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部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7-03-11 02:10刘闻闻
兰台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编研遗产文化遗产

刘闻闻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沈阳 110036)

档案部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刘闻闻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沈阳 110036)

以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城市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为例,首先分析档案部门在参与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档案部门工作队伍和机构建设滞后、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以及档案部门对城市档案接收和鉴定标准有待更加明确的问题。其次,就如何使档案部门更好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档案文献遗产工程 城市记忆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即有形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建筑、石刻、壁画、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包括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文件、口述历史的档案等,它是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借助“世界记忆工程”的发展契机,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参与世界记忆的保护事业,不仅“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开展取得优异的成果,同时衍生出的“城市记忆工程”也为新世纪档案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因此,本文涉及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主要包括“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城市记忆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三个发展卓越的工程,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且都得到了档案部门的支持与参与。本文通过综合分析档案部门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档案部门的参与水平,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档案部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档案部门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启动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积极参与“城市记忆工程”以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而且在工作方法和理念上也进行了改变,为档案部门的工作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共享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和实施方案,档案部门也在摸索中前进,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

1.档案部门工作队伍和机构建设滞后,制约工程发展进程。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过施行已有的档案保护技术和相关活动措施,档案部门在挽救珍贵档案文献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方面已取得较大的成果,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顺利推进,提高公众的档案保护意识,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然而,从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基层档案部门机构力量较薄弱,其队伍和机构建设仍然存在滞后现象。另外,有些档案部门领导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视不够,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其主体地位未获得国家的肯定和支持,导致档案部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不到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而在档案文献保护工程上,保护经费也大多投向抢救性的重要保护工程,保护经费投入杯水车薪,对文献遗产数字化的持续性保护极为不利。

保护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掌握保护技术、数字化技术、修复技术等硬件知识,而且要求档案工作者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透彻的研究,对民间技艺有概念认知和了解,否则就会对相关档案的鉴定产生不确定性。但是目前,由于对档案文献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管理的人才培养重视不足,在文献修复和数字化建设上,呈现师资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的现象,制约工程推进和数字化工作的开展。从专业程度来看,我国目前缺乏对文献遗产保护科学技术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在保护技术方法和手段上缺乏完善的标准或规范性的指导,急需制订具有高度操作性和针对性的管理规范和标准。经费不足、专业的管理人才缺乏、档案工作机构建设落后和相应保管设施没有达到标准,这些都是严重制约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原因。

2.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被边缘化。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18号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专题博物馆或展示中心”。从《意见》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将档案馆包括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去,档案馆开展工作也没有取得国家政策的支持。此外,《意见》又指出,“广泛吸纳有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仍然找不到档案部门,包括档案局和档案馆被列为重点保护主体。另外,旨在统一协调解决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国务院决定由文化部牵头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其成员包括文化部、发展改革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共九个部门,而国家档案局作为国家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构,未被吸纳为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从地方层面来看,上海、重庆等地方政府的联席会议同样没有档案机构的参与。因此,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地位被边缘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究其原因,徐欣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传统档案观对档案工作者的影响,集中到一点就是档案来源问题:传统档案来源于正式组织,对于植根和传承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排斥。”[1]24总之,档案机构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要摒弃一味地以传统档案馆去认识档案来源,应主张档案来源的多元化,无中心化。

3.档案部门对城市档案接收和鉴定标准有待更加明确。“‘城市记忆工程’收集上来的档案应该是记录城市各种记忆的档案集合名词,具体指能反映城市地形地貌、河流山脉、居住形态、建筑遗址、公园广场、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等无形和有形记忆的各种载体和内容的内容。对这些档案的分类,可以按照形成时间(各时代特征、城市特色档案等)、保存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记忆内容类别或特色(如人物档案、家谱档案、重大活动档案、民俗风情档案、建筑档案、实物档案)等多种角度去分。”[2]16因此在实际收集鉴定过程中,需要档案部门明确鉴定标准,从数量繁多的档案中寻找并保存典型的、有价值的“城市记忆”。一个城市的“记忆”片段不计其数,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记忆”都是有意义的,如果不加鉴定地全部保存,则会使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档案被淹没,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另外,随着“城市记忆工程”地深入开展,档案部门接收的城市档案越来越多,虽然丰富了馆藏,但也使得馆藏质量得不到保障。所以,在鉴定工作中,档案部门应明确档案鉴定标准,在保证馆藏档案数量的前提下保证馆藏档案的质量,对那些没有价值甚至内容虚假的档案予以剔除,保证“城市记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档案部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对策

1.与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实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每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顺利开展,必然需要与其相关单位联合,群策群力,共同完成。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建立协调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制定相关制度,使各个单位和部门各司其职,实现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由于工作对象,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政府文化行政部门牵头下的条块分割”这种工作格局的现实存在,使得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面临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因此,档案部门应联合相关文化主管部门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组建国家级的组织协调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统筹和监督,促进工作向更深层次方向拓展。

档案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最具有专业组织优势的地方在于档案馆馆藏中包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资源以及档案馆专门的档案管理和安全保存体系。因此,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并结合外部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其现有的丰富资源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播中。另外,要积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相关文化主管部门进行沟通与协调,力争使各级档案部门纳入到相应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当中,定期开展会议以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一协调保护和管理工作,为档案部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经费和政策保障。同时,有关部门可以赋予各级档案行政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中的指导权和监督权,邀请档案专家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档案式管理工作,对工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方面,可以从档案部门调取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保证工作的专业性和完整性。

