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顺 汪倩秋 王泽华
(河海大学档案馆 南京 210098)
李仪祉与河海
刘顺 汪倩秋 王泽华
(河海大学档案馆 南京 210098)
李仪祉先生作为我国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曾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八年,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一位教务长,重视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教学,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专业高等人才,为我国水利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李仪祉 水利 教育
走进河海大学(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河海大学的前身),郁郁葱葱的校园里伫立着一组华夏水利先贤颂青铜雕像。绿树掩映中,大禹、李冰父子、王景、郭守敬、李仪祉注视着过往穿梭的学子们。百余年前,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者和开拓者李仪祉先生心系国家发展,远赴德国学习水利,学成回国后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拉开了治水报国的历史帷幕。李仪祉先生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他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先后参与创办了多所学校,其中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执教八年,培养了一大批水利科技人才,为近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拓荒性的工作,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内忧外患,江河失修,洪旱灾害十分严重,尤其在全国富庶地区的黄淮平原上,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严重破坏了水系,每年水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在中国灾害频繁、工程科学技术落后的大背景下,许多救国救民的志士仁人纷纷兴办学校,力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培养各种实用专业人才。
1909年7月,在“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风潮下,李仪祉受西潼铁路筹备处的派遣,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铁路和水利。留学期间,李仪祉和同学相继考察了德国、法国、荷兰等国附近的水库、水电站等各项设施,看着欧洲各国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再联想到祖国空有长江、黄河等丰富的水利资源,却因政府腐败无能,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患肆虐,干旱频繁,家乡父老乡亲常常求神盼雨。心怀救国梦的李仪祉深感身上肩负的重任,废寝忘食地学习,一心想要像大禹一样,修复河堤,治水保家,改变中国水利落后的面貌。
1915年,正值世界第一次大战,34岁的李仪祉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学成回国。由于陕西局势动荡,财政困难,无法兴修水利,刚回国的李仪祉难以实现兴水富民救国的愿望,时常感到痛惜。这一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奔走呼号,力主导淮,但又苦无专门的水利技术人才为助,导淮工程举步维艰。为了为导淮和其他水利事业培养人才,张謇很快决定在南京创办我国第一所高等水利学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得到当时中央政府的批准。
李仪祉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他认为“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大业,首先要培养专门人才”[1]39。1915年3月2日,李仪祉应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的聘请,担任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教务长兼教授。与此同时,黄炎培、沈恩孚被聘作筹备处主任,许肇南任校务主任,许炳坤、林大同、丁紫芳任评议,共同参与创建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5年3月15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张謇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开学典礼。河海成为自辛亥革命后,江苏地区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校。河海诞生于国家危难之时,肩负着治水救国的使命担当,在黄炎培、沈恩孚、许肇南、李仪祉等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开启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
建校起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切实应用之知识,学校积极制订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聘请富有工程经验而热心教学者为师;注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活学活用理论,而不专致力于记诵;广储仪器设备,以供学生实验;组织参观工程以资感发。”[2]7身为教务长的李仪祉积极参与其中,并负责一切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此外,李仪祉除任教务长,还任过本科二年级学业指导员、水工部主任教员、地质学部主任教员、德部(斋务部)主任、出版社主任、研究部主任等职。
学校的老师大多毕业于欧美的大学,为了继续扩充师资力量,李仪祉积极聘请茅以升和竺可桢等国内外有成就的科学家来担任教授或者讲学,并亲自教授多门课程,承担高等代数、三角、地质、质料学、土工学、大坝设计等十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是在校授课最多的教授之一,其中在民国十一年每周授课就达到17课时之多。李仪祉的课程先教授基本科学知识,再教授专业基础课,课堂罗列参考书多,所涉及的知识“不限于水工,凡天文、气象、地质、数理、史地以及文艺宗教,莫不深入堂奥”,深受学生欢迎。
醉心于课堂的李仪祉在注重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研究、改革教学方法,首创用国语联系中国实际讲课。当时,国内大学用的“课本是美国来的居多”[3]45,很少出版水利方面的书籍。鉴于外国课本不联系中国的实际,影响学习效果,李仪祉先生一边添置图书,一边课余穷搜博览中外治河书籍,结合国内实际,夜以继日翻译、编写了适合中国水利教育的大量中文教材和讲义,如《水功学》、《水力学》、《潮汐论》、《水工试验》、《实用微积数》、《诺模术》、《中国水利史》等书籍,填补了中文教材的空白。其中,《水功学》一书是李仪祉先生“一生心血结晶,全国水利建设之模范,在遗著中最宝贵者”[4]序,一直被作为经典教材使用。在李仪祉的影响下,不少教师编译教材讲义,相继出版了汪胡桢著《给水工学》、译《水力学》,许心武著《水文学》,郑肇经著《河工学》等。1926年6月,李仪祉以学校名义呈送了“拟合全国工程教育界提倡本国文工程述意见书”,倡导在教育、工程中广泛采用中文,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水利教材上一片空白,许多水利专业名词更是急需翻译。为此,李仪祉创造性地确定了一大批水利专业术语(如“水利”和“水利工程”等)。李仪祉教学严谨,要求严格,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先生至今还记得李仪祉先生指着模型,启发学生为外语的“reservoir”起名的经过。李仪祉先生认为“我国古书上叫它为塘或陂,都是单音字节,叫起来不顺口”[5]272,希望学生起一个双音节的名字。好学的汪胡桢通过一夜辗转反侧的思考,终于想出“水库”这个词汇。第二天李先生听到汪胡桢起的名字后非常高兴,从此“水库”这个名字就在水利界应用至今。
建校初期,学校设备缺乏,李仪祉一边想方设法从国外进口先进的测量仪器,一边带领学生动手制作。学校陈列室中所列参考品琳琅满目,大都是由李仪祉亲手收集、制作的。为了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模型图,李仪祉在教课余暇,从木器店请来木工师傅,将从德国带回的水工建筑物图纸和照片按比例做了模型。水库、重力坝、土坝、水电站、溢洪道、船闸、灌区等各种水工建筑物模型一一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看了模型,再经李仪祉先生指点,很多技术问题迎刃而解,工程制图也很快学会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探索,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时间,学校工学昌明,人才蒸蒸蔚起。
