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钱穆《中国文学史》中的文化自信及其启示

2017-03-11 08:47耿春红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钱穆文学史文学

耿春红



谈钱穆《中国文学史》中的文化自信及其启示

耿春红

(衡水学院 学报编辑部,河北 衡水 053000)

钱穆先生作为一代通儒,对中国传统文学及文化充满崇仰之情,主张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推崇儒家文化,体现出一代学人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在钱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文章对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可以看出主要通过详略自裁的精彩讲述、中西文化对比、对五四以来的错误做法的批评和对儒家文化的偏爱和侧重等方面来体现。钱穆先生六十多年前讲课内容,对我们今天无论学术界还是教育界依然有许多有益的启迪。

钱穆;《中国文学史》;文化自信

在老一辈学术名家中,钱穆先生以学问淹博、著述宏富著称。不过他对中国文学史这一块著述不多,但是钱穆先生却讲过中国文学史,他的讲课记录被整理成了一本《中国文学史》①书。该书既填补了钱先生著述方面的一个空白,也对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来说,可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是他的学生叶龙将钱先生于1955年至1956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中国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整理而成的一部书,分成31篇,从文学起源讲到明清章回小说,结构是相当完整的。该书按章节于2014年7月至10月先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连载,并组织大批资深专家如刘再复、陈平原、张伯伟、莫砺锋等进行专题访谈,同时结合“重提‘重写文学史’”话题,访谈内容基本与连载同时刊登在《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上,后经多人的勘误和校对之后于2015年6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

正如骆玉明先生在序言中讲道的:“不过讲课还是跟著述不一样,各篇之间,简单的可以寥寥数语,详尽的可以是细细考论,对均衡是不甚讲究的。……要是拿专著的标准来度量,会觉得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第2页)他又说:“钱先生讲中国文学史,既认识到它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特质,同时又深刻地关注中国传统上的文学价值观和文学史意识。在众多重大问题上,钱先生都避免用西方传统的尺度来衡量和阐释中国文学现象,而尽可能从文化机制的不同来比较中西文学的差异,使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第2页)

的确,正如骆玉明先生所言,钱先生讲课有自己的详略内容安排;在价值观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着强大的自信和尊崇。尤其是后者,笔者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强烈的感受是,钱先生作为一代通儒,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是崇仰、肯定的,并且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继承和发扬,其中有对儒家文化推崇有加。一句话,钱穆先生在这本文学史中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何谓文化自信,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一般认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可看作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对照钱先生的文化自信,既包含有上述的一些含义,也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笔者通过通读全书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文化自信的特点。

第三篇《诗经》中的第14页。钱先生由对“赋比兴”的讲解过渡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讲道:“俗语说:‘万物一体’。……这是儒、道、墨、名各家及宋明理学家都曾讲到的。意即天人合一,也即大自然和人的合一,此种哲学思想均寓于文学中……”随后他举例做了说明。既有理论,又有例证,很有说服力,使人很形象地理解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说到这里,钱先生又与西方文学相比较,认为“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意境,这与西方文学不同。西方之神性,乃依靠外在命运之安排,故闹成悲剧,如《铸情》(即《罗密欧与朱丽叶》)。马克思要达到掌握自己命运,要打倒敌体,绝不能和平共存,故不会有天人、心物合一……”接着举了他崇奉的两位儒学大家——孔子和孟子学习《诗经》的经验和方法,实际上也是学习中国诗歌的经验和方法,非常有说服力,而且过渡自然。

第四篇《尚书》中的第22页。钱先生开篇即讲:“我国文学史与西洋文学史有极大不同之点。我国重散文,次为韵文。”可见钱先生学贯中西。

第六篇《论语》中的第32页。钱先生讲道:“诸子中之首位即孔子,其《论语》为其弟子所笔记,文学价值极高,更遑论其思想。”可见钱先生把对儒家思想的深刻认识自觉不自觉当中贯穿到了课堂上。

第七篇《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第38页。他讲,中国古代散文的第二期,可以称之为“子”的散文时期,它是思想性的,也可以说是哲学性的。并将诸子散文分为三期,最后总结说:“以上诸子各家的古代散文,自孔子一直到吕不韦,时间已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每一本子书的文件,都随着时代而有所演进。其中《庄子》和《吕氏春秋》在文体上是较为精进的,但这并不是说《论语》这部书的思想不及其他诸子,这点是各位务必明白的。”钱先生对儒家的崇仰之情可见一斑,但这种肯定也是他的理性判断。

