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萍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党建学科构建的几点思考
丁俊萍
(武汉大学,武汉 43007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之后,加强党建学科构建任务已经提上了议程。加强党建学科构建,必须认清党建学科的性质和本质特征,把握党建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党建学科历史与进一步发展方向,明确党建学科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必须牢固树立“姓马”“姓党”的观念,无论是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强化问题意识,在研究和夯实党的建设基本理论基础的同时,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党的建设现实问题的研究,更好地为党的建设实践服务,切实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这一学科的使命和责任。
党建学科,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共党史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简称31号文件),其中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1〕这就明确提出了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问题,也将党建学科构建的任务提上了日程。本文试对党建学科构建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党建学科构建,首先必须认清和把握党建学科性质和特点。为此,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观点说起。
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认为:政党是代表某个阶级、阶层或政治集团,为实现其政治主张、维护其利益而进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政治活动的工具,是一定阶级的政治代表;完全意义上的政党既有集中体现本阶级、阶层利益的,统一的政治纲领和政治实践,也有一定的组织成员、组织机构、明确的章程和纪律,还有一批有权威的政治领袖。
世界历史告诉我们,政党萌芽于17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英国,而现代意义的资产阶级政党则出现于19世纪早期的英国和19世纪中期的美国。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是1847年在英国成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无产阶级政党是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从那时起到如今,政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政党按其阶级属性、指导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纲领、组织原则、活动方式,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等等,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例如,工人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执政党和参政党,在野党和反对党,等等。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对于同一个政党来说,人们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加以界定。以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为例。从阶级属性看,中国共产党以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为自己的社会基础,因此,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正在进行的事业看,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看,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是名副其实的共产党;从指导思想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在中国运用和发展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因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显然,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指导思想、政治纲领、地位作用是完全统一的,“两个先锋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本质特征的揭示。
任何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如果要想长期存在和发展并在社会政治中发挥作用,就有一个自身建设的问题,有一个建设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也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由于其担负解放全人类、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使命,其自身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尤为艰巨。
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认为,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统治、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要使自身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建立起一个自觉的、有战斗力的先进政党。“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集中代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只有在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2〕84这个党由无产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所组成,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有统一的纲领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而要建设一个这样的党,就必须有正确的建党理论指导,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这个理论。工人阶级政党通过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纪律、文化、廉洁、反腐败等方面的建设而使自身不断健全、巩固、发展的过程,就是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由此,党的建设成为共产党人特有的和常用的政治话语和基本概念,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的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我国,党的建设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经常特指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属性、指导思想以及由此决定的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历史使命等,决定了它的先进性质。而要保持这种先进性质,党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的建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一大法宝,是当代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根本的政治保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党的建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热词”之一。
与党的建设实践相联系,作为理论形态的党的建设,就是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样丰富内容而构成的知识体系,因此它当然也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一个学科,尽管党的建设这门学问、这门科学、这个学科,并非纯学理的研究,而是有其鲜明的应用性特点。把党的建设看成纯学理的研究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反之,以为党的建设具有突出的应用性而不承认它是一门学问、一门科学、一个学科,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此外,以为党的建设实践可以不要党的建设科学理论指导就可以达到建设目标,也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话语体系中的“党的建设”这一概念,既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通过各种努力以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不断巩固、发展的过程,也是指一种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理论、历史、实践以及党章党规和党务等一系列问题的知识体系。前者是指一种实践过程,后者是指一门学问。目前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的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显然指的是后者,即专门研究党的建设的一门学问,是包括党的建设理论、历史、实践以及党章党规和党务等一系列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共产党、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及其自身建设规律的一门科学。
由此可见,党的建设学科属性的关键在于“姓马”“姓党”。之所以说党的建设学科“姓马”,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指导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研究目的是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执政党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学术借鉴和人才支持。之所以说党的建设学科“姓党”,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共产党,是研究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是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服务的,是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服务的。党的建设学科“姓马”“姓党”,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视域下党的建设学科的性质,也是这一学科最鲜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建设学科“姓马”“姓党”这一学科本质属性和鲜明特点,对加强这一学科的构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门科学,党的建设学科必须遵循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不能游离于学科和学术之外;同时,它又不是一般的社会科学学科,而是一门具有“姓马”“姓党”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因此,党建学科构建和发展,尤其需要坚持政治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党的建设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它属于法学门类下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是与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这六个二级学科并列的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