李仪祉经常外出考察地质,采集建筑材料和矿物标本,每年赴冀鲁江浙招生,“必顺道勘察各省水道”。1918年,李仪祉更独自一人外出考察近三个月,游历淮河、黄河流域,回来后写《戊午夏季直隶旅行报告》一长文和绘制了近百幅专题图。
同时,李仪祉也十分注重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实际考察、参观学习。在繁重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之余,李仪祉经常带领或组织学生赴国内各大江河参观实习、测量地形,假期常率学生登紫金山、栖霞山、牛首山、北固山等地,寓言志论事及采矿勘地质于游览风景之中,从者有沂水春风之乐;赴南通测量江岸地形、水下地形;到安徽安庆测量南洲岛地形;当年我国尚无现代水利设施可供学生参观,李仪祉积极安排老师带队,沿着长江上溯武汉,考察研究水道地形,带领学生参观汉口兵工厂、汉阳铁厂、扬子机器公司、既济水电公司、德华高等工业学校、武昌电灯厂、德和砖厂等现代工业企业。
一系列实地考察之后,李仪祉先生联系实际,示范引导,编著了《修建计划之讨论》、《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北五省旱灾之主因及其根本救治之法》、《德国水官制》等书,这一系列著作、文章也被用作课外教材。同时,李仪祉先生要求学生们在参观后必须撰写实习参观报告。学生们结合参观实习,提出了诸如:《吴淞改道出海之提议》、《发展中国水利概论》、《太湖流域工程规划刍议》、《直隶河工积弊之讨论》等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和治水建议。这一系列社会实践不仅为水利工程建设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了我国国情和实际,增加了水利科技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
李仪祉认为“书本知识是固定的,是由教授教给的,而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6],他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学用一致,多次选派教师带领高年级学生支援抗洪抢险和水利工程的建设。1917年,华北海河流域发生大水灾,天津街道一片汪洋,北洋政府成立京畿水灾河工善后处,准备修复堤坝,向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求援。李仪祉率本科二年级全部学生赴山东、河北实地考察,查勘了黄河、淮河、白河、永定河、子牙河、南运河及上游诸分流之水利工程情况,参与施工与抗洪抢险,历时半载,写出了阐述各种工程的建造方法、功用、材料、利弊的考察报告。南京下关江岸屡遭垮塌,商埠局感到十分棘手,特来学校商量,学校派教师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制图、计算,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很快完成了任务,受到社会赞誉。其他如安徽安埠公司测量、南通江岸保坍工程,以至长江下游治江规划等等,本校师生均应聘给予协助。河海的教育结合社会需求,既锻炼了学生,又为水利工程解决了难题。河海毕业的学生“足胜从事河海工程事业之苦”[7],工作上手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受到了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
李仪祉不仅尽心尽力于教育事业,也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道德品行,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仰。李仪祉先生认为,“实行爱国唯有工程家做得远大,实行打倒帝国主义亦唯有工程家做得结实”[8],工程家一定要为社会尽一番责任。他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带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与学生一起上街游行示威,发表演说。同时,他教育学生要“存一济民利物的志愿,日展其所学”,“抱人溺己溺之怀”[9]119,常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国古代水利专家的故事,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之心。在李仪祉的影响下,须恺、胡步川、刘钟瑞等学生都奔赴陕西,参与了“关中八惠”渠灌等工程的建设工作,一大批河海学子投身水利工程建设,献身水利,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栋梁。
1922年秋,李仪祉应杨虎城之邀离开河海,回到故乡陕西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但他对于曾经任教的河海未尝一日忘怀,遇到河海有毕业生需要介绍工作,校舍公债筹募等事,他一直给予有力援助。1926年秋,李仪祉还曾回到河海讲学,并管理教务工作。在李仪祉与诸位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出了汪胡祯、许心武、沈百先、沙玉清、须恺、胡步川等200多名现代水利事业骨干、科技专家,这些水利专家为中国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李润锁.继承和发扬仪祉精神,努力开创陕西水利新局面[C]//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李仪祉纪念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2]刘晓群,等.河海大学校史[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3]沈泽民.学校调查[C]//少年中国学会南京分会,南京:少年世界,1920,1(4).
[4]李仪祉.水功学[M].中国水利要籍丛编(第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5]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一代水工汪胡桢[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
[6]胡步川.李仪祉先生年谱[C]//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李仪祉纪念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7]曹福成,杨五云.中外近现代教育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8]张謇: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M].(民国四年一月二十八日)//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全集〉补遗、校勘活页选》(4).
[9]高立洪.一代水利大师——李仪祉[C]//中国水利学会黄河研究会.李仪祉纪念文集,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Li Yizhiand the Hohai Engineering College
Liu Shun,Wang Qianqiu,Wang Zehua
(Archives of 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Li Yizhi, a famous Chinese water conservancy scientist and educator and a pioneer of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taught for eight years at Hohai Engineering College. As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Li Yizhi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personnel train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water conservancy talents, making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higher education, national prosperity and rejuvenation.
Mr. Li Yizhi; water conservancy; education
刘顺,河海大学档案馆馆员;汪倩秋,河海大学档案馆馆员,硕士;王泽华,河海大学档案馆馆长,博士生导师。
K825.46
A
20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