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星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
——以俄语安慰情景为例
刘 星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在日常交际中,许多无法“言传”的东西常常可在非言语行为和手段中“意会”,而且往往比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更有表现力。作为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非言语行为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文章以安慰交际情景为例,探讨俄语中用于表达安慰意图的非言语表达手段,进一步揭示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以期为俄语教学和实践提供可借鉴的语料。
言语交际;非言语行为;俄语;安慰
(一)非言语行为的概念
人类交际是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的和谐统一。语言学家戴维·阿伯克龙比(David Abercrombie)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所谓非言语行为,指的是“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刺激,这些刺激对于信息发出和接受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1](P448)通常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以人的面部表情、动作、眼神、手势姿势等作为载体。它与有声语言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和态度的重要工具。
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在谈吐中也含有大量的属于非言语行为的副语言符号,例如非语义声音、停顿、沉默、笑声和交谈中的话轮转接等。[2]正是有了这些非言语因素的积极配合,言语交际才能得以有序、顺利地进行。诚如我国著名社会语言学家陈原所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非语言这两种工具。”[3](P177)陈先生的这段话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条信息:其一,言语行为是交际的重要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其二,非言语行为是交际的重要辅助手段;第三,实际交际中两种行为常常相辅相成,互为补充。[4]而这也是对两种交际方式的一种较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二)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有些非言语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这些不同民族所特有的非言语行为必须尤为重视,否则很容易产生误解、尴尬和不快,导致交际失误。
从意义上看,非言语行为常常是多义的、复杂的,具有极强的语境敏感性,只有在特定语境中才能确定其意义。一个简单的握手动作在不同的交际情景中,可以表示欢迎、告别、相识、祝贺等多种意义。[5](P277)
非言语行为不仅国与国之间有差别,而且地区和地区、群体和群体、人与人之间都互不相同。在影响非言语行为实施的诸多因素中,社会性别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表示“难为情”时,中国女性用手捂脸或捂嘴,男性通常是用手搔后脑勺,脸上流露出不好意思的窘态;而俄罗斯男性经常用手揉揉下巴或者鼻子,女性则揉揉双颊或者脖子前部位。[6](P223)关于非言语行为的社会性别特点,受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言语的,[7]二者互为补充,相互依托,共同完成整个交际过程。很多情况下,离开非言语行为的积极配合,根本无法准确把握话语的真正含义。例如,在“Вон там(就在那儿)”,“Он вот такого роста(他有这么高)”,“Отец вчера вот такую рыбу поймал(昨天父亲钓了一条这么大的鱼)”三个句子中,倘若没有任何说明性动作的话,对方无法准确理解具体的“位置”“身高”以及“鱼的大小”,直接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样,在实施确信和承诺言语行为时,须伴随“взгляд в глаза адресата(直视受话人的眼睛)”这一动作行为。否则,只单纯说“Уверяю тебя(我相信你)”,“Клянусь тебе(我向你保证)”的话语,而眼神游离,没有正视对方,其真诚度很容易引起受话人的怀疑。
在面对面的口头直接交际中,非言语行为有时可以完全脱离自然语言,单独使用。例如,在回答问题时,说话人可以说“нет”,也可以不说话,只是简单地摇摇头。又如,当我们碰到熟人时,通常会直接用语言或者是用叫喊的方式跟对方打招呼。但如果熟人离我们有一定距离的话,即便在视线范围之内,也只能选择别的方式问候彼此,如眼神交流、笑一笑,或者向他挥挥手等。因为礼仪规则是不允许人们在大街上大声叫喊的。这一系列的动作行为便是问候言语行为的非言语表达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的言语行为都能用非言语行为替代的。例如,информировать(通知)、прогнозировать(预测)、ябедничать(诽谤)等言语行为在俄语身体语言中就没有对等的非言语表达方式。反过来讲,也并不是所有的非言语行为都能够直接用言语形式表达的。例如,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点头动作中,有一种称之为“无实际意义的点头”,即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кивок,这是一种调节性动作。说话人在做该动作时,表明他正在认真听对方讲话,而且同意对方的观点,以此向对方示意,希望他继续说下去。实际上,俄语本身有很多类似的语气词,不具备明确的语义,只具有所谓的调节功能,如угу(嗯)、ага(啊哈)、так(没什么)、именно(正是)、конечно(当然)等。即便如此,倘若在正式交际场合选择用这些词来代替академический кивок的话,也是不合适的。
(一)表安慰的非言语行为
在伴随性非言语行为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发音。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有声响的非言语符号往往与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基调是相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典型的发音现象与言语礼节单位(единица речевого этикета)也是相互对应的。换句话说,在使用某一言语礼节进行表达时,其发音特征也大都是约定俗成的。以请求语为例:由于该言语行为的发起者,即说话人是以自身收益为出发点,请求对方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而且通常情况下说话人的社会地位会略低于受话人。因此,在使用请求语时必须要借助于礼貌客气的语调,如умоляющий тон(恳求的口气)、просительный тон(请求的语气)、просящий тон(祈求的语气)等来削减请求语本身给受话人带来的面子上的损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
安慰言语行为的发音特征,大都是一种安静、温柔的声音,与平常声音相比,音量稍低。对于该种类型的声音,俄语中称之为“утешающий голос/тон(安慰嗓音/音调)”。在日常交际中,这种嗓音能在一定程度上抚慰对方内心的伤痛,帮助其平复心情。例如:
例1 —По-моему,у тебя температура. Не хватало только,чтобы ты заболела!
