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

2017-03-10 23:22黄国文
外国语文 2017年2期
关键词:语类狄金森小鸟

黄国文 陈 旸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自然诗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以狄金森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为例

黄国文 陈 旸

(华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0)

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创作的诗歌中有500多首是谈论自然和生态话题的。本文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运用功能语篇分析方法,重点进行语域与语类和元功能分析,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探讨《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试图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她对自然的观察和态度的;二是演示生态话语分析的一种研究路径。

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

0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美国诗人,青少年时代受过正规宗教教育;她生活平静、单调、孤独,从25岁开始弃绝社交,闭门不出,过着女尼般的生活;30年中完成1 700多首诗稿,但生前只发表了7首。狄金森的诗主要写生活情趣、自然、生命、信仰、友谊、爱情、死亡。她的诗风凝练清新,描绘精细入微,思想深沉独创,是一位艺术个性很强的诗人,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她的诗稿中有500多首是关于自然的诗歌,她细心体验自然、观察身边的一切,包括动物和其他生命形式(如,山川湖泊、花草树木、风霜雪雨等)。通过诗歌,她探讨人(和人性)与自然的关系,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这些诗歌都属于生态语篇(ecological discourse)。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她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下面简称“《一只小鸟》”)这首自然诗歌,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语言分析,揭示诗人是怎样通过语言来表达她对自然的观察和态度的;二是演示生态话语分析的一种研究路径。

本文是生态话语分析的尝试,理论基础是韩礼德(如 Halliday,1994; Eggins, 2004; Thompson, 2004)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采用功能语篇分析(如黄国文,2002;Eggins, 2004; 黄国文,葛达西,2006)的研究路径,遵循“形式是意义的体现”的假定,把重点放在语域与语类和元功能的分析上面。

《一只小鸟》共由5节(每节4行)构成:∥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 /He did not know I saw — / He bit an Angle Worm in halves / And ate the fellow, raw, ∥ And then, he drank a Dew / From a convenient Grass — / And then hopped sidewise to the Wall / To let a Beetle pass — ∥ 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 / That hurried all abroad — / 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I thought, / He stirred his Velvet Head. — ∥ 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 / I offered him a Crumb, / 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 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 ∥ Than Oars divide the Ocean, / Too silver for a seam, / Or Butterflies, off Banks of Noon, / Leap, plashless as they swim. ∥

根据张冬梅(2007:65)的观点,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体现了这样的生态思想:“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平等的,它们都有自身繁殖、发展、繁荣、死亡的目的,为自身而存在,而不是将人类的福祉作为其存在的终极意义。”本文根据从生态话语分析的思路,对《一只小鸟》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展示语言分析怎样帮助我们理解语篇所表达的意义。

1 初步解读

《一只小鸟》有很多个中译文,本文主要参考江枫和郝文昌的译文。这首诗的主题是人与动物(小鸟)的接触,或者说是人对动物活动的介入。诗歌的第一、二节描述的是一只小鸟自由的活动(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他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段,再把这家伙生吃掉;然后从近旁的草叶上吞饮下一颗露水珠,又向墙根,侧身一跳,给一只甲虫让路);第三节描述的是小鸟发现旁边有人后的反应(他眼睛骨碌碌转着,飞快地环视四周,像受惊的珠串,抖动着天鹅绒般的头颅);第四节讲的是“我”那时的行为(我就像遇到了危险,小心翼翼,给了小鸟一粒面包屑)和小鸟的反应(小鸟却展开翅膀,轻捷地飞回巢穴);第五节是第四节小鸟动作的继续,描写了小鸟飞走的优雅(他的翅膀胜似劈开海水的船桨,动作比浪花更加清亮,胜似蝴蝶正午从岸边跃起,在水上游弋,不溅起一丝浪花)。

第一、二节的有关诗行是押韵的(即exact rhyme),而第三、四和五节的是不押韵的(即slant rhyme)。有关诗行的押韵与否是意义表达驱动的,第一、二节描述的是自然的、平静的自由行为,而第三、四和五节描写的是动物的活动被人干预后的结果。

