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成名
论炎帝祭祀对文化建设的影响
吉成名
(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5)
炎帝祭祀与文化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炎帝祭祀促使人们不断地追述远古历史,催生了各地众多的炎帝陵、炎帝庙和炎帝故里,推动了炎帝文化研究,对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只要炎帝祭祀继续存在,这种影响就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强炎帝祭祀研究,使炎帝祭祀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服务。
炎帝祭祀;文化建设;炎帝文化
炎帝祭祀是纪念民族祖先的民俗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炎帝祭祀对文化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炎帝祭祀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更大。本文对此探讨,就教于学界。
《史记·封禅书》曰:“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1]这是古代文献所载最早的炎帝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是由秦国政府组织的,属于官方祭祀活动。秦灵公在位时间是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415年,属于战国早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秦灵公为了祭祀黄帝和炎帝,在吴阳(今陕西陇县西南)修建了上畤和下畤。这是专门的祭祀场所。既然有了专门的祭祀场所,那么,秦国祭祀黄帝和炎帝肯定已经制度化,定期祭祀。不仅秦国政府可以在这些地方祭祀黄帝和炎帝,而且民间也可以在这些地方祭祀黄帝和炎帝。从此以后,祭祀黄帝和炎帝受到历代政府的高度重视,祭祀制度不断发展,对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有以下表现:
在秦灵公之前,史籍有关炎帝的记载是非常少的,寥寥无几。自从秦灵公修建下畤祭祀炎帝以后,史籍有关炎帝的记载便渐渐多起来了。就战国时期的文献而言,《吴越春秋》、《越绝书》、《山海经》、《吕氏春秋》都多次提到炎帝的事迹,《世本》还第一次提出了“炎帝神农氏”这样一个概念。秦汉时期,涉及炎帝身世、生平、事迹的文献更多,如贾谊《新书》、刘安《淮南子》、司马迁《史记》、王符《潜夫论》、班固《汉书》等。曹魏时期,皇甫谧撰写了《帝王世纪》,详细叙述了炎帝神农氏的身世、世系、主要事迹、葬地等,并且将炎帝列为三皇之一,对自春秋以来有关炎帝的追述做了一个初步的总结。该书所载炎帝重要事迹有“作五弦之琴”、“作耒耜,始教民耕农”、“尝味草木,宣荣疗疾,救夭伤人命”、“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等[2]。后来,人们继续追述和编造远古历史,不断地搜集有关炎帝神农氏的传说,有些人甚至还加以发挥。例如,就炎帝葬地来说,《帝王世纪》仅仅谈到“葬长沙”,南宋罗泌《路史》卷12《后纪三·禅通纪·炎帝纪上》曰:“(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有唐尝奉祠焉。”[3]显然,《路史》所载炎帝葬地非常明确、具体,与《帝王世纪》所载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又如,晋习凿齿曰:“神农生黔中。”[4]先秦时期,黔中地区是百越活动的地区。从这条材料来看,先秦时期黔中地区的越族也产生过神农。再如,北周是鲜卑族宇文氏建立的政权,他们声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5]1。周闵帝祠圆丘时诏曰:“予本自神农,其于二丘,宜作厥主。”[5]4可见,鲜卑族也把炎帝神农氏当作本民族的始祖。还有,《辽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6]这就是说,炎帝和黄帝不仅是汉族的祖先,而且是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显然,这些说法都是将先秦文献有关炎帝神农氏为华夏族祖先的记载加以发挥的结果。
由于经常祭祀炎帝,人们不仅要叙述炎帝的功绩,而且要把自己与炎帝的关系说清楚,这样,人们必然以炎帝为中心追述、编造和发挥远古时期的历史,必然把炎帝当作本民族的祖先,从而形成了有关炎帝的种种传说,为我们认识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材料。
归纳起来,古代文献所载神农的发明有耒耜、陶器、弓箭、历法、医药、市场、乐器、六十四卦等[7]。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这些发明产生的时间是新石器时代。这是我们根据从春秋时期至明清时期古人有关神农和炎帝的追述所得出的结论。尽管这些文献形成的时间较晚,最早的文献也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距离炎帝时代至少有两三千年,但是,古人的追述、编造和发挥大体上都是合情合理的,有关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材料完全可以证实这一点。人们把发明这些东西的人泛称为“神农”,说明新石器时代人们过上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人们把新石器时代的绝大多数发明都归到神农的名下,既归到神农名下又归到炎帝名下的发明仅仅是少数,说明“神农氏”一词是对新石器时代为原始农业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先民的统称。炎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也对原始农业文明有过重要贡献,是这些杰出先民的代表,也可以称为“神农”,所以,人们把他称为“炎帝神农氏”。因此,炎帝祭祀既有祭祀炎帝的因素,也有祭祀神农的因素。炎帝与神农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炎帝等同于神农。
