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芳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彭湃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启示
马小芳
(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
中共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是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为此,有必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彭湃在农村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与效果及其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彭湃;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向普通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使其认同、接受和践行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实际上,中共成立初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以“平凡化”的形象,毅然走向农村,深入农民,最早在广东发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并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彭湃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为今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1.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近代以来,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要完成这一革命任务,就必须把当时约占人口80%的农民发动、组织和武装起来,并与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组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那么,如何把旧中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发动、组织和武装起来,就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在大多数革命者专注于搞城市工人运动的时候,少数革命者却认识到发动、组织农民的重要性,并毅然走向农村,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彭湃就是其中的典范。
2.中国农民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艰巨,另一方面表明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潜藏着巨大的可能性。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艰巨,主要是由于旧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着不少缺点和弱点。首先,农民的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当时,多数农民不识字,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其次,农民生活在偏远落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对政治冷漠,缺乏政治远见。再次,农民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生产者,思想和行为散漫,不易被组织起来。最后,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封建地主的剥削下,广大农民经济不独立,又缺乏政治权利,就连人身自由也得不到保障,形成了严重的依赖性和害怕权贵、逆来顺受等劣根性。旧中国农民的这些缺点和弱点,决定了在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异常艰巨,必须用适合农民的方式去唤醒他们,并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旧中国的农民,又有一些优点,这正是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利条件。首先,农民朴实厚道,有忠义之气,能老实地忠于自己的阶级及其先进阶级。其次,农民可以采用“同盟罢耕”。因为土地不是和机器一样关在资本家的工厂里,而且是绝对不可以移动的,将来“占领田地”非常容易。[1]12最后,由于地主阶级与买办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农民生活日益艰难,“他们时时都有暴动的心理,反的心理”[1]12。农民中蕴含着的这股伟大力量,一旦被唤醒、被激发出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2]13。这正是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巨大可能性。
彭湃认识到了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在中共成立仅一年,彭湃便毅然放弃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优越地位,抱着“我即贫民”、“我即现社会制度的叛逆者”的决绝,以“平民化”的形象,走向农村,深入农民,去唤醒农民心中蕴藏着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将他们组织起来、武装起来,投身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中去。
(一)以“平民化”的姿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的是普通民众。因此,理论宣传者,首先要做到“平民化”,即深入到普通民众当中,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彭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本来出生在工商业兼大地主家庭,早年又曾留学日本。然而,自他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后,为向广大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主动放下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身段,转向“平民”。从1922年6月下旬开始,26岁的彭湃顶着家人、族人、村民和朋友的非议、甚至谩骂的巨大压力,以平民形象走向农村,深入农民,开展艰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首先,彭湃的穿衣打扮和语言表达非常平民化。一开始,彭湃到农村去的时候,头戴白通帽,身穿白色学生洋服,脚穿帆布胶鞋。一看到这个打扮,许多农民以为他是做官的,是来收账和收捐的,都躲着他,不敢和他接近。而且,彭湃说话文绉绉的,农民既不习惯,也听不太懂。很快,彭湃就意识到,这样的穿着打扮和说话方式与农民格格不入,好像是农民的敌人。于是,彭湃就换上了农民的装束——身穿粗布服,头戴竹葵笠,光脚穿草鞋。在语言表达上,为便于同农民交流,他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书面的、艰深难懂的语言转换为口头的、通俗生动的语言。比如,在向广大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和斗争哲学时,他说,我们农民由于“受地主、土豪、劣绅、军阀的压迫,……现在已经走进了死路……要赶快寻找生路。这条生路就是巩固我们自己的力量,联合工人兄弟等,向革命的路上跑,使革命得到成功,民众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要革命成功,是要我们自己团结在农会旗帜(之下奋)斗。”[1]218彭湃的这种“平民化”形象,使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接近他,与他交朋友,为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奠定了基础。
