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战略的路径选择

2017-03-10 18:07刘志强李学迎
理论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新常态

刘志强,李学迎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行政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山东 济南 250014)

新常态背景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战略的路径选择

刘志强,李学迎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山东行政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学报》,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经济正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呈现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特征。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提速、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兴起的严峻局面,银行业原有的小微金融模式面临诸多困境。新形势为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创新与发展既带来了严峻挑战,又提供了新机遇,如何实现小微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常态;小微金融;金融改革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小微企业日益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它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旺盛。从工信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公布的数据看,2015年末,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超过2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5400万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数量占比97.4%,对应的利税占比为49.2%;中小企业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是就业的主渠道*数据来自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http://www.sme.gov.cn/。。另一方面,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银行惜贷现象严重。根据中小企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5年末超过2000万户中小企业中,银行对公贷款账户约600万户,尚有约1500万户的中小企业尚未享受到正规融资服务*数据来自中国中小企业协会: http://www.ca-sme.org/。。近年来银行业开始采取措施应对该问题。2009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陆续提出小微金融转型理念,并在小微金融发展中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些银行努力营造以“一圈一链”为代表的小微金融,并成为重要的业务增长点*石晓军、王毅:《“一圈一链一区”的小微金融》,《首席财务官》2016年12期。。但是这也面临一些新问题:一是同业跟风效仿,二是旧有业务发展的惯性思维,这导致小微金融业务向部分行业或区域高度集中。随着国内经济进入结构深度调整的新常态,由于原有模式趋势呈现强宏观顺周期性和资金聚集性,其业务风险也会快速聚集,并成为银行避之不及的“重灾区”。当前小微金融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和挑战,正所谓刚看到小微金融的市场蓝海,又陷入业务发展的泥潭。

一、新常态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面临诸多困境,在发展小微金融方面也步入新常态模式:一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小微企业的不良状况尤甚。在经济发展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资产质量恶化的压力。根据银监会的数据,商业银行2016年上半年末不良贷款率为1.75%,季度环比持平。有关专家从审慎原则出发,以“不良+关注类”占比衡量商业银行已暴露和潜在的资产质量状况。2014年至今,商业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逐季上升,2015年末商业银行该类贷款余额为4.16万亿元,其中问题贷款率达5.46%。2016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76万亿元,问题贷款率高达5.78%,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从银行业不良贷款分布看,小微企业由于经营和盈利状况恶化,抗经济波动能力差,小微企业集中的批发零售行业成为不良资产重灾区,批发零售行业不良贷款率大致在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2倍以上。

二是原有小微金融的成功模式受到重大冲击和广泛质疑。在经济上行期,商圈“多户联保”被业内认为是小微金融模式的有效尝试,采取批量营销、集群授信的模式,通过信用捆绑,弱化个体信用风险,实现信贷业务工厂化和低成本运作。在经济上行期,产业链金融获得迅猛发展。然而进入结构调整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盈利堪忧,风险因素集聚并迅速扩散,极易导致“火烧联营”。当进入深度经济调整期,因产业链金融操作环节众多,金融诈骗等层出不穷,银行面临严重损失。产业集群业务,也因集群内信用差的个体连带效应导致集群一些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被“错杀”。

三是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获得性差。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核心问题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局部或区域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科学合理的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也无从谈起,银行只能是粗线条地通过提升贷款利率来覆盖融资风险,极易引发小微企业融资市场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一部分资质尚可的小微企业因高昂的融资成本退出小微信贷市场;剩余的能接受高融资成本的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陡增,坏账率升高。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溢价无法覆盖潜在风险,这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的惜贷现象。一旦上述机制形成负向反馈,又进一步加剧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度。

此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兴起也对银行小微金融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带来冲击。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管制的放松,小微金融得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关注。这些互联网企业凭借大量的用户、庞大的交易数据、超低的获客成本和基于网络数据的信用体系优势,正在给传统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银行正在丧失众多具备良好信用的小微客户。

二、新常态下制约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新常态下导致银行的小微金融业务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首先,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任何金融产品和模式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郝旭光:《试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兼论如何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段,同一类金融服务模式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后果,并带来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在经济上行期发展顺利的金融产品和模式往往会引发同业效仿,并形成该金融业务在行业和区域的高度集中,结果是该类金融业务呈现较强的顺周期性特征。然而当经济进入下行和深度调整期,原有金融模式也受到超乎想象的冲击。一旦原有模式陷入“重灾区”,各家银行唯恐避之而不及。目前的小微金融业务无论是采取哪一种商业模式,其风险模型都是基于经济上行期中客户的行为和经济数据建立的。该模式下的信用风险数据库没有经历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因此也就导致对信贷质量下滑的风险估计不足*巴曙松:《经济调整期下小微金融创新之路如何走?》《财经杂志》2016年第3期。。

