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静波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大慧宗杲禅法对“禅净合流”的影响探析
耿静波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大慧宗杲在继承临济禅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看话头”禅法,简单易行,直指人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临济宗禅法的义理及修行体系,促成“临济再兴”,将临济禅法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元代临济宗的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三位禅师对其“看话禅”进一步继承、发展,并将之与“念佛禅”结合,将禅净融合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梳理、分析原妙、明本、惟则对宗杲“看话禅”的发展与改进,并探讨三位禅师独特禅法的时代价值。
大慧宗杲 看话禅 禅净合流 影响
B949
A
2017-07-12
大慧宗杲,宣州宁国县(在今安徽)人,俗姓奚,号妙喜,字昙晦。宗杲属临济下十一世,杨岐下四世。其嗣法于法演的弟子圆悟克勤(1063—1135),提出后来在禅宗中占主流地位的“看话头”禅法,主张通过参究语句,超越语句,祛除杂念,最终觉悟自性。宗杲是促成“临济再兴”的重要人物。宗杲的“看话禅”与曹洞宗宏智正觉的“默照禅”为宋代禅宗内部影响最大的两大禅法。元代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继承发展了宗杲的“看话禅”,对元代的修习体系作了较大的创新。
高峰原妙(1238—1296),号高峰,俗姓徐,“母梦僧乘舟投宿而生”[1]65中,吴江(在今苏州)人,属临济宗圆悟克勤下五世。原妙“离襁褓,辄喜趺坐,遇僧入门,辄爱恋欲从之”[1]65中,十五岁出家,依止嘉禾密印寺。“十六剃发,十七受具,十八习天台教。”[1]65中二十岁时,原妙到净慈寺,“立三年死限学禅”[1]65中。断桥妙伦和尚令原妙参扣“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原妙于是“胁不至席,口体俱忘”。其又参雪岩祖钦禅师。“方问讯,即被打出闭却门。再往,始得亲近。”[1]65中祖钦后让原妙参“无”字。后凡原妙入门,祖钦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1]65中然后便打。
原妙先到龙须寺,苦行九年,“住龙须九年,缚柴为龛,风穿日炙,冬夏一衲,不扇不炉,日捣松和糜,延息而已。”[1]65中原妙又至双髻峰,继续修行。其后到天目山西峰狮子岩,凿洞,曰“死关”,并于此修行,与世隔绝。临终作偈,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1]66上。原妙的临终偈语,恰对应其参学断桥妙伦时,妙伦令其所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句。从整体上来看,原妙的禅法,很大程度上即是以此句为中心而展开的。原妙世寿五十八。
见《续指月录》所载原妙说法语录:
僧问:“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庞居士恁么道,还有为人处也无?”师曰:“有。”曰:“毕竟在那一句?”师曰:“从头问将来。”曰:“如何是十方同聚会?”师曰:“龙蛇混杂,凡圣交参。”曰:“如何是个个学无为?”师曰:“口吞佛祖,眼盖乾坤。”曰:“如何是选佛场?”师曰:“东西十万,南北八千。”曰:“如何是心空及第归?”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曰:“恁么则言言见谛,句句朝宗?”师曰:“你甚处见得?”僧喝。师曰:“也是掉棒打月。”曰:“此事且止。只如西峰今日,十方聚会,选佛场开,毕竟有何祥瑞?”师曰:“山河大地,万象森然,情与无情,悉皆成佛。”曰:“既皆成佛,因甚学人不成佛?”师曰:“你若成佛,争教大地成佛。”曰:“毕竟学人过在甚么处?”师曰:“湘之南潭之北。”曰:“还许学人忏悔也无?”师曰:“礼拜着。”僧礼拜,师曰:“师子咬人,韩卢逐块。”[1]65下
师尝示室中垂问六则:一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二曰,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三曰,大修行人,当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四曰,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五曰,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着?六曰,尽大地是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倘下语不契,闭门弗接。自非具透关眼者,鲜不望崖而退[1]66上。
