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
■21世纪儒学研究
《论语》正名章疏解
苟东锋(1)
气论视野下的性善论重构——基于王船山“生”的思想之考察
刘 昊(1)
论孟子的仁义概念及亲亲相隐问题
陈 锐(2)
《易传》情论
赵法生(2)
历史意识与义理诠解——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道统”观为例
陈逢源(3)
“好德如好色”:孔子对当代美德伦理学的贡献
黄勇著,陈乔见译(4)
名、字与概念范畴
郑吉雄(4)
马一浮的精神及其“六艺论”与《群经统类》
何 俊(5)
张载对宗法制度的构思及其“民胞物与”的大同理想
范立舟(5)
行远之车航、入室之门户:赵顺孙《四书篡疏》简论
王 宇(5)
王阳明《春秋》学管窥
郭晓东(6)
作为思想建构意义的《朱子晚年定论》
何善蒙(6)
■主题研讨
·白话文运动一百周年纪念专辑·
狂人变为疯子:Igofungzdirhgi、新文字和大众语
黄芷敏(1)
周作人:国语改造与理想的国语
文贵良(1)
欧化白话与本土白话的融合与发展——沦陷时期上海写作的语言策略
张 曦(1)
“有深度的主体性”与“声音”的革命
——关于“白话文”与“新文学”的对话
倪 伟,段怀清,张耀宗,罗 岗,张春田,朱晓江(1)
·20世纪中国家庭观念的变迁及伦理重建·
“世衰道微”下一个大家庭的思考和应对(1924-1929)——以衡山聂氏“家庭报刊”与“家庭集益会记录”为中心的考察
陈兆肆(1)
新旧道德视野下的夫妻关系——论《一缕麻》的百年变化
刘 涛(1)
·清末民初中国的学术与思想·
近代中国转型时代“政教关系”问题——以反思康有为“孔教”运动为核心
吴 震(2)
“科学”流变与晚清中学“科学化”路径的探索——以近代史学为中心
张 帆(2)
儒侠与都市: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源流
朱 军(4)
“文明论”的身体——论福泽渝吉《文明论概略》
王 钦(4)
·中国哲学的真实建立·
《老子》中的道人关系及其当代反思
林光华(2)
反思与建构:道家生态哲学的逻辑、视域与意蕴
赵玉强(2)
简帛《老子》“大器免成”“天象无型”解——兼说道家型、器之譬
林志鹏(3)
宋钘“心法”思想及其科学阐释
周昌乐(3)
从二程思想的不同看中国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
杨祖汉(5)
中国哲学中的体用义
蔡振丰(5)
游于常与变之间——庄子逍遥义解
劳悦强(6)
庄子的德论
詹 康(6)
略论中国“古典禅”与《维摩经》
龚 隽(6)
·歌德研究专辑·
对小说艺术的创新与突破——文本论析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李昌珂,景 菁(3)
人本自由摧毁社会秩序——《浮士德悲剧》中瓦伦丁形象之诠释
孔婧倩,吴建广(3)
歌德《浮士德》终场解释——兼谈文学形式、传统与政治守成
谷 裕(4)
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中的“行动”与“断念”观
冯亚琳(4)
《浮士德》中的善恶二元论
谭 渊(4)
■哲学研究
从基础主义到“康德式”建构主义——兼论事实与价值在契约式推理中的互契性和局限性
张祖辽,王雷雨(2)
巴特的“愉悦”与巴塔耶的“痛苦”
杨 威(2)
波考克如何为马基雅维利辩护
刘小枫(3)
珀律比俄斯的混合政制论与马基雅维利
马 勇(3)
魏玛共和之殇:现代民主国家应对危机之道
方 旭(3)
先验直观何以可能?——康德与德勒兹的“先验”概念辨析
姜宇辉(4)
对话还是规训——弗洛伊德思想的现代性解读
汤剑波(4)
理性的实用性界限
斯卡伦提诺·卢卡著,
王成兵、贝启鸣编译(6)
20世纪欧洲文学的哲学化倾向——柏格森、普鲁斯特、穆齐尔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尚 杰(6)
卢卡奇历史主客体概念的衍变及其当代意义
魏小萍(6)
■文艺新论
