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波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性研究
郭文波
(石河子大学食品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深入,大学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录取率也不断增加。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率的增加,加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的差异等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高校应积极创新思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尽快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
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性
在以汉族学生为主的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因特定语言、文化、生活、风俗等的差异,使其成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这些特定的多元化、多样性的差异,决定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入学后,会在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很多不适现象[1]。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会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学适应性问题,高校应积极创新思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使其尽快正确地适应大学生活。
以某高校2016级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为对象,进行入学适应性基础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8份,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入学不适应主要有生活、学习、心理、文化、人际适应性五个方面。
1.1生活适应性问题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前,在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熏陶下,已经养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进入大学后的生活环境是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同学和老师共同生活学习,这也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会出现理想的偏差。另一方面,大多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入学后首先会在经济方面承受较大压力,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尤其是生活水平上的相对拮据的同学,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1.2学习适应性问题
由于特殊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模式上较为传统、单一,特别是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更为明显。进入大学后,由传统的学习环境到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样化学习环境的过渡,将会对其学习适应性产生强烈冲击,在语言沟通、学习内容、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方面与以前相比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2]。如果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之初不能完成对学习方式的顺利过渡与适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将会对其学习成绩造成严重影响,加之高校教育的成绩及学分限制,少数民族大学生中途休学或退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1.3心理适应性问题
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收入低生活贫困,其在中学阶段学习较为刻苦努力。在进入大学前,他们可能在当地是较为优秀的学生,但进入大学后,以汉族文化为主的大学生在综合能力上较优于少数民族学生,这就会使其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挫败感。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平时遇到问题也很少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面对以汉族文化为主大学生活,汉语表达能力较弱等问题,使其不愿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甚至出现焦虑、紧张、恐惧、敏感、羞愧、自卑、孤僻等极端心理状态[3]。
1.4文化适应性问题
目前,高校录取的生源民族构成也呈多元化上升趋势,由于不同民族其民族文化也不尽相同,这也造就了高校成为一个多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面对不同文化差异与冲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性问题也变的较为显著。作为以汉族学生为主的高校中的独特群体,进入大学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离开了当地传统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其原有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意识在以汉族文化为主的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淡化。在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会出现偏差,特别是刚入校的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对于新文化的接触与融入会出现迷茫和边缘化现象。
1.5人际适应性问题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存在较强的民族意识,进入学校校后面对老师和同学,他们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但由于不同民族间的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这也就造成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局限于本民族同学间的相处,从而影响了他们与其他民族同学的人际交往。再加之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在入校前是他们生活圈中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与汉族学生相比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这种优越感,失落感及自卑心理便随之产生,这样自尊和自卑的矛盾心理就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对别人的言谈举止特别的敏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
经对调查问卷的分析与文献的查阅总结得出,在入学适应性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升学前所处地区的经济、思想、文化有着重要关系。
2.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因素
由于受到交通不畅、信息滞后的限制,约束了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教育基础,所以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出现了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学校布点分散,办学规模小的局面,这也就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4],大大限制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和培养。由于传统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影响较深,生活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致使他们保守落后,漠视外界,这也就影响了民族地区学生进入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2.2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受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其中,大部分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不太重视子女受教育,养成养方式也不理想,甚至民族地区整体环境对教育的重视不够[5],与汉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和竞争意识相比显得较为薄弱,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对较少。同时,在以汉族学生为主的高校生活环境中,汉族文化逐渐融合了各民族的主流文化,而少数民族文化则还是以本民族文化为主,这样少数民族文化与目前的强势主流文化就存在了很大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出现的一些不适应问题,虽然是不可避免的,而且短时期内也不能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整体水平落后的局面。但是,作为高校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以尽快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适应状态。
3.1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传统
在新生开学之际,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编制相应的宣传手册和少数民族知识介绍的读本,如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礼仪、节日、简单问候语等),加强学生对少数民族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使各民族学生在生活中相处方面相互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有很大促进作用。
3.2 积极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
在开展常规性新生入学教育的同时,应将大学生入学适应性教育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落实。有针对性的通过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等适应性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认识大学、认识自我,使其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去。建立同学间朋辈帮扶机制,形成“一对一”、“结对子”的帮扶小组,让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互助交流,共同进步。为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顺利融入大学生活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3.3 重视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教育工作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分析总结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及时解决。对于个案要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辅导,并形成长效性方案,帮助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树立自信,通过相应手段促进其正确调整自己、认识自己,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在交往中求得进步,学会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克服人际交往中的恐惧、偏见、嫉妒等消极心理。
3.4 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引导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要了解和掌握我国有关少数民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民族理论,加强对少数民族知识的理解。注重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并进行重点培养,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民族生优势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更容易把握少数民族同学的思想动态,能够及时的反映出同学的诉求,并将信息反馈给辅导员老师。是辅导员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学生工作上的得力帮手,在帮助其他少数民族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3.5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
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可以对重要的少数民族节日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能歌善舞这一特点,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展示民族风采,促进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这不仅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同时调动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主流文化体验与交流活动,在文化体验中强化少主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积极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并吸收多元的校园文化。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高校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新生的特点及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新生开展有积极效应的教育工作。积极创新思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完成对新环境的适应,尽快适应并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要深刻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适应性的内涵,采取相关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1]邓群,赵常兴等.民族院校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3).P81-82.
[2]陈淑慧.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09).P25.
[3]王悦.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性研究综述[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4(01).P122-123.
[4]刘庸.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九大制约因素[J].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P55-59.
[5]徐芳.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新生文化适应问题的原因及策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5).P69-70.
2017-04-20
郭文波(1990-)男,硕士,石河子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