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互联网+”提升马克思主义影响力

2017-03-11 07:52杨叶平
理论探索 2017年4期
关键词:影响力话语马克思主义

杨叶平

(1.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2488)

借力“互联网+”提升马克思主义影响力

杨叶平1,2

(1.黑龙江科技大学,哈尔滨 150022;2.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102488)

人类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全社会正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与互联网融合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遇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但也遭遇了困境,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通过加强对网络资本的控制、构建网络空间学术平台、转换马克思主义网络学术话语、组建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示范引领作用来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彰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特征。

“互联网+”,马克思主义,网络资本,网络学术,网络话语,网络传播,网络实践

“互联网”这一全新工具的诞生和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正经历着全面的改变,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各种思想观点相互交流、交锋,舆论格局和环境极其复杂,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但是伴随“互联网+”的出现催生的一系列新的传播方式,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全新的理念与途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如何借助“互联网+”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传播与互联网有效融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对网络资本的管控,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舆论影响力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人们对利益和资本的重视与追求,人们开始通过对资本占有的多少来进行社会评价,资本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决定性力量和最高意志,资本家成为资本意志的执行者,国家政府成为资本的工具,媒体舆论成为资本的喉舌”〔1〕。为了追求资本,各网络媒体将宣传维护资本利益的理论作为主要内容,而对马克思主义这一充分揭示资本目的的理论,进行打压甚至是诋毁,误导网民,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常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趁机凭借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借助新兴网络媒体制造偏见,将其他文化与不同见解边缘化,垄断文化传播的话语权,进而使其成为利益集团话语权的延伸。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主体地位的巩固造成重大障碍,严重影响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资本的控制,掌握网络话语权,这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舆论影响力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资本管控。当前,文化霸权主义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网络媒介帝国主义,其战略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强大的经济和资本实力,主要通过文化市场进行全球文化扩张。”〔2〕企图通过掌握网络领域的话语权来实现文化霸权。以中国的六大网站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雅虎为例,几乎全部由外资参股或控股,它们控制中国90%以上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其价值观、舆论导向直接影响中国7.31亿网民。而作为外资控股的网站,不可能自觉维护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它们更多的是代表其背后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政治理念、利益诉求,这些网站更多地扮演着“桥梁”或“媒介”角色,成为资本财团的耳目喉舌。为此,政府必须加强对网络媒体的资本控制。首先,尽快制定网络资本进入中国媒体尤其是中国门户网站的相关法律政策,使外资逐步退出重大门户网站,进而解决外资控股中国重大门户网站的问题。其次,认真审核资本的来源,将受西方敌对势力控制的资本排除在我国网络媒体之外,让中方资本重新掌握网站的实际控制权。

(二)严格监管网络媒体的逐利行为。“媒体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必然以追求高额回报为目的。”〔3〕514网络媒体的运转需要资本的投入,“网络经济的共享性特征,使得网上内容的供给商很难直接从互联网用户那里收费,从而更加依赖广告商的支付,也就是更加依赖资本。”〔4〕因此,大部分网络媒体必然把追逐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的,资本就成为网络媒体追逐高额利润的工具。一些网络媒体(甚至包括某些官方媒体)将媒介资源商业化,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不顾监管,为网络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一些网站甚至与不法分子相勾结,形成利益链条,进行有偿发帖和删帖,牟取暴利。一些虚假广告信息,低俗、庸俗文章和视频频繁出现在一些网站,误导人们的认知与行为;网络诈骗等行为接连出现,损害人们的利益,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影响力的提升、主体地位的巩固形成重大障碍。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网络资本的监管。首先,制定法律。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力度,尤其是对重要网络媒体资本的法律监督。其次,研发新技术。对网络媒体的网络平台进行全程技术监督,用技术去屏蔽发布虚假信息、反对主流意识形态、损害国家形象等信息的网络平台;还要利用技术手段顺藤摸瓜,找出其背后的真正操手,给予打击和处罚。再次,引入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开放性、变化性、关联性、预测性的特点,对网络民众的行为进行预测,争取对一些错误言论、群体事件等做到有效的事前管理和行为管控。