有些古代文献记载了炎帝的出生地点和埋葬地点,为人们在这些地方祭祀炎帝提供了依据。为了祭祀炎帝,人们便在这些地方修建了炎帝陵、炎帝庙和炎帝故里,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祭祀活动。有些地方虽然古代文献没有记载炎帝是否到过,但是,由于崇拜炎帝,人们也修建了炎帝庙,供奉和祭祀炎帝。这些炎帝陵、炎帝庙和炎帝故里都是历史文化遗迹。在修建时,他们都是文化工程;现在,他们都属于文物。其中,有些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属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大多数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比较重要的炎帝文化遗迹有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炎帝故里、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庄里村炎帝陵、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神农顶和神农坛、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湖南省安仁县神农殿等。拙作《炎帝祭祀与经济建设》一文已经对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厉山镇炎帝故里、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炎帝陵、山西省高平市庄里村炎帝陵、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神农顶和神农坛、河南省沁阳市神农山进行详细论述,兹不赘言[8]。这些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就在于它们属于炎帝文化遗迹,对于发展旅游业具有特殊价值,因为人们有寻根问祖的精神需求。有些地方虽然是炎帝文化遗迹,但是目前尚未发展为旅游胜地,如湖南省安仁县神农殿等。这里有必要对安仁县神农殿略作说明。
据说炎帝神农氏曾到湖南安仁教农耕、尝百草、传医药,采茶九龙庵,野炊香火堂,洗药药湖寺,捣药丹霞山,教民香草坪,留下了许多足迹和传说。为了纪念炎帝神农氏,人们修建庙宇,“择社日祭神以祈谷”,继以交易草药、农俱等,逐渐发展为药王节商贸盛会。每到春分时节,安仁县城万商云集,交易活跃。其中,中草药交易尤为繁荣。
据嘉庆《安仁县志》卷2《地舆·井泉》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安仁县城北修建了神农殿,嘉庆年间重修。民国时期,神农殿为一座方形建筑,坐西朝东,供奉木雕炎帝塑像。20世纪70年代,神农殿仅存遗址。
2000年,安仁县开始在县城东南凤冈山建设神农殿景区,规划占地面积为12万平方米,建有四个阶梯广场。神农殿位于第四广场,长42.8米、宽32.8米、高20.8米,采用仿古建筑风格,内有一座高7米的炎帝塑像。2004年3月,安仁县举行了“中国·安仁春分药王节暨神农殿落成典礼”。从此,安仁县有了一座新神农殿。
此外,其他地方还有不少神农庙、炎帝庙等历史文化遗迹。例如,目前台湾以神农和炎帝作为主神的庙宇大约有130多座,分布在全省各地,主神名称虽然五花八门,但是都与农业有关,如炎帝、炎王、五谷先帝、五谷爷、神农大帝、先农、先帝爷、五谷仙、药王大帝、粟母王、土神、田祖、田主等[9]。台湾神农庙和炎帝庙分布密度之大,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为什么台湾有这么多神农庙和炎帝庙呢?这是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神农氏(包括炎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始祖,而且是原始农业文明的开拓者,被人们奉为农神、土神、谷神、药神、茶祖等;其二,汉族移民带来了神农信仰和炎帝信仰。台湾的土著居民是高山族,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明末清初,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汉族居民纷纷移民来到台湾。他们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建设新家园,特别需要神农氏(包括炎帝)那种不畏艰险、奋勇开拓的精神。他们对神农氏(包括炎帝)非常崇拜,就把神农信仰和炎帝信仰带到了台湾,修建庙宇,经常祭祀,祈求神农氏(包括炎帝)保佑农业生产获得丰收。其三,台湾神农庙和炎帝庙很少遭到破坏,保存比较完好。
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都是跟炎帝祭祀密切相关的。如果没有炎帝祭祀,各地不可能修建炎帝陵、炎帝庙和炎帝故里,不可能出现以炎帝祭祀为主题的风景名胜区。
清代以前,有关炎帝的文献记载基本上都是关于炎帝身世、生平、世系、事迹、葬地等的追述、发挥和整理,很难称得上研究。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炎帝祭祀很少进行,炎帝文化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20世纪80年代以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们思想大解放,学术研究迎来了发展良机。在这种情况下,炎帝祭祀得到恢复和发展,炎帝文化研究也有了较多的成果,逐步形成了繁荣局面。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相关机构纷纷成立,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80年代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许多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管理炎帝文化遗迹,举办祭祀活动,开展炎帝文化研究。
1984年8月,湖南省株洲市成立了修复炎帝陵筹备委员会。1985年8月,株洲市酃县成立了修复炎帝陵工程指挥部;1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拨款重修。1986年10月动工,1988年10月竣工。同年12月,修复炎帝陵指挥部撤销。次年8月,成立了炎帝陵管理局,负责配套工程建设和接待事宜。1990年5月,成立了株洲市炎帝陵基金会,负责继续向海内外募捐,完善陵区设施。1994年10月,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并且成立了中华炎帝陵基金会。近年来,湖南省会同县、湖南工业大学都成立了炎帝文化研究所,有一批专职或兼职的研究人员致力于从事炎帝文化研究。