第十一章《汉赋》中的第64页。讲汉赋,钱先生认为有地域性,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地理学知识。他讲道:“汉高祖得国后封建,封在江苏、安徽的叫吴王濞。吴王在安徽铜山开矿,可铸铜钱;沿海可煮盐。因此,汉初全国最富有的是吴王濞。因此吸引了汉赋大家之一的邹阳投奔吴王。”又讲到中国的神话文学,说:“一在楚,一在鲁。都是汉初赋体的兴盛之地,这与两个地方的发达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可见文学与经济的关系相当密切,此乃文学发展机理之一。

“赋后来变成皇室的消遣文学,作为供奉之用,即成为御用的、帮闲的文学,如司马相如作的赋,便是这一类作品,与屈原的赋成为相对的两大派”。之后,钱师讲:“汉赋写得最好的当推司马相如和贾谊两位。故有人说:‘如孔门要用赋,那么相如入室,贾谊登堂矣。’”“不过孔门并不重视帮闲的、御用的文学。”可见钱穆先生时刻在维护儒家的声誉,以免人们误解儒家。

第十二篇《汉代乐府》第72页。钱先生时刻提醒学生注意中西文学之不同,他认为汉乐府作品很多是讲人生共性的,他说:“这种中国文学作品,直透入生活中,讲人生的共性,并无个性,是抽象的,与西洋文学之具体描写不同。”所以每一代人读了都能引起共鸣。可见钱先生对华夏传统文学之自豪感。

第十三篇汉代散文《史记》第76-77页。钱先生认为汉代最佳散文作品,“非司马迁的《史记》莫属”。同时他认为“吾人从《史记》这部书已可解决有关西方文学的难题。西方人一致认为道德意识是不能加进文学中去的。如西方的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无不有如此想法。自从《史记》面世以后,其书有道德思想融入作品中,这个传统从屈原开始,却并不损害其文学价值……在文学中可以将道德与人生合一,讲公的人生,有其最高的人生境界,《史记》讲的是整个时代的大生活。”这是讲文道可以合一,是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伟大之处,也是西方文学的难题之一;其难题之二就是文史能否合一。钱先生认为“这亦可从《史记》得到充分的答案”。他认为最高的文学就是最高的历史,“文章同史”,且《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都是真实的,都是活的、生动的。从文学作品来说,“描写人物”难于“创造人物”,而《史记》是极为生动地来描写人物。这里既是对司马迁《史记》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充分肯定,因为我们的文学史创造了很多标准,解决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些难题。

本篇第78页。太史公作《孔子世家》,而不是作“列传”,因为“孔道之传比爵位更长,又特别为孔子作《仲尼弟子列传》,其他如墨家、孟子、荀子等,太史公都没有为其弟子作列传,以表示对孔子的特别崇敬”。钱先生说:“这就是太史公卓越的史学眼光。”可见钱先生对儒家的尊崇再次通过表彰司马迁而表现出来。

本篇第79页。钱先生还讲到司马迁的写作方法是将一人分述于个人之传记中,如写汉高祖刘邦之事迹。“虽使人读来感到枯燥些,但却是公平的、客观的,并不重英雄观念。这也是科学态度,与西方的崇拜个人英雄主义不同”“是严谨而公平的写法”。由此,钱先生提出:“凡写历史,必须严格遵守两个条件:(一)不可以只着重于单一的领袖和以单一的团体为单位,须顾及其全面性。(二)要着重于事件进展的过程,不能单看其结论。”对比西方《圣经》的写法,就可以看出,钱先生对中国传统史学是大加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写史的标准。重整体、重过程,可见钱先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

在本篇的结尾,他又谈到了中西文化的不同,钱先生认为,“中国的历史是应用的、实用的,诗歌亦是应用的、实用的。正如中国的艺术产生于工业,如陶瓷(有花纹)、丝(有绣花)与钟鼎(有器具、锅)等。并不如西方那样专门为了欣赏而刻画像。中国的艺术是欣赏与应用不分,应用品与艺术品合一,亦即是文学与人生合一。中国的古砚与古花瓶,是古董,但同时又可使用,并不如西方般专为摆设之用,故中国历史与文学始终是应用的”。这里由谈中国文学的特点涉及中国文化及艺术的特点,可见钱穆先生之博学。但内容转得又如此得顺畅得体,没有丝毫的卖弄,反倒是将文学与艺术的打通。