档案部门以其丰富的档案资源和广泛的传播能力,成为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主体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城市记忆工程的实施是一项涉及众多部门、涵盖多个学科的工作。面对城市记忆工程中出现的现行体制的矛盾,需要由政府出面,一方面出台规范性文件,确认责任主体,保障城市记忆工程成为档案部门的常态工作;另一方面,组织档案部门、文化部门、城建部门等相关单位出台“城市记忆工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对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问题及时探讨和决策,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联合媒体单位举行新闻发布会,引起社会公众对工程的关注,寻求社会各界的赞助,确保城市记忆工程的顺利进行。在多方的共同联合努力下,“城市记忆工程”必将在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各个方面得以全方位的完美呈现。

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程是以保护珍贵档案文献遗产为目的,而且我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涉及不同的部门,因此要借鉴国外“共同保护”的路线,结合我国保护档案文献遗产的需要,联合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全国性文献保护机构和管理协调中心,统筹安排全国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集中进行保护技术研究,制定标准,联合攻关保护项目等”[3]259。

另外,“通过统一的政策调控、切合实际的制度建设和可操作的标准实施,形成包括‘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前期布置、申报、审批以及工程实验、检查、验收等各个环节相对应的政策,包括针对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保护技术标准、经费政策等,使我国档案文献工程的整个实施过程都有适用的政策保障,为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实施保驾护航”[4]43。

2.深化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拓展开发利用范围。首先,由于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产生和分布具有分散性和地域性,若想建立一个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不能只靠档案部门的一己之力,需要多方合作,共同建设。大多数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分散保存在档案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机构中,因此其数据库建设应当充分发挥多馆协调的合力,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做好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加工、归档、存储、利用等工作,形成多元化运作管理机制。另外,档案馆可以联合图书馆、博物馆、文物馆等机构创建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系统,填补当前数字化管理体系的空缺,提升和拓宽公共文化机构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提高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共享水平,扩大传播与继承的范围。

其次,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优化档案网站的方式,在档案网站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栏目,把分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起来,满足用户的多种需求,使用户能够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多设置一些子栏目,如名录、传承人、新闻动态、人物文化风情等,满足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网络化建设既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的基本选择。

再次,关于“城市记忆工程”档案网站的改进建设可以借鉴美国“记忆工程”的做法,注重资源的推广和应用。如美国记忆工程(American Memory Project)的网站中,除了配备基本的浏览和检索两种基础功能外,还开辟了其他拓展性功能,如Teachers这一栏目专门提供教育资源,包括资源整理、教学方法、培训信息等内容,帮助教育工作者利用美国记忆数字图书馆的强大资源教授历史和文化课程;皇后区记忆工程(Queens Memory Project)网站还与高校进行合作,开设口述历史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建设,毕业生也可参与项目作为实习。这种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了档案数据库教育和文化功能的做法,值得档案部门借鉴和学习。

3.丰富提供利用方式,充分发挥档案利用价值。无论是对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城市记忆工程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所获得的成果不能尘封在档案馆或博物馆等机构,只提供给学者进行研究,工程开展的最终目的是由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并使其社会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除了传统的档案利用方式,如举办档案展览、档案编研进行档案教育,还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的方式将数字化档案资源向全社会进行展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使社会大众充分了解并认知工程概况,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壮大,传统的档案工作形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信息需求,给传统的档案工作形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档案部门要结合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档案利用的新对策,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档案利用的工作内容,全面提高档案利用质量。

档案部门可利用当下流行的网络社交媒体,创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发布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相关近况,让社会公众对工程的发展和保护进度有一定的了解,调动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兴趣,让更多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去。同时,各地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账号上传有关工程的宣传短片或专题纪录片,例如可以介绍本地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的内容,或者濒危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配以本地档案网站或相关专题网站的网页链接,让人们更深入细致地了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提高档案网站的利用效率。

近年来,由于信息的承载形式和传播方式不断发生改变,传统的档案编研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于信息接收的需求。一方面,传统的档案编研成果形式单一,其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也因此存在局限性,再加上传统档案编研周期长,对保持信息的新鲜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档案编研过程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系统,多数情况下是以档案编研者的思路和取向为主,利用者只有在选题和反馈阶段才有表达意愿的可能,利用者没有主动性,编者具有盲目性。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档案编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编研人员可以利用海量网络信息资源,借助搜索引擎,迅速收集所需信息,进一步拓展选题范围、丰富编研内涵,促进档案编研全面发展,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效率。其次,在选题之初,编研人员可以进行网络调查问卷,广泛收集和挖掘用户信息,真正掌握利用者的实际需求,使编研选题的目的更加明确,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对社会具有历史指导意义和社会实践意义。再次,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交互平台,在这种环境下,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范围会更加扩大,提高编研成果的传播速度;档案部门还可以将编研计划与进度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公布于众,增强编研工作与用户的互动性,增加工作透明度,通过用户反馈信息,及时发现档案编研存在的问题,挖掘社会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使利用者也参与到编纂工作中来,有效促进档案编研快速、高质量发展。

[1]徐欣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中的“新来源观”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5).

[2]赵淑梅.档案部门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2(S2).

[3]周耀林.档案文献遗产保护[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

[4]周耀林,宁优.“世界记忆工程”背景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的推进[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4(3).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rchives Department Participating in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Project

Liu Wenwen

(History School of 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

Taking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 project, urban memory project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for examples, the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archival department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which include the lag of work team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 archival department, being marginalized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eed of clearer re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of city archives. Then,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make the archival department better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 are put forward.

archival document heritage project; urban memory projec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刘闻闻,辽宁大学历史学院2014级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档案保护。

G271

A

2017-02-23

猜你喜欢
编研遗产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千万遗产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房地产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及其完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