其次,从风险控制角度考量,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的透明度低、财务报表的规范性差、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弱、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上述因素导致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估能力弱,成为制约小微金融的严重障碍。现实中有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无法得到银行信贷支持,一方面是银行业对部分实体经济信用没有辨别能力,或辨别能力较差。另一方面,虽然银行对小微企业普遍采取风险溢价策略,但小微企业的贷款溢价无法覆盖其贷款风险,银行陷入对小微企业的“惜贷”困局。一旦银行的风险偏好下降,众多小微企业会在客户选择这个层面就被理性地屏蔽掉。此外,对集群特征明显的小微企业来说,它们的风险扩散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因集群中部分信用差的个体的连带效应导致集群中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被“错杀”,进而造成银行对小微企业群体的“理性规避”*肖斌卿、刘晓桐、权小锋:《基于团体贷款的小微企业集群融资:理论与实证》,《中国经济问题》2016年第2期。。

复次,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小微企业融资贵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与小微企业的合作金额小、期限短、派生业务少、收益率偏低,因此银行只能通过提高小微贷款的利率来适度补偿。另一方面,与服务大企业相比,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需要付出更高的人力和运营管理成本。因此,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将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重点之一。

此外,小微企业的高昂融资成本还会恶化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利率高到一定程度时,低风险客户就会因贷款的成本过高,从而退出银行借贷市场,最后剩下的贷款申请者都是偏好高风险的客户。如果银行将资金贷给他们,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业务风险,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一旦经济下行,银行会因收益无法覆盖风险而提高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溢价,加剧逆向选择问题的蔓延,从而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当然这也表明,在小微企业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上,一味提高贷款利率并非是可取路径。

三、新常态呼唤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

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是银行适应新常态、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选择。经济形势的变化必然导致金融部门的变革。金融变革和发展的逻辑是通过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深刻有力的调整,使金融业逐步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金融国际化和多元化是金融市场化的深化,反过来会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周小川:《金融改革发展及其内在逻辑》,《中国金融》2015年第19期。。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逐步到位,银行负债业务将进一步呈现理财化、同业化和定期化趋势,负债成本将显著上升,利差空间进一步收窄,传统盈利模式难以为继。银行业必须要在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积极转型,才能应对金融市场化的变革。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大企业对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客户下沉到中小微企业已成银行客户战略转型的必然。在当前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结构中,优先服务大中型企业是银行的理性选择,因此小微企业的融资覆盖不足。当直接融资市场壮大后,即金融脱媒化,大中型企业可从资本市场直接获取资金,不再借助银行借贷。这迫使银行要加速自身转型,将更多资源投入中小微企业融资中。因此,小微金融已成为银行内在的战略诉求。

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是银行践行普惠金融的落地举措。根据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中的论述,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机构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和城镇低收入人群等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何德旭、 苗文龙:《金融排斥、金融包容与中国普惠金融制度的构建》,《财贸经济》2015年第3期。。普惠金融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的需求。在2016年召开的杭州G20峰会上,普惠金融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将普惠金融写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普惠金融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本质,强调了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性,即让众多有合理需求的群体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让经济中众多主体分享到金融发展的成果*陆岷峰、葛和平:《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应用研究》,《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中小微企业有着旺盛的金融需求,但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它们的金融需求长期处于被压抑状态,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差。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普惠金融具有高度的实质性契合,也是普惠金融的现实落脚点。当然,普惠金融不是慈善金融和扶贫金融,而是互惠金融、共享金融,发展普惠金融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实现银企共赢。

另外,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当前实体经济与金融发展之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显现。信贷可获得性差、融资难、融资贵与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困扰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脱实向虚”和“资金空转”等非理性金融现象使得当前金融发展模式饱受诟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深层次的金融改革,应同时着力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草根革命”。创新发展小微金融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加强银行系统的竞争,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在“顶层设计”的制度保障下,银行要在新兴行业和消费升级等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小微金融,这既能顺应政府推动的旨在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改革,又能有效降低小微金融的业务风险。

