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世界意义

2017-03-10 11:52韩广富李万荣
理论探讨 2017年6期
关键词: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韩广富,李万荣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世界意义

韩广富,李万荣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减贫问题,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思想,现实依据是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是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争取国际社会对扶贫开发的援助;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它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减贫方略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援助等途径对国际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特色道路;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扶贫开发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探讨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国际减贫事业的影响和贡献等问题,对于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推进国际减贫事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形成

在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发展中国家减贫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遵循共同富裕奋斗目标,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出发,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消除贫困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分别于1961年、1971年、1980年制定并实施了《联合国发展十年:国际合作方案》《第二个联合国发展十年国际发展策略》《联合国第三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等三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缓解和消除贫困。虽然由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国家未能完全履行其承诺的义务以及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原因等造成联合国这三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它反映了国际社会合作反贫困的愿望和努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政治军事对立的逐渐消除,被长期冷战所掩盖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贫困问题更加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1990年12月,联合国制定的《联合国第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确定为最优先的发展目标。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10月17日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号召世界各国采取行动消除贫困。1995年3月,联合国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的《宣言》就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两极分化问题做出了承诺。1995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第一个消除贫穷十年(1997—2006年)》,号召全世界行动起来,为消除贫困而努力。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在2015年之前实现(在1990年的基础上)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普及小学教育、促进男女平等并保障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产妇保健、抗击艾滋病和疟疾、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等8项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2007年12月,联合国通过的《第二个消除贫穷十年(2008—2017年)》要求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其双边或多边的援助方案和预算中要给予消除贫困更加优先的地位。2008年9月,联合国举行的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认为世界各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还不够快,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因受粮食、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不降反升,呼吁发达国家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2015年9月,联合国举行的发展峰会通过了以减贫为首要目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再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国际社会携手消除贫困的决心。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深刻思考和探索如何推进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为国际反贫困事业做出中国的独特贡献,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形成的理论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对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进行积极探索。他指出:“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437他强调:“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1]495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工业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这一思想,他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208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提出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与此同时,邓小平也特别强调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2]111新旧世纪之交,针对地区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江泽民和胡锦涛强调要正确认识共同富裕和妥善解决地区发展差距问题。江泽民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3]胡锦涛指出:“通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缩小贫困地区的发展差距,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高度关注农村扶贫开发问题,他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5]因此,他强调:“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6]在共同富裕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深刻思考和探索如何推进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让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形成的现实依据

贫困是当今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存的普遍现象,然而由于每个国家的国情是不同的,因而各国确定的贫困标准也是不同的。1985年,中国政府首次确定的农村贫困标准是人均年纯收入206元。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1978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高达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0.7%[7]。有鉴于此,邓小平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在西北、西南和其他一些地区,那里的生产和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国家应当从各方面给以帮助,特别要从物质上给以有力的支持。”[8]

197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指出:“我国西北、西南一些地区以及其他一些革命老根据地、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长期低产缺粮,群众生活贫困。这些地方生产发展快慢,不但是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国务院要设立一个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门委员会,统筹规划和组织力量,从财政、物资和技术上给这些地区以重点扶持,帮助它们发展生产,摆脱贫困。”[9]根据邓小平讲话和中央《决定》精神,198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以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解决温饱问题。1983年,中央财政又设立“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以帮助甘肃、河西地区、定西地区、陇南等10个高寒阴湿特困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解决温饱问题。1984年9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老、少、边、穷”地区解决温饱问题。1984年11月6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动用库存粮、棉、布帮助贫困地区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的通知》,决定在3年内从商业库存中拿出粮食100亿斤、棉花200万担、棉布5亿米拨给贫困地区,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1985年9月23日,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必须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扶持老革命根据地、边疆地区和其他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10]1986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各有关部委以及各省、地、县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国共产党根据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发展情况的新变化,不断提出扶贫开发的新任务、新举措,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完善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和政策体系,逐步走出一条内涵丰富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一)坚持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

依靠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就是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为实现减贫的根本举措。经济发展没有自然促进减贫的属性,但经济发展是促进减贫的基础,没有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地实现减贫是不可能的。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总量连年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加为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大规模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二)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开发

党委领导扶贫开发就是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政府主导扶贫开发就是各级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本行政区域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开发,这既是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宗旨所决定的,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等五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各级政府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制定扶贫开发中长期纲要,组织实施针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困群体的专项发展规划;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对贫困户、贫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予以政策扶持;建立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组织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督查问责制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扶贫开发,这为实现扶贫开发战略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根本方针

