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
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总让人想到冰冷的青铜器,仿佛这些文物和博物馆距离我们很远。而如今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拉近了我们与文博的距离,让我们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对话。这也引起我们深思,在当今大众文化下,我们的文博业应用怎样的态势去吸引观众?
传统意义上来说,文博业可以划分为文博事业和文博产业,这与我国“二元化”的文化管理体制有重要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把文博业一直当作是文化事业来经营,是一种以学习、教育为目的,对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组织。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为了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我国的文博事业面临着向文博产业转型的艰巨任务。文博产业是经营性的,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产业。其具有优秀传统文化为内涵的产业价值链,通过对文物、文化遗产的文化挖掘,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后运用各种创意手段,把文化内容转化为文博产品,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由于从文化事业转型到文化产业不久,大部分博物馆、展览馆还没认识到自己的新角色。文博单位仍然只设置了保管、陈列、研究和宣教等部门,并没有负责经营开发的部门。此外,文博单位“重保护,轻利用”的思维制约了文博产品发挥其更大社会价值的功效。体制上的问题是我们文博业的根本问题,这也是与西方文博产业有明显区别的,文博产业迫切的需要打破体制的束缚,迎接市场化的挑战。
现有人才专业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是从事历史文物研究、文物保管、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文物修复等博物馆界传统相关专业,经营人才和创意人才的凤毛麟角。博物馆除了给大众提供学习文化历史知识的机会外,还应该给游客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这就离不开附属服务和文化产品的推广。但是,我国现有文博产业严重缺乏经营人才和创意人才,这两种人才对衍生品开发和推广附加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博产业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应与传媒业、信息产业等相互融合,发扬自身优势,然而目前文博产业基本上还是处于自身孤立发展的状态,没有与其他文化产业相融合。传媒业可以为文博业提供宣传手段,科技行业可以为文博业提供技术支持,本是互惠互利的事情,但是,大多数博物馆、展览馆还是处于仅以展示为目的,无法吸引游客,也无法为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文化体验。这样,不仅制约了人们走进文博业,了解文博业,继而导致文博产业无法发展壮大,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我国文博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文博业与传媒业、科技业和互联网行业三方面的融合,以此来说明文博产业呈现的新姿态。首先,与传媒行业的融合,是其扩展宣传渠道,吸引游客的重要方式。在过去10年间,许多博物馆绞尽脑汁的吸引观众对博物馆产生兴趣,举办不少展览和提供免费讲解活动,诚然,这些活动为博物馆人流量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与电视媒体相比相差甚远。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一经播出,好评如潮,也让更多观众觉得是时候去一趟博物馆了,这就是传媒的力量。其次,“互联网+文博”模式更多涌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说,“如果能以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那么,这个行业互联网+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文物会因此‘活’起来,文博行业也会因此转型升级,从而开启一个新的生态格局。”故宫博物院、恭王府等纷纷推出自己电子商务平台,首都博物馆推出网上展览、导览服务、线上门票预定等便民服务。“互联网+”将通过深耕垂直领域,全方位推动文博行业转型升级,必将给文博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最后,科技+文博,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之路。科学技术在考古挖掘、文物保护及修复方面都取得丰硕的成果,此外,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改变博物馆枯燥无味的讲解模式。例如,腾讯与秦陵博物院合作的“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百度联合各大博物院开发的百科数字博物馆等。
完善文博人才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博人才培养体系和引进优秀人才体系,这不仅仅是文博行业内部事务,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从人才培养体系来说,政府是主导,高校是主力,企业是主体,只有三者的充分配合,才能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文博人才开发给予支持,高校对文博专业加以重视和资源倾斜,企业通过行业内外交流提升文博人才见识。从引进文博人才角度来说,相较于文博人才培养,具有周期短、入门快的特点。但是,这需要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薪资、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这势必会增加成本,所以,引进人才前,要做好充分衡量。此外,适当地补充社会优秀知识分子到文博产业中发挥他们的能量。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也有来自互联网行业、高科技行业的工程师,他们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对文博行业有充分的热情,对他们进行严格培训后,既能缓解博物馆方面的人才短缺,又能节约成本,不占用编制。总之,发展文博产业,人才是关键,建立与文博改革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体系是重要手段。
随着文博事业的转型,文博运营成为不可缺少的角色,文化产品的创意与开发是文博场馆运营的重要部分。首先,文博产业具有先天的优势。博物馆具有丰富的藏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素材。其次,游客十分愿意选购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蕴含了对各种文化信息的认同,文化产品也就成为博物馆文物的衍生,甚至是永久纪念。最后,有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具有拉动文化市场消费的重要意义。但是,文博衍生品的开发不单单是做一些文物的微缩模型,要立足于特色文物藏品,从藏品中获得灵感,开发与众不同的故事内涵。故宫博物院继“故宫文创”“故宫淘宝”之后,推出的“朕的心意”旗舰店在天猫开售“清代古方膳食”,让游客在吃美食的同时也能了解背后的故事,故宫文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把 “文化范”融入设计。上海博物馆也成立文化创意中心,更好地寻求社会合作,研制出亲民的文创产品。
当前,我国文博产业正面临最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能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就需要文博人才的努力。人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只有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机制和良好的人才环境,才能使文博产业适应当今社会的新变化。优秀的文博人才可以加强产业融合度、开发文创产品,帮助我们认清文博产业的新态势,从中寻求到有利于文博产业的发展的积极措施,共同促进文博产业繁荣。
[1]陈恭.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语境下上海文博人才发展战略思考[J].科学发展,2013(4):89-98.
[2]张萌.山东省文博产业创新性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7(16):61-63.
[3]袁园.文博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7(4):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