2 语域与语类分析与讨论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是社会意义学(social semiotic)理论,其中语域的概念非常重要,它通常被用来指语言的功能变体,包含3个变量:(1)话语范围(field,即语场);(2)话语基调(tenor,即语旨);(3)话语方式(mode,即语式)。这3个变量涉及交际的不同方面:话语范围指的是交际话题及场所等情景因素;话题有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之分,技术性是正式的(如本文讨论的诗歌),而非技术性的则是非正式的(如日常会话);话语基调涉及的是交际双方的角色,包括社会关系角色的个人基调和语言活动目的的功能基调;而话语方式则是用来指交际涉及的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它可能是书面的(如本文讨论的诗歌),也可能是口头的(如日常会话),当然还可以是“写来说(读)的”(written to be spoken,如新闻播报)或“读来写的”(spoken to be written,如教育环境下的课堂听写练习)。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类一词的英文是“genre”,但它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体裁”,因此翻译为“语类”。语类与语域有关联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用汤姆森(Thompson,2004:42)的话说:简单说来,语类就是“语域+目的”(register plus purpose)。韩茹凯(Hasan,1978,1985)是比较早研究语类的学者,她认为,语境构型是确定语类的重要概念;她指出,每个语类都有其“语类结构潜势”;语类是由语篇的必要成分来确定的,也就是说,特定的必要成分就构成了特定的语类(例如,称呼语“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和结束语“谢谢”就是演讲这个语类的必要成分)。马丁(Martin,1992)和艾金斯(Eggins,2004)则认为,语类是一个由讲话人以文化社团成员身份参与的有阶段、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每个语类都有它的“体裁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通过特定的体裁结构,人们就可确定特定的语类类型。

下面我们从语域和语类两个方面对《一只小鸟》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从语域角度看,《一只小鸟》讲的是“人与动物(小鸟)的接触”(即,人对动物活动的介入)。因为它是一首诗歌,所以属于“技术性”(即风格正式的)话题。话语基调是正式的,把个人的一次体验转变成普通的情况,是具有文学、美学价值的。该诗的话语方式是正式的(包括押韵的选择),是书面的,可以用来默读,也可以用来朗读。

从语类角度看,《一只小鸟》是诗歌这类情景语境的典型语篇类型,它有诗歌语类典型的必要成分,包括节数、行数、音节、音步、音韵的选择;如果没有这些选择和限制,那它就可能是一篇散文了。从该诗的篇章组织看,所描述的活动是有阶段、有目标和有目的地进行的。首先是“我”看到了小鸟的活动,然后它关注到周围有其他动物(人),所以有了反应:眼睛骨碌碌转着,像受惊的珠串,飞快地环视四周,最后是抖动着头颅。再接下来是“我”的反应:我就像遇到了危险,小心翼翼,给了小鸟一粒面包屑。最后是小鸟的反应:展开翅膀,轻捷地飞回巢穴;他的飞行非常优美:翅膀胜似劈开海水的船桨,动作比浪花更加清亮,胜似蝴蝶正午从岸边跃起,在水上游弋,不溅起一丝浪花。

《一只小鸟》以“我”作为观察者开始,接着作为参与者:开始看到(诗歌第2行的“I saw”)小鸟沿小径飞来和所做的行为,然后是“我”感觉到小鸟的受惊(诗歌第11行的“I thought”),最后是我的一个举动(诗歌第14行的“I offered”)引起了小鸟的一系列动作。

3 元功能分析与讨论

根据韩礼德(Halliday,1994; Thompson,2004;Eggins,2004)的观点,语法中每个小句都同时具备3个元功能,这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假设:我们使用语言,主要是描述自己对世界的经历和体验、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和组织话语。这3个元功能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分别是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韩茹凯(Hasan,1995:222)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域的3个变量(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与3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之间存在着“耦合”(hook-up)关系。按照这种观点,话语范围对应的是概念功能,话语基调对应的是人际功能,话语方式对应的则是语篇功能。从元功能角度看概念意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域中交际话题及场所等情景因素,从人际意义看,首先想到的是交际双方的角色和交际活动的目的,而从语篇意义看,则会先想到交际涉及的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下面我们分别从3个元功能视角对《一只小鸟》进行分析。

3.1概念功能

概念元功能涉及的是人们使用语言来描述对世界的体验,包括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历和经验。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

3.1.1 经验功能

经验功能是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的。在及物性系统中,过程最重要,过程要求参与者的类型和数目。及物性系统是语义系统,它把人们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体验通过若干个过程类型表达出来。韩礼德(Halliday,1994)区分了6种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每个过程又有与自己相关的参与者角色。

在《一只小鸟》这首诗歌的第一节中,共有5个过程: A Birdcame(物质过程)down the Walk — / He did notknow(心理过程) Isaw(心理过程)— / Hebit(物质过程)an Angle Worm in halves / Andate(物质过程)the fellow, raw /

在诗歌的第二节中,共有2个主要过程:And then, hedrank(物质过程)a Dew / From a convenient Grass — / And thenhopped(物质过程)sidewise to the Wall / To let a Beetle pass — /

