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礼德的实践辩证法语言研究思想

2017-03-10 23:22:31何远秀
外国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韩礼德总体性辩证法

何远秀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论韩礼德的实践辩证法语言研究思想

何远秀

(长江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近年来,韩礼德本人多次提及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的,学界曾对其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进行过不少的探讨,但鲜有人从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的方法论角度去审视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方法论的问题,以至于学界对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方法论的认识,尤其是有关韩礼德的辩证法研究思想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甚至是误解。通过阐释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实质以及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本文旨在消解学界对韩礼德语言研究方法论认识上的不足。研究发现,韩礼德有关语言研究的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研究思想,即以实践为基础的总体性的辩证研究思想。

韩礼德;实践辩证法;总体性原则;语言研究

0 引言

针对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学界曾做过一些积极的探索。比如,黄国文(2009:19-20)就韩礼德的整合研究思想做过研究;柴同文(2013)梳理过韩礼德语言研究中的互补思想;常晨光和廖海青(2010)分析过韩礼德有关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思想。然而,这些学者所揭示的诸如整合的方法、互补的方法等只是韩礼德用于语言研究众多方法中的某一种或某一类,仍不能从方法论上全面概括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思想和方法。近年来,韩礼德本人及其他系统功能语言研究者曾多次提到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研究语言的(Halliday,2015:56;Martin,2013:67),具有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Martin,2000:87)。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的实质出发重新审视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方法论问题。

1 实践辩证法的基本内涵

辩证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时期论辩之术,历经同朴素唯物主义、神学、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结合的发展历程,最终发展为实践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也称历史辩证法或主体-客体辩证法,它不同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基于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为核心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思想(孙伯鍨,1998:76)。尽管自然辩证法被马克思主义者奉为圭臬,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青睐,为后来“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并逐渐演变扩展到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如波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Schaff就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想,对立双方彼此相斥,却又互为补充,由此形成特定系统的统一体(Schaff,1975:146)。至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何国内一些学者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解读韩礼德的辩证法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此无意过问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来由,也无意阐释为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成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在此关注的是何为马克思的辩证法以及其思想内核。

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前提。其创建得益于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人本论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的批判吸收基础上。马克思看到了黑格尔辩证法唯心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费尔巴哈人本论唯物主义中割裂人与人类历史的一面。不同于黑格尔将思维过程视为现实事物的造物主,马克思明确指出观念的东西只不过是移入人的头脑并且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针对费尔巴哈割裂人和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真正现实的个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并发展为辩证法新的载体,这是马克思在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的本质是一种总体性的认知方法(Lukács,2000:52),不能被理解为在自然和社会中都适用的矛盾分析法。实践辩证法只限于社会领域作整体研究的方法。在新马克思主义开山鼻祖——奥地利哲学家卢卡奇看来,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同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实证主义的认识方法不同,它要求把对象世界作为总体来把握,废除那种只囿于直接自在的经验事实,把对象当作孤立、静止、缺乏内在联系和一成不变的事物来加以直观和反思的抽象理性主义的认识方法,抽象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常将主体和客体、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局部和整体、自由和必然等等僵硬的对立。因此,只有辩证的总体性的认识方法才能打破这些对立和界限,因为事实并不像它表面上呈现的那样孤立地存在,而是由一个统一整体中历史地相互制约的不同环节和要素构成。因而无论从存在论或认识论的意义上来说,整体始终都保有对局部的优越性,局部因整体而具有意义,如果孤立地来看,它们便不可理解。所以,只有认识了总体才能认识局部,反之则不成立。确立总体性原则,就是坚持从总体到部分的认识路线。在认识上必须以总体统率部分,部分要放在总体之中才能得到说明。但总体不是各个部分的总和,而是由其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Lukács,2000:62)。卢卡奇等(1983:276)援引了马克思研究商品时采用的方法来论证这一点,他说:“孤立地考察商品的问题,或仅仅把它视为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都是不允许的,而必须把它视为囊括一切方面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核心的结构问题”。卢卡奇强调,事物和对象的本质只有根据它们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加以把握。他引证马克思的话说:“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马克思,1961:486)因此,“辩证法的实质在格奥尔格·卢卡奇(G. Lukács)看来,就是总体性原则思想”(许坤平,2012:40)。

