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沟村是我们调研的第一站,我利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来考察和研究贫困村的发展问题。带着问题我们实地了解了村里的一些情况,包括产业发展、就业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移民搬迁、旧村原址等方面。听听村里有什么难题,有什么样的想法,采取了哪些脱贫举措,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如何破解发展瓶颈问题。
来到长沟感到村民奔好日子的愿望强烈,一直在努力找路子。从2013年移民搬迁以后,村里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乡亲们的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移民新村的配套设施也比较完善,水、电、暖设备齐全,移民新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属于集中安置的移民新村。可是我们觉得“村两委”班子对村子的发展没有整体规划,方向不太明确,村民多是各自为战,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
在调研中,各组针对一些问题和村两委班子进行了座谈。村里发展什么比较合适,是蔬菜大棚、是养殖业、是劳务输出、还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甚至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我们感觉要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规划是前提,是顶层设计,必须先行。我们觉得这个问题需要部门联动给长沟村量身定制一个总体规划。明确村子定位,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针对村里的比较优势,可以大规模租种土地或协调相关部门置换一些集体用地,发展规模、高效、优质种养殖业。这需要凝聚各方面智慧,也要贴合村里的发展实际,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要相互配套,充分发挥村里的交通区位优势,走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路子。
作为村两委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制定好规划。既要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更要从整体上制定规划。实现村有规划、有产业,户有项目、有增收。真正做到方向明、规划清、措施准,真真切切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目前,长沟村最大的优势是区位、交通优势,最大的劣势是没有可用的自己的耕地。要充分挖掘比较优势,从而把无地可用的劣势变成发展的动力。近几年,村里主要收入租种大棚和外出务工。
根据村里的这一比较优势,我们认为目前应该把种植业确定为长沟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之一。重点发展蔬菜大棚等有机农业,走高端路线。近几年,通过政府的一些强农惠农政策,村里通过租种土地,发展了一些蔬菜大棚,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一定的成效。下一步要进一步探索路子,打开市场销路,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
另外,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村民入股的形式,利用长沟村旧址风景优美的优势,搞一些农家乐、垂钓渔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增加村集体收入。也可以利用村里的区位优势发展交通运输业、家政服务业。
农村经济关键靠产业,有了产业做保障,才能真正脱贫致富。无数的富裕新村之所以富裕,都是靠产业的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事实是立足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这是脱贫致富的不二法门。
大多数贫困村之所以贫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村民缺乏过硬的谋生手段。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收入也不高。2013年,随着库区的建设,长沟村村民被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了无地少地的农民。村民面临着就业问题。但是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除了务农,没有其他任何一技之长。近几年国家、省、市、县等相关部门也进行了大量的就业技能培训,虽然说有些地方职业技能培训搞的挺好,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的技能,收入也明显提高。有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也致富奔小康,甚至带动了其他村民的致富。
但是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长沟村这方面的培训作用不明显,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很少,大部分村民靠拼体力过日子,收入不高,就业不稳。就连租种蔬菜大棚也需经常花高额费用聘请专家指导。
(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贫困村之所以贫困,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内生动力不强,村民自我发展愿望不强,总认为自己不行、不敢想、不敢干。村两委总认为自己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怎么激发村民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想这是所有贫困村的一个通病,而且越是贫困这个病越重。因此,提升农民素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把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
只有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群众突破自我、敢作敢为、主动作为、善于作为,提高素质能力建设,树立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不等不靠思想,才能真正走出贫困。
(二)贫困村的变化离不开“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一个村的发展,一定要激发村“两委”班子的内生动力,把心思和精力放在谋发展、干事业上,才能走的远走的好。不要凡事靠政府、靠帮扶:不要一谈发展产业就是缺资金、缺技术。要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群众有了致富的意愿和自觉性。才会主动想办法、找门路,积极主动干起来,这样脱贫致富才有希望。
(一)很多移民新村有一个特点,就是通过集中安置或插花安置到城镇化或交通便利的地方,村民被迫城镇化。还有一部分村民通过外出务工并长期定居在大城市,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做候鸟式的迁移。
如何让这部分人吃了定心丸,成为真正的市民。关键是稳定的就业和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要解决几个一亿人的问题,最基本的是就业问题和公共服务问题。据调查80%~90%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生活和工作在大城市。但是还不愿放弃农村户籍,这个问题很复杂。现在放开小城镇落户,但是没有放开大城市、特大城市。但小城镇没有稳定就业机会,农民工不愿意去,也留不下。而大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高,农民工生活很难。户籍问题是次要的,公共服务是全面的,现在80%~90%农民工就业不稳定,公共服务基本缺失,特别是孩子上学难。
要把那些有稳定收入、稳定就业的沉淀转移为城镇人口,要保障转移人口的权益,提供与城镇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务水准。但很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农民工改变户籍以后,如果马上收回土地,那他就面临巨大的机会成本。
(二)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有数以千计的农民工失业,但这些农民工没有感到恐惧,因为他们家里有地,可以回家种地,土地起到了心理上的稳定作用。所以如何保障转移者的权益,也很重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一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这个群体有很大一部分人是贫困人口或是城市低收入人群,存在很大的返贫风险。
事实上,土地问题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农民工进城了,农民土地如何流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简称《“三权分置”意见》)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三权分置”。所有权不变,承包权归农民也不变,经营权或使用权流转。只有把产权界定清楚,土地流转才能有序有效。所以,土地流转,三权分置,可以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老百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