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2017-03-11 14:40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石家庄050061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
关键词:波伏娃女性主义

⊙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石家庄 050061]

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石家庄 050061]

《第二性》是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学术经典。本文拟对该经典著作予以学理性解读,旨在梳理出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解放观。通览全书,本文认为其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概念,即他者;一个中心命题,即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三种女性解放的途径,即做职业女性、成为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波伏娃 第二性 女性解放 他者

西蒙·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第二性》于1949年出版,1952年被译成英文,在欧美国家成为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该书的发行量曾创全球首版发行之最,引起很大轰动,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集文学、哲学、性学、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为一体”的“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性的必读书之一。《第二性》确立了波伏娃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先驱者的地位。随着中国学界对女性问题研究的关注,1998年由陶铁柱翻译的中文全译本出版,2004年又再版发行,该书既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学术经典,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视域,是中外女性主义问题研究的基础。

波伏娃采用独特的研究视角分别从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维度出发探讨女性问题,深刻揭示出男权制文化是造成女性歧视的社会文化根源,并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的中心命题。波伏娃指出在社会生活领域中人们都把女性看成是另一种人,即“他者”,那么“为什么女人是他者”,这是第一次对女性在文化上受压抑的大胆提问,最后又指明女性解放的具体途径。通过一个核心概念、一个中心命题和三条女性解放途径,波伏娃明晰地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解放观。

一、核心概念:“他者”

“他者”这一学术用语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哲学理论基础。为使女性解放理论从理想主义上升到文化解析的理论高度,波伏娃以“他者”为文化分析的工具,对女性境况进行基本描述。译者陶铁柱充分意识到这个名词的重要性,专门为这个词的翻译作了下列注释:“'他者','the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这是理解本书的关键。在序中通过对“人(man)”一词词源的分析波伏娃提出了“他者”概念,指出“人就是指男性,男性……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波伏娃认为,女性是根据男性而不是根据女性本身来定义形成自我,而且在女性和男性之间存在一种附属和支配、次要者和主要者、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关系。因此在一个男权社会的文化氛围中,男性或男性化是积极的、标准的和正当的,而女性或女性化是消极的、非主要的、反常的和不正当的,女性是“他者”。女性有史以来一直处于附属于男性状态,她们的“他者”地位看起来十分绝对,看起来是自然现象,无更变的可能。当男人把女人置于“他者”的地位,他可以期望她表现出死心塌地的“合作”,女性不能担当“主体”。波伏娃指出女性之所以是他者,这种处境并不是女性自己选择的,而是由男性所决定的,更准确地讲是由整个男权制文化决定的,因为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用以思考世界的那些范畴是男性根据他们的观点确立起来的。女性作为他者是被动的,“女人的独立成功却和她的女性气质相矛盾,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女人,就必须使自己成为客体,成为他者”。波伏娃指出如果要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恢复女性的主体地位,逐步实现妇女的解放,就应该承认他者是相互的,承认女性也是自我、主体。

二、中心命题:“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他者这一哲学概念的基础上,波伏娃运用大量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文学及轶事材料证明: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她认为: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变成女人的,即“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从而提出“女性后天形成论”的大胆而新颖观点,为女性解放寻找到一个更进步更具体的可能前提。

波伏娃认为两性后天特征的形成并非由生物因素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女性的诸如“母爱”“依赖”和“自我牺牲”等“女性气质”,并不是天生就具有的。所谓的“女性气质”实质上是在社会历史特定性处境中,女性在自我发展和社会强制的两难处境中做出选择的结果。波伏娃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形成和具体变化。远古时代,女性因无法控制其生育机能,因而困囿于家庭中。私有制的出现,女性又成为男性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女人“所做的东西、所创造的价值和人,都不是她自己的财富,而是属于家庭。”从古罗马时期至19世纪以前,部分具有女性主义思想的男性和极少数意识觉醒的女性,纷纷行动起来争取和捍卫女性的某些权利,但最终因反对女性主义势力的强大,以及女性自身行动的空泛性而没有什么结果。19世纪20年代开始,女性参加工作的社会行动,使女性的处境有所改善,在政治上女性获得了选举权。波伏娃从人文历史的多个角度对女性特征、女性心理的形成进行追本溯源的探索和分析,其目的就在于唤醒广大女同胞的意识觉醒,提醒她们女性的劣等性以及女性的次要和服从地位并非天生,并非理应如此。女性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人类的另外一种性别,她与男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相同的能力与潜质,可以发展和超越自我,不是按照男性逻辑造就的“第二性”。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逐渐变成的”的观点,可能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观的影响。波伏娃写作《第二性》(1946-1949年)期间,萨特的存在主义在法国影响较大。萨特认为,人类没有共同的一成不变的人性,人的所谓“本性”不过是身处其中的各种极限情境而使之形成的。这与波伏娃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观点实质上是殊途同归,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波伏娃的这一观点可能也受到了萨特的影响。