事实上,总体性思想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便与辩证法思想纠结在一起,比如,柏拉图认为“总体”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既不含于某一部分,也不等于所有部分的集合,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柏拉图,1999:185-190)。这一观点在洪堡特的《论比较语言研究》一书中也有类似表达。比如,语言研究要秉承总体语言研究思想,即,要用将动态与静态、深度与广度、微观与宏观、思辨与历史相结合的视角研究语言(洪堡特,2001:87)。到了德国古典哲学时期,总体思想发展到了极致。费希特发展了自己的“同一哲学”,而黑格尔则彻底将总体思想发展到了巅峰,创立了一门在绝对精神统领下的无所不包的哲学世界体系。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本身就受到黑格尔的深刻影响,而卢卡奇顺着黑格尔总体哲学思想脉络来解释马克思的辩证法,强调了马克思辩证法的总体性认识特征,“卢卡奇总体性问题的阐释基本上符合马克思的思想”(孙伯鍨,1998:75)。

以上讨论表明,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同于自然辩证法,是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以实践为载体的、以总体优先为原则来把握事物和现象实质的辩证法。就语言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就是要立足于从语言的社会实践研究语言,而不是像形式主义语言学那样从假设出发,借助逻辑推理从形式化的手段研究语言,同时也有别于结构主义语言学二元对立的辩证研究方法,主张以总体优先为原则来研究语言。

2 韩礼德的语言研究观

尽管韩礼德坦言自己的语言研究方法具有马克思主义取向,但是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思想,就得从他是否重视实践、是否在语言研究中遵从总体性的研究原则出发来加以考量。首先,韩礼德注重语言实践,不仅如此,他还强调语言理论应服务于语言实践。韩礼德的这一做法曾受到过Love的批评,他指责韩礼德并不具备与乔姆斯基抗衡的魅力,不像乔姆斯基一样针对语言研究中的挑战在语言研究中不断提出假设,不断地验证假设(Love,1992:120)。不过,针对这样的质问,。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语言学研究的挑战不在于能提出什么假设,而是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Halliday,1994/2004)。可见,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思想在这一点上,与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观一样,反对形式主义的语言研究观。其次,韩礼德也反对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语言研究观。韩礼德(1994/2004:viii)在《功能语法导论》第二版前言中说:“辩证法思想贯穿整本书的研究。”不仅如此,韩礼德的辩证语言研究思想体现在各个时期的语言研究中。不过,韩礼德在语言研究中所使用的辩证法思想不同于索绪尔在基于语言符号的差别、对立的认识基础之上而创立的二元论式形而上学的辩证思想,也不同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韩礼德的辩证法思想体现了总体性原则。“纵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思想,其总体性辩证研究思想已得到大家的认可,总体性研究思想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特征。”(Caffarel,Martin & Matthiessen,2004:17-18)下面我们拟从实践辩证法的语言实践观和总体性的语言研究观这两个维度阐释韩礼德的实践辩证法语言研究思想。

2.1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语言实践观

实践辩证法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实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孙伯鍨,1998:79)。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有助于理论的完善。系统功能语言学自始至终践行的正是这样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路线。这条路线是韩礼德自主选择和非自主选择的结果。说它是自主的,是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韩礼德参加英国共产国际语言学小组伊始,就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研究思想用于指导语言研究的实践中。他说:“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对我的语言学研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对我的研究工作提供指导。宏观上,我总是认为理论应该服务实践,运用于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和某个实践领域。我最终理解并发展命名成‘适用语言学’用以概括这个理念。”(Halliday,2015:97)说他是非自主的,是因为正如韩礼德所言:“我们的工作方法并不是一种革命性的工作,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观根植于欧洲的传统语言研究土壤。”(Martin,2013:163)