结合原妙参谒断桥妙伦、雪岩祖钦的因缘,以及其之后的修行经历,可以看出,在如何契悟自性的问题上,原妙反对刻意去追求,以及反对执着于古人语句,其主张不静而自静,不犯纤尘,自然而然地顿入于“无心三昧”。原妙的禅法,尤其强调参禅者要顿悟自心,识得“本来面目”。其在说法时,多次提到通过参悟“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来达至悟境。与参悟诸禅师的语录公案相比,原妙更注重由“话头”入手,来契悟。其主张在超越“话头”字面意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深入参下去,进而平静内心,祛除杂念,实现解脱。同时,原妙重视苦修苦行,认为这是达至解脱、契悟佛境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原妙在修行实践方面的独特认知。另外,原妙对参“话头”的重视,不提倡读经及参公案,以及重视苦行等,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展露出禅净双修的端倪。
中峰明本(1263—1323),号中峰,俗姓孙,“母梦无门开老人持灯笼至家而生”[1]73下。钱塘(在今杭州)人,属临济宗圆悟克勤下六世,为高峰原妙最得意弟子。“佛慈圆照广慧”为皇帝赐号,“智觉”为谥号,“普应”是皇帝所赐的国师号。明本“才离襁褓,便跏趺坐”,“能言,即歌赞梵呗”,“凡嬉戏,必为佛事”[1]73下。其九岁丧母,十五岁时,欲出家。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明本“求佛甚切,昼夜弥励。困则首触柱以自警。”[2]734上明本读《传灯录》时,读至庵摩罗女问曼殊,“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甚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顿生疑惑。于是参高峰原妙禅师。原妙平素孤峻严冷,不假人辞色,但初见明本,即生欢喜,并“许为祝发”。明本二十四岁之时,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处,恍然有悟。次年落发出家。未几,“观流泉有省”,于是至原妙处求证,却被原妙棒打。之后,民间传闻官府选童男女,明本遂问原妙,若有人来向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原妙答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1]73下明本言下“洞彻法源”,并得到原妙的认可。原妙于是将自题真赞赠予悟本,并语道,“我相不思议,佛祖莫能识。独许不肖儿,得见半边鼻。”[1]73下我们由此可看出原妙对悟本的器重与赏识,以及对其悟境的高度认可。而当有人问及原妙禅师座下弟子优劣时,原妙亦是给予明本极高评价,“或问妙诸弟子优劣,妙曰:“如义首座,固是茎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竿上林新篁,他日成材,未易量也。”[1]73下另外,明本的禅法,得到元仁宗、英宗及诸多朝廷重臣的大力护持,这些都为其禅法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本临终作偈曰:我有一句,分付大众。更问如何,无本可据[1]74中。其世寿六十一,僧腊三十五。
《五灯会元》、《佛祖历代通载》、《续指月录》等载有明本的说法语录。
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作为大学教学管理职能实施与运行的主体——大学教学管理组织,对结构、人员、职权及运作等一系列内容进行组织、协调、控制,使之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促使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从大学教学管理组织的机构来看,笔者较为赞同,大学教学管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在大学内部,涉及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等不同层次机构,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管理职责与权利分工[3]。大学教学管理组织既是静态的专门性组织机构,又发挥动态的管理效能,是保证大学教学活动得以正常开展的基本条件。
师每斥学者但尚言说,不求实悟,乃曰:“今之参禅不灵验者,第一无古人真实志气,第二不把生死无常当做一件大事,第三拌舍积劫以来积习不下,又不具久远不退转身心。毕竟病在于何?其实不识生死根本故也。”凡见学者,辄问曰:“汝唤甚么作生死?”或者茫然无对,或者谓生不知来,死不知去是生死。师曰:“直饶知得亦生死,所知亦生死。又或指一念忽起是生,一念忽灭是死。”师曰:“离一念起灭,亦生死也。”“是说皆枝叶耳,非根本也。夫根本者,性真圆明,本无生灭去来之相。良由不觉,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虚受轮转,以故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当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阴四大,至于动不动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实法中,脱然超悟,更于悟外别立生涯,不存窠臼,岂堪向生死岸畔札脚?或纤毫不尽,未免复为胜妙境缘,惑在那边,起诸异想,虽曰晓了,其实未然。惟有痛以生死大事为己重任者,死尽偷心,方堪凑泊。直下倘存毫发许善恶取舍、爱憎断续之见,则枝叶生矣,可不慎乎?”[1]74上