情何以悦?——论康德关注情感问题的内在理路
卢春红(1)
日本明治后期的美术思想对李叔同产生的影响
——以《图画修得法》(1905)为中心
杨 冰(1)
好莱坞银幕上的黑奴形象
李 军(1)
感物美学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动机的理论自觉
李 健(4)
戏剧与真理的重生——巴迪欧的戏剧理论简论
蓝 江(4)
论豪泽尔艺术社会史思想的渊源
陶国山,史嘉恒(4)
谁为天才立法?——康德天才论的思想渊源、启蒙意义及后世影响
汪洪章(5)
英国文化唯物主义的思想源流
赵国新(5)
朱熹文体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及影响
任竞泽(6)
文学话语的文体类型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
王汶成(6)
略论王元的传记理论
林 尔(6)
■文学研究
新文学“国民性改造”脉络中的沈从文
迟 蕊(1)
主人公缘何无名?——《阿斯彭文稿》对现代文化产业的道德叩问
应璎,韩斯斯(1)
简论苏轼三类论体古文的书写艺术
熊礼汇(2)
中国新文学第一部“完全忏悔”之作——再论《古船》
王达敏(2)
鲁迅《野草》“虚无”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王 蓓(2)
略论中国古代俗文学的活动方式
彭亚非(3)
明清曲学的“代言”与八股文法的“入口气”
陈维昭(3)
尺牍与古代戏曲
陆学松(3)
修辞技艺·信息传递·知识扩散:诗歌自注的多重功能——以王安石、苏轼、黄庭坚为例
马强才(3)
论明代嘉靖中期倭患战争的性质——以徐渭抗倭诗为例
杨艳香(4)
鲁迅“博物学”爱好与对“白心”的呵护
涂 昕(4)
经坊与宗教文献的流刊——兼论玛瑙经房、慧空经房
刘正平(5)
汤亭亭小说中的共同体意识
宋泽华(5)
论五代金石碑刻的文献及艺术价值
王小兰(6)
毛奇龄评点《西厢记》的“心理”意蕴
杨绪容(6)
■历史研究
叶隆礼事迹考
顾宏义(1)
辽宋之争:论真宗朝意识形态层面的角力——兼论宋代的秦朝观之转变
段 宇(1)
19世纪末英国家庭儿童虐待问题的发现与整治
周真真(2)
通往天堂之路——中世纪英国死亡仪式探微
王超华(2)
温州明清族谱宋元史料考
吴铮强(3)
南宋后族淳安杨氏家族考论
刘广丰(3)
韩国佛教中的带妻僧问题与佛教净化运动
王元周(5)
认同政治与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论域
陈 磊(5)
四个世纪以来西方人的“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
张红霞,马和民(5)
■城市学研究
清代严州府城内的“庄”
钟 翀,赵 界(2)
明清金山卫城的平面格局与营造特征
孙昌麒麟(2)
■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
“多元包容”与“友善”:香港特区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对应关系研究
陈丽微(3)
中美两国股票价格对消费需求影响的比较实证研究
王劲松(3)
智变赢未来:企业家学术背景与企业创新绩效
刘金山,刘亚攀(6)
“伞式社会”与中国古代工商业经营
张继焦,李金操(6)
■媒介与大众传播研究
内向传播视域下的先秦儒家“慎独”观
谢清果(5)
从“不朽”到“速朽”:报刊媒介影响下晚清士人书写观念的转型
褚金勇(5)
■法律研究
裁判约束的文本建与程序规制——以当事人话语输出为视角
李 安,冯逸寒(4)
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
邵 劭(4)
中国式刑法立法模式下的结果犯与实害犯
陈洪兵(5)
网络服务提供行为的刑法规制
俞 倩,邓毅丞(5)
■语言及其应用研究
南部吴语桓韵的读音层次及演变
孙宜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