在诗歌的第三节中,共有4个过程:Heglanced(行为过程)with rapid eyes / Theylooked(关系过程) like frightened Beads, Ithought(心理过程) / Hestirred(物质过程)his Velvet Head. — /

在诗歌的第四节中,共有3个过程: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 / Ioffered(物质过程)him a Crumb, / And heunrolled(物质过程)his feathers, / Androwed(物质过程)him softer Home — /

在诗歌的第五节中,没有主要过程,因为3个过程(第17行:divide;第20行:leap, swim)都是出现在“非阶级句”(non-ranking clause)中,所以这里不讨论。顺便说说,第三节第10行中的过程(Thathurriedall abroad)也是出现在非阶级句中。

全诗中共有14个主要过程(不包括第8行、第10行、第17行和第20行中的3个“非阶级句”的过程“let”“pass”“hurried”“divide”“leap”和“swim”);其中物质过程9个,心理过程3个,关系过程1个,行为过程1个。

从参与者与过程的关系看,与“我”有关系的是2个心理过程(第2行和第11行:saw, thought,一个是视觉的,一个是思维的)和1个物质过程(第14行:offered,表示主动动作);这3个过程都有两个参与者,分别是“感觉者+现象”和“动作者+目标”。与小鸟有关系的过程总共11个,其中物质过程8个,心理过程1个(第2行:know),行为过程1个(第9行:glanced),关系过程1个(第11行:looked)。但值得注意的是,11个过程中有两个参与者是小鸟身体部分:They (his eyes)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 And (they/ his feathers) rowed him softer Home。

从过程类型和过程出现次数看,“我”是以一个观察者身份出现的,一开始就是“I saw” (第2行)。看着看着就有想法,有看法:I thought(第11行),最后就有行动:“I offered …”(第14行)。

小鸟的行动中有7个是及物的,所以过程都是有两个参与者:He did notknowI saw — / Hebitan Angle Worm / Andatethe fellow / hedranka Dew / Hestirredhis Velvet Head. / heunrolledhis feathers / And (they)rowedhim /。表示行为过程的“he glanced with rapid eyes”在意义上其实是及物的,因为无论语法上是否有补语(宾语),在语义上看,被看的对象总是存在的;而至于关系过程“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它本来就有两个参与者(载体、属性)。另外两个物质过程都是表示“运动”(movement)意义的:a bird came(第1行) / (he) hopped(第7行)。

从上面的经验功能看,我们可以采用生态的角度,从3个方面来审视《一只小鸟》这首自然诗歌:(1)拟人化;(2)隐喻和明喻;(3)投射。

拟人是一种比喻说法,是一种修辞手段,指的是无生命的东西或动物被赋予了人的属性,他们(它们)在话语(如小说、诗歌)中被塑造成有能力像人那样行为(包括动作、感觉和说话)的人。《一只小鸟》中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予了小鸟人性。例如,小鸟像人那样喝水,看到“The bird drank a dew from a convenient grass”就会令人想起“The man drank water from a convenient glass”这样的表达;小鸟有知觉,知道或不知道事情(he did not know…);作为动物的鸟,“吃生东西”是正常的,而诗歌中却特意说“and (he) ate the fellow, raw”,这样的表达无疑隐含这样的意思,鸟应该像文明的人类那样,不吃生东西。

《一只小鸟》中用人称代词“he”而不是“it”来指代小鸟,就是把它看作是人,赋予小鸟人性的手法。人称代词“he”的使用与小鸟的人性行为突出了诗人把动物当作人看的艺术塑造。按照普通人的看法和常识,动物是不会有什么感觉或认知的,但在这首诗里,表示认知感觉意义的动词“知道”(know)的感觉者就是小鸟,表示“瞥看”(glance)意义的行为者也是小鸟。

在诗中,隐(暗)喻和明喻的现象都有。直接赋予小鸟人性就是隐喻,如“他从近旁的草叶上吞饮下一颗露水珠”“他眼睛骨碌碌转着,飞快地环视四周”就是隐喻。而明喻是通过使用“如”“像”“似”“好像”“像……似的”“如同”“好比”等比喻词,对两样东西进行比较,如“眼睛看起来像受惊的珠串”“我就像遇到了危险,给了小鸟一粒面包屑”。其实,英语中的比较结构“than…”也是一种明喻的手段,因此,“他的翅膀胜似劈开海水的船桨,动作比浪花更加清亮,胜似蝴蝶正午从岸边跃起,在水上游弋,不溅起一丝浪花”也是一种明喻。此外,用“velvet”来形容鸟的头其实也是比喻,因为鸟的头不是天鹅绒;比喻的使用目的在于形容鸟的头是滑溜的、丝般柔软的。此外,用“beads”来描述鸟的眼睛,也是比喻。