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语言实践观指导下,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方面强调理论服务于实践,指出语言学研究的挑战不在于能提出什么假设,而是要为实践服务,解决实际问题(Halliday,1994/2004:11)。另一方面,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强调理论应来源于实践。韩礼德(Halliday,1961:139)指出:“应用本身是重要的反馈渠道,理论就是根据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不断被重新审视”,“对于任何科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层次、纯理功能、体现、例示、精密阶和级阶之类的概念)都不是经验所能证实的,它们形成了一个抽象的框架或模式,这种模式在使用中得到修正和发展。”(Matthiessen & Halliday,2009:143)

正是如此,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应用领域方面取得了形式主义语言学根本无法企及的成绩。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言语治疗、计算机语言软件开发、语篇分析、语篇生成和语言教学等领域。其中,语篇分析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的重要领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功能语法导论》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中,韩礼德明确指出:“《功能语法导论》的写作目的是为语篇分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是为语篇分析的实践服务的。”在该书的第三版中,韩礼德再次指出:“该书的目的是尽可能描述和解释现代英语的意义建构资源。当我们在决定把语法的哪些部分应该包括进来,并考虑把理论阐述做到什么程度时,我们心中想的是那些要用语言知识来分析语篇的人。”(黄国文,2010:1)系统功能语言学服务于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便是有力例证。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从而克服了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互相割裂所带来的一些弊端,明显优越于传统的语言理论建设思想和语言研究方法。这是因为,一方面,理论语言学家往往不能兼顾处理社会中的实际语言问题;另一方面,应用语言学家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根据应用发展他们需要的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这一实践语言观指导下,主张语言研究应从实践出发,理论研究必须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语言实践观指导下,系统功能语言学无论是在理论建设还是实践应用领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2总体性原则关照下的辩证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除了强调实践在语言研究中的重要性外,总体性语言研究原则(principle of holistic approach)也是其考量的重要特征。Caffarel et al.(2004:656)认为:“总体性思想体现在把语言放到语言文化背景中考量,语篇置于语言系统内部来考察,结构置于系统,词汇根据精密度阶置于语法系统中考察。这些考察研究的方面都充分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总体性的研究方法。”其实,Caffarel只看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视角的总体性特征。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分析的互补总体性特征。纵观韩礼德的研究方法,其总体性研究原则体现出极大的复杂性,把语言放在多维度、多视角的状态下进行总体性研究,对其总体性的分类也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基于研究视角的总体性和语言分析的互补总体性两个维度来解读韩礼德的总体性辩证法的语言研究观。

2.2.1 研究视角的总体性辩证思想

韩礼德研究语言的视角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体现出总体性特征。具体而言,我们大抵可以将其总体性的研究视角归纳为:三维研究视角、渐变群研究视角、概然率研究视角、关系轴研究视角以及整合研究视角等等。这里,我们侧重这些方法的阐释,其相关理念不做赘述。

在韩礼德的总体性研究视角中,尤其突出强调三维研究视角。他指出:“研究语言应该把语言当作一个整体,从三维立体的视角(tri-nocular perspective)研究语言,即从上位、下位和本位三个维度研究语言。”(Halliday,2009:79)这种三维立体研究与语言的三个层次(语义层、词汇语法层和音系层)相对应。从语义层研究即是从上位研究,主要研究词汇语法范畴如何实现意义表达;从词汇语法层研究即是从本位研究,关注词汇语法主体及其与其他语法范畴的关系;从音系层即是从下位研究,研究词汇语法范畴如何在形态和语音层加以体现。在系统功能语法家看来,这种三位一体的研究视角是必需的,也是可行的。韩礼德将这种研究视角广泛运用于语法体系研究。以低概率事件的极性表达为例。低概率事件的极性表达可以用肯定也可以用否定的表达形式,如例(1)和(2)。如何判断这类低概率事件的极性特征,韩礼德认为可以从上位、中位和下位来考察(Halliday,2008:98),具体分析详见韩礼德《语言的并协与互补》一书。

(1)Mangoes occasionally ripen here.

(2)Mangoes seldom ripen here.

