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我国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新阐释

2017-03-10 11:52许斗斗
理论探讨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马克思劳动

许斗斗,宁 杰

(华侨大学 a.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b.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科技时代我国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新阐释

许斗斗a,宁 杰b

(华侨大学 a.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b.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国外一些学者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工人阶级将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失。这些否定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论调带有明显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讲话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当前,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创新实践中。

科技时代;工人阶级;主体地位;创新实践

国际社会对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长期争论,根本上是与科技发展相关联的,似乎工人阶级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也将伴随科技的发展而消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存在三种错误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成长的观点,那种无视我国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观点,那种以为科技进步条件下工人阶级越来越无足轻重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有害的。”[1]这是对国外学界质疑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直接回应。这三种错误观点的核心就是关涉如何看待科技时代下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问题,以下将具体展开分析。

一、当前对工人阶级存在的各种质疑

工人阶级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随着科技对工业进程的参与和作用而日益壮大起来,这一事实一直未曾被否定。然而,从科技发展的视角下质疑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的存在,是近年来凸显的一种倾向,如:自20世纪6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开始,以阿尔文·托夫勒和约翰·奈斯比特为代表的未来学家都认为,计算机时代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它表明“机器人作为21世纪的典型工人而出现,使人类劳动力在生产领域里基本成为多余的”[2]146。换言之,工人阶级将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而逐渐消失。当然,面对工人阶级消失论不能把它仅仅理解为是陈述一个“事实判断”那样简单,其背后的理论目的是在这些学者的告白中:英国学者罗纳尔多·蒙克(Ronldo Munck)认为:“工人阶级是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核心。存在着一个以无产阶级概念为中心建构起来的虚构的马克思主义神话。”“随着传统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潜力在迅速衰落,在1968年后的一段时间内,一些左派转到别处去寻找革命的主体。传统工业工人阶级的‘资产阶级化’,导致一些人转向晚期资本主义的技术工人/工程师/电脑专家。”“可能无可争辩的是马克思主义神话中的无产阶级现在已经离开舞台,即使它曾经在舞台上存在过。”[3]99-100法国学者安德烈·高兹(Ander Gorz)在其《告别工人阶级》中也说道:“多样化的熟练工人——生产性劳动和因此而来的社会关系的革命性变革的可能主体——的消失,也导致了能够掌握社会主义计划并能够把其转化为现实的阶级的消失。”[3]99这些人认为,由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之“神话”的承担者是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在科技时代,他们转化成技术专家,转化成占有股份的管理专家,他们的“消失”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了科技时代的“乌托邦”。

这些学者的实质是试图通过否定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及其价值来消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直至达到否定当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

二、对“计算机神话学”的批判

以计算机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现代科技发展把人类带进“信息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工具和研究“范式”,因为各门具体科学只有纳入计算机的程序和系统中才能成为研究对象,才成为知识。计算机技术的成果已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被美国学者卡尔·博格斯称为“计算机神话学”[2]147的论调,如:计算机已经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机器’,它追求人类的思想水平、创造力甚至感情”;“新‘人工智能’技术能将世界变成一个能动的思考网络,这个网络有自身的心理过程”;“计算机指出了一种新的全球秩序——但只是当我们有足够的才智照它所展示的信息主义逻辑去做时才能实现”[2]146。这种“无所不知”甚至“无所不能”的计算机“作为21世纪的典型工人而出现,使人类劳动力在生产领域里基本上成为多余的”,于是,计算机技术消灭了工人阶级的论调似乎“顺理成章”地获得“事实”根据。“计算机神话学”所展示出的对计算机的宗教式崇拜决不只是对某种技术工具的神秘推崇,而且蕴含着一种反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意识形态表达。对这种神话的实质性批判,必然涉及以下两种关系的辨析:

(一)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关系辨析

在国外学界,工人阶级消失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是,他们将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进行了人为区分,“正是专业人员维护自己精英地位的能力最终使他们远离了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本应是他们的创造性观点和能动性的受益者”[4]。他们认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工人阶级正在消失,但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功能将会随之日益强大,从而直接导致了“技术专家治国论”的产生。显然,这种区分是不正确的。因为随着大工业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必然掌握着最先进的大生产技术,他们是特定时代先进技术的掌握者和应用者,因而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阶级的代表者。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的劳动在本质上就包含脑力劳动,他们曾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可见,现代劳动者显然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体,现代的劳动能力是体力、特别是智力之总和的外化表现。当今,作为一种先进工具乃至研究“范式”的计算机技术显然也是由广大的工人阶级来掌握和操作。与马克思恩格斯观点一致,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所谓劳动人民,是指一切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等)以及和体力劳动者相近的、不剥削人而又受别人剥削的脑力劳动者”[5],并于1956年1月明确宣布: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邓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面对四个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就科技知识分子的阶级归宿做出指示:“总的来说,他们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6]。在科技高速发展并日益深刻地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7]西方学者将知识分子从工人阶级队伍中剥离出去,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充分说明他们的分析方法和立场的局限性,以及分析视野中意识形态的狭隘偏见。

在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上,存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与西方一些学者阶层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是首先和基本的分析前提,阶层分析只是在阶级分析的大框架之中来再仔细区分的,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的,资本主义时代,“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8]401。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肯定知识分子作为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阶层来论述。而西方一些学者的阶层分析则完全抛弃阶级分析,仅仅用阶层分析来替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实存在的阶级差别和剥削,这种阶层分析方法会忽略和回避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剥削的社会事实,同时将随着科技不断壮大的知识分子剥离出工人阶级而作为一个摇摆不定的中间阶层,其结果只能造成以第一产业工人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人为”消失。西方一些学者似乎认为,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方法就是一种“客观的”“科学的”“非意识形态”分析方法,他们不理解在社会科学中,那些标榜“价值中立”的方法论背后其实蕴含着某种“价值预设”,是某种阶级立场的表达。