2006年5月,湖北省随州市成立了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管委会,实行风景区带镇的管理体制。有些地方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地方政府也都对当地的炎帝文化遗迹进行了有效管理。台湾的炎帝庙由民间宗教团体管理。
80年代以来,相关学术团体也纷纷成立,遍布海内外。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天津、黑龙江、山西、安徽、江苏、上海、江西、广东、海南、澳门、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成立了炎黄文化研究会。1991年5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成立,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炎黄文化研究会,在组织和领导海内外炎黄文化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6月,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成立,这是专门研究炎帝文化的学术团体。2011年9月,湖南省神农炎帝研究会成立,挂靠在炎帝陵基金会。湖南炎陵、山西高平等地成立了炎帝文化研究会,湖南安仁成立了神农文化研究会。这些学术团体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其一,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等一起举办炎帝祭祀活动。其二,举办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其三,创办专业刊物,发表研究成果。例如,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炎黄文化研究》,山西省炎帝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华夏炎帝》,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炎黄文化》、《炎黄天地》,湖南省神农炎帝研究会创办了《根》,炎陵县炎帝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炎帝文化》,安仁县神农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神农薪火》,高平县炎帝文化研究会创办了《炎帝文化》等。其四,组织有关专家搜集和整理炎帝文化资料,开展学术研究。
这些机构和团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炎帝文化研究,使一大批研究炎帝文化的学者脱颖而出。
(二)资料整理硕果累累,学术研究不断深入
80年代以来,人们对炎帝文化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比较重要的有炎帝陵基金会编《炎帝文化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周新发编著《炎帝春秋》(岳麓书社2003年出版)、李学勤等主编《炎黄汇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出版)、霍彦儒主编《陕西省志·炎帝志》(三秦出版社2009年出版)、马志生主编《炎帝汇典》(华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等。其中,《炎帝文化丛书》包括《炎帝与炎帝陵》、《圣陵之邑》、《炎帝传说故事》、《炎帝祭文浅释》、《炎帝陵诗选》五册,《炎黄汇典》包括《史籍卷》、《方志卷》、《祭祀卷》、《文论卷》、《考古卷》、《诗歌卷》、《民间传说卷》、《图像卷》八册,搜集资料比较全面,是研究炎帝文化的重要资料。此外,宝鸡市社科联编《炎帝史料辑录》(1993年)、高平市炎帝故里开发管理处编《炎帝史料掇拾》(2002年)等虽然是内部资料,没有正式出版,但是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关学术论著数量甚多。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以来,与炎帝文化有关的著作和会议论文集有80余部,期刊论文400余篇。著作有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齐鲁书社1985年出版)、何光岳《炎黄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景明《神农氏·炎帝》(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霍彦儒等《炎帝传》(陕西旅游出版社1995年出版)、高强《炎黄子孙称谓的源流与意藴》(三秦出版社2006年出版)、何光岳等《中华炎黄时代》(三秦出版社2007年出版)、刘毓庆《上党神农氏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阳国胜《华夏共连山——炎帝故里与神农文化考》(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等。
涌现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论文,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例如,龚维英《“炎帝神农氏”形成过程探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认为:在先秦典籍里,炎帝与神农是有区别的,秦汉时期才有“炎帝神农氏”的说法。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认识炎帝与神农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又如,王震中《五帝时代研究》一文(《炎黄文化研究》第十四辑,大象出版社2012年出版)将神农氏时代划定为距今12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炎黄时代为距今7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观点就将炎帝与神农氏明确区分开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为我们进一步厘清炎帝与神农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由于炎帝文化涉及远古历史的许多问题,许多论著由炎帝文化研究深入到远古历史的其他问题,因此,炎帝文化研究对于远古历史研究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并重,服务现实成效显著