渐变群的研究视角是针对语言的连续性而提出来的。语言具有离散性(discreteness)和连续性(continuum)。不少语言学家看到了语言的离散性,却没有看到语言的连续性。系统功能语法较之语言的离散性,更注重语言的连续性。在系统功能语法中,体现连续性的精密度阶是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许多语法现象可以在精密度阶上形成一个连续体。因此,语言的连续性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研究。例如,在韩礼德看来,“语法”(grammar)和“词汇”(lexis)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从语法角度来看,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而从词汇角度来看,语法则是最概括(最不精密)的词汇(Halliday,2008:125)。语言研究既可以从语法一端也可以从词汇一端加以研究。

概然率的语言研究思想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而提出来的,体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言研究的总体性思想。Whitney(1875/1979:312)曾说:“语言学是一门历史科学,因此它的证据是历史的,它的验证方法也是历史的。语言学上不存在绝对的证明(absolute demonstration),只存在或然性(probability),其正确性的相对程度就像我们在其他历史研究中所遇到的一样。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则,可以让我们得出始终正确的结论。”韩礼德赞同Whitney的观点。因此,“或然性”或“概率”等概念受到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视。

关系轴指线性横组合轴和系统的纵聚合轴,其研究思想是针对语言的线性特征和空间维度而提出来的。关于语言的线性特征,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以及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都曾阐述过。韩礼德等不仅注意到语言的线性特征,还注意到了语言的空间维度,即系统的纵聚合关系。在韩礼德看来,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在关系轴上加以研究,即结合时间和空间维度加以阐述。以3大纯理功能为例来说明语言如何在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轴上得到阐释。从系统轴即纵聚合关系轴上看,语气系统(人际功能)、及物系统(概念功能)和主位系统(语篇功能)同现于小句的整体系统网络。从结构轴即横组合关系轴上看,三大纯理功能也同现于小句结构中的3个层级。

系统功能语言学总体性研究视角还体现在意义的整合研究以及跨学科的整合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基于语言使用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将意义高度抽象概括为三种意义,即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它们相互作用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小句意义分析过程中,应从这3个元功能分析小句的意义。韩礼德除了倡导意义的整合研究之外,在语言研究中还倡导多学科的多维整合。例如,韩礼德吸取了几何学上“投射”概念,同时借鉴Leech和Short所区分的言语表达(speech representation)和思想表达(thought representation)概念,将语言的投射现象区分为言语投射和思想投射;再如,韩礼德借用数学中的递归现象(recursion),转用表述通过重复手段来延长句子的机制。在系统功能语法中,韩礼德将这种递归现象进一步归纳为线性(linear)递归和嵌入(embedded)递归两种。此外,类型学与拓扑学的整合研究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受到重视。类型学是基于线性的思考,拓扑学是基于对语言的空间维度的思考。韩礼德的类型学研究针对的就是人类不同语言的研究,而拓扑学的研究视角针对的是人类语言的共性思考。他整合类型学和拓扑学研究语言,其目的就是想构建一个庞大的纵深研究网络,以实现对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殊性研究。

2.2.2相容互补的总体性辩证思想

互补思想是一种对待事物的方法和原则,它不是一种“非此即彼”而是一种“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Halliday,2009:80)。韩礼德的互补统一思想受到20世纪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的影响,确切地说是受到波兰量子物理学家Bohr基于波粒二象性提出的互补哲学思想的影响(Halliday,2008:45)。受此互补哲学理念的影响,韩礼德(Halliday,2008:33)认为,“互补性是语言系统的一个根本属性”。因此,互补性研究观点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建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于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思想中。韩礼德(Halliday,1997/2007:58)指出:“语言在构建(construe)经验的过程中经常采用互补的方式,即产生于两个相互矛盾但都是‘真实的’视角的模式”,如like-please、believe-convince、fear-frighten这些成对词以对立的角度构建相同的人类经验,这些成对的词彼此构成互补的关系。不仅如此,Halliday在他的著述中将语言系统的及物与作格、创造与转换、肯定与否定、情态与意态、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析取与合取、一致式与隐喻式、中动和非中动、内部与外部等方面的互补性做了详细的阐释(柴同文,2013)。在《语言的并协与互补》一书中,韩礼德进一步将语言中的互补关系作了阐述。我们可以将他在该书中所阐释的3种互补关系概括为3种:一种基于精密度阶的焦点(focus)互补,如词汇和语法之间的互补;一种是示例化(instantiation)向度之上的互补,如语言系统和语篇之间的互补;一种是存在形态或状态之间的互补,如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互补(Halliday,2008:136)。