(三)建立对网络媒体背后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审查制度。网络媒体背后的外国利益集团才是真正的掌控者,它们实质上是借助网络媒体宣传其所代表国家的价值观,解构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说服甚至强迫公众接受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它们这样做,旨在使中国民众逐渐失去对国家的认同,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甚至公开反对中国的政治体制,使中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失去凝聚力、向心力,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殖民奠定基础。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这些利益集团的管控力度,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审查制度。在此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意识形态安全审查制度,比如美国就明确规定:不得传播种族主义、恐怖主义、威胁到总统和国家安全的言论,并把左翼思想特别是共产主义思想纳入重点审查范围〔3〕516。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审查制度,对一些受资本控制的利益集团培植的网络大V、网红、水军、喷子等发布的一些诸如“灭偶像”“毁历史”的声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谬论进行主动、高效的管控,确保审查过程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各部门还要对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破坏网络空间政治稳定、影响人民内部团结的言论和行为“亮剑”。如对那些刻意发酵个别社会事件、宣扬民族分裂、鼓吹推翻国家政权,歪曲、质疑党的奋斗目标,损毁国家、政府和党的形象,制造舆论、影响民意的行为,要及时揭露它们的真实面目,引导中国大众进行正确思维和判断,赢得大众的认同。

二、构建网络学术平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学术影响力

理论的影响力是理论得以生存、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衡量理论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重要标准,反映实践对理论的客观需要和理论对实践的有用性。“互联网+”的出现,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信息获取渠道走向多样化信息获取渠道,同时也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创造了新的传播平台。马克思主义工作者需要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学习的网络空间学术平台,利用网络传播手段的多样性、传播时空的非限制性、传播内容的实时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空间、传播路径,充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一)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学习网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领域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必然会借助各种手段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网络阵地,也是敌对势力争夺的重要目标,他们通常借助网站发布一些抹杀马克思主义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时代问题的正确回答及对无产阶级利益的关切和维护的基本思想,歪曲马克思主义,因此,必须要建设好。其内容应涵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内容及其经典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评析、马克思主义重要人物的简介与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视频资源库等;设立讨论交流、在线教学等专栏,加强网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互动;设立思想理论辩论专栏,对各种错误思想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使群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区分真理与谬误,理性地看待前进中的障碍与阻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抵制错误思潮,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二)在各门户网站设立马克思主义学习专栏和论坛。各门户网站通常是受到绝大多数人关注的网站,浏览次数和点击率普遍高于其他网站,信息影响群体广,影响面大。这些门户网站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天然的排斥因素,不断诋毁马克思主义,抢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平台。针对此种情况,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协助教育主体将最新的、最重要的、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和知识放在这个专栏,让大众了解马克思主义,吸引普通大众到马克思主义队伍中。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论坛与教育客体就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社会现实等进行平等交流,如对党内的腐败现象、一些极具讽刺意味的事件及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读,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怀疑,引导教育客体的价值判断。网站应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等在线与网民互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读当代问题,帮助网民解疑答惑,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氛围,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三)充分利用各种自媒体。自媒体时代打破了知识传授者和受教育者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互联网内容的使用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人人即媒体”。博客、微博、论坛、微信、新兴的视频网站等自媒体出现在网民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影响越来越大,作用越来越明显。以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开设的新浪微博为例,其粉丝在三年间就超过了2000万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一些敌对势力利用自媒体低门槛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平民化与个性化的特点,趁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上大做文章,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试图占领理论制高点,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基于此种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应充分借助自媒体传播平台,使人们获得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跨民族、跨国家的学习资源,提升人们的理论水平和理性思维能力;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最新理论成果等用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真实准确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网络用户接触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而将马克思主义传播速度和规模无限放大,切实有效地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学术话语转换,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影响力

以“互联网+”为生产工具的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文化上层建筑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互联网作为当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它凭借自由的话语形式、碎片化的话语内容、广泛而隐蔽的话语主体、平等的话语平台、快速的传播速度等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观念,冲击着马克思主义话语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理论影响力的提升受到制约,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很难实现和发展。但“互联网+语言”传播模式的诞生,为马克思主义增强语言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契机,马克思主义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新的语言传播模式,根据时下最新的网络时尚来改变话语表达方式,形成有特色的、吸引力强的网络学术话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话语影响力。