第十四篇《汉代奏议、诏令》第84-85页。开篇即说“奏议是政治上应用的散文,人民有意见时写文章上书给政府”,而“诏令是政府写给民间,只简单讲说几句”。短短数语就将两个文体讲清楚了。接着钱先生认为,贾谊是“能写出最高级的政治文章”的人,历来对贾谊的文章写法都大加赞赏,唯独认为其文章缺乏“孔子之学”,即缺乏儒家精神。对此钱穆先生认为“贾生在其文中常提及应‘与民休息’,应‘亲民如子’,主张鼓励农民生产,倡导轻田租等等。”然后大段引用贾谊的《论积贮疏》,进一步说明“贾生的这种笔势纵横的政治文章,言简意赅,笔力雄伟而凝练”,而且“处处表露出其关怀国家、体恤人民之爱心”。可见钱穆先生对有儒家情怀的文人及其文章是独具慧眼的,并不同意前人的一些说法。

本篇第88页。在谈到汉代文学时,钱先生不忘提及大儒董仲舒的文章,认为“他也是写奏议的高手。武帝时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作《举贤良对策》三篇。讨论天人相与、阴阳灾异诸问题,其著作有《春秋繁露》《董仲舒文》……”可惜寥寥数语。可能钱先生对董仲舒没有太多、太深的认识,也可能把董仲舒更多当作哲学家看待。但是在文学史中提到董仲舒和他的文章,也是钱先生尊儒的表现之一了。

第十六篇《汉代五言诗(下)〈古诗十九首〉》第107页和109页。钱先生对诗歌中的“孟冬”“秋蝉”和“孟秋之月”等历法知识列表讲述,可见其对传统文化之博学。

本篇第108页。钱先生又谈到了中西文学的对比。他认为“西方的戏剧有其特定的时空,是逼真的,悲剧是其最高境界……中国的戏剧则是脱离时空的,正与西方的相反,它是群性的、空灵的,中国的文学亦然。中国的道德与人生是在文学的共相中常在的,且有长远的价值;西方的则是短暂的、无价值的。”且不说钱先生评价是否正确,但是他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自信与肯定是不容置疑的。

本篇第119-120页。钱先生在讲完《古诗十九首》之后,将中西文学做了一下对比:“中国文学是带有教训性的,是上层的、政治的、内向型的,且不必一定求人了解,是阳春白雪,别人不懂欣赏亦不在乎;而不是主张低级的下里巴人……”“中国文学是传下去的,是等待后人去发掘欣赏的。数千年的文章,今日仍可诵读。”“至于西方文学,则是下倾的、向外开展扩张的,且是都会性的、外向型的,如由希腊、罗马两城市文化而形成今日欧洲的文化,但政治是分散而不统一的。只有西方中古时期的耶稣教略似中国……西方文学史是娱乐性的,如荷马的诗歌可在众人面前唱,但须求人了解,否则便失败;且主张推广销路,重视空间,但时间一久,便会埋没。”

由此可知,中国的文学尤其古典文学是以雅文学为主,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历久弥新。中外对比中肯,文化自信溢于言表。

第十七篇《建安文学》第128页。钱先生谈到“中国的一切艺术均以气为主,此乃与西方谈文学不同之点所在”。所以他认为中国的文艺作品多是生动活泼的。

从本章开始,钱先生陆续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总体上说钱先生对五四运动多是批评。如本篇第129页,讲文体时,他认为当年印度泰戈尔来中国,徐志摩写的一首诗,文体不合适。由此认为“五四运动之大影响,并非有一套理论,却是有一套新文学帮助,来吸引感动人。这是粗的俗的通俗文学,有力量,但这种文体并不能用来讨论严肃的文化思想。”他接着说:“现在生物已进化到人类,但其他动植物仍然不能不要。所以,有了白话文,仍然可以存在其他文体,不能单用白话文学史代表全部过去的历史。”讲出了传统不能被抛弃。

紧接着第130页。由书札也有一体,谈到中西方文学:“西方人描写人生是别人的、社会的;中国人描写的人生则是将自己投入进去,材料均来自自己本身。”这次钱先生没有肯定谁的意思,而是畅想“说不定将来创出一种东西调和的文体,让我们可以接受新的作品”。

