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琳琳
(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辽阳 111000)
明清时期辽宁地区中药行业的发展
吕琳琳
(辽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辽阳 111000)
辽宁地区中药生产的历史比较悠久,中药生产绝大多数是药房附设的加工点(厂),进行手工操作,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品种也都是传统的丸、散、膏、丹等。辽宁地区中药商业经营早在辽代就有文字记载,先后形成了襄平(辽阳)、锦州、盛京(沈阳)、营口、安东(丹东)等东北地区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并先后出现了沈阳广生堂、天益堂,辽阳德顺钰,铁岭义和堂等一批老字号药店,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饮誉东北乃至海内外。
明清 辽宁 中药 药店
K248
A
2017-07-06
明清时期,辽宁地区比较有名的老字号中药店主要有沈阳广生堂、天益堂,辽阳德顺钰,铁岭义和堂等。
1.广生堂药店。广生堂是历史悠久而又享有盛名的中药店,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到了清乾隆四年(1739),祖籍山东巨野县人卜涿如在沈阳寻机开设中药店,正遇老广生堂店主弃业,出兑药店,便以白银1.6万两买下了位于城内通天街的老广生堂房产,重整门面,利用老字号继续经营广生堂中药店。当时有平房12间,其中门市4间、诊室2间、库房2处,另有中药饮片、成药生产的“外栈”,有柜伙30多人。广生堂经营的特点,一是购进药材纯、真,二是精心加工成药。其经销的川、广、云、贵道地药材,进货时派能区分药材性能优劣、善辨药材真伪的内行去,力求购进上等货。东北参茸则从营口大屋子奎记号、天福堂、公集久等处购进,他家药材一律不进,严防以假乱真。购进药材整货必须按传统要求精心炮制,上柜台的饮片必须净选,剔除杂质,切除非药用部分,制配出售的饮片一律实行单味分包,每服药里均装有方单以便顾客识别。加工成药必遵久经考验的古方、验方、秘方和严格的工序进行炮制,做到配料齐全、和料匀称,分量准确,保证疗效。由于广生堂占地理优势、资金雄厚、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到19世纪中叶成为沈阳四大名药店之一。
2.天益堂药店。天益堂药店位于盛京(今沈阳)繁华的四平街(今中街)西端路南,于清道光四年(1824)二月初一日由山西省太谷县人武学畴建立,创店时资金为白银7200两,折合现大洋1万元。开业之初,就以“前店后厂”方式从事经营。营业场所有瓦房21间,其中门市房6间,店员20人左右。经营中药材和自制中成药,并有中医坐堂诊病。自制200余种成药,以选料精、配料准、制作细、疗效好远近闻名。最初是独资经营,传给子孙后,由于弟兄分家,改为合资经营。天益堂凭着自己雄厚的资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货真价廉、薄利多销的经营方法,战胜了上百家竞争对手,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已跨入奉天(沈阳)四大名药店的行列。天益堂药店有“药品种类齐全,药物质高价廉”两个特点。天益堂具有资金雄厚、中西药零售批发业务兼营、储存药物齐全的优势。为了把住品种齐全、质量好这一关,所有采购人员遵循“买优不买劣、买高不买低”的原则。天益堂采取直接进货和函电购货两种措施。为了直接进货,派出三路人马,一路到本市药材代理店采购本地山货药材和柜台收购各种药材;一路前往营口公集久药楼驻在;一路前往天津通济元药楼驻在,主要采买关内,特别是川、广、云、贵药材和进口药材。为了弥补三路人马之不足,通过函电向国外和国内其他地方的产家购买名牌药品,如向美国纽约购买野山花旗参(西洋参),向上海购买雷允上六神丸,向山西太谷县广升远购买定坤丹、龟龄集,向北平雅观斋购买保赤万应散,向保定购买眼药等,广泛采购,充实了药店的药物品种,保证了齐全。
