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勇
(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 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2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的追寻与迷惘
魏文勇
(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 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029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发展的状况。主人公盖茨比从贫穷到富足、从梦起到梦灭的历程,展现了美国社会的一系列问题,揭示了“爵士乐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物欲横行、拜金泛滥、自私充斥的特征,盖茨比的死亡标志着“美国梦”的彻底幻灭。
盖茨比;迷惘;追寻;爵士时代;美国梦
美国作家F.Scott Fitzgerald于20世纪初著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该书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为背景,以主人公盖茨比的人生追求迷茫、幻灭为线索,描述了一个充斥着爵士霓虹、电影电灯的热闹尘世,繁华与奢靡让人对这个时代的真实性都产生了质疑。
该作不仅奠定了作者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其获得了“爵士时代”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美誉。在这个具有独特背景的“爵士时代”,垄断资本高度发达,上流社会的人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他们信仰迷失、随波逐流。青年才俊们既渴望浪漫与财富,又无法摆脱世俗的波涛,一边为“美国梦”奋斗,一边狂热追逐金钱与爱情。幻想与现实的剧烈冲突使他们在极度“迷惘”中挣扎,最终,他们的追求也随同“美国梦”一起破灭。
关于主人公盖茨比的出生,书中有这么一句描述:“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根本从来没有真正承认他们是自己的父母。”[1]199由此可见,主人公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家,也正是这种出生造就了他的理想。实际上主人公一直秉持着一种异乎寻常的信仰和坚持,即他是上帝之子,故此他必须为了这个“特殊的身份”而奋斗。年少的他就有“一种追求他未来的光荣的本能”[1]199,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然后锻炼身体,接下来学习电学,除了平日的工作,还进行棒球及其他运动,练习演说、仪态,学习有用的新发明。主人公还为自己设定了一系列个人的生活目标,涉及洗澡、抽烟、阅读、存款等多个方面。[2]359他为了出人头地,在现实世界里努力实践自己单纯而简单的理想。后来,盖茨比认识了科迪先生,并随科迪四处闯荡,积累经验。幸运的是科迪认为盖茨比是个可塑之才,决心将他留在身边、重点栽培。于是,盖茨比在科迪的船上一干就是五年。其间,他接受了各种考验,学会了海上生存的各种本领,练就了一副好身板,长成了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
在美国这个充满了机遇、挑战和财富的国度,人们一直坚守着“人生而平等”“机会人人平等”的信念,只要肯奋斗、有追求,不论贫富与贵贱,都可以实现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出生于社会最底层的盖茨比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成为了美国的上层人士,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他一直将自己比作“上帝之子”,并毫不动摇地坚持自己头脑中的这个理念,始终不渝地忠于这个理想形象。[1]199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主人公所秉持的“美国理想”和“美好爱情”却无法使他真正融入他所生存的社会,理想变成了浮华无根的缥缈幻想。正如作者所描述:“从架在一个不存在的鼻子上的一副硕大无朋的黄色眼镜向外看”,“阴郁地俯视着这片阴沉沉的灰堆”[3]14。受到出生环境和个人认知的影响,盖茨比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财富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参透自己暴富和对手汤姆·布坎南世袭财产的本质区别。故此,他没有致力于将自己的行为模式溶于“东部”范式,相反,他在精神与行为模式上时刻都坚守着自身出生地——西部的模式,这种坚守使得其文化身份很难得到东部文化环境的接纳,于是困难随之而来,信仰随之坍塌,迷惘逐步侵弥心灵。
虽然,主人公盖茨比追求梦想的路道一直坎坎坷坷,但是他并没有畏缩,这要得益于一种神奇的精神力量——“绿灯”。“绿灯”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是在尼克到东部不久的一个夜晚,他偶然间看到盖茨比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朝着幽暗的海水把两只胳膊伸了出去,那样子真古怪,并且尽管我离他很远,我可以发誓他正在发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一一什么都看不出来,除了一盏绿灯,又小又远,也许在码头的尽头。”[1]45在这样一个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的城市里,主人公没有理会周围的喧哗,而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着这份精神的洗礼,让灵魂去碰触那一抹代表着希望的绿光,以鼓励自己在“迷惘”中坚守信仰,在坎坷中艰难前进。越往后,盖茨比的命运便越和这盏“绿灯”紧紧联系在一起。
究竟什么是“绿灯”呢?难道仅仅是指那一盏发出微弱绿色光芒的灯吗?显然不是。“绿灯”实际上是主人公心中执著的追求和期待的目标,既包括他对美好爱情的希翼,也蕴含了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这盏“绿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通宵不灭’地在海湾对面黛茜家码头的尽头闪烁着,给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觉效果,它更代表着盖茨比天真质朴的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象征着盖茨比对历史的真实性的希冀。”[4]他曾经觉得黛茜就是自己的“绿灯”,是自己人生中爱的追求。然而,当梦中情人真实地站在面前时,美好的幻想在一瞬间破灭了,他马上顿悟出:那一抹绿光终究是逝去了。随着“爱情梦”而逝去的还有主人公心目中的“美国梦”。在这个过程中,“绿灯”的不断出现,一方面意味着盖茨比在不断寻求自己的精神依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美国梦”,展现了盖茨比力图把自己从布坎南夫妇所代表的那个“精神荒原”中隔离出来的勇气,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身处怎样的社会,无论面对怎样的人,始终相信心中的那抹绿光,坚定着自己心中的那份纯真;[5]另一方面,意味着“美国梦”开始在黑暗中腐朽、堕落,作为“美国理想主义的象征”,盖茨比们已经无力拯救这个社会。