另外钱先生在讲课过程中,还讲养生问题。如第140页,讲建安七子时,钱先生说道:“建安时期的文人,多是英年早逝,不知是否诗酒应酬过频,以致伤肝病亡。这是养生问题,实在是我们读书人应该注意之事。”可见钱先生讲课能联系实际人生,不是腐儒,也体现出其儒家的人文情怀。

钱穆先生在讲课中也有自己很多的创见和个性化见解,其个性化除表现在讲课实录体、自有其详略处外,同时也有很多创见是前人所没有的。如第141-142页对曹操的讲解,钱先生认为“建安时期乃古今文体一大转变,不但当时继承汉末之五言诗,且散文体亦有大变异,曹氏父子三人为建安时期文学带头人,故有其大贡献”。“而曹操在文学史上之成就与特殊地位,实为钱师近代最早之发现者”(第142页“叶龙附志”语)。

第十八章《文章的体类》第144-145页。在谈文章的体类时,钱先生认为,应从三方面谈起:(一)文学的内容。(二)文学的对象。(三)文学的工具与技巧。钱先生连引了三条《论语》中的话语,非常恰当地说明了这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出,钱先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和熟练运用,真乃大儒也。

本篇第147页。钱先生讲道:“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都是教育家,都是最会讲话的人。”之后又与庄、老、墨子进行对比,认为他们意境都很高,但是唯有“孔子之伟大,正如一间百货公司,货真而价实”。尽管此语不好用作文学评价,但是学生若是有悟性,从中可以体会出许多东西。而现在我们作为文本来读,会心处,仍可听到声音的亲切。亦可见出钱先生对儒家大圣人孔子的推崇之情。

本篇第148页。钱先生又谈到了中西方文学的不同:“至于西方的,如荷马和苏格拉底,他们是面对群众的、社会的。与中国的《诗经》之针对政治圈子,诸子的针对学术圈,均非为社会大众不同,所以中西文学是有所不同的。”又说:“中国人重视写史的自由。立言是三不朽之一,写史就可立言,为的是要在历史上留名,却并不重视天堂、灵魂这一套说法。”从文学到文化,中西的确各有不同。钱先生讲得恰切而明白。

第十九篇《昭明文选》。钱先生用19页(第164-182页)篇幅,讲《昭明文选》。因为钱先生认为,《昭明文选》中所选入的古代诗文辞赋已经相当广泛,“如要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再加上一本《诗经》,也已足够了”。这也是钱先生的文学创见,也是他读书学习的经验之谈,为后学指明了一条学习中国传统文学的路径。

第二十一篇《〈唐诗〉(中)盛唐时期》第204页。钱先生也谈到了文化的共容性,他说:“一国的文化是其民族性情的表现,为表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可以让万物共容,不必定于一尊,才是表示文化伟大。”表现了他对儒释道文化共生共容的尊重。

但钱先生毕竟对儒家文化更加尊崇,儒家对文学价值的看法,是重视它的社会功用,要求文学有益于政治和世道人心,而钱先生非常认同这一原则。所以在文学成就的评价上,他认为杜甫高于李白,所以他给予杜甫7页(第204-210页)大篇幅的讲解,对李白只一带而过,可见出他的儒家立场。

第二十二篇《〈唐诗〉(下)中晚唐时期》第219页。钱先生讲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它是一首用诗歌组成的小说,如歌德的《浮士德》,印度的诗亦然。不经意间的中西对比,显出钱先生的博学。

第二十三篇《唐代古文》(上)第230页。开篇即说“如欲研究唐代的诗、文,可参考《全唐诗》和《全唐文》;如欲研究唐代小说,则要参考《太平广记》”,寥寥数语,简明扼要,见出大家的指导风范。

本篇第244页。钱先生对韩愈极为推崇,认为他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第一流大文豪之一。韩愈无论从政,还是写作诗文,“确实是奉行着孔孟之道,以此作为他的终身的核心思想与为人目标,他是切实做到了”,接着钱先生又讲了一大段,何为孔孟之道的信徒:“退之绝不是像别人那样,口中说自己才是孔孟的真传人,行为上却拉帮结派,只是为个人和集团的名利打算,而且对金钱私利特别看重,不惜排斥伤害曾经帮过他们的彬彬君子和好友,他不愧为孔孟的继承者。其实信奉孔孟,任谁都可以,只要他服膺《论语》《孟子》,也便是孔孟之忠实门徒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那才不配作为孔孟之徒。”