(一)努力树立话语自信。“话语可以承载不同的思想内涵,甚至是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成为表达某个阶级利益、要求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或符号。”〔5〕可见,话语具有阶级性。代表某一阶级的话语言说者要想获得话语的影响力,首先就应该对本阶级的话语有自信。然而,“互联网+”的到来,网络话语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话语造成巨大冲击。有些人为了迎合网络话语而不敢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甚至直接质疑、歪曲、丑化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把它说成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主义,是对中国人民的欺骗,无论怎样努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极大地弱化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网络影响力。为此,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必须要树立马克思主义话语自信,用话语自信赢得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必须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等,充满刻骨铭心的自信;要充分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彻底的、是可以抓住事物根本的、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是可以说服人的;要敢于在网络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与负面舆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说服力;要敢于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丰富的历史实践中,挖掘其穿越时空的认识价值,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的魅力,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自信去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二)精心选择话语内容。话语内容是核心要素,决定话语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中连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信息纽带,是蕴含着特定教育目的的载体。“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6〕50-51“互联网+”的到来,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客观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等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新的意识随之产生且错综复杂,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为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内容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客体等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选择反映世界形势、中国国情、社会变化等具有时代特点的话语内容,选择彰显网络开放性、实时性、前沿性的网络热点事件等作为话语内容,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榜样、科学数据等能够进行横纵对比的科学性、教育性、知识性强的话语内容,选择真实反映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国家的发展现状、能够正确引导国内民众、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可度的话语内容。在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方式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发展马克思主义网络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内容的网络影响力。

(三)转换话语表达方式。话语方式服务话语内容,是表现话语内容的手段、方法和形态,内容必须以话语客体可接受的方式出现,才能被客体接受。“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很大,传统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话语表达方式固然有众多优点,但其理论性强、政治性强而现实应用性不强的特点是不容忽视的。同时,一些国内大众传媒内容庸俗、立场模糊、形式随意低俗,甚至允许一些公共理性缺失的人借助网络论坛扩散非主流观点,以其特有的话语表达方式遮蔽和冲击马克思主义话语,弱化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表达方式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点、中国实际状况,选择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表达方式;结合受教育者知识结构、生活背景、社会阅历、经济状况、认识水平、工作特点等,选择匹配度高、可接受性强的话语表达方式;结合网络话语的表达特点,选择符合网络特点的句型、修辞等具有亲和力、说服力的话语表达方式;结合网络平等性、互动性的特点,选择与网民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话语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话语表达方式转换,让马克思主义真正在普通民众中普及,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网络影响力。

四、组建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传播影响力

“现在的互联网很像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电能”〔7〕2,它给世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能量。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制造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凭借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对信息效果准确掌握的优势,大大增加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影响力。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空间的再度开放,“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8〕。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想成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情况、新问题,赢得中国7.31亿网民的认同,并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信息传播工作规律、熟悉网络知识和技术的精干高效、反应敏锐的马克思主义队伍,这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教育新局面的重要组织保证。

(一)培养一批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有影响力的网络群体。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宣传,教育在面对众多理论宣传的时候,往往受知名人物、精英人士的影响比较大,一些社会公知、网络大V、意见领袖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受众的思维能力、价值选择、行为走向,有时甚至左右网络舆论导向。而且,西方国家借助其自身强大的资本力量,培植了一批为他们服务的知识精英。这些“知识精英在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使他们能够自上而下地影响社会大众,又能够自下而上地影响政治上层,对整个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产生强烈影响”〔1〕。这些人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互联网鼓吹西方的价值观、传播西方的文化意识形态,误导本国民众,改变本国的文化传统。为此,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提升,需要借助网络的优势,培养一批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愿意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网络舆论中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公知”等,充实到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中,与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抗衡,抓住一些质疑、否定甚至污蔑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或事件的本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斗争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用性,从而引领网络舆论。

(二)对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进行网络技能培训,提升其网络能力。“互联网+”的出现,使教育对象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能熟练运用互联网搭建起来的学习平台,有的人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科研,教育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然而,一些马克思主义教育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对象这种新常态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及时学习现代信息网络通信理论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互联网能力。为此,教育部门要定期对其进行专门的网络技术培训,使教育者熟知各种网络新兴媒体的特点和网络技术的关键,掌握各种新兴媒体的使用和传播规律,强化对网络信息的敏感性,进而提升教育者的网络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利用互联网来洞察社会、认识世界、理解世界、解释社会现实,进而揭示出其中的社会实在的能力;培养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进行定量的分析、研判和评估,对教育对象的学习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教育对象最有效的引导和管理的能力。充分应对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的冲击,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种新兴媒体传播马克思主义,使更多的人知道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影响力。