在党的建设学科设置之前,原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各个二级学科,各有其自身的定位,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从整体上和根本上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支撑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经验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中心地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主要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拓展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地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旨在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由谁来领导、走什么路、怎样发展等基本问题,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和主要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处于历史支撑地位〔3〕。而新设置的党的建设学科,旨在研究共产党的领导及其自身建设规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有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新设置的党的建设学科作为一门科学,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带有专门性、特殊性的一个二级学科。党的建设学科的专门性,是指它的研究对象是共产党、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及其自身建设规律,它的研究对象是相对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言的党的自身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建设的主体是共产党。而共产党正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与时代发展和各国实际紧密结合,在这一结合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共产党的领导从来都是和社会主义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题中应有之意,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因此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而进行,这是党的建设的一条原理,也是党领导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其他二级学科关系密切,其中,党的建设原理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线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包括对国外工人阶级政党研究、传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自身建设的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部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其中的思想领导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的“四个选择”之一,是党的建设目标所在。而当党的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设置后,原有分散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其他二级学科中的有关党的建设内容就可以相对集中起来,并与其他二级学科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党的建设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的不同,并不直接对应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三门本科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部分内容有直接支撑作用,与高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较大相关性,与开始逐步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也有较大的相关性,还可以直接支撑高校党建工作。
党的建设学科设置后,也有一个处理好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两个二级学科的关系问题,特别是与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学科的关系。
在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之前,党的建设学科一直包含在中共党史二级学科之内,名曰“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2014年公布的学科目录中,原有的“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继续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学科而存在,但却更名为“党的建设与中共党史”。现在,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独立设置,既不再是中共党史学科中所包含的半壁江山,也不与中共党史在同一个二级学科内平分秋色,并且还从政治学一级学科移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内,这显然凸显了党的建设研究和学科建设“姓马”“姓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同时也会将原来中共党史研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之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的内容分离出来,作为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研究内容的一部分,这就如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设置之后,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史的研究内容从中共党史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部分一样。与之相联系,今后的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将主要集中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上,即集中在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发展史上。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方面,原有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队伍被分散了,分散在三个二级学科;另一方面,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中的三条线索即艰辛奋斗史、理论创新史、自身建设史的分别研究,也就大大加强和更加集中了。
至于党的建设学科与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简称“科社”)这个二级学科的关系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厘清。长期以来,该学科侧重于研究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世界社会主义思想与运动发展的历程和规律,其中在考察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和途径时,涉及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政党,其中包括阐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和特点、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与革命胜利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等。虽然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的重要内容,但毕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和一小部分内容,并非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全面系统、集中专门的研究。而党的建设学科的设立,将会与其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我国,尽管作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党的建设学科,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才明确提出设置的,但作为一门学问或知识体系,党的建设却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而兴起和不断发展的。
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就在传播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同时,突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及各国共产党建设的经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瑞金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红军大学中,曾把党的建设作为单独一门课程进行学习和研究。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机构有中央党务研究室、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及各根据地干部学校,并在党的各级机关和军队政治工作部门中,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4〕1-2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等领导人,深刻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并结合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实践,在《共产党人》《解放日报》《解放》周刊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著述。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建设理论学习被列入干部教育基本课程。1950年代中期和1960年代初期,党内先后两次出现学习党的建设理论的热潮。1977年中央党校恢复开学后,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党的建设课程作为各级党校及在职干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五门主课之一。相应地,党校系统也出现了一批从事党的建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这使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究有了课程和队伍的依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随之不断发展。不仅各级党校有党的建设教研部或教研室(有的称党史党建教研部),各级党委组织部也设立了党的建设研究所,一些高校也在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立党的建设研究方向,招收党的建设方面的研究生。