—Я не заболела,—успокоила меня Карпик слабым голосом.
—在我看来,你发烧了。你都生病了!这还不够吗?
—“我没有生病,”卡尔比克用微弱的嗓音安慰我说。
在安慰他人时,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尤其是手部动作同样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例如:положить руку на плечо(把手放到肩膀上),потрепать/похлопать по плечу(拍拍肩膀),обнять за плечи/за плечо(搂住肩膀),гладить по голове/по волосам(抚摸头/头发),поцеловать(亲一下),взять за руку(抓住手),пожать руку(握一握手),обнять(拥抱)。如:
例2 Я обняла ее.
—Ну с какой стати ты вдруг расстроилась?Успокойся,все хорошо.
我抱住她,说道:“你为什么会突然这么伤心?冷静一点,一切都会好的。”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实施非言语安慰行为时,之所以会频繁选择受话人的肩膀作为动作的承受部位,并不是偶然的。究其原因在于,“在俄罗斯的文化中,肩膀的功能之一就是承担重物”,[8]因此俄语中会有“гора с плеч свалилась(如释重负)”、“это не по плечу(不能胜任,办不到)”等这样一些表达方式。而在表示安慰时,受话人内心的消极情绪被形象地比喻成压在他肩膀上的重物,所以说话人会拍拍他的肩膀或者把手放到他的肩膀上,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帮助他清除霉运,改善心情。
与此同时,面部肌肉的动作,即面部表情在特定情景中也能够增强对对方的抚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笑容,俄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有:ласковая/ободряющая/успокаивающая улыбка(温柔的/鼓励的/安抚的笑容)。
此外,一些能够缩短双方交际距离的身体动作也具备一定的安慰功能。在日常交往中,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往往直接关系到双方之间的亲疏,关系越是亲密的人,越讲究亲密无间。而交际距离的缩小意味着彼此的关系变得更为亲密,说话人通过这一举动表明自己将对方看作是亲密的朋友,是“自己人”,愿意与其一起分担痛苦,自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受话人。俄语中对应的表达方式有:подойти к кому-л.(靠近某人),присесть рядом с кем-л.(坐在某人旁边),наклониться к кому-л.(朝某人俯身)。例如:
例3 Дима встал,подошел ко мне и ласково сказал:Не надо,Маша,не плачь.
季马站起来,走到我身边,温柔说道:“不要,玛莎,别哭。”
事实上,上文所提到的非言语行为除了能够在不同情境中分别伴随安慰话语或者脱离安慰话语单独使用外,还可以组合在一起构成整套的表示安慰意义的行为动作。如:当一个人极度伤心或者哽咽着大声哭时,安慰者可以递给他一杯水(предложить кому стакан воды);如果一个人表现得比较平静并且能够说话时,安慰者可以倾听,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目光等表现出关心和同情。一般情况下,这些行为动作并不比安慰话语所起的效果小。[8](P18)
总的来讲,说话人在安慰对方时,言行必须一致。否则,即便说了必要的安慰话语,如果行为举止不恰当的话,也会引起受话人的不满,导致交际失败。因为,非言语行为才是人内心情感或情绪的真实表露。例如:
例4 Я не находила себе места.
—Не волнуйся,—махнула рукой Лизавета. Этот жест показался мне неуместным,хотя Лизавета успокоила меня.
