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2017-03-10 14:41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财权产权企业财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推进,国有企业也在进行自身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改革和创新的视角之下,国有企业要重视和加强自身的财务治理,全面分析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国有企业的特征,探索财务治理的有效解决对策,以较好地清除财务治理方面的障碍,最大程度上促进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效果和质量,更好地提升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概念及特征概述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思想的深化,是在切实可行、高效优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实现对企业财权的合理优化配置,以确保出资人、董事会、管理层、债权人的在责权利方面的利益平衡,其核心在于国有企业内部财权的合理分配,以权力制衡的思想为索引,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包括外部财务治理和内部财务治理内容,其中:外部财务治理包括并购、收购要约、抢夺代表权等;内部财务治理包括企业内部财务制度的建立、企业财权的分割界定等。外部财务治理和内部财务治理双管齐下,形成相对科学系统的统一整体,作用于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上。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在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及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制度供给者。政府是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之中的制度供给者,是基于公共财政收益最大化的视角,对国有企业的财务制度、组织架构、财务活动等内容的设计,并以企业内部各项财权的合理分配为核心和关键。由此政府作为一切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核心,具有掌舵者的功能。

(二)行政管理者。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的过程中充当行政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以行政手段的使用和实施达到维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在这个行政管理过程中,显现出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职能交叉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国有企业中的统收统支的财务体制、国有企业高层财务总监大多是由政府直接任命,在行政手段的干预之下,实现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二者分工明确、却又互相联系,实现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

(三)产权所有者。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的过程中,政府是国有企业产权终极所有者的代表,在这个身份和角色的前提下,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受制于政府的公共权力以及其财产所有者的身份,这就使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过程中显现出较为突出的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和问题。

二、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够合理。在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活动中,要以国有企业的产权清晰为前提和条件,由于国有企业受到政府的干涉和制约,这就使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相对混乱,在政府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侵占国有企业财产的现象和问题。同时,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不够清晰还会导致因代理机制不够完善而引发的过度职务消费行为,使国有企业的资产面临流失严重的风险。

(二)国有企业财权配置失衡问题。在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过程中,存在国有企业财权配置失衡的问题,企业各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没有清晰地划分,存在财务监督形同虚设的现象,难以达到各个财务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同时,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缺乏,使财权趋于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极大地降低了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效果。这种财权配置失衡问题属于国有企业自身的内部问题,对整个国有企业财务治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难以保障中小股权的正当权益。在国有企业股权过分集中的现状之下,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国有企业的控股股东采用资金挪用、关联方交易等方式,使得一部分中小股权的主体无法获得自身合法权益的保障,这种缺乏多元化股权的财务治理模式,极大地存在财务治理风险和隐患,削弱了国有企业股东制衡效能,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社会其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四)国有企业财权的行使行为受限。国有企业的财权行使行为受到控股股东的制约,成为国有控股方的财权行使“独大”现象,而中小企业的股份比例较少,在国有股东会议中难以起到制衡和约束董事会、经营管理者的作用,也使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和监督者的绩效评价难以全面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五)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待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存在国有企业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资产计量不准确等问题,对于财务预算、财产保全、授权批准、技术控制等方面的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就使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缺乏有效性。同时,国有企业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政府具有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的行政任命权,这就使经营者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存在推卸经营责任、转嫁经营风险的“超强控制”现象,同时也存在过度职务消费、盲目决策等“超弱控制”的现象,这就充分反映出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状态,具有较为恶劣的影响。

(六)信息披露不够健全和规范。在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之中,存在信息披露不够及时、主动和真实的问题,这就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财务利益,不利于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行,显露出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的低效性。

三、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解决对策探索

(一)选取正确的企业财务治理模式和结构。在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过程中,要选取正确的财务治理模式,实现对财权的有效配置和优化,合理设计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资本结构,从而使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更为优化,并能够实现对国有企业资本结构的分类化治理,较好地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治理的效率。具体来说,国有企业要依循财务治理的一般逻辑和价值取向,理顺企业的财权关系,使财务治理结构泾渭分明,并使债权人、经理层、监事会、股东会、董事会之间的财权能够得到优化的、合理的配置,较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分权制衡、分层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财务治理效果。

(二)完善和优化国有企业的绩效激励考核体系。为了较好地解决国有企业财务治理中的问题,还要完善和优化国有企业的绩效激励考核体系,要处理好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主要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与出资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通过科学合理、高效的国有企业绩效激励考核机制和体系,实现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绩效考核和评价,并使之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利益相挂钩,从而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目标,达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与贡献的匹配性。

(三)明晰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效果,要从以下方面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具体包括有:(1)明晰产权关系。这是财务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条件,要对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权能加以明确,使国有资产出资人能够在资产受益权、经营者聘请、重大管理决策、股权转让等方面拥有相应的权限,则可以使国有企业的资产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免受其他各方的侵害。(2)减持国有权。对于国有企业的国有股权,可以采用转让、拍卖、兼并重组等方式,以协议的方式减持,并避免政府在其中的干预,促进资本市场交易的公平和透明。(3)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要开拓渠道,吸纳民营资本和外资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投资结构主体之中,实现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四)强化国有企业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要加强国有企业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企业权益的一致性,激励企业管理层能够做出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正确决策。还可以推行股票期权制,激励经理人采用各种有效的举措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使股东获得更多的权益。同时,要加强财务内部审计,减少高层管理人员的营私舞弊和懈怠现象,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提升对财务监督的效果。另外,还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财务治理目标、可预见的财务风险等,进行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以有效地防范财务治理风险。

四、结束语

国有企业财务治理要以国有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自身存在的财务治理方面的问题,采用针对而有效的解决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提升国有企业的财务治理效果,提升国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财权产权企业财务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论减税降费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关于加强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探讨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去杠杆与企业财务绩效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事权与财权分析
央地关系视角下的财权、事权及其宪法保障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