3.德顺钰药店。德顺钰药店位于辽阳市西大街145号,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最初是河南省武安市一位姓尹的人开设的,即药店原股东尹文德的祖父[1]60。初以贩卖中成药为主,加工出售饮片[2]341。当时有5间门市房,分中、西药两摊,兼营茶叶。营茶叶。店堂内设油漆木制柜台、货架、桌椅,正门两侧顶柱是红色的,挂着木制黑底凹型金字对联,上联是“龙蟠桔井”,下联是“虎守杏林”,可谓古香古色。营业人员衣冠整洁,业务娴熟,笑迎顾客[3]534。有两名坐堂医生,小病柜台解决,重病医师处置。药店的后院设有切药、制药作坊,所进饮片必须挑选切削炮制。药店自制的丸、散、膏、丹达150余种,高档的有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回天再造丸,几元钱就可购一丸;低档的有天王补心丹、提毒散、拔毒膏,几分钱一服药。为了保证质量,制药选料十分考究,制药讲究细微,工序再多也不怕麻烦。在药品储备上,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以应患者急需。进货渠道主要是营口、沈阳等地。销售以柜台为主,兼营批发。
4.义和堂药店。义和堂的前身叫人和堂,是王老茂、张老亭、田在心三人创办的。最初没有字号,仅有一个小药床子。清同治三年(1864),将药摊子搬到土房内,挂上了人和堂的牌子。开方子不收费,药价也比较便宜,大受农民欢迎。同治九年(1870)该店从大甸子迁到铁岭城内,并改名为义和堂。到光绪十六年(1890),义和堂的店员增加到三四十人,资金共达8万元。在20余年的经营过程中,义和堂从一个小药店,后来居上,压过当时在铁岭有几十年历史的广生堂、永源堂和万和堂等老药铺。义和堂在经营上,开始以零售为主,随着营业的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之后,转为以批发为主。义和堂经营的丸散膏丹、汤剂饮片,绝大多数是自己配制的。义和堂配制药品十分认真,原材料一律选用上等的药材,从不用次货顶替。每种药材制造的操作规程、精细配合、时间火候和分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从不草率从事。如在收购药材时,要分春秋两季。在春前收防风、柴胡、黄芩等,因为这些药材以春季质量为最好。秋前收桔梗、五味子、马兜铃等。其他籽粒药材,也都按季收购,及时炮制,既不过迟也不过早。在选料方面,如牛黄丸,必用东牛黄或苏尖黄,挑选个大、柔软、色如蛋黄、气味清香者;买麝香也必选购名牌号如杜盛兴、协盛全等字号,杂牌货一概不用。对一般药材也一律精选,一丝不苟,如当归必用蜀归,川芎必用抚芎,茯苓要拣选白块,黄连必须把上边的针须毛刺全部清除。在操作过程中,派遣有经验的掌柜在旁监视,或参加操作。在炮制方面精益求精,有酒制、醋制、淹制、姜制、蜜制、面制、油制、乳制、土制、便制、米水制;炒、麸炒、炭、煨、抽心、去皮、去核、打霜、要心等。
1.明代辽宁地区中药发展。明永乐四年(1406),明政府为方便辽宁地区各民族商交活动与生产的需要,令地方官府“择水草便处互市”[4]卷34,遂将广宁(北镇)、开原广顺关、镇北关三地辟为马市。在马市上,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多以其牲畜、皮毛、山珍、药材等土特产,与汉族易换“米布猪盐”、生产工具、金银饰物及各类生活用品。中药行业的经营分工比较细,一般都分为药材、饮片、成药三大类。药材经营以批发为主,有在产地坐庄收购的药行;有从产地收购再长途贩运的行商,甚至直接运到海岸出口;有从行商手中购进再小量批发给饮片铺、成药铺的二批发商,多称拆药铺。饮片以零售为主,经营饮片的铺户有中药铺、饮片铺、咀片铺、熟药铺等。专门经营成药的户叫成药铺、丸散铺。有的中药铺还分化出一些专营铺户,如膏药铺、眼药铺、药酒店,还有以专营人参、鹿茸、银耳等贵重药材为主的参茸铺等。