波伏娃认为女性气质既然是社会文化外在因素施加于女性的结果,那么女性从“被动地位”“他者”身份中解放出来就具有了可能性的前提,波伏娃的女性气质后天形成观点,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警醒女性同胞,她们是与男性平等的人类的另一种性别。妇女解放的目标和理想结果是男女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完全平等并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两性组成的世界的美好未来。波伏娃把妇女解放问题提到了“人”的解放的高度,她坚决反对将女性从男性世界中割裂出来,建立一个完全由女性主宰,把女性置于男性之上的新社会系统,并认为那种社会系统纯粹只是传统男性社会的翻版,没有任何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女性解放的三种途径

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出路,始终是波伏娃所关注的核心,探讨女性摆脱、超越传统女性处境的主客观条件更是她的终级目的所在。

波伏娃在《第二性》的阐述中提出了三种关于妇女解放的途径。

第一,做一个职业女性。波伏娃认为,女性只有到社会上去工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女人通过有报酬的职业极大地跨过了她同男性的实际距离;此外再也没有别的什么可以保障她的实际自由。一旦她不再是一个寄生者,以她的依附性为基础的制度就会崩溃;她和这个世界之间也就不再需要男性充当中介。”波伏娃认为,使女人成为附庸的祸根在于她没有自己的职业。当女人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她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不要“造成婚姻生活的种种状况”。在波伏娃的观念中,任何社会制度下,家庭都是束缚女性手脚的一大障碍。女性解放有赖于家庭的取消。女性必须走出自己的家庭和阶级,团结起来进行集体斗争,而以个人方式进行斗争获得的解放是不可能彻底的。这就是说,波伏娃倡导女性走出家庭。

第二,成为知识分子。波伏娃认为,女性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清楚地意识到女性处境的特殊性,并通过参加社会工作等方式获得经济的独立。这一点她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波伏娃通过自己的写作,收入颇丰,在经济上从未依赖其情感伴侣哲学家萨特。

第三,争取对社会进行制度改造。关于女性解放的出路,波伏娃明确表达了其寄希望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观点,她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会带来全人类的解放,女性只有通过阶级解放才能获得自我的解放。这个观点认为女性的解放是社会革命的一部分,更为确切地讲,就是社会革命的附属品。社会主义制度将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益和地位,这意味着女性就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地位,拥有家庭财产权、受教育权、同工同酬等一切权益和同等的机会。

这三种途径在当时对女性解放运动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波伏娃认识到妇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依赖社会问题的解决,个人奋斗不能解决妇女问题。女性要真正走上与男性平等的道路,除应具有主体独立的意识外,还要社会的支持和男性的理解。她认为,真正的妇女解放,就是让女性不再局限于女性同男人的关系,而不是不让女性有这种关系。即使女性有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仍然会为男性生存:相互承认对方是主体,但每一方对于对方仍旧是他者。“人和人之间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从这种关系的性质就可以看出,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并把自己理解为类存在物和人;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或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女性的解放,需要两性共同的努力。“要取得最大的胜利,男人和女人首先就必须依据并通过他们的差异,去毫不含糊地肯定他们的手足关系。”的确,女性生存处境的改变需要两性共同的努力,任何阻力和不作为都会延缓女性解放的进程。

波伏娃通过剖析历史现象发现女性生存的真实处境,认识到改变女性生存处境的可能性,并提出女性解放的具体路径。在波伏娃看来,一个理想的社会,男权和女权应该是平等分立、互相制约的,男人和女人之间应是和平共处、阴阳互补,从而达到一种两性和谐、自由融洽的境界。

① 1989年,我国湖南文艺出版社第一次出版《第二性》的第二卷。友谊出版公司也出版过,译名为《女人是什么》,仅有第二卷。

②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Ⅱ)》,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09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③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作 者:郭淑敏,博士,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波伏娃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三次浪潮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阿特伍德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身体批判
莫里森小说《爱》的女性主义身体政治研究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萨特、波伏娃与中国
波伏娃的简洁与多重生活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