3.1.2 逻辑功能

逻辑功能涉及的是两个或更多的小句之间的联系和语义关系,它们之间关系可以从两个角度看:(1)相互依赖关系;(2)逻辑语义关系。相互依赖关系有并列型和从属型之分,逻辑语义关系有扩展型和投射型之分。

引进校外师资对体育旅游方向的学生培养是双赢之策。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会贯通,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前沿的知识体系。聘请实习基地的专业人才进校园,加强了学校和实践、实习基地的联系和互动,弥补了师资力量的单一性,为体育旅游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整个诗篇中,除了最后一个小句复合体、第2行的“He did not know I saw”和第11行的“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I thought”外,其他小句复合体中小句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都是并列型,逻辑语义关系则是扩展型。使用并列型-扩展型是意义表达驱动的,因为诗歌的主题是人与小鸟的接触,采用的是“我”观察小鸟的一系列行动。动作一个接着一个,毫无悬念。

《一只小鸟》第2行的“He did not know I saw”是个小句复合体,两个小句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从属型,逻辑语义关系则是投射型,被投射的是“我看到”。而第11行的“They looked like frightened beads, I thought”则是并列型、投射型,被投射的是“眼睛看起来像受惊的珠串”。这两个小句复合体说的是:他不知道我看见了他,而我却觉得了他的眼睛像受惊的珠串。虽然诗的主题是人与小鸟的接触,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但实际上“我”还是一直控制着事件的发展,开始“我”只是看(I saw),然后想(I thought),最后是做(I offered);也就是最后这个动作导致了故事的结束。

第四和五节的最后一个小句复合体是从属型、扩展型结构,共由5行组成;从属句传递了复杂的意义,把小鸟的离开描述得非常优美:他的翅膀胜似劈开海水的船桨,动作比浪花更加清亮,胜似蝴蝶正午从岸边跃起,在水上游弋,不溅起一丝浪花。

在这首诗歌中,连接词“and”一共出现了5次,它的使用主要是表示动作的连接和连续;而选用与不选用连接词“and”完全是意义的驱动。例如,第一和二节中3个“and”的使用,就是为了突显诗歌所描述的第一个阶段的动作的连续性和紧凑性。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是第三节,小鸟从第一、二节的自由活动转向了第二阶段的被“侵入”,这一阶段的动作并不是紧凑的,而是断续的,因此各个动作之间并没有被连接词联结。到了第三阶段(诗歌的第四节),“我”的一个行为马上导致了小鸟的两个紧凑、连接的动作,所以3个小句(动作)之间就有了两个连接词“and”(I offered him a Crumb, / And he unrolled his feathers, / And rowed him softer Home)。

3.2人际功能

我们用语言来与别人交流思想、交换信息,用语言来相互影响、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评判信息和行为。韩礼德把语言的这种功能称为人际功能。人际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两个语义系统来实现。语气表明发话者是给予信息(或物品、服务等)还是索取信息(或物品、服务等),因此也就赋予了交际双方的不同言语角色:给予者(发话者)与索取者(受话者);情态则是对所传递的内容进行判断和评价。

就《一只小鸟》这个语篇,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讨论人际功能的问题。从一个角度可以考察诗歌撰写者艾米莉·狄金森与目的读者之间的关系。从目前的研究看,狄金森写《一只小鸟》时根本不可能想到她去世后会成为大家公认的伟大诗人,因为那时她足不出户,尽管总共写了1700多首诗稿,但生前只发表了7首。因此,狄金森与目的读者之间的关系就仅仅限于她与家里人和少数几个亲朋好友了,严格意义上说也不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像《一只小鸟》这样的诗歌,反映的是写作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人生态度、生活环境。例如,张冬梅(2007:65)认为,《一只小鸟》是作者生态思想的表露:“人类只是自然共同体中的一员,与其他生物共存于自然之中。”在《一只小鸟》中,“小鸟仅为自己而存在, 与人类的利益无关, 这与人类妄自尊大,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大相径庭”。作者通过诗歌的描述来表明她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3.3 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指的是组织话语(篇章)的功能,同一句话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又传递不同的意义和功能。语篇功能主要由主位结构(主位+述位)、衔接关系(衔接手段)和连贯来体现。