钱先生作为儒家的信奉者,一方面推崇韩愈的为人和为文,一方面也感慨周围的人和事之虚伪。可以看出韩愈的可贵和值得学习。

紧接着钱先生又说:“再回过头来看:五四运动之大毛病,在于忽略了韩愈体裁的文学而只重视应用散文,其实都不会欣赏,也不去作这种类似韩愈的文学作品了。”五四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片面接受,钱先生是有深刻而清醒认识的,对学习韩愈散文而忽略其文学性感到深深惋惜。

本篇第245页,钱先生认为韩愈是中国散文作家之始。至于他的学生里面,除李翱之外,“此等新文体的文学已无后继者,要过两百年左右,等宋代的欧阳修出,才有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传承者”。可见钱先生重文学史脉络,三言两语就串起来了。

第二十四篇《唐代古文》(下)第250页。钱先生讲柳宗元,才能不为世用,非常可惜。“但又得说回来,如果子厚在政治上顺利又有成就,做到将军或丞相,那他的文学创作必定没有今天那么大的文学成就,两者相比,孰得孰失,旁观者一眼就能辨明,这也可说是子厚因祸得福吧”。简练而平和的话语中显出了钱先生的通达,这份通达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放浪江湖,亲近山水大自然,自由的心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听课的学生若悟性强的话,对人生也会有了些许感悟吧。

第二十五篇《宋代散文》第258-263页。钱先生讲课,随手加进名人的趣闻轶事,既得体又增加了讲课的趣味性。在讲欧阳修时,基本上是用故事串起来,将欧阳修文章的简洁凝练、不喜用冷字僻典等特点及为人有推免后学的好心肠、做学问精读精改、勤勉好学等,一一用故事串讲起来,非常恰切,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不由让人感叹,大学问家讲课游刃有余,文化典故俯拾即是。

本篇第264页。钱先生讲完欧阳修、王安石后,随后说了深情的一段话:“永叔、介甫两人政见容或有异,但论人品之正直同样,又同是宗仰孔孟师道,同是师法韩文公的文章,可谓惺惺相惜,赞美对方绝无丝毫保留,实厚道可风。”对中国古人的为文为人之道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景仰效法之意流露无疑。其话可信,其情可感。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濡染自然流露,毫无掩饰。

本篇第264-265页。钱先生读书太多,讲完欧阳修,讲王安石依然用故事的形式。

本篇第266页。讲“韩潮苏海”:所谓“韩文似潮是指其刚猛;苏文似海指其为文平坦无奇,但无所不有”。寥寥数语即讲明白两位文学大家的特点。没有深厚的文学与文化修养是难以做到的。

本篇第266-267页。讲完唐宋八大家之后,钱先生有一段非常中肯的话:“韩愈的复古文风以及文以载道之理想,如没有欧阳修的继起、坚持此种主张,则晚唐五代以来的靡靡之音歪风将无法扭转趋正,所幸永叔所提携的这批后辈,包括王安石在内,还有苏轼、辙兄弟在内诸人,均能追随欧公,并力向前,才完成复兴古文的大业。”钱先生在没有现成文学教科书的情况下,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也可以看出,钱先生认为文化及文学的传承和发扬不是在一两个人手里完成的,需要文化或文学大家及众人的共同努力。

本篇第267页。钱先生讲欧阳修作词讲浪漫情调,又联系到杜牧,这种关联性很强的例子,钱先生随口讲出,非博学不能如此!本来文学是讲浪漫情调的,欧阳修等人的文学世界里是不能缺情调的,这才是一个全面而立体的文学世界。可见儒学大师对人性是能全面看待的。

第二十六篇《宋词》第273页。钱先生对中国文化怀有深沉的赞叹之情,他在讲到李煜的时候,说道:“三国时代出人物众多,五代最差,不出人才,但仍有开创新文学的人物,显出中国文化的伟大。”随后不无痛惜地说:“今日人们陷落于物质生活中,已不出人才了。”

本篇第279-280页。钱先生讲完宋词中的苏东坡、柳屯田、辛稼轩等词人后,可明显见出他偏爱慷慨激昂的词人和词作。因为慷慨激昂的词篇有诗歌的作用。他说:“今天要唤醒国魂,非词的工作,而是需要诗,诗是歌唱人生的,而非咒骂的。学文学要不怕老旧,要能传承保留。”可见钱先生骨子里儒家的家国情怀是如此的浓厚,同时也再次强调文学要做好传承与保留的重要性。