—我坐立不安。
—“别担心”,利扎韦塔挥了挥手。这个动作在我看来是不合适的,尽管她的话让我平静下来。
例4中,Лизавета表面上对“我”的处境表示同情,劝慰说“不要担心”,但“挥挥手”这一动作行为却反映了“她”内心更为真实的想法。要知道,该动作本身表示的是“无能为力、毫无办法”意义。说话人会这样做,表明“她”已经不再对“我”抱有任何希望,认为当前的局势已成定局,“我”根本无法改变。这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在当时来看是不合时宜的,自然会引起“我”的反感。
(二)非言语安慰行为的受话人反应
在日常交际中,面对他人的安慰,无论是言语安慰,还是非言语安慰,受话人通常会做出两种反应:一是继续与对方的交谈;二是终止谈话,拒绝接受安慰。在第一种情况下,受话人会抬起眼睛,抬起头,将身子转向对方,这是面对面交谈中的典型动作。与此同时,脸上还会露出苦笑或者一丝笑容作为回应,并努力将双方之间的交际距离缩减至最小,甚至会依偎在安慰者的身上。而在第二种情况下,受话人则会采取完全相反的行为方式:转过身,背对着对方,不愿直视他的眼睛,有时甚至会急忙闪开,不再与其继续交谈下去。
事实上,影响受话人如何对对方的安慰行为作出反应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安慰话语本身的含义、说话人在说出安慰话语时的语调以及伴随安慰话语的动作、表情等。同样,说话人所组织和实施的具体安慰行为是否达到受话人的心理期望值,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例如:
例5 Любовь Андреевна:Пожалейте меня,хороший,добрый человек.
Трофимов:Вы знаете, я сочувствую всей душой.
Любовь Андреевна:Но надо иначе,иначе это сказать…
—您是个大好人,善良的人,就可怜可怜我吧!
您知道的,我对您表示深切同情。
但是您也得换种说话方式吧……
单纯从上述对话的描述中,我们无从得知Трофимов的行为举止是什么样的,是不是只说了“Вы знаете,я сочувствую всей душой”,还是伴随有其他安慰性的动作行为。但至少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他”的反应与说话人的期待不相符合。Любовь Андреевна希望自己的遭遇能够得到对方更为深刻的同情,但Трофимов的话语或行为所表达的这种情感远远没有达到“她”内心所期待的程度,因而有些许失望,才会要求“他”换种说话方式。
当然,也存在这样一些情况,即非言语安慰行为,尤其是伴随这些非言语行为的话语本身就会让对方更为气愤或者直接萌生终止谈话的念头。尤其当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承受所发生的事情时,那么可以安慰他的也只能是那些能够从本质上改变该种局势的事件或行为,否则根本无济于事。例如:
例6 Когда мы с Ольгой Бокшанской стали говорить Ляле какие-то слова утешения,она,сверкнув своими прекрасными глазами,вдруг сказала мне《Вот когда умрёт ваш муж,тогда поймёте!》.
我们和奥莉佳·博克莎斯卡娅开始跟利亚利亚讲一些安慰的话。她用那双美丽的眼睛瞪了我们一眼,突然对我说道:“当您丈夫死了的时候,您就懂了!”
例6中,受话人Ляля正在承受丧夫之痛,朋友们试图安抚“她”的情绪,但她内心的悲痛自然是旁人所无法理解的。所以,“她”才会拒绝他们的安慰,说出“当您丈夫死了的时候,您就懂了”这样的话作为回应。
为实现安慰交际意图,除了借助于原有的语言表达手段外,还可以使用一系列的非言语行为,甚至有些动作行为可以脱离安慰话语单独使用,取得同样的言后效果。但是,非言语行为的选择和使用受到交际情景、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性别等诸多语言外因素的影响,而且倘若使用不当的话,造成的交际冲突往往更为严重,不仅正常的交际会中断,甚至直接影响交际双方之间原有的良好关系。这就要求外语学习者在加强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注重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培养和提高非言语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同语言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能够得体而又有效地得以实施。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4]段春云.试析交际情景中的言语与非言语行为关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5]Формановская Н.И. Коммуникативно-прагмати-ческие аспекты единиц обшения[M].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ИКАР,1998.
[6]周民权.俄汉社会性别语言的语用对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史小芳.非言语行为与跨文化交际[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4).
[8]田进宝.俄语安慰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李新红
Non-verbal Behavior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With the Example of Consolatory Situation in Russian
LIU Xing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15006,China)
In daily case of communication,the information difficulty to convey with words can be “implied” with non-verbal behaviors,which actually are more expressive than sounds and words. As an inevitable part of 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behaviors are very important auxiliaries. With the consolatory situation as an example,the non-verbal means expressing consolation are analyzed to show the difference as well as close relation of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s,which may provide linguistic data for Russian teaching and practice.
verbal communication;non-verbal behaviors;Russian;consolation
2016-10-09
2016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KYZZ16_0070。
刘 星(1988-),女,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俄语语用学研究。
1004—5856(2017)05—0129—04
H353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0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