其次,彭湃真心与农民交朋友,和他们打成一片。在宣传发动农民期间,他经常饭后“带一些茶烟,坐在附近道路边的树荫底下,或去到那些纵横的田埂上,碰到那些面目和手脚都晒得像出土铜器一样的农民,就和他们谈农作,说家常”[3]865。他还经常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民车水、犁地、插秧、除草、收割,和农民一起劳动。而且,他还经常和农民一起吃饭,吃着自带的番薯干。这样,农民才逐渐与他亲近起来。之后,彭湃一边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边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彭湃这种唤醒农民参与革命的方法,当时被一些人称为“手工业式”(意思是简单的、低层次)的方法。但就是这种“手工业式”的方法,产生了极好的效果,加入农会的农民越来越多。
最后,彭湃根据农民的特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善于运用轻松的一问一答的谈话;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演说;简单、生动的表演;以及教唱民歌、民谣等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宣讲革命道理。彭湃了解到,晚上七、八点钟正是农民有空的时候,他便经常去一些村子和农民谈话或进行演说,他给农民讲他们为什么痛苦,讲地主压迫、苛待农民的事实,以及农民如何得到解救等革命道理。有一次演讲,他讲道:“地主霸占了土地,剥削了我们的劳动,弄得我们家破人亡……我们要反抗!……联合起来,组织农会,向地主提出减租。”[3]1039为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具有更好的效果,彭湃还会使用一些简单、生动的表演。一次,彭湃装着惊慌失措的样子,在龙山下的天后宫前,大嚷大喊:“老虎来了!”“老虎来啦!”来往的农民信以为真,纷纷逃避。过了一会儿,没见什么动静,只看见彭湃微笑着来到大榕树下,等大家不约而同地围拢过来后,彭湃就抓住这个机会,先说明既不是骗人,更不是有病,而是看见了“收租佬”和“批捐佬”来了。他说,这些家伙就是吃人的“老虎”。接着,就鼓励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压迫,同反动派斗争。[3]1038
彭湃还十分尊重农民的习俗,用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宣讲革命道理。比如,海丰县的农民常去庙里拜菩萨,彭湃就同农民一起去。一次,拜完菩萨,彭湃站起来说,“我们年年拜菩萨,为什么一直受苦受累受压迫呢?看来靠菩萨是靠不住的,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联合起来,推翻‘三座大山’,才有好日子过。”为此,彭湃还编了一首歌谣:“神明神明,有目不明,有耳不灵,有足不行,终日静坐,受人奉迎。奉迎无益,不如打平。打平打平,铲个干净。人类进化,社会文明。”[3]1092通过这些方式,使农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受苦受穷,不是菩萨拜得少,而是地主阶级和封建政权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的。
(二)在领导农民争取、实现自身的经济权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11因此,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就是满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实现农民利益。这样,农民才能从已获得的实际利益中去了解、去接受马克思主义。
彭湃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中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首先是获得土地。为此,彭湃搞了著名的“烧毁田契”行动。1922年10月,在赤山约农会成立仅一个多月,彭湃就把他家中的所有田契当众烧毁,表示:“我祖父遗下产业是剥削而来的,耕者有其田,从此以后,彭家的租谷一升一合归还农民兄弟享受,农友们不要担还给我。”[5]27这次行动,一方面,表明彭湃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已与自己的大地主家庭彻底决裂,完全占到农民一边;另一方面,也彻底打消了广大农民的疑虑,使农民把他看作是自己队伍中的一员。
通过“烧毁田契”行动,彭湃赢得了人心,使农民对彭湃本人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进而愿意加入到由彭湃领导的赤山约农会中,壮大农民革命力量。从此,农会迅速壮大,生机蓬勃。
另外,广大农民还迫切要求享有教育的权利和医疗卫生福利。为此,彭湃以农会为平台,为农民争取到了较多的利益。比如,海丰总农会提出创办“农民教育”的新口号,建立农民学校,其目的是教会农民记数、识字、写信、珠算等基础知识。在海丰总农会成立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居然开办了10多所农民学校、4所夜校,使长期以来与教育绝缘的500多名农村儿童得以接受教育。为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难题,彭湃领导下的农会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赤山约农会开办了一间农民医药房,凡是农会会员看病取药,诊费免除,药价仅收一半。
由于彭湃非常了解农民的疾苦、愿望和需求,并想方设法去满足、去实现他们各方面的利益需求,因此,深受农民的爱戴和拥护,被誉为“彭菩萨”。同时,加入农会的农民迅速增多,“入会者风起云涌,日以数百计。”
(三)在领导农民反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斗争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向农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过程中,彭湃非常重视发挥农会的作用,充分利用农会这个载体,组织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政治斗争。通过这些政治斗争,向广大农民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他们进一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以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
1923年3月,彭湃组织领导了海丰6000多农民反对地主串通法院扣押农民的大示威斗争并取得胜利。为欢庆这次胜利,农会组织农民召开大会。会上,彭湃发表演说,特别强调了农民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与地主和官府作斗争的重要性,进一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思想,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的影响。在这次行动的影响下,附近各县加入农会的农民日益增多,海丰农会扩大为惠州农民联合会,很快又扩大为广东省农会。
彭湃还善于利用重大纪念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来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926年5月5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的大会上,彭湃发表演讲,强调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中国革命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他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不仅只信仰他的主义便够了,我们要努力去做实际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实现”[1]203。