开发式扶贫就是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贫困是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消除贫困必须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与对贫困地区进行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序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对贫困地区农民实行转移就业培训,增强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对极少数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地区的特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生存和发展环境。坚持开发式扶贫,这是贫困地区振兴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四)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就是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与此相关,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也是中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贫困结构最复杂的地区。为了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国共产党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建设资金投入、财政转移支付、金融信贷支持的力度,优先安排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有力地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把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加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优先向贫困地区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优先使用贫困地区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将抓扶贫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有机结合,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合力推进扶贫开发”[11]。区域发展战略和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政策的实施,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配套

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配套就是在对农村、农业、农民实施共同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施特殊性扶持政策。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中国的反贫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了实现农村反贫困目标,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一般都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率先在贫困地区实行。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等在财政税收、项目投资、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方面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行特殊扶持政策。普惠政策防范了农村贫困的大规模发生,特惠政策则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直接受益。

(六)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

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就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贫实现脱贫致富,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保障基本生存需求。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一个显著特征,即在贫困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而致贫的。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继续采用开发式扶贫,不仅成本很高,而且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从2001年起,一些省市开始把农村特殊困难人口纳入社会保障。2007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推进扶贫开发政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的配套衔接。“以推进机关配套改革,完善社会监督为保障”[12]。通过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实现国家各项特惠政策覆盖所有贫困人口。

(七)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就是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扶贫开发做贡献,共同推进减贫事业发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既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厚的反贫困资源。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这包括党政机关、军队和武警部队、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定点扶贫,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协作,以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民营企业和广大公众多种途径和方式的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不仅有助于贫困地区振兴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而且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育和发扬良好的社会风尚。

(八)坚持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

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就是激发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参与扶贫开发的主动性、创造性。贫困地区要改变面貌需要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帮助,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当地干部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否则的话,再多的扶持也难以奏效,再优惠的政策也难以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建立健全贫困人口利益与需求表达机制,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见,保证贫困群众对扶贫开发的知情权、参与权、实施权和管理权;注重培育贫困群众的参与意识,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能力,完善贫困群众参与的内涵,建设贫困群众参与的组织,提高参与式扶贫的整体水平。尊重贫困群众主体地位,把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与政府扶持和社会帮助结合起来,把被帮扶对象的主观努力与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支持结合起来,形成扶贫开发的巨大合力。

(九)坚持争取国际社会对扶贫开发的援助

争取国际社会对扶贫开发的援助就是以开放的态度积极争取相关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外国政府以及国外民间组织对扶贫开发的援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等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区域)金融机构,发达国家双边发展援助机构以及国际民间组织等在长期反贫困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减贫经验,形成了先进的减贫理念和管理方法,这些对于中国的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引进资金、信息、技术、智力、理念、经验等国际资源,积极同国际社会合作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对扶贫开发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这不仅对项目区减缓贫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政策、制度、机制、模式的发展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国际影响及贡献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取得的显著成效,它所蕴含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减贫方略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共产党通过构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援助等途径对国际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已历时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义务教育及基本医疗和住房得到保障,尤其是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困群体的各项权利得到维护。按照中国政府现行扶贫标准来衡量,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的77 039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5 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7.5%降低到5.7%[13]。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还剩4335万人[14]。另据联合国发布的《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13]。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始终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获得较大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取得的显著成效,这本身就是对国际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蕴意

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而且蕴含着具有借鉴意义的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和减贫方略。首先,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蕴含着保障人权的价值导向。贫困影响着人权的享有,消除贫困是保障人权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从基本国情出发把实现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人权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开展了以农村扶贫开发为中心的减贫行动。通过在全国农村范围内开展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保障了贫困人口的生存权、发展权,为他们享受其他各项权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蕴含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扶贫开发理念是发展理念的反映,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强调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扶贫开发,即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理清减贫思路、完善减贫规划、找准减贫突破口;把扶贫开发同推进城镇化、同发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扶贫开发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保护脱贫的新路子;加强减贫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减贫理念与成功经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再次,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蕴含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减贫方略。反贫困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反贫困措施只有直接瞄准贫困人口,才能使贫困人口真正受益。中国共产党强调扶贫开发要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要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切实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三)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国际认可