(三)吸引不同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进入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中,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互联网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在网络中自由选择教育时间和地点,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中,结合受教育者关注的焦点,针对受教育者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用受教育者可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其逐渐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认可马克思主义,进而传播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使马克思主义可以与互联网实现技术整合,从以往的单一平面传播走向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化的传播。如国外的“脸谱”“推特”、国内的“微博”“微信”“APP”等自媒体,以其信息的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快而多,影响力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判社会问题、发布社会主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新途径。网络资源的这些特点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传播和发展的局限性。但是,单靠马克思主义者借助新兴媒体的力量扩大其影响力还是不够的,应该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员都吸纳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来,壮大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队伍。尤其是要吸收一批倾向马克思主义、网络技术能力强的非马克思主义专业人士进入马克思主义网络传播队伍中,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教育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还要吸收一批具有数据信息挖掘、收集、筛选、分析和处理能力的人进入网络传播队伍中,便于收集受众对马克思主义的反馈信息,并对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与分析,对受众的情况进行科学的研判,并预测受众的行为走向,进而帮助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案,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

五、充分发挥网络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实践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接受实践的检验。列宁曾就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决定作用指出:“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9〕381可见,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提升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互联网+”的出现为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践检验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要想真正发挥作用,被广大群众接受,就必须付诸实践,将理论变成现实。同时,还应看到“互联网+”也是一个实践平台,它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马克思主义、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为此,马克思主义应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实践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舆论,塑造大众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影响力。

(一)建设一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示范性网站。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载体,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接收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意识形态主体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并参与交流。但由于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复杂化,加大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信息控制的难度,如何趋利避害,掌握网络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动权,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是当前需要破解的难题之一。国家可以针对这一难题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理论水平高、思想觉悟高、宣传能力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示范性网站。首先,借助这些示范性网站及时、准确、大规模地上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网络信息占有量;同时,将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秀人物在网站上及时展示,展现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精神风貌,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充分发挥示范性网站的宏观引领作用。其次,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成就和问题进行科学的阐释,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进而增强网民对示范性网站的信任度。再次,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释当今世界的变化,带领网民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回击西方对社会主义的恶意攻击;引导网民理性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信任马克思主义。

(二)借助互联网树立一批真学、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的榜样人物。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一直以来都是人民群众学习和效仿的主要对象,他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要大得多、深刻得多,其影响力超过一般群体。马克思主义的榜样人物属于宣传与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少数”,他们的标杆示范、先锋引领作用是其他群体所无法比拟的。国家、政府、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难得的契机,借助互联网树立一批真学、真信、真懂马克思主义的榜样人物,充分发挥其模范示范作用,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首先,将马克思主义真正植入这些榜样人物的心中,成为其内心坚定的信仰,充实榜样先进性的内涵与外延,保持榜样的生命力,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的网民去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其次,强化马克思主义榜样人物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借助互联网在网民中真实展现榜样人物思想变化与成长的轨迹,如何在平凡中坚守、在困境中坚持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而使网民真正受到教育。再次,要鼓励马克思主义榜样人物借助互联网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和行为等进行斗争,在斗争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己,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积累正能量,赢得广大网民,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影响力。

(三)构建马克思主义网络实践教学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真正赢得群众。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受众中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困难,更难抽出时间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的障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教育者可以将互联网的优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融合,构建马克思主义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利用这种新型有效的载体调动教育的主动性,克服马克思主义教育中的难点,这是利用科技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逻辑必然,也是完善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首先,教育者要通过网络实践互动平台,为教育对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信息获取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具灵活性、实效性;其次,教育者需借助网络实践平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使相关部门能够参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既能解决实践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又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再次,鼓励教育对象在网络实践平台上随时展示自己参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成果,教育者和其他教育对象参与互动评价,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总之,用好、用活网络平台,发挥网络实践教学的最大效益,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网络影响力。

总之,“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为马克思主义开辟出新的传播领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影响力持续提升的重要途径。

〔1〕金民卿.西方文化霸权的四大“法宝”会不会失灵〔J〕.人民论坛,2016(11)(上).

〔2〕蒋建国,许 珍.美国利益集团对媒体话语权的影响与控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5).

〔3〕李慎明.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5~2016)(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余 斌.“互联网+”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J〕.观察与思考,2016(7).

〔5〕李方祥.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阐释中国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24.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化腾,等.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李克强总理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官方解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8〕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苏玉娟

A8

A

1004-4175(2017)04-0080-06

2016-12-17

教育部青年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EIA150415),负责人杨叶平。

杨叶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影响力话语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