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贯云石散曲的蕴藉美

2017-03-10 15:33:35申丽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散曲归隐

申丽

论贯云石散曲的蕴藉美

申丽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元代散曲起源于民间的通俗俚语,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后文人染指把诗词的创作手法运用到散曲中,使它逐渐高雅化。少数民族散曲大家贯云石便是当时推崇散曲雅化的文人之一。贯云石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手法的运用使散曲摆脱低俗,达到“含蓄”。杨维桢曾评价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尽观其散曲作品,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中的蕴藉美。

贯云石;散曲;蕴藉美

贯云石(公元1286-1324年),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散曲大家,曾官至翰林学士,后隐居江南,著述很多,但大多散轶不传,保留下来的散曲小令八十八首,套数十套。

王国维曾说:“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硕儒,皆鄙弃不复道。”[1]1可见,从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中发展而来的元曲是文人口中的“俗文学”,不值得称道。不过,元代中后期文人染指散曲,使它逐渐摆脱庸俗,走向高雅化,贯云石就是当时推崇散曲高雅化的作家之一。他在给朋友杨朝英编选的一部散曲作品选集《阳春白雪》序中表露了这一创作主张,高度评价了当时几位散曲家的写作风格:徐子芳“滑雅”[2]135,杨西庵“平熟”[2]135,疏斋卢挚“媚妩”[2]135。这些作家的散曲风格都早已改变了从前散曲的“托体稍卑”而逐渐高雅化。贯云石发出“不能追前数士,愧已”[2]135这样的喟叹,既是一种谦卑,又是对散曲雅化的一种不懈追求。与贯云石同时代的文学家杨维桢也认为他的散曲有蕴藉的特点[3]。可见,含而不露的蕴藉美是贯云石散曲创作的原则。尽观其散曲作品,他主要通过用典、营造意境、白描三种方式体现散曲的蕴藉美。

一、用典体现散曲的蕴藉美

元曲起源于市井陋巷,服务于广大的市民。后达官贵人为了娱乐也加入听曲的行业。他们要求颇高,希望散曲能够有品位,不能过于低俗。这样,为了适应各个阶层的要求,散曲逐渐从“下里巴人”变为“阳春白雪”。为了使散曲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贯云石非常善于运用熟典,既可以使曲子言约意丰,达到高雅化,又通俗易懂,不至于失掉元曲的本真面目。

1.善用耳熟能详的典故词。贯云石在他的散曲中用了大量的典故词,“蛾眉能自惜,别离泪似倾”[2]14中的“蛾眉”出自《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4]“蛾眉”原来指美人的眉毛像蚕蛾的触须细长而微曲,后来演变为美人的代称。“朱颜绿鬓少年郎”[2]7中的“朱颜绿鬓”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洞仙歌·寿叶丞相》:“见朱颜绿鬓,玉带金鱼。”[5]“朱颜绿鬓”指的是红润的颜面,乌黑而光亮的鬓发,后常用以形容青春年少。“拜舞嵩呼,万万岁当今圣明主”[2]73中的“嵩呼”指高呼万岁的声音。汉武帝曾登嵩山,吏卒们听到三次高呼万岁的声音。从此以后,诗文中就把祝颂帝王而高呼万岁的声音称之为“嵩呼”。“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2]15中的“鱼雁”出自《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邀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6]古代传说鱼和雁可以传递书信,代指书信。这些典故词早已固化为俗语,用到散曲中能达到明白晓畅而又含蓄蕴藉的效果。

2.巧妙化用诗文和故事。贯云石博学多才,曾师从于文学家姚燧,汉文化底蕴深厚,在他的散曲作品中经常化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据笔者统计,他的散曲八十八首,化用诗句有六十处,基本上每首曲子都有化用诗句的痕迹。如:[双调·殿前欢](其五)

怕相逢,怕相逢歌罢酒樽空。醉归来纵有阳台梦,云雨无踪。楼心月扇底风,情缘重,恨不似钗头凤。东阳瘦损,羞对青铜[2]49。

曲子表达了作者伤离念远的情感,与恋人想相逢又怕相逢的矛盾心态。曲中有两处化用诗句,一处化用故事。“醉归来纵有阳台梦,云雨无踪”出自宋玉《高唐赋》“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7]这是楚怀王与神女一番云雨后,神女临别时对楚怀王所说的话。这里贯云石化用宋玉文章的“云雨”和“阳台”,巧妙组合,含蓄地写出了这种宫闱之欢已不复存在。

