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建构*

2017-03-11 08:38:12李秀娟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建构马克思主义

李秀娟

(湖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湖州 313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养成健全人格为宗旨,其教学实践是始终是围绕“人的发展”这一中心展开的。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发展都需要以先进的科学发展理念来武装。因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科学理念和实践指导。建构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对话、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构建起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课堂,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伟大使命。

一、和谐课堂的厘定

自2006年以来,教育界对和谐课堂的研究一直保持着积极热情的态度,可以说这一话题既是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通过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获取的数据来看,近十年来,以和谐课堂为搜索词的期刊论文近7000多篇,其中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建构的近44篇,硕士论文多篇。这些研究涉及和谐课堂的定义、本质、价值、理论基础、应用和建构、形式和方法等多个方面。对于什么是和谐课堂,有人认为就是指构成课堂的一切因素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环境之间和谐[1],是在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和彼此沟通,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形成积极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2]。和谐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就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是人人都得到发展的课堂,是一种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3]。可以说,和谐课堂的建构,其实质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目的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上师与生的分离,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之所以要建构和谐课堂,就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假和谐”“隐冲突”、学生主体“不在场”、吸引力弱化等现象和问题。因而,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针对性,满足建设和谐校园、实现和谐教育目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以人为本精神、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需要[4],和谐课堂的建构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当然和谐课堂的建构,既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也有建构主义理论的鼎力相助[5]。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和谐课堂的建构,可以在不同的视域下呈现多样性的方式和途径,如解释学、生态学、学习共同体等视域,通过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参与式、生成式、体验式、贯通式等方法,具体地建构人、物、环境等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生成的动态而非静态的课堂模式。

应该说在如此之多的有关思想政治课和谐课堂研究的成果中再探出新意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经过笔者的整理发现,这些研究在涉及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过程中,少有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进行阐释且多从某一单一模式进行改革和建构。虽然通过某种模式来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有一定的实效性,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和谐课堂,仅通过单一的方式来建构,是远远满足不了学习主体的现实需要的。因而,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等方式融入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工作,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和践行,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真正做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与自然科学或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特征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看,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意识形态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担当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而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不是一般的单纯的知识性传授,而且肩负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学生发展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重要使命,因而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因其理论的整体性、科学性、崇高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使其能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进而成为人们为之奋斗的自觉的信念和信仰;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看,它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就不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攻克学生的价值选择困境,为他们的生活提供科学的信念支撑和智慧之思。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绝非如马克思曾批评过的德国古典哲学那般“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6](P219),它既指引我们“仰望星空”,又教导我们“脚踏实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和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来看,其价值是多元的。马克思曾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7](P98)。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不可能在人民大众中自发产生,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不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抑或是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高度重视对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鲜明的社会价值。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着明确的个体价值。人不仅是物质性的存在,还是精神性的存在。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高度发展,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需要正确的思想理论、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武装,为人生实践破解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关照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学生个体中,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精神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使学生个体实现社会化。因而,从整体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特殊性使其与其他高校课程相区别。因而,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

三、和谐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使其与其他课程相比,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认同感,进而产生亲切感,最终有获得感。认同、亲切、获得感的满足,需要在课堂中建构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教育环体等要素协调合作、融为一体的和谐的教学生态。

第一,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和谐课堂作为一个师生平等地共享时空、参与学习、获得发展的场域,为建构和谐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学生老师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以课堂为依托,以教学内容为主题,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生生以及学生自我之间的对话而进行共同学习的有机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和“观众”,而是相互信任、相互对话、相互感召的共同发展的学习主体,都能从课堂中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其本质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学生,建构学生丰盈而科学的精神世界,因而,更需要在这一共同体中进行思想的批判和建构,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四个自信”,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

第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推进,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断,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教师讲授为核心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面临着大量学生“失人”“失声”“低头族”越来越多等问题。因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有效地利用新媒介,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当下,慕课、雨课堂、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手段和工具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也逐渐得到学生、教师的认同和接受。但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特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不能完全依赖于新工具,还需要与传统课堂相结合,在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吸引学生接受知识体系的同时,更应加强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人文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等从来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的人是就是生活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确定的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7](P329)而日常生活则是人与现存世界相联系的载体与桥梁[9],也是人的内心与外部世界对话的基本场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作为受教育者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必然要把目光投向这一被阿尔弗雷德·舒茨视为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生活事实”场域,让课程内容关照学生心灵,回应学生关切的现实,关注学生实然的生活,让“日常生活”由传统的不在场转为现代的教学基地,以学生易于掌握的生活性语言在具有“人情味”的课堂中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进而不断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和谐课堂的建构本质上就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各种弊病、问题进行修正,克服各种偏颇、极端、片面、失衡、失和的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从片面走向全面、从失衡走向平衡,从失和走向和谐。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建构,并不是对传统、现有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教学原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和建构的场域。在这一场域中,不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都有不同的习惯、利益需求和身心图式,因而只有建构起异质性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实现学习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真正确证学习主体的个体存在意义和“在场”状态,最终达到在民主、友好、轻松、热情的课堂氛围中实现学习主体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使其生命性、生活性、社会性、创新性得以彰显和流淌,共同建构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实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价值旨归。

参考文献:

[1] 王娟.和谐课堂视野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的思维转化[J]. 黑龙江高教究,2013(2).

[2] 栾兆云.关于构建大学和谐课堂的理性思考[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 苏明强.论和谐课堂的构建[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9).

[4] 蔡小婷,李仕燕.论互动教学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的构建[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5] 朱吉平.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课堂——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 滨州学院学报,2006(2).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建构马克思主义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