同时,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是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重要内容,可同银行零售战略形成协同效应。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金融脱媒化的加速,商业银行需从重资本与重资产向轻资本与轻资产的经营模式转变,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加快资产周转速度。而小微金融和零售银行业务都具有抗周期和轻资本的特征,同时小微金融和零售战略在客户获取、渠道建设、信息整合、交叉营销上具有强关联性,具有极强的协同效应。因此,通过促进小微金融和零售业务的联动协同发展,银行可以提供最优质和便捷的综合融资服务,增强客户的粘性和忠诚度,提升双方的合作价值。

通过SWOT分析,结合市场前景,创业公司应采用大胆发展型战略,主营业务逐步由单一虚拟仿真制作服务方式转向多元化制作推广,最终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四、新常态下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的新思维与路径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发展小微金融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作指导,并且要有一系列创新举措作支撑。

(一)发展小微金融要坚持创新思维、系统性思维、底线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新常态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落脚到小微金融,必须要坚持创新思维,克服惯性思维。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有被市场追捧的小微金融成功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因此,创新发展小微金融首先要坚持创新思维,要有新思路、新技术和新举措。底线思维是做好小微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最为有效的思维取向。从风险控制角度考虑,银行开展小微金融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如果要控住小微企业群体的系统性风险,那么必须坚持底线思维*鄢一忠:《新常态、新思维、新局面》,《中国农村金融》2015年第1期。。底线思维概括起来应做到三点:从最坏处着手,往最好处争取,确保抓住主动权。风险具有滞后性,专业化要体现在对风险出现前的预判能力上*杜翔宇等:《基于动态监测的可疑金融交易识别体系重构》,《管理学刊》2015年第6期。;风险具有扩散性,专业化要体现在风险暴露后的化解技能上;风险具有重复性,专业化还要体现在对风险的反思能力上。具体来说,底线思维指导的小微金融风险管理工作最终要落在“细”和“实”上。“细”就要求细化分类,“实”就要求把情况摸透。只有分类准、情况透,才能措施准,加之行动快,才能有主动。

小微金融业务是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性思维方式,银行要通盘考虑。发展小微金融业务不仅仅是银行自身的事,在具体实践中,政府也要提供政策配套,优化市场环境,在此基础上多方主体才能联动发展。首先,小微企业群体具有很高的风险特征,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在银行发展小微金融时要对银行给予政策鼓励,对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保有适度的容忍,让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成为主动的市场行为。其次,政府要解决好配套改革问题,引导和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或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适度利用政府信用为优质小微企业增信。最后,政府要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用惩戒机制。这些基于大数据和各类信息资源的平台,可以鼓励各类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有效服务,便利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评级及授信,从而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发展小微金融要坚持互联网思维,抓住“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正在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互联网思维倡导的开放、共享、互利、便捷为银行创新和发展小微金融提供了新思路*李海舰、 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10期。。银行要高度重视“互联网+”带来的渠道革命和信息革命,大力推动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服务创新与管理创新,加速实现线上线下业务渠道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的实现路径

新常态下,客户群体的识别与细分、多样化的产品设计、专业化和精细化的风险控制、科学的风险定价和考核机制等方面,实现小微金融的创新发展。

第一,银行要在客户定位上体现差异化,整合信息资源,多渠道挖掘优质的小微客户。虽然小微金融市场总体空间巨大,但银行仍需根据自身业务特点、风险偏好、联动效应等实际情况选择小微企业群体,借助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对小微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和挖潜。过去几年小微企业的产业链金融迅速兴起,但是好景不长,很快就发生风险扩散。因此银行业要重塑产业链小微金融服务,未来小微金融发展要真正做到产业链金融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具体而言,业务操作上要做到闭环管理,通过与产业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合作,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经营活动整合到核心企业的信息化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培育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协同发展。银行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平台,为平台上小微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这样做也能增强银行与大企业的粘性,提高客户服务的综合收益。银行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获客渠道和技术手段,做好电子商务平台下优质小微企业的开发。目前电子商务平台注重基础数据建设,已经初步构建了网络信用体系,为解决金融信用定价问题奠定了一定基础*屠建平、杨雪:《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绩效评价研究》,《管理世界》2013年第7期。。同时,电子商务企业贴近小微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更了解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利用平台的信息优势,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和风险管控经验,为生态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第二,在产品研发上要体现标准化产品与个性化方案相结合,创新和完善产品、渠道和服务。通过创新的产品来密切银企关系,通过渠道来融合银企关系,通过服务来提升银企关系。针对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支持的高成长性优质小微企业,要结合企业的生命周期,延长对小微企业金融的服务环节,提高优质小微企业的综合贡献度。要加快发展小微企业的动产融资业务。动产融资分应收账款贷款和货款抵押贷款。小微企业不动产一般较少,但只要经营就有动产,有保证金和应收款,制造业小微企业还有存货和仓单。按照中小企业协会的数据,当前全国应收账款规模约11万亿元,而实际中应收账款融资规模才仅3万亿元。如大部分应收账款融资规模得到释放,那么融资规模相当巨大,这有助于实体企业降低杠杆率。此外,当多数小微企业的欠款转移到大企业还款,银行的收债目标就从小企业变成大企业,风险就相对变小,从而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第三,风险控制上要体现专业化和精细化。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客户信息获取机制,创新风控技术,重点解决好风险防范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优化小微金融操作流程,针对小微金融“小、短、急、频”特点,推行标准化、批量化、模块化的“信贷工厂”模式。将小微企业个体的风险管理由经验判断转变为利用征信系统进行数据分析,然后进行审批决策和贷后管理。风险防范技术上要创新,注重大数据和云技术等在风险控制上的应用*张庆君等:《融资约束、所有制岐视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利用大数据在客户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优势,充分获取企业的数据信息,并对数据信息甄别分析,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打分评估,把信息技术真正转化为防范和控制小微金融风险的抓手。