“楼心月扇底风”出自宋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8]晏词中作者回忆和歌女在一起歌舞狂欢,歌女歌舞直到月亮偏西坠到楼外的树梢,狂欢时间之长直到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写出欢畅淋漓、尽兴不归的相聚场面。不过,聚散分离是人间常事,晏词下阙写到重逢,因为相思太深,反而不相信重逢的真实性,表现了重逢时一对恋人悲喜交集,至真反又疑梦的特殊心态。贯云石化用晏词中的两个词“楼心月”和“扇底风”表达了醉酒歌舞的欢会终究成为过往烟云,变得虚无缥缈。

“恨不似钗头凤”化用了南宋词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相爱的故事。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9]记载,陆游娶唐婉为妻,两人恩爱有加,陆母对唐婉不满意,强行拆散彼此,唐婉改嫁,后一日两人在沈园不期而遇,陆游感慨万千,于壁间题《钗头凤》一词,抒写自己的相思和悔恨。在这里,贯云石化用故事表达了他和恋人连陆游、唐婉都不如,他们尚且有相逢的机会,我们却再也见不着面了,只留下这刻骨铭心的相思。贯云石除化用了原来故事的意义外,还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通过比较,把怕相逢的原因说得更为彻底。

3.善用大家熟知的人物典故。贯云石率真豪爽,否定功名利禄,隐居江南后一方面感到逍遥自在,快乐似神仙,另一方面又有满腹才华而无用武之地的壮志未酬之感,所以,贯云石的人物典故,主要分为两类:否定功名利禄的隐士;满腹经纶不得志之人。

贯云石一生两次归隐,第一次是在他二十岁时,他承袭了父亲的官职——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守永州,因“不为形迹所拘”[10]2422,终于以“吾生宦情素薄,顾祖父之爵不敢不袭”[10]2422的理由让爵于弟;第二次是在他二十七岁时,他被宋仁宗任命为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因上万言书被仁宗空许为“往往切中时弊”[2]165却不予采纳,心灰意冷归隐江南。所以,隐逸生活一直是他所追求的,曲中经常用隐士人物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思想,如:秦朝种东陵瓜的东陵侯邵平瓜,东晋“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宋朝有“梅妻鹤子”之称的隐士林逋,这些人成为贯云石仰慕的对象。“从别却西湖酒家,遇逋翁便属仙葩。”[2]26“问胸中谁有西湖?算诗酒东坡,清淡林逋。”[2]27“暗想东坡、逋仙诗有谁酬和?”[2]63句中的逋翁就是宋朝的林逋,著名的隐士,曾隐居西湖孤山,终身未娶妻,酷爱梅花白鹤,有“梅妻鹤子”之称。“药炉经卷作生涯,学种邵平瓜。渊明赏菊东篱下,终日饮流霞。”[2]80句中提到的邵平瓜曾为秦朝的东陵侯,秦亡后隐居不仕,在长安城东种瓜,色味并美,时称东陵瓜、邵平瓜。“渊明赏菊”指东晋陶渊明,曾抱着“大济于苍生”的志向进入仕途,但对于官场的丑恶污浊极为不满,先后几次辞官,最后一次辞官时写下《归去来兮辞》,表明自己不甘同流合污而愿隐居躬耕的志向,后来陶渊明的归隐成为文人雅士退守的精神追求。

贯云石除直接表明归隐志向外,在[双调·殿前欢](其二)中他还大胆地否定屈原以死明志的做法,劝说屈原在不遇明主的情况下应该选择归隐。

楚怀王,忠臣跳入汨罗江。《离骚》读罢空惆怅,日月同光。伤心来笑一场,笑你个三闾大夫,为甚不身心放?沧浪污你,你污沧浪[2]47。

曲中评价屈原的精神品质熠熠生辉能与“日月同光”,但作者不免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做法感到惋惜,用“伤心”和“笑”表明自己归隐的志向。

另外,贯云石在散曲中经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豪迈高昂的苏东坡、“视功名如粪土”飘逸孤高的李白仙、“竹林七贤”之一纵情饮酒蔑视礼法的洒脱不羁的刘伶来自比,“莫言李白仙,休说刘伶墓,酒不到他坟上土”[2]36抒写作者归隐后洒脱自在的生活,抓紧有生之年尽情畅饮的豪迈情怀。

对于出仕为官和隐居江湖,贯云石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看法,[中吕·醉高歌过红绣鞋]中说:“阳气盛冰消北岸,暮云遮日落西山,四时天气尚轮还。秦甘罗疾发禄,姜吕望晚登坛,迟和疾时运里趱。”[2]20-21句中用了两个典故人物:甘罗和姜吕望。甘罗,战国时秦国人,十二岁便出使赵国,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回国后被封为上卿。因发迹较早,所以称“疾发禄”。姜吕望,即姜子牙,又叫姜尚、吕尚,殷末周初东海人,长期隐居不仕,晚年垂钓于渭滨,被周文王遇见后拜为老师。因被重用很晚,所以说“晚登坛”。作者用两个人的命运说明世间万物变幻莫测,英雄能否被人赏识,在于“运里趱”,坚信英雄只不过一时失路,终究会时来运转。