本色道流,真正以生死大事为任。十二时中,更无斯须忘念,单单只向自己躬下着到。虽面前纵有百千般殊胜事,百千般顺意事,百千般魔难事,四面八方之所围遶,终不为其夺,亦不为其所障。自然念念不忘,心心不间。设使暂忘暂间须臾,须依旧接续将去也,不受人排遣也,不受人劝诱也,不受人笼络也,不受人欺瞒也。盖自家真心一发,决欲取证,也不问在孤峰绝顶,也不问在闹市聚洛,不问在熟处,也不问在生处。乃至一切处俱不问着,但只是有路可上,高人也行。当知道人家一个安身处,虽则一动一静皆根于定业宿缘,非苟然尔,当知非苟然处。其实如梦如幻,如影如响[3]727中。
整体来看,明本尤其重视、强调“生死大事”,认为参禅应以参悟生死之理为要,要当下去体悟;并指出明了生死根本的重要性。明本是言,字字珠玑,入骨入髓,深值参禅者反思琢磨。而由本质上来看,明本认为,此理非关文字语言,离文字相方为禅。其在说法语录以及开示中,对觉悟禅之本义的必要性作了进一步说明,同时也指出了参禅之方,倡导通过坐禅以达到人境两忘的境界。这也就自然地将话题引至大慧宗杲以及高峰原妙所倡导的“看话禅”,并认为,参禅者惟有在借助参“话头”等修习方式,知晓自家“安身处”的基础上,才能从根本上祛除遮蔽自心的烦恼,进而识得自家本心。“盖自家真心一发,决欲取证,也不问在孤峰绝顶,也不问在闹市聚洛,不问在熟处,也不问在生处。乃至一切处俱不问着,但只是有路可上,高人也行。”
明本禅法之所以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除了“看话禅”的独特性及其对“看话禅”作了较大的创新发展,还在于明本将参话头与念佛结合起来,倡导禅、净双修。我们在《天目明本禅师杂录》及其他史料中,可看到较多明本提倡念“阿弥陀佛”的记载。见明本《劝念阿弥陀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诸佛证此心佛。六道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妄不肯信佛。智者觉悟见性成佛,释迦世尊开示念佛。……九品莲台礼弥陀佛,得无碍眼见十方佛。”[3]718中
以及明本《怀净土诗(一百八首)》:
弥陀西往祖西来,念佛参禅共体裁。积劫疑团如打破,心花同是一般开[4]231上。
由明本的相关语录记载来看,其“禅、净双修”论,是建立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以及禅、净一致基础上的。笔者曾在《禅宗天衣义怀禅师生平事迹及思想略考》[5]76与《禅宗天衣义怀“唯心净土”思想阐微》[6]25两文中,结合北宋云门宗僧人天衣义怀(993—1064)的“唯心净土”思想,由《维摩诘所说经》之“随其心净,则佛土净”[7]538中说起,以至六祖慧能“自性即佛”的主张,对净土思想以及“净土”与参禅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认为永明延寿(904—975)将“唯心净土”与通过“念佛”往生的“西方极乐净土”结合,此种“自心净土”,已脱离传统佛教依据经典所提倡的诸“净土”,而发展成为一种更成熟、更实用、更世俗化的“禅净双修”之教化法门。同处北宋的天衣义怀,对此修习法门则加以不遗余力地继承与宣扬,并递相传授,后依靠其在京城开封传法,且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慧林宗本、圆通法秀、慧林若冲等诸弟子之大力弘扬,此说逐渐成为当时禅门普遍的修持方式,并被天台、华严等诸宗所吸收与借鉴。故可以说,义怀及其弟子对“自心净土”及“禅净双修”修持方式的大力宣扬与发展,既是对禅宗心性论思想体系的极大丰富与发展,又是对净土思想内涵及外延的扩伸与调适。同样,明本在基于“自性即佛”、“自性弥陀”以及净土理论基础上对禅、净双修的提倡与弘传,亦对当时的禅、净合流趋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其“禅、净合一”理念后被弟子天如惟则所继承发展,从而将参禅与念佛的融合推进到新的阶段。
另外,明本在论证禅、净一致思想时,同时提到儒、佛关系,并从儒、佛互补角度论证禅宗心性思想的优越性。限于本章所论及的主题,兹不详述。
天如惟则,号天如,俗姓谭,吉安永新(在今江西吉安)人,受业于禾山,得法于中峰明本。据记载,惟则长期“遁迹吴淞间”[1]84上,其弟子于姑苏城(苏州)“师子林”建寺。如同其师中峰明本,惟则亦是拒绝诸刹邀请,不住山寺,仅“随机开导”。惟则禅师威望很高,参禅请益者众多,诸多士大夫亦对其执弟子礼。至正十四年(1354),帝师赐号“佛心普济文慧大辩禅师”,兼赐金襕法衣。惟则在继承明本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倡导“念佛禅”,对禅、净双修作了进一步地推进与发展。
见《五灯全书》所载惟则说法语录:
示众:“临济大师道,我这里是活祖师西来意,一切临时,要用便用。”师拈拂子,摇曳曰:“我这里也是活底,要用便用,一切临时。且道与临济底,是同是别?”击一击,掷下曰:“临济大师,犹欠者一著在。”示众,举譬如牛过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惟有尾巴过不得。师曰:“这个是东山演祖不了事处。老汉参方三十年,也有两件不了底事。是甚么两件事?饥来要吃饭,困来要打眠。”示众:“跛者命在杖,济者命在舟。有来由,没来由,一身还有一身愁。衲僧门下,夺食驱牛。拟着眼看,便与闭却户牖。拟开口道,便与塞却咽喉。夜廊无月不点火,露柱从教撞破头。”[8]223中
禅宗向来主张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顿悟自心。惟则这里一扫空言,认为承言者丧,滞句者迷。在此基础上,其亦是主张不著一物,发明自性。同时,其多次提到禅宗诸祖的公案、话头,认为此是引导学人觉悟的重要媒介。另外,惟则以“饥来要吃饭,困来要打眠”这两件事来阐明参禅的真谛。踏破草鞋,寻寻觅觅,只为寻常“自家事”而已。惟则劝诫参禅者要明了“差別智”,晓得“涅槃心”。
