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英,余王莉,林雨婷,赵春阳,周淑萍,王小丽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绍兴市第二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3.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浙江 宁波 315040)
宁波市老幼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现况调查
梁少英1,余王莉2,林雨婷3,赵春阳1,周淑萍1,王小丽1
(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2.绍兴市第二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3.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浙江 宁波 315040)
目的 探讨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等对老幼结合养老模式的认识以及对在宁波市实行该养老模式的态度。方法采用现象学方法深入访谈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及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任课教师。结果 运用Colaizzi分析得到两种立场:赞成及反对实行老幼结合养老模式。赞成的理由:发扬尊老敬老的美德、传播忆苦思甜的文化、增添老年人生活的乐趣、填补老年人精神的空虚、增加养老机构的朝气;反对的理由:应坚持传统养老模式、给孩子灌输陈旧思想及示范不良行为习惯、怕老人过度溺爱孩子、增加孩子感染病菌的机会、担心孩子和老人的安全问题、使孩子心灵受创。结论 在宁波市实行老幼结合养老模式的条件仍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重点考虑老人和孩子的差异性和需求结构。
养老模式;老幼结合;宁波市
如何应对老龄化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目前,不仅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明显,老年群体的结构也逐渐不同,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老年人群越来越多,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结构改变,老年人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增加。此背景下,国外已在实习老幼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具体做法是让幼儿园走进养老院,让养老院融入幼儿园。养老院与幼儿园共同设立,却又独立开来;幼儿园与养老院共同建立,然而饮食起居互相独立。合理安排两者共同游戏、共同生活的时间,通过两者的互动,丰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并在此环境下培养孩子尊老敬老的美德。
我们对当前宁波市老幼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探讨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任课教师对老幼结合新型养老模式的认识,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以便相关机构能制定出更科学合理的养老服务政策。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目的抽样法选取了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8人、幼儿园教师6人、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任课教师5人,样本量以资料饱和为标准。入选标准:(1)自愿参加者;(2)在本工作领域工作年限≥5年者;(3)能清晰表达观点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象学方法,通过电话调查法和面对面的深入访谈获取受访者对老幼结合养老模式的认识与想法。在收集资料前,调查者大量阅读文献资料,进而拟订访谈的提纲,内容包括“你理想中的养老院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听说过老幼结合养老模式”“推行老幼结合养老模式是否可行”等。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在访谈前向受访者介绍调查目的和访谈的内容,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访谈时在征求受访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现场录音和记笔记,每次访谈时间约为20~30分钟。通过对不同层次人群的调查来深入了解各层次人群对老幼结合养老模式的认识及想法。访谈结束后,采用Colaizzi方法进行分析:调查者反复聆听录音资料,逐字逐句转录成文字资料,并及时记录受访者有意义的非语言行为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访谈资料按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存档。
1.3 调查的严谨度
调查者与受访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调查者转录的资料由另一调查者核对,分析得到的主题,并返回受访者处核对。
通过对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任课教师的访谈,得到的明确结果是所有的受访者均没有听说过老幼结合的养老模式。经调查者解释老幼结合的养老模式后,受访者对在宁波市实行老幼结合养老模式有两种明确的立场:一种是赞成推行老幼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另一种持反对态度。赞成和反对的理由分别如下。
2.1 赞成的理由
2.1.1 发扬尊老敬老的美德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让孩子走近老人,而接触的不一定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通过让孩子与老人一起生活、游戏,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提前让孩子在与老人相处中认识“孝”、感受“孝”、学习“孝”,发扬尊老敬老的美德,让孩子从小接受熏陶,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接班人。
2.1.2 传播忆苦思甜的文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孩子从小受到铺张浪费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故而不懂得珍惜。老人可以向孩子讲述自身经历及生活的不易,让孩子从小就能在质朴作风的熏陶下忆苦思甜,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2.1.3 增添老年人生活的乐趣 喜欢孩子是老人的天性,然而某些客观因素使得子女不能常伴老人左右,这使老人将更多的爱寄托在孩子身上。在老幼结合的养老院里,老人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玩耍,这样可以为他们的老年生活增添乐趣,缓解孤独感、失落感。一位养老院工作人员这样描述:“如果孩子能跟老人一起做一些游戏,那老人的生活就丰富了。”
2.1.4 填补老年人精神的空虚 孩子与老人一起互动、一起游戏,能为老年人枯燥乏味的晚年生活增添乐趣。老人可以把精神寄托在有意义的各类活动中,他们可以收获快乐、陶冶情操,这样生活有了目标、有了追求,心理上得到了满足,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精神也不再空虚。
2.1.5 增加养老机构的朝气 养老院中的老年人虽然享受着五星级服务,但大多数没有朝气、没有活力。让幼儿园走进养老院,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能给人带来向上、欢乐之感,也是医治老年人抑郁、孤寂、无助、烦躁、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的“良药”。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教师说:“每次带学生去养老院见习总感觉死气沉沉,如果有小孩来玩就很热闹,老人就不会闷了。”
2.2 反对的理由
2.2.1 应坚持传统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我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长期以来形成了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子女赡养老人责无旁贷,“养儿防老”“父母在,不远游”“百善孝为先”等都是孝道伦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有人认为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必须赡养年老的父母。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将年老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迫不得已。另外,从养老机构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要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比较困难,要把幼儿园和养老机构放在一起难度很大,这两个机构由教育和民政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要协调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的时间比较困难。
