遭遇冻害、热干风、倒伏和强降雨等自然灾害天气,国内小麦抽样送检质量情况看,容重变幅706-863g/L,平均值788g/L;面粉湿面筋含量变幅15.1%-42.1%,平均值30.0%;降落数值变幅62-602s,平均值321s;面团稳定时间变幅0.6-48.2min,平均值5.0min。2014年主产区小麦千粒重普遍增加,小麦品质提高;小麦中强筋和中筋类样品的达标比例分别达到6%和35%,而强筋和弱筋类小麦比例相对偏少,样品达标比例分别只有2%和不足1%。2015年小麦收获期间,河南、江苏、安徽、湖北等部分区域小麦受灾导致品质受损,抽样送检小麦的质量状况总体稳定,但优质麦的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强筋、弱筋类品种样品占比少,中强筋、中筋类小麦成为优质达标麦主力品种。由于黄淮地区小麦灌浆期和收获期普遍受降雨等特殊气候影响,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4省不完善粒超标较为严重。2016年收获小麦整体质量明显不如2015年,容重和三等以上小麦比例有所下降,不完善粒超标问题较为突出。截至6月中下旬,国家临储小麦剩余库存数量为5622-5722万吨,同比高1740-1840万吨。
自2016年国内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以来,国内玉米市场行情走势跌宕起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17年国家坚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主体多元的改革方向,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实施和完善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机制。据全国11万农户种植意向调查显示,2017年全国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减少4.0%。根据农业部的规划,2016年全国共调减玉米种植面积3000万亩,2017年在这一基础上,再调减1000万亩。截至目前,国家临储玉米库存数量超过2亿吨,库存数量处于历史高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7年度国内玉米总供给量为22155万吨,比上年下降625万吨,降幅2.7%;总消费量为19858万吨,比上年增长2198万吨,增幅12.4%;本年度玉米结余量比上年下降55.2%,为2012/13年度以来最低水平。据统计,自2017年5月5日国家政策性玉米投放市场以来,其中分贷分还玉米累计成交1820多万吨,超期储存玉米定向销售成交210多万吨,中储粮包干销售玉米成交近380万吨,三者累计成交玉米量2400多万吨。国家临储玉米持续高频率高数量投放,令市场对后市判断趋于理性,成交溢价逐渐降低,国家临储玉米成交呈现 “量降价跌”态势。农业部公布的2017年5月份400个监测县生猪存栏数据显示,5月国内生猪存栏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3.4%;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低0.8%,同比下降3.0%。截至6月中旬,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价差650-655元/吨,较上月同期的815-820元/吨,环比缩窄160-170元/吨。据统计,2017年以来国内三等白小麦与二等黄玉米均价价差处于650-882元/吨。由于今年主产区小麦受灾面积较小,质质较差的小麦数量较上年大幅下降加之正常质量小麦收购价大幅高于玉米市场价格,这使得国内小麦替代玉米空间较小。2016年夏粮收购期间因质差小麦价格明显低于玉米价格,其替代玉米的阶段性成本优势较为明显,激发饲料加工企业的采购兴趣。除江苏、安徽本地饲料加工企业采购不完善粒超标小麦外,山东、河南和长江流域各省以及广东、福建等区域饲料加工企业也积极采购不完善粒超标小麦,以降低饲料成本。
随着国内主食品的消费需求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与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食品工业发展模式将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部分面企不断被曝光,粮源加工质量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这导致其粮源采购的质量管控进一步增强。以往政策收购以常规指标定等定价的方式已无法被面粉加工企业接受,呕吐毒素、面筋等内在质量指标成为其质量控制关注点,内在指标的差异使得麦价差异较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6/17年度国内小麦消费总量为10771.5万吨,较上年度减少206.8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为885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50万吨,减幅1.7%;饲料消费为700万吨,较上年度增加50万吨,增幅7.7%;工业消费为75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06万吨,减幅12.4%。近年来,随着国内面粉行业产能的迅猛扩展以及国内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面粉加工企业呈现规模化及区域化,面粉市场竞争较为激烈,面粉加工需求呈现 “总量增加、增量下降”态势。普通粉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大型面企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市场优势不断扩大产能,中小型面企则在恶性竞争中苦苦挣扎,停工停产甚至陆续被迫退出市场。而专用面粉市场空间虽较大,但其市场占比较低,增量难以弥补普通面粉市场的萎靡。受国内食品质量要求以及面粉加工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等因素制约,面粉加工企业遭受 “两头挤压”格局,其开工率保持低位以维持下游市场需求,需求端产品销售以及供给端粮源 “量质”结构的分化导致结构性失衡叠加效应增强,面粉加工企业处于低开工、低利润状态,进口小麦数量虽同比增加,但有效满足其加工需求。面粉加工企业因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结构不一,开工情况分化明显,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以及专用面粉生产企业开工率相对较好。
2017年4月20日,召开的中国农业展望大会预计国内小麦消费增速快于生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未来10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降,年均降幅0.04%,单产持续提升,年均增长0.3%,产量保持稳定,到2026年将达到13269万吨,年均增长0.3%。口粮消费、工业消费持续增长,消费总量年均增速0.7%;消费结构升级将拉动专用小麦的需求上升,普通小麦与优质小麦价差将逐渐扩大;净进口量先降后增,预计2026年为329万吨。近年来国内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逐步成为小麦生产主体,2017年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近年来国内小麦市场购销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小麦贸易市场风险明显加大。新形势下,作为流通企业,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业务经营方式要与新的小麦市场流通格局相适应。破除以往依赖政策的思维,树立市场化理念,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流通企业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战略调整,形成两大主线: (1)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形成相对集中的小麦市场主体,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市场价格形成中发挥影响力,更好地掌控粮源,巩固扩大市场销售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2)从小麦产业链服务上做文章,围绕产业链的两端呈现单体规模扩大、行业集中度提高态势所带来的机遇,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调整经营思路,成为小麦产业链的专业服务商。逐步调整粮食贸易收入与服务收入比例,提升服务收入占比。
流通企业应在小麦贸易上做减法,精简贸易环节,降低成本;与此同时,做细品种提升附加价值。主动与上下游客户差异化需求对接,建立优质品种产业基地,引导种植更有市场前景品种,主动融入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与小麦生产者结成经营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以需求为导向,建立信息数据库,在保持原有购销渠道的基础上,积极利用 “互联网+”所带来的行业机会,借助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进一步打通产销衔接。合理安排好粮源性质及数量结构,逐步增加储备及贸易粮比例。针对储备粮,地方储备企业应尽可能利用各种经营方式锁定经营风险;利用好政策,积极推陈储新;储备企业自主轮换经营的小麦应尽可能收购优质品种,把经营重点放到销售上来,提前谋划,抓住稍纵即逝的行情机会完成自营轮换部分的销售。针对贸易粮,紧抓优质品种,控制采购成本,普通品种以销定购,克服盲目性,增强针对性;改变质量意识及数量观念。
流通企业应从小麦服务上做加法,围绕小麦产业链转变做服务,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拓展服务项目和质量 (如烘干、清理等)。小麦生产主体趋于规模化,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面临一系列问题,对社会配套服务需求凸显,急需社会专业服务机构解决 “融资难”、“仓储难”及“销售难”等问题;而加工企业趋于规模化及专业化,其对粮源采购数量及质量要求均较以往有明显的提高,这均为流通企业拓展服务项目和提升服务质量带来机遇。
(作者单位:南方小麦交易市场、江苏省扬子江现代粮食物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