上述之外,惟则禅法的重要特征还体现在其对净土思想的阐述,对“念佛禅”的倡导方面。见惟则《示西资会道友》:
净土惟心,心外无土。此惟心之土,其东无东,其西无西,四维上下,含摄无余。所谓十方微尘佛刹者,吾净土中之刹也。三世恒沙诸佛者,吾净土中之佛也。极乐世界弥陀世尊,亦吾净土中之一刹一佛而已。诸法不有之谓净,诸法不无之谓土。即真即俗,非一非多。用常繁兴,体自清净。染而非染,修而非修,本无心念之可系。往而非往,生而非生,亦何方所之可指哉。由众生不达惟心,局乎现量,机根不等,证悟悬殊,故于一净土中标列四种,曰常寂光,曰实报,曰方便,曰同居。同居又二:曰秽,曰净。常寂为总,余土为别;常寂则一,余土则多。彼弥陀极乐,则又同居净土之一耳[9]784上。
修禅是为了明了生死,念佛亦是为了明了生死。二者虽途径不一,但其旨归“参禅成佛”、“往生净土”是一致的。惟则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净土惟心,心外无土”。接着,惟则又从禅、净会通角度,对佛与净土世界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阐释,并以天台宗、华严宗相关思想,结合众生的根器,论证了佛国净土实源自众生“自心”的观点。
问曰:“净土修法,其详可得闻乎?”答曰:“净土无修,修因迷有。法无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珠,修分多类。摄其多类,总有三门,一曰观想,二曰忆念,三曰众行。皆依极乐弥陀以为之主也。”[10]295上
另外,惟则还就净土法门的修持展开论述。其指出,从根本上来讲,净土无修,法亦无高下。但鉴于众生根器有别,故分为三类修持法,即观想、忆念,以及众行。这就自然地将包括念佛等在内的诸多修持法门都囊括进来了。
《净土或问》又曰:
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而至于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而至于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得往生也。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故虽智者亦不能无疑焉。汝如知此,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10]292中。
对以永明延寿名义而作的《永明四料简》,惟则机智、辩证地作了评述。其首先从禅、净合一角度,认为“修禅”与“修净土”二者在根本意旨、目标结果等方面是一致的。惟则又指出,“净土修法”摄收一切根器,在具体修行上则简单易行。故其认可延寿的观点主张,“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我们也能由此看出惟则关于“修禅”与“念佛”的大致主张,理解其在《净土或问》中多处强调、提倡的“念佛禅”思想。
宗杲的“看话头”禅法,反对执著言句,继承禅宗重视心性自悟的传统,后成为禅宗中占主流地位的禅法,不仅在宋代禅林及士大夫中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元代临济宗高峰原妙禅师对宗杲的“看话禅”作了更进一步发展,后经同为临济宗的中峰明本、天如惟则等禅师的大力提倡与推动,“看话禅”逐渐与净土念佛法门相结合,以致使禅、净双修成为汉地佛教修持的重要法门,“禅、净合流”也由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聂先.续指月录[M]// 续藏经:第 84 册.日本:藏经书院,1905—1912.
[2]念常.佛祖历代通载[M]//大正藏:第49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3]天目明本禅师杂录[M]//续藏经:第70册.日本:藏经书院,1905—1912.
[4]宗晓.乐邦文类[M]//大正藏:第47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5]耿静波.禅宗天衣义怀禅师生平事迹及思想略考[J].唐都学刊,2013(6).
[6]耿静波.禅宗天衣义怀“唯心净土”思想阐微[J].理论月刊,2014(12).
[7](姚秦)鸠摩罗什.维摩诘所说经[M]//大正藏:第14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8]超永.五灯全书[M]// 续藏经:第 82 册.日本:藏经书院,1905—1912.
[9]善遇.天如惟则禅师语录[M]//续藏经:第70册.日本:藏经书院,1905—1912.
[10]天如则.净土或问[M]//大正藏:第47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1934.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24.3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佛教心性论与北宋五子心性论关系研究”(2014M561153)。
耿静波,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博士后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