第二十七篇《元曲》第283页。当时在香港的钱先生不忘关心内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讲完京剧名家之后,说道:“今日内地提倡中医、京剧、各种地方戏、武技等,能从多方面来提倡、来培养,这才好。”

第二十八篇《小说戏曲的演变》。这一部分钱先生讲中国神话故事为什么早前没有形成文学即小说.第290页:“这和西方是不同的,吾人不能用批评,只宜从历史、文化即文化机制中去找答案,才能说明中西为何有异,使人们对中国文学的特点有更清楚的认识。”正如骆玉明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第3页):“也许,我们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与钱先生有所不同,但他提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却是有普遍意义的。”那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要从各自的文化机制中找原因,而不是以此评价彼,或以彼评价此。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这是钱先生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一种间接批评。

因此,接下来第295页,钱先生讲京剧时,又讲到了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尊重的问题:“所以中国文学是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认为,今日中国自五四以来因有人提倡有了新文学,便认为京剧及以前那些文学都是旧文学,应该弃旧迎新那是十分不合理的。也不能因为新文学是与西方文化接轨的,而认为值得重视,而旧文学就都是古老腐旧之物。这确如有了子女,便把父母抛弃不顾。中国传统文学自有其一套生生不息的活的永恒的生命。”

抛弃传统,就如同有了子女而把父母抛弃掉,这是一种直接而严厉的批评。

第二十九篇《明清古文》第300页。钱先生继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批评,他说:“北大有选派与桐城派,五四运动出,两派都被打到了。”“五四提倡白话文后,再无文学可讲,大学只是讲语言、甲骨文和人物作品的考据,大学里就没有文学了。在文学系里听的只是语言、文字与考据而已。三十年来至今,已危险了,致使今日青年已无国文根基。”

对于新文学领袖之一的胡适,钱先生说反对其理论,但是认为胡适的文章很成功,“至今有影响力”。但今人不易懂了,因青年人的“国文根基已差了,水准低落了”。

五四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破坏,对此钱穆先生尽管惋惜并严厉批评,但对青年人还是提出了做学问的方法。他说:“今日青年应能看两千年前的国文。”“如要在学术上能自由、能独立,必须要读书才是正路。”读书是继承和发扬的前提,钱先生深谙此道并以此勉励后学。对胡适的评价,可以见出,钱先生谈意见是对事不对人,透出君子的胸襟和厚道。

本篇第303页。钱先生谈到了挽联及对联的来历,并举了很多例子讲对联文化,其学识之渊博可见一斑。

本篇第304页。钱先生又谈到五四文化运动,尽管如同古人一样也讲文学要配合人生,但讲得“太烂了”。他认为“徐志摩为欢迎泰戈尔作《泰山日出》,但并不适合东方中国的文学风情”。比起姚鼐的《登泰山记》——此文无人能出其右,有天壤之别。

因为白话文的苍白,而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了很多味道,即景生情,钱先生随即发出一句深深的感叹:“今日中国的人生实感枯燥,实足惋惜。”

因此,本篇第305-307页,钱先生再次认为用白话文来抒情是不容易的,他说:“文章有体有用,今日可用白话文描写的文体太少了,只有小说、戏剧、书信、新闻稿及论文等类而已。”同时与西方文学进行了对比,认为“中国用文言文抒情,此乃西洋所无;中国人生在诗中表现,诗落实下来则为散文,西洋人生在剧中,落实表现则成小说。”传达出了钱先生对传统文学的厚爱和肯定及对中西文学不同的清醒认识。

第三十篇《明清章回小说》第321页。钱先生讲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研究,他认为“其实,这些荣华富贵如梦的思想人人皆知,即叔本华的悲观思想,中国人也早就有了,不过我们没有系统地说出来而已。这是王国维将中西文化配合起来讲了。”懂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应该知道中国人早就有人生如梦的感慨和表述,但确实缺乏系统言说。所以中国文化需要讲出来,且是系统讲出来。钱先生正是自觉地在做这件事。

第三十一篇《结论》第330页。开篇即说:“以上讲诗、赋、散文较详细,讲词、曲、小说则时间较少。”可能是时间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的正宗是诗文,这确是客观事实。

本篇第330页,钱先生不无遗憾地重复说:“中国至今尚无一本好的文学史。”因为他在第一篇《绪论》中已经说过:“直至今日,我国还未有一册理想的‘文学史’出现,一切尚待吾人之寻求与创造。”(第4页)钱先生讲课时很注重首尾的呼应,正如儒家经典《大学》所说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钱先生的首尾感叹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的感叹,这么好的文化和文学,我们却没有好好地写出来,讲给后人听,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情!