80年代以来,人们对炎帝文化的研究,从整体上来说,确实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既有很多从事基础研究的专题论著,也有很多从事应用研究的论文和调研报告,不胜枚举。有些论著虽然是基础研究成果,实际上是发掘和宣传本地的炎帝文化,努力扩大本地的知名度,以便推销产品、吸引投资,为经济建设服务。有些应用研究成果虽然没有公开发表,但是被有关部门采纳了,进入了决策程序。例如,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将酃县改名为“炎陵县”,凸显了炎帝陵这个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有利于提升炎陵县(酃县)的知名度、发展旅游业。再如,将桃源洞改名为“神农谷”的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这个建议就是因地制宜,将炎帝神农氏与桃源洞联系起来,有利于提升神农谷(桃源洞)的知名度、吸引外地游客。这些都是应用研究成果,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从2013年开始举办的中部六省炎黄文化论坛,其主题也体现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特点。第一届论坛(2013年9月湖北武汉)的主题是“炎黄文化与中部崛起”,第二届论坛(2014年10月湖南茶陵)的主题是“炎黄文化与中国梦”,第三届论坛(2015年11月河南新郑)的主题是“炎黄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届论坛(2016年11月安徽绩溪)的主题是“炎黄文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见,每一届论坛的主题都将炎黄文化研究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了,都力图使炎黄文化研究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
学术研究只有在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才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使学术研究更好地为现实社会生活服务。
总之,古往今来的炎帝祭祀都对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只要继续举行炎帝祭祀,这种影响就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强炎帝祭祀研究,使炎帝祭祀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服务。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64.
[2]皇甫谧.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2010:4.
[3]罗泌.路史[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5-96.
[4]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85.
[5]令狐德棻.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949.
[7]吉成名.炎帝崇拜与精神家园[J].怀化学院学报,2014(12).
[8]吉成名.炎帝祭祀与经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15(12).
[9]钟宗宪.台湾神农信仰初考[N].光明日报,2002—07—30.
Yandi Fete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JICheng-ming
(History Department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Yandi fete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Yandi fete encourages people constantly to recite ancient history,gives rise to numerous Yandimausoleums,Yandi temples and the hometowns of Yandi,promotes the study of Yandi culture,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As long as the Yandi fete continues to exist,this influence is inevitable.We should fully understand the point and strengthen the Yandi fete research to inspire Yandi fete to serve for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better.
Yandi fete;cultural construction;Yandi culture
K890
A
1671-9743(2017)03-0001-04
2016-09-10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炎帝祭祀与当代社会发展”(15JD55)。
吉成名,1963年生,男,湖南浏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民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