第四,风险定价上要体现科学性。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体现“收益覆盖风险”的定价策略。科学合理的风险定价就要求贷款利率在覆盖风险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和资金成本等后,仍能令银行有一定的合理回报。如果风险定价过低,收益无法覆盖风险,银行将主动压缩和退出小微企业信贷市场,导致小微金融不可持续。风险定价过高,市场会出现逆向选择,留在信贷市场里的小微企业风险陡增,小微金融也不可持续。因此,掌握科学的风险定价能力是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必备要素。

第五,考核机制上要变革。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的难点还在于自身的考核机制有问题,原有考核机制是建立在经济上行期大规模扩张模式基础上的。考核目标上,小微金融考核要做到效益优先、兼顾团队培养。让专业做小微金融的客户经理能通过服务小微企业有获得感,同时通过团队培养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效降低小微金融服务的人工综合成本。考核思路上,重点从以往偏重于规模考核向综合效益考核转变。考核周期上,要结合小微金融的客户特点,灵活设置。如对成长型科创小企业的“债权+股权”金融服务中,考核周期可灵活延长,充分体现金融服务的价值,避免短期考核造成的金融行为扭曲。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监管层面的创新监管建议

首先,监管要发挥好指挥棒作用,贯彻鼓励创新原则和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原则。要对银行创新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给予监管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可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动态提高小微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完善小微金融的银行从业人员尽职免责制度。对小微金融开展好的银行机构,落实好风险资产权重计算优惠、信贷资源分配倾斜、网点准入倾斜等措施,让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成为主动的市场行为。其次,监管层应出台保障银行创新发展小微金融的再融资政策。鼓励小微金融发展达标的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补充资本,增加负债来源,募集资金专项用于中小微企业融资*辜胜阻:《缓解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允许小微金融发展达标的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小微贷款证券化项目既有助于将小微信贷的风险集聚分散到资本市场,又能节省银行存款营销的成本,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融资。

(二)政府层面的配套改革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强在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方面的机制创新,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适度利用政府信用为优质小微企业增信,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和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发放力度。其次,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金融基础设施,构建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将传统金融数据与小微企业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渠道整合和交叉验证,提高小微金融在风险控制上的信息化和精准度。第三,政府应实施对小微企业减税等减低成本的措施,为小微企业创造盈利条件。落实工信部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负,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优化企业投资项目的相关审批程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三)银行层面的自身变革建议

小微金融是银行应对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战略之举,银行业需要在认识层面上达成共识。在实践层面上,银行做好小微金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小微金融是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多层面的合力。就银行自身来说,做好小微金融服务必须要对现有组织架构、风控技术、考核机制和团队培养采取实质性变革。当然,要收到良好效果,银行自身的这些变革也需要一个良性互动的经济金融环境。

[责任编辑:张蕴萍]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税收政策与内生经济波动”(项目编号:2014M560539)、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公共债务、平衡预算规则与经济稳定性”( 项目编号:2014GN021)、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市场模糊与期权嵌入下的金融创新”(项目编号:J14WF61)的阶段性成果。

刘志强,男,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李学迎,男,经济学博士,山东行政学院《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F832

A

1002-3909(2017)01-0084-06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新常态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美国将放弃金融自由化改革方向吗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