本篇,钱先生依然对五四文化运动后至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一些错误做法,进行了带有建设性的批判。直到今天依然值得警醒。

通过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钱先生在其所讲文学史中,处处表现着对传统文学与文化的崇仰,体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钱穆先生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博学和精彩讲述,将传统文学的脉络清晰地娓娓道来,展示出博大精深而又丰富多彩的长长的一幅画卷。他或祥或略,自裁自剪,但各篇章、段落及上下文之间,前后连贯,起承、转合自如,过渡衔接自然,没有突兀感,像一部一气呵成的著作,可读性非常强。另外钱先生时不时恰当地插入一些名人的趣闻轶事,增加了该书的可读性、趣味性,可以看出钱穆先生讲课时并不是板着面孔,也自有其调皮、活泼、幽默的一面。充分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和精深、通达和圆融。

第二,通过中西文化及文学的对比,表现中国文化及文学自有其特点,自有其发展的文化机制,更多表现出与西洋文化的不同,它独自成系统,它传承不息,有继承有发展,是我们的古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的,并将它贡献给全人类。作为后人,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学习和发扬。

第三,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全面打倒、全面否定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以此表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和抛弃的痛惜之情。

第四,钱穆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也是有侧重的,主要表现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弘扬。儒家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对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影响,自然在诗文方面表现得最强烈,最主流,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生的成长,影响尤其大,作为一代通儒的钱穆先生对此自是了然于心。

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尽管是60多年前讲述的,但是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启示作用。看看我们曾几何时,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而且在人文科学领域,跟随西方话语,妄自菲薄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看不起自己,自己打倒自己,以至于让西方话语权久久把持于各种学科领域。另外,由于多年的这种迷失,我们的一代代年轻人没有了传统文学的根基,更没有了传统文化的概念,比如说在辅导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中,课题论证及论文写作中见不到一丝一毫将文学知识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的做法,他们不知道文学来自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文学的背后反映的是文化。有鉴于此,我们无论是撰写文学史,还是讲授文学史,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理应结合文化,否则文学就成了无本之源。

正如钱先生在《结论》部分所谈道的:“我们中国人如果将来在学术上有地位,必须要懂的三方面,便是中文的、西洋英文的以及参考日文。”

尤其是中文方面的,要看到我们有博大精深的文学及文化传统,关于这点钱先生有一段充分的说明:“讲中国文学史,论到文集之完备,自《诗经》起,历三千年,自《楚辞》起,历两千三百年左右。材料充足,且每一部集的注释有多至一二百种的,又有批评,如诗话、词话、曲话等极多,即文学批评的书亦很多,又对作者及作品的考订极详细。可以说,古人为我们做的工作极多,材料均预备好了。”但是却被日本人努力整理着,但“日本没有灵魂,并不起带头作用”。

钱先生对我们中国人有期待,有信心。我们要感谢他这份期待和信心。因为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曾讲道,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此要树立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带动起了国学热的盛行,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无论学界还是民间都在积极行动着。感谢钱穆先生在60多年前给我们树立的榜样,这就是对传统文化要自信,而且要讲出这份自信。

(责任编校:魏彦红 英文校对:杨 敏)

①本文所引内容均出自钱穆《中国文学史》,天地出版社,2015年版。

Culture Confidence in Qian Mu’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GENG Chunhong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Qian Mu, as an expert scholar who masters all kinds of sinology, gives high respect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and stands for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onfucian culture, which presents his culture confidence. And this confidence is fully reflected in hi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lears up the relevant content of culture confidenc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e book: wonderful representation with details and brevity,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riticism of the wrong practice since May Forth Period, preference for Confucian culture and so on. The teaching contents delivered by Qian Mu over sixty years ago can still bring good enlightenment to academic field and educational circles as well.

Qian Mu;; culture confidence

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17

耿春红(1968-),女,河北衡水人,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教授。

I209

A

1673-2065(2017)06-0099-08

2017-06-16

猜你喜欢
钱穆文学史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钱穆的容与化
钱穆的容与化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论钱穆的地方自治思想
父亲对钱穆的教诲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