二、营造意境体现散曲的蕴藉美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11]82“元剧最佳之处,不在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元曲亦然。明以后,其思想结构尽有胜于前人者,唯意境则为元人所独擅。”[1]74如前所述,贯云石追求散曲的雅化,在散曲创作中也善于营造美好的意境。

《辞海》中这样定义意境:“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顾名思义,意境即意与境的统一,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境指一些客观图景,客观图景触发作者的情感,在艺术表现中创造出一幅情景交融的情境。“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11]45“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11]35-36贯云石融诗词的写作理论于散曲中,非常善于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散曲达到蕴藉美。如:[双调·蟾宫曲](赠曹绣莲):

熏风吹醒横塘,一派波光,掩映红妆。娇态盈盈,香风冉冉,翠盖昂昂,一任游人竞赏,尽教鸥鹭埋藏。世态炎凉,只恐秋凉,冷落空房[2]29。

曲中选取“熏风”、“横塘”、“波光”作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和风吹皱横塘的美好画面,一个“醒”字点明是初春的季节,春风送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掩映着一位妖娆的女子,即曹绣莲。第一句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意境,引发了读者无限的遐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曹绣莲绝对是美若天仙,艳压群芳。曲中接着用了“盈盈”写到曹绣莲体态轻盈美好,“冉冉”写到她的体香随风飘散,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昂昂”形容她的车子高昂挺立,煞是惊艳,三个叠词简洁含蓄地写出一位雍容华贵的贵族少妇形象。然后作者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写出曹绣莲的美能使鸥鹭埋藏,真是“沉鱼落雁鸟惊喧,闭月羞花花愁颤”。这样美的女子引发作者的遐想,他对这位女子的前途有深深的担忧,怕她遇到的是薄情男,“秋凉”就会被“冷落空房”。这样的前程是作者的猜测,但正好是作者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社会现象不满的真实表达。这种情感与他归隐江南的经历有必然的联系。贯云石归隐江南后,以卖药为生,走街串巷,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有很深刻的认识,尤其非常同情女子的命运,对薄情男子表示不满,所以,他创作了大量的恋情闺怨诗,约占他散曲总数的二分之一。

又如:[双调·清江引](其三)

狂风一春十占九,摇撼花枝瘦。沙摧杏脸愁,土蚀桃腮皱,阑珊了一株金线柳[2]54。

曲中写到北方的春天风沙多,“十占九”,弄断了花的细小的枝条,用“瘦”字准确地道出了枝条残损严重,正如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之意境。北方的春天,桃花红,杏花白,属于开得比较早的花,但遭到风沙的不断侵袭,“杏花愁”,“桃腮皱”。这里的“愁”和“皱”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北方春天风沙之猛烈,刚刚发芽的“金线柳”也遭此一劫,衰败了不少。作者这里写的“风”,表面指自然界的“风”,其实代指的是社会上的邪恶势力。贯云石任翰林学士期间,希望整顿朝纲,改变风气,上“万言书”触犯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加上他的祖父被赐死之事,倍感世事无常。可见,自然界的风使作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用象征的手法对其破坏作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可谓含蓄隽永,蕴藉深厚。

又如:[双调·水仙子](其二)

满林红叶乱翩翩,醉尽秋霜锦树残,苍苔静拂题诗看。酒微温石鼎寒,瓦杯深洗尽愁烦。衣宽解,事不关,直吃的老瓦盆干[2]45。

满林的红叶在风中翩翩起舞,花团锦簇般活像面红耳赤的醉汉,作者看美景随性赋诗,喝酒解愁,“衣宽解,事不关”,直吃的瓦盆干。曲中看似写美景,写作者的逍遥自在的生活,实则写作者舒畅淋漓的心态,作者隐居后回归初心,对自己的归隐生活做出了肯定。

三、白描手法体现散曲的蕴藉美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后用到文学作品中。鲁迅认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12]。换而言之,白描就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它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粉饰,刻画出传神入骨的形象。所以,白描手法能使描写对象简洁明了,鲜明突出,对于言简意赅的诗词尤为适用,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创设动人的意境,诗词的美也就烙在读者心间。贯云石把诗词的技法用到散曲创作中,开阔了散曲的意境,提升了散曲的品味,使散曲有了蕴藉之美。

白描手法可以用来写人,如:[南吕·金字经](其四)

