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VR技术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中的探究
曹光
(秦皇岛市卫生学校,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探讨VR技术应用于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的优势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发展。
VR技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质量
VR技术被称为虚拟现实技术,1989年由美国人Jaron Lanier正式提出[1]。这种技术通过模拟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实现人们与机器的实时交互,让使用者“身临其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目前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的多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而当前中专生源的整体素质下降,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弱、自控能力差,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同时,该层次的学生热爱新奇事物,喜欢信息化课堂,厌倦枯燥的说教,再加上医学理论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如何根据护理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目前的职业教育形势,已成为目前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董金权等[2]将VR技术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郭勇陈等[3]通过VR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经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水平;顾凤梅[4]在生物课堂上使用VR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要求。目前,我国关于VR技术的教学研究与应用多局限于基础学科的实践,在临床学科中的应用并不多见。
4.1 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VR技术虚拟的场景逼真,学生置身于虚拟的3D医院环境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生感官冲击力强,从视觉、听觉、触觉、心理4个方面刺激学生,同时VR技术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VR技术的特殊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己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方利用VR技术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不同的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VR技术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与未来从事职业的对接。
4.3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通过VR技术,学生和教师可以同时在设备上应用,在课下解决课堂上未能及时发现的问题,亦可以利用该技术实现“翻转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4.4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VR技术虚拟“零投诉”的训练环境,采用多种形式的护理技能训练和评价方式,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虚拟操作过程患者的不同反应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可利用VR技术使所有学生共享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操作能力。
4.5 弥补学校教学资源的不足
V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有实验设备与学生需求间的矛盾,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弥补学校教学设施和资源的不足。同时,学校可以利用VR技术及设备建立虚拟实验室,既可以节省实验材料,同时又可以不限次数的反复操作。通过推广VR技术,能让不同级别的学校享有同样的教学资源,缓解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
5.1 VR教学设备价格昂贵
由于我国VR技术起步较晚,功能完善的VR教学设备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建立VR教学实验室必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5.2 VR教学设备功能仍有待完善
目前VR教育系统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它所包含的功能不够完善,我们看到目前国内VR教育系统都是提供一些简单的三维场景,关于VR医学教育系统也仅仅局限于对于基础医学方面的展示模拟,临床技能操作方面的功能仍有待完善与提高。
5.3 缺乏满足多重需要的资源库
一个完善的VR医学教育系统必须拥有资源库来满足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教学需要。因此,VR医学教育系统必须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资源库,但是目前对于一般的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而言,能拥有资源库的可能性较低,但是随着VR技术的发展、资源种类的增加,这个技术上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VR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必将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深刻变革和卓越发展。如果把VR技术与医学教育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缩短学生临床实习的适应期,对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1]王健美,张旭,王勇,等.美国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现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37-40.
[2]董金权,甘琴.VR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模式[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6-108.
[3]郭勇陈,贾佳丽,王皎琳,等.VR技术在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6(2):70-75.
[4]顾凤梅.基于VR技术的生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5):138-140.
G40-057
A
1671-1246(2017)04-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