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内容研究

2017-03-11 08:16
文化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同志环境保护文明

李 阳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邓小平生态思想的内容研究

李 阳

(辽宁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思想和观点,可归纳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以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学习邓小平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新时期我国小康社会的全面推进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生态思想;内容研究;中国特色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却经历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阶段,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更制约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工作迫在眉睫。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针对这一问题,并依据我国特殊的发展阶段与实际国情,以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为核心价值追求,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诠释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今后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下面,笔者将对邓小平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环境保护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尽管生态资源相对充足,但人口基数大,地域分布不均衡加之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人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淡薄,造成了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突出地位,逐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各项政策制定的轨道。198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强调:“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自然环境破坏,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1]充分表明了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治理国家环境污染的决心。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一项方针政策,一方面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整体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的同步规划与发展,真正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同时邓小平同志还重视人口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强调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这一指导方针的推动下,党的十二大把实施计划生育确立为我国另一项重要基本国策,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生态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

“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解决粮食不充足的问题,我国实行了“以粮为钢”的指导方针。而当时的大多数耕地都是以砍伐树木等自然资源换来的。因此,我国的森林资源受到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导致了干旱、水灾、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恶劣的后果,导致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国家,邓小平站在宏观角度,将生态问题放在了民生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了良好的生态是人民生存发展的基础,以发展林业为保障,实行了建设三北防护林的重要举措,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地沙漠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1981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让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了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北京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指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邓小平同志的这些举措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从单一地增求经济的增长到追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环境质量好不好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程度。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说明了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民生建设的重要方面,环境状况关乎着百姓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关注民生就是要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们在精神层面更高的追求,实行改革开放不仅要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更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携手与共,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三、以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在保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自然环境不被破坏,依靠法制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然的选择。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意识到了法制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在1987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要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他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先后出台《环境保护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等。由此可见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铺平道路。因此,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形成完整的生态文明法制体系,正是邓小平生态思想中法制建设的明确体现,为今后国家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过去高污染、高能耗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必须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而仅仅凭借自觉与意识是无法从根本上转变的,必须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酸雨、荒漠化、重金属超标、食品安全等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团结和稳定,解决起来,绝非易事。因此,国家和政府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对破坏、污染环境的个人、企业进行法律追责。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从而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衡量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准。每一次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以及社会的向前发展,都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国家现代化产业结构的发展,并强调要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科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现代产业新体系包括高效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重要内容,主要任务是利用科学技术对现代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根本上转变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

生态农业是一种能够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相互统一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它把农、林、牧、副、渔相结合,把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相结合,充分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有益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而形成的现代化生态工程,这正是邓小平生态思想中高效生态农业的精华所在。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技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变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3]在农业生产中,在通过技术创新与生产经营方式创新提高生态要素的配置比率和使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国家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过程中,不但要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更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生态工业发展之路,走生态工业化道路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加快落后产能,清洁生产和节约发展。但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这种状况与我国长期以来的粗犷型的发展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必须坚决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优化资源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使经济发展走上科技引领,技术创新的轨道。工业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加快推进生态工业的根本落脚点是正确处理工业化推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工业化与生态文明之间开辟新的绿色通道,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高,这就意味着现代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条件的大城市已经逐步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但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然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急需党和国家来解决。邓小平同志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吸引外来消费的市场收益,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和现代化水平,努力营造能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小的环境友好型服务产业。

五、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现如今已不再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方面单一的治理与发展,生态文明已经深深融入到国家各项事业以及多个领域,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命脉与百姓生活安居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加之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割裂等问题,使得我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的主要矛盾越来越多地演变为以牺牲生态环境来追求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使得国家和人民急需党和政府提出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执政理念来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邓小平生态思想正是基于我国国家命运转折时期所孕育诞生的。邓小平同志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统筹协调自然环境与民生建设,并以最严格的制度来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他的生态思想有着中国划时代的特色,是之后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所必须学习和借鉴的重要理论。

[1]詹真荣.全球化视域下的中国道路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6.132.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6 .

[3]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B27

A

1673-7725(2017)12-0150-03

2017-08-09

本文系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5BKS005)的研究成果。

李阳(1992-),女 ,辽宁葫芦岛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研究。

董丽娟】

猜你喜欢
同志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同志
请文明演绎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严良堃同志逝世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