中药材生产分散,在中药商业经营的发展中,依据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逐渐形成大小不同的集散市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先后形成了襄平、锦州、盛京、营口、安东等比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成为南北中外药材交易的集中场所,同时出现了一批国内外闻名的中药店。广宁广兴号药房创建于明朝,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研制生产的跌打损伤良药———三黄宝蜡丸,由于工艺独特,疗效显著,远销全国20多个省、府。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广生堂中药店在古城盛京城内通天街开业。
2.清代辽宁地区中药发展。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锦州大德堂药房自制的苏合丸、清心丸等中成药,由于精选细料,配制严密,在中药市场上有一定声誉,远销河北、内蒙古等地。清乾隆十年(1745),宝和堂中药店又在盛京城开业;清嘉庆二年(1797)、清道光四年(1824),万育堂和天益堂中药店又在盛京四平街开业。由于经营有道,货真价实,广生堂、宝和堂、万育堂和天益堂颇受顾客称誉,成为沈阳四大名店。
清代中叶,由于锦州地区社会安定,生产得以发展,锦州海运和地区贸易极为活跃。陆路东达山城镇、宽城子(长春)、哈尔滨等地,运来粮油、大豆以及中外驰名的人参、鹿茸、貂皮(东北三件宝);北部的阜新、朝阳等地运来杂粮等,当时有“拉不败的三座塔(朝阳俗称三座塔),填不满的锦州城”之说;西部热河、内蒙古运来皮毛、药材(主要是甘草)。来自各方的大量货物,均集中在锦州,经东、西海口运往山东及南方各地;山东及南方各省运来的物资,亦由锦州运往东北各地。输入的物资多是山海杂货、丝绸和洋货。输出则以红粮、小米、绿豆为大宗,药材以甘草为大宗,还有人参、鹿茸等。
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盛京城共有中药店铺13户,分布于城内8户、大北关2户、小西关2户、大南关1户。从业人员在20人以上的有5户,8至15人的有3户,3人以下的有5户。清咸丰元年(1851)春,宁波人在没沟营(今营口)设立咸春堂,以经营胶货出名。
光绪初年营口商埠开通,锦州商船日减;京奉铁路修通后,锦州中转贸易减少,但对热河省、内蒙古一带的粮食、甘草等,每年的集散交易额仍达2000余万银元。据记载,宣统二年(1910年),药材输入量为1至2万公斤,由祁州运入。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山东黄县天祥顺药房出资,安东同生堂药房以铺垫房产为股合伙开设了天祥福药房,后改名为老天祥药房,是安东第一家大型药房,以批发为主,兼制丸、散、膏、丹,并设中医门诊部,鼎盛时期有五名中医坐堂。安东(今丹东)境内药材资源丰富,多达1000余种,蕴藏量十分可观,稀有药材有人参、鹿茸、熊胆、麝香等;道地药材有辽五味子、辽细辛等;大宗药材有龙胆草、桔梗、马兜铃、紫草、黄柏、苍术、玉竹、草乌、天麻、田鸡等。安东水陆交通也比较发达,鸭绿江中艚船、木排运输十分方便,鸭绿江上游的中药材顺江而下,齐集安东。
到清末,盛京城中药商业发展到71户。至此,中药店遍布盛京城的8门8关,已是盛京商业76行中的主要行业,以交易额计列第19位。此时,盛京已成为东北药材的集散地,年上市量达15万公斤,外运量达10万公斤,居东北三省之首。
[1]辽阳市政协学习宣传文史委员会编.辽阳文史资料:第14辑[M].辽阳市政协,2004.
[2]辽宁省辽宁阳市白塔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白塔区志:1840-1985[M].1989.
[3]孔令仁,李德征.中国老字号:药业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明太宗实录[M].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