除了将互补现象看作是语言系统的一个根本属性,Halliday还将生物体之间的研究范式和生物体内部研究范式视作语言研究的互补行为。在韩礼德(Halliday,1975/2007:56)看来,这两种研究范式是不可分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拥有与他人进行言语交际的潜势,说明个体拥有内在的大脑运行机制;二是大脑拥有储存和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潜势说明个体拥有与他人交际的语言行为潜势。这两种研究方法在韩礼德看来是互补的,都有助于揭示语言的本质。生物体之间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把生物体当作整体,重视生物体的社会行为和环境的互动,从外部研究语言,具有这种视角的语言观实际上就是语言的功能观。这种研究方法要回答的问题是人们如何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言语行为,这种研究范式跟社会语言学关系很近。生物体内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重视生物体的生物属性,尤其是大脑的内部结构,从生物体内部研究语言,试图回答生物个体大脑内部与语言表达和理解有关的运行机制,回答生物个体如何使用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习语言,因而跟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联系紧密。语言研究可从以这两种方法中任意一种方法入手,不同点在于生物体之间的研究方法常把语言当作一种社会行为,生物体内部的研究方法把语言当作知识。

系统功能语言学秉承的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传统,把语言当作社会资源,从外部即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因而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从生物体之间来研究语言的。转换生成语法流派因承袭的是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传统,其代表人物乔姆斯基接受了索绪尔的观点,抛弃言语、外部、历时等研究对象,倡导以语言、内部、共时、形式的维度研究语言,即从共时角度分析语言系统内部要素的关系和规律,因而是从生物体内部来研究语言。韩礼德以互补包容的心态接纳这两种研究路径,他的这种互补性包容心态源于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韩礼德认为语言和个性一样,由先天和后天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先天因素是生物学的天赋和遗传,后天因素是学习和教育的过程。研究先天的普遍原则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的任务,而后天成因则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想要探究的话题。时至今日,这两种方法仍是语言研究的主要途径,韩礼德关于这两种研究范式的互补观点也越来越得到语言学家的采纳,如系统功能语言学也研究语言的演化机制和运行机制,转换生成语法也重视语境在语言使用中的作用。

3 结语

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实质是一种基于实践的总体性的研究方法,它要求基于实践把对象作为总体来把握,从客观对象的内在联系把握对象的实质。韩礼德在长期的语言研究实践中正是秉承了这一实践辩证法思想,基于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研究方法的不足,逐渐形成了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强调语言研究总体性的辩证研究思想,即实践辩证法的语言研究观。韩礼德的这种实践辩证法思想有别于恩格斯基于三大自然规律所创立的自然辩证法,也不同于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语言学基于矛盾对立的二元论辩证思想。韩礼德的总体性辩证法思想与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的辩证法思想吻合。鉴于此,我们不能用自然辩证法所强调的对立统一的思想去理解韩礼德的辩证法思想。总之,韩礼德的实践辩证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包容的以实践为基础的总体性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为探究、认识语言的本质提供了较好的路径。在门派林立,新颖语言理论层出不穷的现代语境下,研究韩礼德的语言研究方法论对进一步发扬马克思主义的语言研究方法论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Caffarel, A., J. R. Martin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LanguageTypology:AFunctionalPerspective[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Halliday, M. A. K.1961. Categories of the Theory of Grammar[J].Word, 17(3): 241-292.