2.2.2 给孩子灌输陈旧思想及示范不良行为习惯 不少老人接受不了新思想和新事物,教给孩子过多的老经验甚至是错误的经验,还有部分老人因为自身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了一些封建迷信的陈旧思想,无形中阻碍了孩子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不利于孩子创造精神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此外,部分老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如随地吐痰、丢垃圾等,看似不经意,但孩子却记在心里。幼儿时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易受他人影响,老人无形之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2.2.3 怕老人过度溺爱孩子 不少老人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比如给孩子喂饭、穿衣,幼儿园里时常见到三四岁还不会自己吃饭的小孩。若幼儿园与养老院放在一起,老人可能会代办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过分的溺爱会阻碍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增加孩子的依赖性,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社会适应能力,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
2.2.4 增加了孩子感染病菌的机会 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生理机能下降、抵抗力下降、各个器官呈退行性改变,他们被疾病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加。而幼儿园的孩子抵抗力同样低下,若与老人相处时间过多,受病菌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有幼儿园教师直言:“很多妈妈都是自己带孩子,不舍得孩子让爷爷奶奶带,让孩子跟别的老人待在一起生活肯定是不可能的。”
2.2.5 担心孩子和老人的安全问题 老人与孩子同属社会弱势群体,自理能力低下,需要被人照顾。孩子好动、吞咽功能不完善,老年人骨质疏松、分辨能力下降、吞咽功能减退等,均导致他们容易发生跌倒、噎食等危险,特别是孩子,小磕小碰都可能引起纠纷。若将这两个群体放在一起生活,照顾者的工作量必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需要大幅度增加。而目前宁波市甚至国内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历偏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不高,这使得他们很难胜任该项工作。
2.2.6 使孩子心灵受创 老人和孩子一起生活,刚培养出感情,若老人突然离去,会使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遭受巨大的打击。幼儿园教师表示:“如果现在就能避免这些因素,为什么还要去做呢?我们不愿意孩子去面对残酷的别离。”
通过对宁波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护理专业(养老护理方向)任课教师的访谈得知,目前在宁波市推行老幼结合养老模式存在不同观点,但是从人数及理由来看,还是反对的居多(12人),特别是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幼儿园教师,他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是开办老幼结合养老模式的养老机构不现实以及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体制的变革,家庭结构、成员关系等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核心人物”,老人似乎不重要了。在目前很多家庭中,大部分都是以“421”家庭结构为主[1-2]:爷爷奶奶、外公外婆4位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老人被子女冷落也是自然的。这种情况导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照料和慰藉越来越少,因而出现了“敬老不足,爱幼有余”的不正常现象。“敬老不足,爱幼有余”具体表现在“三缺少”和“三过多”[3-4]上。“三缺少”:一是养老缺少保障。我国社会大部分老人的养老是由子女负责的,以家庭养老为主,而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大部分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据一些调查表明[5],老人吃得差、穿得差,住房小且旧。二是缺少感情。有人认为尊老就是物质满足,“给钱却不给情”,很少回家看父母,也很少与父母沟通。三是缺少时间。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有些子女想尽孝却忙于工作;有些子女不愿尽孝却以没时间为借口。“三过多”:一是过多溺爱。目前,我国家庭多为“421”结构,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百依百顺。二是过多满足。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在赡养老人上就很吝啬。三是过多照顾。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不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让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在养老机构层面上,目前要推广老幼结合养老模式时机尚不成熟。正如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所说,要改变传统的养老模式比较困难,要把幼儿园和养老机构放在一起难度很大,这两个机构由教育和民政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要协调一起游戏、一起生活的时间比较困难。如果养老机构及幼儿园均是民办机构,均由同一投资人开办,上述困难也许可以解决,这也是以后研究的方向。
4.1 树立正确的爱幼观
使家长从独爱走向泛爱,不要将爱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也需要把爱留给自己和老人;不要把人生的价值只体现在孩子身上,还要体现在自己、老人及他人的身上,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
4.2 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孝以爱为核心,注重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即亲情。传统的孝文化强调赡养之道,然而当前的“421”家庭中,年轻人面对赡养和事业进退两难,“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很难实现。但我们应该理解老年人,多看望父母、多问候父母,除了物质,更需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4.3 争取政府的支持,加快推进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
一是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及时地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对老年人基本的物质保障,增加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补贴;二是构建养老机构奖励机制,政府对做得好的养老机构进行表扬,给予其物质上的支持,对于做得不好的养老机构提出建议并整改;三是政府加强引导,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向全社会推广敬老爱幼的思想,加快推进新型养老模式的构建;四是为养老院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和土地资源。
4.4 完善新型养老模式的规章制度
要实行老幼结合新型养老模式,就要制订符合机构实际情况的消防、食品、卫生、医疗等方面的规范化标准,注重“老”和“幼”的特点。同时,健全养老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首问负责制、院长资质认定和服务质量评估等新的管理办法,实现管理和服务从朴素的经验型向科学的专业型转变,内部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民主,认真听取老人和幼儿家长的意见及心声,从老人和孩子的需求出发,考虑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和需求结构。
[1]盛桂颖.“421家庭”模式与孝道教育研究——以阜新市为例[J].前沿,2013(20):189-190.
[2]毕婧,辛静.孝文化在“421”家庭建设中的现实意义[J].金田,2012(12):279.
[3]刘建民.广西养老机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传承,2010(3):162-163.
[4]陈自芳.“四二一”家庭:养老与养小的协调[N].中国人口报,2005-09-26.
[5]天笑,梅蕾,葛芝.养老与养小,一个都不能少[N].苏州日报,2010-08-25.
R195
B
1671-1246(2017)04-0109-03
宁波市201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G15-ZX501);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2015Z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