有的高校政治学理论等二级学科中,也开展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研究,并培养这方面的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些地方的社会科学院,也有党的建设教学研究单位或队伍。在此基础上,在中央组织部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范围的党的建设研究会。各省、市、自治区也在地方党委组织部门领导下,成立本地区党的建设研究会,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党的建设研究。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社科基金项目,党校系统、教育系统、社科院系统的科研基金项目中,都不同程度地设有党的建设方面的课题,甚至是重点课题或重大课题。这些都促进了党的建设研究和学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特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力推进,党的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局面。党内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党内法规集中清理和各种新的党内法规相继出台,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齐头并进,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互促进,管党治党中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落实,等等,所有这些都对党的建设学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党建研究和学科发展的新的大好机遇。与此同时,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也形成新的高潮,不仅原有的大专院校、各级党校、社会科学研究院所的党史党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加强党的建设研究,其他一些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等也加入或加大了党建研究的比重;不仅党史工作部门、组织工作部门、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党的建设研究会等持续开展党的建设研究,各级党委也把党的建设研究纳入常态工作范围,纷纷设立课题,召开理论研讨会,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宣传和干部培训工作,主要领导干部和许多党务工作者也纷纷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研究党的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说,在全面从严治党、全党抓党建的推动下,党的建设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成为众多社会科学学科中的一门“显学”。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文规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并将其作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的重要内容。
可见,党的建设二级学科的起点很高,加强这一学科构建必须坚持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建设新形势,按照党和国家对党建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认真研究党的建设提出的新问题,把党建学科构建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学科建设“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建设好和发展好党的建设学科,使之更好地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术支撑、政策咨询、人才支持。
党的建设学科性质、自身定位、研究对象和学科的主要任务,决定了该学科的研究思路、主要研究方向、课程体系等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从研究思路来看,党的建设学科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以世界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背景,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为中心,以国外主要政党的兴衰成败和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借鉴,以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目标取向,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全面考察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大问题、难点问题,并对党的建设前沿性问题进行前瞻性探讨,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
从主要研究方向来看,党的建设学科可以设置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党务工作研究、国外政党建设及其借鉴研究等研究方向。这六个研究方向各有其具体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与方法研究。主要研究共产党的领导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党的领导必然性与可能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党的领导主要内容和原则、实现党的领导的途径和方法,等等。
——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研究。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建党思想,毛泽东建党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江泽民党建思想,胡锦涛党建思想,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党建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的党建思想。
——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自身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其中包括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建设历程及其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历程及其经验。
——当代中国执政党建设研究。主要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方法,它涉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包括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内含党员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关党建、部门党建)、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文化建设、廉洁建设,以及反腐败斗争等,也包括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研究等。
——党务工作研究。主要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监督和纪律检查工作,以及信息化条件下党务管理工作,等等。
——国外政党建设及其借鉴研究。主要研究国外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国外政党特别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国外政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开展工作和进行自身建设的有益尝试及其启示,等等。
以上这些研究方向,分别从党的领导理论与方法、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建设历史、党的建设实践、党的工作实务、政党建设的国外借鉴等,形成对党的建设的多元立体研究,构成党建学科体系内部的基本架构。其中,政党领导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学科性质规定的关键所在,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是学科理论基础,党的建设历史研究是学科发展支撑,执政党建设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党务工作研究是学科的应用性展开,国外执政党建设及其借鉴研究是学科开放性和外延性的必然要求。上述六个研究方向相互联系、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党的建设学科。
当然,以上方案只是就党建学科建设的一般而言,并不能将其绝对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同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党建学科学位点可以在设置若干个基本研究方向的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和各自情况设置特色研究方向,例如高校党建、企业党建、城市社区党建、农村基层党建、机关党建、军队系统党建、民族地区党建,等等。
从课程体系来看,党建学科需要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通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核心课等若干个层次:
一是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即教育部规定的面向所有学科研究生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一外语课,其中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外语则分别为硕士研究生英语和博士研究生英语。
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通开课,即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有二级学科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等。
三是党的建设学科专业基础课,例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
四是党的建设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前文所列举的党建学科六个主要研究方向均可以开设同名称的研究生课程,即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政党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建设历程及其经验研究、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党务工作研究、国外执政党建设及其借鉴研究。
此外,不同系统、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党建学科学位点还可以围绕党建主题,结合本地区、本领域的实际,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例如基层党建(含高校党建、国企党建、非公企业党建、社区党建、农村基层党建等)、民族地区党建等。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4〕范 平,叶笃初.党的建设词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8/c64094-28935836.html.
责任编辑 陈 鹃
D26
A
1004-4175(2017)04-0015-06
2017-04-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专项工程项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党建思想研究”(16ZD045),负责人丁俊萍。
丁俊萍(1955-),女,安徽濉溪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