Halliday, M. A. K.1978.LanguageasSocialSemiotic:TheSocialInterpretationofLanguageand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1985.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asaSocio-SemanticPerspective[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 1993/2007.LanguageinaChangingWorld[G]∥A. K. Halliday.OnLanguageandLinguistics,vol.3.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 K.1994/200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3ndedi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7/2007. Linguistics as Metaphor[G]∥CollectedworksofM.A.K.Halliday,vol.3:OnLanguageandLinguistics. J. J. Webster.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 A.K. 2008.ComplementariesinLanguage[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Halliday, M. A. K. 2009. Systemic Theory[G]∥ J. L. Mey,ConciseEncyclopediaofPragmatics(2nded.) Oxford: Elsevier.

Halliday, M. A. K. 2015. The Influence of Marxism[G]∥ J. J. Webster.TheBloomsburyCompaniontoM.A.K.Halliday. Bloomsbury Academy.

Love, N. Review of R. Hasan & J. R. Martin 1992. Language Development: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Culture[J].Word, 43(1): 117-123.

Lukács, G. A. 2000.DefenceofHistoryandClassConsciousness:TailismandtheDialectic[M]. Cambridge: MIT Press.

Martin, J.R. 2000. Grammar Meets Genre: Reflections on the Sydney School[J].Arts:TheJournaloftheSydneyUniversityArtsAssociation(22): 47-95.

Martin, J. R. 2013.InterviewswithM.A.K.Halliday:LanguageTurnedbackonHimself[M]. London/New York: Bloomsbury Academic.

Matthiessen, C. M. I. M. 2006. Frequency Profiles of Some Basic Grammatical Systems: An Interim Report[G]∥ S. H. G. Thompson.SystemandCorpus:ExploringConnections. London: Equinox.

Matthiessen, C. M. I. M. & M. A. K. Halliday. 2009.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AFirstStepintotheTheory[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Schaff, A. 1975.Sprachphilosophie,Erken-ntnistheoriedesMarxismus(Humanism,PhilosophyofLanguageandTheoryofknowledge)[M]. Vienna: Europaverlag.

柏拉图. 1999. 巴门尼德斯篇[M]. 陈康,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柴同文. 2013.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互补思想[J]. 外国语文(2): 99-104.

常晨光,廖海青. 2010.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适用语言学探索[J].外语与外语教学(5): 11-14.

洪堡特. 2001. 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M]. 姚小平,编译.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黄国文. 2009. 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中的整合[J]. 中国外语(1): 17-22.

黄国文. 2010. 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5): 1-4.

Lukács,弗洛姆,马尔库塞,列斐伏尔,阿尔都塞. 1983. 西方学者论《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G].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 1961. 雇佣劳动与资本[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孙伯鍨. 1998. 关于总体性的方法论问题: 评卢卡奇(早期)对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理解[J]. 江苏社会科学(4): 75-83.

许坤平. 2012.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及与恩格斯的分歧比较[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 40-42.

亚里士多德. 1959/2003. 范畴篇·解释篇[M]. 方书春,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校:朱晓云

On M. A. K. Halliday’s Practical Dialectics Used in Language Research

HE Yuanxiu

Halliday himself in recent years repeatedly mentions that he studies language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view and relevant methodologies. Therefore, although scholars have doen a lot about Halliday’s languag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ologies, few people examine Halliday’s linguistic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ologies from Marxist language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even so, there are some one-sided and misunderstanding views about Halliday’s linguistic research methodology, especially about Halliday’s dialectical thought. Through expounding the essence of Marx’s dialectics and combing Halliday’s thought and method of language study, this paper aims to eliminate the one-sided and misunderstanding of Halliday’s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ology. It is found that the methodology of Halliday’s research embodies the thought of Marx’s practical dialectics.

M.A.K.Halliday; practical dialectics; The Principle of Holistic Approach; language research

H0-06

A

1674-6414(2017)02-0067-06

2016-11-2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韩礼德的新马克思主义语言研究取向”(16XJA74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何远秀,女,长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韩礼德总体性辩证法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政治演讲语篇的人际功能分析
北方文学(2017年24期)2017-09-06 05:12:36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系统功能语法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从人际功能的角度来研究《伊芙琳》和《死者》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