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毅庭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冀毅庭
洛阳理工学院附属中学
在新课改到来以后,我国的教育领域开始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不仅采用了一些全新的教学设备,也积极地推行了一部分创新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便是其中的一种,它主要被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践,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有效的开展建议,以整体性地提高教学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直以来,高中数学教学的开展都是十分难的,由于初中的数学知识没有形成扎实的基础,直接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出了严重的失衡状况,与实际的学习要求截然不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由于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的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逐步下降。并且,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所能传授的知识内容都是一些较为固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在进行相关的解题时也习惯性地采用一些教学方法,虽然能够解答出一部分题目,但是面对复杂的题型,他们便感到手足无措。其次,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有着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思考和认知能力,正确分析高中数学的每一种题型,并加以实时的思考,一些时候的题型还会同时涉及多个数学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状况使得很多数学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难以跟得上教师的思维,整体的数学教学效率严重下降。为了改善这样的教学现状,教师开始推崇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其与数学教学进行了切实的融合,使得整个高中数学课堂变地十分有趣,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一种适用性相当高的教学方法,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如果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的学习便会是十分盲目的,不仅找不到切实的学习方向,还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其他的小组讨论话题,严重阻碍正常的数学教学进度。在现代的高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当明确,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逐步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他们的学习效率,使得最终的学习质量得到切实的提升。而想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成长加以切实地关注,如果在课堂上的教学时间仍旧由教师完全地掌握,小组合作学习便会成为形式化的教学。为此,教师应当将课堂上的时间给予学生,并为他们设置一定的学习探讨主题,督促他们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去积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向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主题:什么是向量,向量与线段有什么区别,怎样才能满足向量的基本条件,接着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且要求教师将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完全交给学生,但是并不代表教师不可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实际的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当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多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许多时候他们是无法做到的,或者需要一定的引导,而这个时候必然需要有教师为他们进行相应的解答。如果没有教师的实时引导,学生的学习会显得十分盲目,甚至对本章的数学内容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很多学生在刚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不良的习惯,如讨论与数学知识没有关联的话题、做小游戏、睡觉等,对于这些行为,如果不加以适当的管控,整体的教学质量会严重的下降,而且已然偏离了实际的教学内涵。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实时地参与到学生讨论的小组当中,对每一个小组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完善的进行下去。
在学生讨论完数学问题以后,就到了后期的成果展示阶段。这一阶段应当分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时的展示,共享给班上其他的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与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相应的评价,指出其的不足之处,督促其进行深层次的改正。在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评价机制,要求其他的小组为其打分,使得学生的小组间能够产生一定的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优化高中数学的教学状态,提升教学质量。如对于“什么是向量”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有箭头就是向量,而这样的想法明显是错误的,其他学生可以对其进行纠正,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较为稳定积极的状态。一些时候,如果学生的观点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其他学生并没有看出来,教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得数学知识能够切实地传播到学生的脑海当中,优化整体的教学效率。
在高中数学教学当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然需要遵循设置分组、设置主题、过程控制、成果展示、评价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实际的意义,教师应当完善不同的学习阶段,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1]张建梅.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0
[2]黄小安.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