《一只小鸟》这个语篇总共有12个主位结构,其中11个的主位是小鸟(A Bird, He, He, And (he), And then he, And then (he), He, They, He, And he, And (they),其中的8个“he”的主题主位都是名词词组,都是回指小鸟;两个“they”则分别回指小鸟身体的有关部分“(the bird’s) rapid eyes”和“his features”,也是名词词组。只有一个(Like one in danger, Cautious)不是指小鸟,也不是名词词组;而这个句子就是“我”在整个语篇中唯一一个动作,也就是这一动作导致了小鸟展开翅膀,飞回巢穴。由于大多数主位结构的主位都是“小鸟”,所以信息结构也比较简单,大多数的新信息都是关于同一只小鸟的事情。

《一只小鸟》中的衔接手段包括照应(如,a bird ← he; rapid eyes ← they)、省略(如,and (he) ate the fellow; and (they/his features) rowed him softer home)和连接(如是诗歌中有五行的第一个成分是连词And)。与其他类型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一样,这首诗歌中各种衔接手段的使用也是为整个语篇意义的连贯服务的。

4 结语

本文在生态话语分析的框架中从语域、语类和元功能的角度对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歌《一只小鸟》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来探讨意义是怎样被语言形式体现的。通过分析,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这首诗歌是怎样体现作者的生态思想的,诗人是怎样通过诗歌来表达她对自然的观察和态度的;另一方面,论文也展示了生态话语分析的研究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展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在生态话语分析中的适用性。

本文的分析表明,《一只小鸟》中除了有文学研究者所说的意象外,突出的一点是拟人化手段的采用;从语言的角度看,拟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过程(动词)类型的选择和参与者角色的体现,这点从我们所做的经验功能分析可以看出;(2)人称代词“he”的选用;通过选用“he”而不是“it”,表明了诗人对大自然中万物的态度。

从《一只小鸟》可以看出,诗人狄金森是关心自然、关心生态的,虽然她没有像环境保护主义者那样大声呼吁人们保护自然和生态,但从她对动物的观察和描写中,我们分明看到她的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中的万物皆有灵性,息息相通,都是平等的,它们的繁殖、生长、死亡都是自然规律;因此,人类中心主义是破坏生态的,是反自然的。人们只有了解自然、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改善环境,才能够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一起顺利、和谐地走过生命的历程。

Eggins, S. 2004.AnIntroductionto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2nded.)[M]. London: Pinter.

Halliday, M.A.K. 199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2nded.)[M]. London: Arnold.

Hasan, R. 1978. Text in the Systemic-Functional Model[G]∥ W. Dressler.CurrentTrendsinTextLinguistic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Hasan, R. 1985. The Structure of a Text and “The texture of a Text”[G]∥ M.A.K. Halliday & R. Hasan.Language,Context,andText:AspectsofLanguageinaSocial-SemioticPerspective. Geelong: Deakin University.

Hasan, R. 1995. The Conception of Context in Text[G]∥ Fries, P. & M. Gregory.DiscourseinSociety:SystemicFunctionalPerspectives:MeaningandChoiceinLanguage:StudiesforMichaelHalliday. Norwood, New Jersey: Ablex.

Martin, J. R. 1992.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Thompson, G. 2004.IntroducingFunctionalGrammar(2nded.)[M]. London: Arnold.

黄国文.2002.功能语篇分析面面观[J].国外外语教学(4): 25-32.

黄国文,葛达西.2006. 功能语篇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冬梅.2007. 试析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中的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12): 62-66.

陈旸,女,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

责任编校:冯 革

An Ecolinguistic Analysis of Emily Dickinson’s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HUANG Guowen CHEN Yang

Of all the poems (over 1700) written by Emily Dickinson, an American poet, about 500 were concerned with topics about nature and ecology. Work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M.A.K.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deploying the approach of 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paper conducts an ecological and linguistic analysis of Emily Dickinson’s poem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in terms of register, genre, and metafunctions, with the aims of exploring how language in the poem expresses the writer’s observation of and attitudes to nature and of illustrating how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discourse works in this kind of studie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etafunction; Emily Dickinson; nature poetry

H0-06

A

1674-6414(2017)02-0061-06

2016-12-0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论语》汉英对比研究的功能语言学方法”(14BYY027)的阶段成果

黄国文,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语类狄金森小鸟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如果记住就是忘却
互动构建的时空延展和情感变迁——电子哀悼多模态语类特征
Analysis of Pragmatic Conditions of Null Subject in Mandarin
与狄金森一起尝试思考
我的朋友
小鸟
愤怒的小鸟
愤怒的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