泪溅描金袖,不知心为谁,芳草萋萋人未归,期。一春鱼雁稀,人憔悴,愁堆八字眉[2]14。

曲中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位伤春怀远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泪溅描金袖”、“愁堆八字眉”。闺中女子等待心中的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终不见其人,就连书信也很少,让人如何不思念他?心急如焚,坐立不安,只能以泪洗面,人憔悴了,相思化为忧愁,堆成了“八字眉”。文中始终没有出现“相思”二字,但作者通过“溅”和“堆”两个动词、“八字眉”的形象把女主人公的相思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汉文化底蕴之深,谙熟文学作品用笔之道。

也可以用来描摹景物,如:[南吕·金字经](其六)

轻寒堆翠被,东风暖玉纤,香冷金倪月转帘,添。峨眉新淡尖,香收焰,倚窗愁未忺[2]15-16。

散曲开头首先交代了时间和人物,简短的几个字“轻寒”、“东风”、“月”表明这是一个初春的夜晚,“玉纤”表明是位女子,“冷”、“转”表明时间已经过了许久,“金倪”已经燃尽,月亮已然偏西,这位女子在忙什么,为什么夜深人静还未入睡呢?“倚窗愁未忺”,原来是相思愁在作祟,使这位女子心不在焉,懒于做任何事情。“峨眉新淡尖”指的是因长时间不梳妆,眉毛变得浅淡细小了。古代女子画眉是把眉毛全部拔掉然后重新用黛来画,所以时间长了,就需要补妆,但这位女子因为相思无法排解懒于做任何事情,连打扮都提不起精神来,夜半更无法入睡,心中的痛苦不言而喻。真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达到蕴藉的最高境界。

白描手法还可以用于叙事,如[双调·清江引](其一)

弃微名去来心快哉,一笑白云外。知音三五人,痛饮何妨碍?醉袍袖舞嫌天地窄。

曲中写到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无比愉悦的心情。辞官用了“弃微名”,“一笑”写出作者无比压抑的心情终于得以释放,“白云外”含蓄表达作者远离庙堂,回归自然,自由自在可以开怀大笑的豪迈情怀。归隐后作者以酒会友,“知音”和“痛饮”勾勒出与朋友在一起畅饮交谈的欢快心情,直到喝醉“醉袍袖舞嫌天地窄”,这是何等的逍遥自在!曲子用了简练传神的五句话叙述了作者由辞官到归隐的全过程,而且传神地表现了作者无比畅快的心情,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1可以说,元代散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从繁华的大都迁移到秀美的江南,从最初的通俗直白趋于雅正典丽,贯云石散曲的蕴藉美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云石之曲,不独在西域人中有声,即在汉人中亦可称绝唱也”[13],可见,贯云石的散曲堪称一流。

[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胥惠民,张玉声,杨镰.贯云石作品辑注[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

[3]赵义山.元散曲通论(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58.

[4]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83.

[5]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卷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71.

[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上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69.

[7]萧统.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264.[8]胡云翼.宋词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5.

[9]周密.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10]宋濂.小云石海崖传·元史(卷143)[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1]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2]鲁迅.鲁迅全集(第4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614.

[13]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80.

Implication Beauty of Guan Yunshi's Sanqu

SHEN Li
(Jinzh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nzhong,Shanxi030600)

Yuanqu originated in the folk and it is known as a popular literature.Later scholars began writing poetry bymeans of Sanqu and Sanqu became elegant.As a minority great Sanqu,Guan Yunshi is one of the literati who respected the elegance of sanqu.Guan Yunshimade the Sanqu get rid of vulgar and achieved implicated meaningmainly through three of the way of the use of allusions and scene contrast.YangWeizhen said:his Sanqu have“implication”features.When we study hisworks,we can feel the implication beauty everywhere in hisworks.

Guan Yunshi;Sanqu;implication beauty

I207.24

A

1671-9743(2017)03-0107-04

2017-02-23

申丽,1976年生,女,山西高平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散曲归隐
草 原
散文诗(2022年12期)2022-11-11 04:08:07
散曲讽刺艺术手法
中华诗词(2022年11期)2022-07-31 05:31:06
学习民歌 拓展散曲创作之路
中华诗词(2021年8期)2021-12-31 08:40:06
当代诗词史稿(十五)一一散曲的沉寂与崛起
中华诗词(2021年6期)2021-12-31 08:31:32
草堂归隐
宝藏(2021年11期)2021-01-01 06:17:24
天宫院
现代艺术(2019年8期)2019-09-10 07:22:44
新时代呼唤新散曲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8
散曲创作刍议
中华诗词(2019年9期)2019-05-21 03:05:14
读散曲说散曲——《中华诗词》散曲栏目《曲苑新枝》琐议
中华诗词(2018年10期)2018-02-16 07:36:18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文教资料(2016年29期)2017-02-23 1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