主人公在服役期间对女主人公产生了感情,在他的眼里,美丽而富有的女主人公和自己心目中理想爱侣的标准是如此不谋而合,这一个魅力女人的生活方式同样是主人公梦寐以求的生活。遗憾的是,黛茜的家庭根本不可能接受盖茨比卑微的出身。最终,黛茜嫁给了汤姆。盖茨比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小卒摇身一变成为一方富豪。他在物质上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其不择手段的非法经营,更依赖于他对理想爱情始终不渝的信念。当主人公拥有了大量的财富,足够依仗这些财富进入上层社会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常人无法想象的选择,即在自己的豪宅里开展宴会式的挥霍,他希望这种通宵达旦的夜生活可以引起心目中女神的留意,并回到他身边一起开始梦寐以求的爱情之旅。然而,此时的黛茜已经不是彼时的黛茜,他心目中那个美好的黛茜形象不过是他自己创建的梦幻,现实中的黛茜已经变得和她的阶层中其他人一样浅薄,绝不会为了盖茨比心中的理想爱情而放弃她自己浑浑噩噩但优雅安定的生活。不能重拾那朝思暮想的美好爱情,这是主人公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当邻居提醒他旧梦已经破碎的时候,他执着且不屑地告诉邻居以及自己“我当然能够”。于是,他坚持要把一切安排得跟过去一模一样,并坚信黛茜可以发现他所做的一切。[2]225他天真地相信物质是他失去初恋情人的根本因素,而今他已经发迹腾达,黛茜肯定会重返他的怀抱。事实上,黛茜是盖茨比心中理想的化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唯一代表,所以随黛茜重返的应该还有无数至高无上的美好事物。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主人公倾注了所有情感、才智、金钱,甚至生命。
盖茨比是个极为睿智的人,他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精神层面的追求,甚至可以说他对精神的追求要远远高于对世俗物质的追求。他与黛茜的爱情之所以没有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追求不同。盖茨比心中始终坚守着一个美好的梦想,他固然知道金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是他更清楚这些物质代表不了他的追求与理想,他深刻明白没有追求、没有理想,金钱会黯然失色,财富不过是其借以实现理想的手段。然而,黛茜恰恰代表着缺少理想的一类人,她只能看到附有游泳池的巨宅、豪华气派的宴会、棉罗绸缎等,她无所事事、不思进取、附庸风雅、追赶时髦,骨子里完全充斥着物欲,她如同汤姆之流,不过是金钱的奴仆。最终,盖茨比失去了黛茜,这不仅意味着盖茨比爱情美梦的破灭,更预示着他的美国梦在现实面前撞得粉碎。盖茨比希望获得黛茜的爱情,并以能否获得黛茜的芳心来衡量自己成功与否,这种不切实际、虚无飘渺的想法使得盖茨比在世俗中随波逐流,最终没能明确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反而迷失了自我。
书中提到过一个叫“灰烬山谷”的地方,在这个地方,灰烬像麦子一样不断生长,长成了千姿百怪的形状。其实,这个灰烬堆积成的世界正是整部小说的主要背景,更是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灰烬山谷”里,一切都似乎即将化为空气中飞扬的尘土;在这个“灰烬山谷”里,人们带着“美国梦”不断追求财富;在这个“灰烬山谷”里,道德崩溃和精神空虚衍生而至。
作者构思巧妙地将灰烬山谷安排于铁路、公路和一条肮脏小河的交界处,这个特殊的位置预示着谁也不能逾越现实与梦想的鸿沟,亦意味着像盖茨比这样的人即便跃出了自己出生的生活圈,也永远无法被上流社会接受,因为他和布坎南为代表的世袭贵族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使他成为两类人之间博弈的牺牲品。透过盖茨比的漫长奋斗过程,可以发现盖茨比的“美国梦”从一开始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个社会所展现出来的公平与平等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与平等,残酷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构建出一个理想的“人间天堂”。
作为美国梦的追求者,虽然盖茨比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物质层面的“金钱梦”,但是他的爱情梦最终仍旧破灭了,这种“金钱+爱情”的梦想模式被残酷的现实社会击得粉碎。盖茨比的梦碎结局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物质主义横行、拜金主义泛滥、充满自私、冷漠、空虚、伪善的时代,也体现了当时美国上层社会极端卑劣、自私的本质。遗憾的是,盖茨比至死也没有参透这一点,他的经历与结局正是20年代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他的死亡标志着“美国梦”的彻底幻灭。
[1]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巫宁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 井丽霞,华燕.基督原型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再现[J].时代文学,2009(1).
[3] 占英.论菲茨杰拉德小说人物的迷惘性[D].广州:暨南大学,2010:14.
[4] 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84.
[5] 秦祥涛.迷惘与追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37-38.
责任编辑:之 者
The Protagonist’s Pursuit and Perplexity inTheGreatGatsby
WEI Wenyong
The bookTheGreatGatsbyreappear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in the 1920s. The protagonist Gatsby’s course from poverty to wealth, from the beginning of a dream to the disillusion of the dream showed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flow of material and selfishness of the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Jazz Age. The death of Gatsby marked the disillusion of “the American dream”.
Gatsby; perplexity; pursuit; the Jazz Age; the American dream
2017-03-16
魏文勇(1975—),男,安徽六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I106.4
A
1671-8275(2017)03-00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