(四)彭湃在农村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效果。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6]858彭湃长期在农村、在农民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在农民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农民的思想觉悟大幅提高。多数农民的阶级觉悟提高了,明白了自己贫穷痛苦的根源不是“天命使然”,而是地主、官府、军阀的剥削压迫;多数农民的团结意识和革命意识增强了,明白了农民要团结起来,成立“穷人自救”的组织——农会,与一切反动派进行斗争,通过革命争取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多数农民政治觉悟提高了,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工农民众作英勇斗争,只有共产党才能真正代表工农民众的利益,从而向共产党靠拢,积极追求进步。
其次,农民的组织程度不断增强。1922年7月,在彭湃从事农民运动一个月后,成立了“六人农会”,这是中共农会的雏形。1922年10月,赤山约农会成立,会员多达500多人,这是中共最早正式成立的农会。1923年1月1日,海丰总农会成立,占全县人口1/4的农户参加,会员多达10万人。这是中共最早成立的县级农会。1925年5月1日,广东省农会成立,这是中共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农会。1927年11月,彭湃领导成立了海陆丰苏维埃政权。这是中国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权,也是一个真正的“红色区域”。
最后,农民的斗争日益深入。在以彭湃为首的农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农民积极从事经济斗争,同时,积极开展政治斗争,使农民反封建斗争不断走向深入。经济斗争,比如,禁止地主加租易佃;取消粪船码头费;收回番薯市、柴草市、米市等管理收入;等等。政治斗争,比如,1923年3月,海丰6000多农民大示威反对地主串通法院扣押农民的斗争;1923年夏,面对特大风灾水灾,海丰农会组织“至多交三成租”的斗争;等等。
1.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从形象到情感到行动都要平民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当年,彭湃抱着“我即贫民”的姿态,放下富家子弟和知识分子的架子,身穿平民服,说着一口农民的“俗话”,和农民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完全把自己作为农民中的一员,与农民建立起了深厚的阶级感情。从外在形象到思想感情再到实际行动,彭湃都“平民化”了,真正做到了毛泽东所言“彻头彻尾彻里彻外”,最终赢得了农民认同。因此,一个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想让群众接受你的思想,首先得让群众接受你这个人,把你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所以必须首先要做到“平民化”,以“平民化”的穿着和语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同劳动、共甘苦、心连心。
2.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要真信仰、真懂得、真宣传、真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一环。一个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做到“平民化”,这只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更为重要的还有,他(她)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发自肺腑地信仰,不断坚定这个信仰,用一生去追求这个信仰;而且还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地搞清楚、弄明白,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奥道理及时转换成群众听得懂、看得懂的语言和文字,便于他们去理解、去认同、去接受马克思主义;还必须身体力行,必须亲自宣传并实践马克思主义。当年,彭湃就是这样做的,他以坚定的信仰,超强的领悟力和宣传力以及出色的执行力,非常好地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今天的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像彭湃那样,对马克思主义必须做到真信仰、真懂得、真宣传、真实践。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戴,才能切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实现他们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和关键。从理论和方法论上讲,一个理论的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满足大众需求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尤其是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彭湃当年就抓住了农民的这些需要,包括对土地、对减租减息、对教育医疗卫生、对获得自身自由和解放的需要,并满足了农民的这些需要,才进一步赢得了农民的信任和拥护,进而顺利推进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今天的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党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得起任何风浪和任何风险的考验。
4.理论宣传者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农会这个农民自己的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依托一定的平台和载体,籍此把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彭湃当时非常注重利用和善于利用农会这个平台和载体,实现农民的大联合、大团结,并通过这种大联合和大团结,开展各种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后,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广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农民同地主、官府、军阀和帝国主义等一切反动派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从而维护农民的各种权益,实现农民的自由和解放。因此,农会这个平台和载体非常重要,它是组织农民、团结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今天,在农村,我们也应该找到一个适合农民的平台和载体,切实推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彭湃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叶佐能.彭湃研究史料(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叶佐能.彭湃研究史料(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温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赴苏百位中共党史人物档案初编与研究》(编号:14AZD06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D261.5
A
1003-7462(2017)02-0049-05
10.13977/J.cnki.lnxk.2017.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