2015年10月16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给“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来的致辞中说:“千年发展目标成功地帮助全世界十亿多人摆脱极端贫困,中国在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成就占据了全球减贫的3/4。”[15]10月23日,世界银行全球社会发展局局长访华时说:当前国际减贫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希望中国作为新的世界领导者,能在经济取得大发展后在社会政策领域出台有效的减贫政策,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减贫方案以资其他国家借鉴。[16]2016年1月2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访华时说,中国的减贫经验对于全球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今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将在案例研究、经验推广、政策咨询等领域推进双方更多务实合作。[17]2017年2月23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任驻华副代表访问国务院扶贫办时说,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令人振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期待与中国国务院扶贫办共同为减缓儿童贫困做出贡献。[18]2017年5月3日,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新任驻华大使访问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时对中国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就表示了高度赞赏,并认为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值得坦桑尼亚学习借鉴。[19]

(四)中国共产党同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

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建的减贫交流合作平台主要有:1.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它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驻华系统于2007年联合发起的,即在每年10月17日联合举办论坛探讨国际减贫与发展的形势和问题。2.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它是中国和东盟国家于2007年联合发起的,旨在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发展实践者提供一个分享社会发展和减贫政策与经验的交流平台。3.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它是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10年联合发起的,旨在促进中非在减贫与发展方面的交流与合作。2015年,“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被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总体框架。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于2000年,它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机制。4.中国—亚行知识共享平台。它是中国政府和亚洲开发银行于2009年联合发起的,旨在围绕亚太地区的减贫问题开展政策层面的经验交流。5.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它是中国政府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国际性发展援助机构,旨在交流减贫经验、组织减贫研究、开展减贫合作、推动减贫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这些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平台宣传中国特色扶贫道路,并提出国际减贫的中国方案,贡献国际减贫的中国智慧,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

(五)中国共产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发展援助

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消除本国贫困的同时,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减贫发展援助,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1.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峰会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的期限是到2015年年底。全球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2015年全世界仍然有8亿多人处于极端贫困。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是对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力求完成尚未达到的目标,特别是帮助最弱势群体消除贫穷。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2.开展减贫发展项目合作。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在未来5年内中国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的项目支持,即100个减贫项目、100个农业合作项目、100个促贸援助项目、100个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100所医院和诊所、100所学校和职业培训中心;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2万个来华培训和15万个奖学金名额,为发展中国家培养50万名职业技术人员,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20]3.举办减贫援外业务培训。减贫援外业务培训主要是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来主办或承办的。2005年12月,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举办了首期减贫援外培训班,来自非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的27个发展中国家的53名扶贫官员参加了培训。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举办了28期减贫援外培训,培训了91个国家的720名学员。[21]根据《中国扶贫开发年鉴》以及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网站公布的数据:2011年至2017年8月底,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举办了76期减贫援外培训,培训了2081人。通过举办减贫援外业务培训,不仅增加了学员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员的减贫政策设计能力。

[1]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37.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9.

[6] 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5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N].人民日报,2001-10-16(5).

[8]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2.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67-168.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64.

[11] 李颖.社会扶贫资源整合的类型及其适应性[J].探索,2015,(5):146-151.

[12] 曾盛聪.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及其实现[J].探索,2016,(6):87-92.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0-18(5).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17-03-01(10).

[15] 潘基文.携手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有尊严的生活[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6/c_128325869.htm.

[16] 董铭胜.黄承伟副主任会见世界银行全球社会发展局局长[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5/10/26/art_39_26343.html.

[17] 肖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局局长徐浩良拜访国务院扶贫办[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6/1/26/art_39_44201.html.

[18] 董铭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新任驻华副代表郑道拜访国务院扶贫办[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7/3/10/art_39_60504.html.

[19] 董铭胜.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新任驻华大使拜会中国国际扶贫中心[EB/OL].http://www.cpad.gov.cn/art/2017/5/8/art_39_62721.html.

[20] 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J].老区建设,2015,(19):8-11.

[21] 范小建.在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成立五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致辞[EB/OL].http://www.gov.cn/gzdt/2010-12/21/content_1770073.htm.

〔责任编辑:侯冬梅〕

2017-09-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17BDJ055)阶段性成果

韩广富(1965—),男,吉林辉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李万荣(1974—),女,湖北南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从事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D24

A

1000-8594(2017)06-0126-06

猜你喜欢
减贫贫困人口贫困地区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理解发展和减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扶贫,我们在行动
中国的减贫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