(二)人脑与电脑关系辨析

在“计算机神话学”看来,计算机技术在“追求人类的思想水平、创造力甚至感情”,在构建“能动的思考网络”和“心理过程”,在筹划“一种新的全球秩序”展示出一种“驾驭”社会进程中的“信息主义逻辑”,似乎电脑正在超越人脑,机器人正在“构建”超越人类的新存在。然而,计算机技术真的有那么“神”吗?它真的能够替代人(工人)的生产劳动吗?这一问题的根本依然是人脑与电脑之关系的问题。当前,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日益强大,支撑乃至引领着许多具体科学的飞速发展,但其实质是信息处理,只涉及事实本身,其非凡速度弥补了其“笨拙”的“按部就班”的逻辑程序。就计算机本身而言,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缺乏思想性和批判性。计算机的处理对象是数据,越是庞大的数据,它就越显示出其超人的优势。但是,在这个似乎“客观”的世界里,没有人类独有的思想,没有批判性思维,因而缺乏人类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在计算机世界里,人类会迷失自身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可能更多地将公众话语神秘化和非政治化,而不是使其具有活力,由于是数据的数量而非思想的质量似乎在高技术语境下更为重要,所以,围绕思想和价值观(尤其是批判的)的话语往往被推倒一边,迷失在数据的迷宫里。”[2]148与之相反,人脑具有超越数据去追求“尽善尽美”的价值趋向,具有反思数据关联之前提性批判的思维特性,使数据生发意义、趋向价值目标。二是缺乏创新性。计算机技术受制于所谓的“客观性”,它只处理数据信息,关涉事实本身,而无法超越数据或跨越事实,因此它不能提出问题,生成方法,根本上缺乏创新功能。“现实是,‘信息社会’已经充满了各种可以想象的数据——解决令人沮丧的社会问题(从物质滥用到生态危机,从犯罪到贫穷)的方法却无处可寻。”[2]148应该说,在没有创新思维、创新方法之下,所谓数据的清晰、客观、可靠纯属幻想,大量的数字不仅不能澄清面临问题的要害、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反而掩盖问题的实质,模糊人们的视野。人脑则能够超越数据和事实,去寻找它们背后的关联性,能够跳跃性地提出问题,并指出超逻辑的解决方法与路径。

通过以上两点辨析说明,知识分子本质上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科技发展中,工人阶级的重要性是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的;在现代科技社会中,技术进步不可能取代人的地位和价值,工人阶级所具有的思想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决定了他们能够克服信息主义的逻辑规定,始终是现代社会发展方向的掌舵者和直接推动者,一句话,工人阶级是现代社会的真正主体。

三、对信息社会“生产方式”的批判

当今天的计算机技术革命把人类带进了“信息社会”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人类的劳动方式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人们以信息处理为主要的劳动方式,信息的生产、创造、转化和传输成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生产活动。于是,有的西方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为批判前提的理论建构,如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就认为:“如果发达资本主义在旧的劳动社会的构型之上正在变成一个信息社会,那么劳动前提就不再成为批判理论的第一原理”[9]44。因为,以主体作用于客体、主体加工物质以生产产品、人劳作于物的劳动方式在20世纪后期已经在大幅度地减少,第三产业的兴起说明:“劳动已经采取了一些人作用于另一些人的形式——或更为深刻的,人作用于信息以及信息作用于人”[9]44,信息方式成为人类主要的劳动形式,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转化为信息方式。一旦将马克思以劳动为前提的生产方式“转化”成信息方式得以实现,深受福柯话语/实践影响的波斯特就开始改变讨论问题的论域,在他看来,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真正的工人阶级已经减少,其革命性已经不再讨论;另一方面,重要的是,他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说成是一种“总体性的”“话语的权力”建构,如当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8]171。波斯特认为,这是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代表了社会的“总体性”利益,是一个“普遍性”权力的话语建构,换言之,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是马克思的一种话语建构,“马克思允许自己赋予无产阶级革命没有什么保证的东西,是因为他特有的理性能力的假设。他的话语占有赋予无产阶级普遍性的权力,因为他认为哲学—理论家做出这样的判断是他正当职能。实际上,这一判断是理论家惯用的手段”[9]48。“历史唯物主义假定了一个准备改变世界的积极主体并赋予实践对话语的优先权。”[9]56

显然,波斯特借助科技新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提出了挑战。如何看待波斯特的上述论点?为此,我们从两个方面予以回应:

首先,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生产方式的发展和改变并不能否定劳动者的存在与贡献。马克思指出: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生产劳动,“他们是什么样子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8]147。这说明,人类“怎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是与时代发展,特别是与时代的科技发展相关联的,不同的“怎样生产”既能够生产出同样的“生产什么”产品,也能够赋予“生产什么”产品以更多的时代(科技)特征,但无论“怎样生产”发生多大的变化,它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佐证和表现。其实,“信息方式”只是“生产方式”的一种新表现,是科技时代“生产方式”的一种新特征,根本上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科技新展示,是工人阶级“怎样生产”的新佐证。我们相信,“信息方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也不是人类“怎样生产”的最终生产方式。波斯特试图以“怎样生产”的新发展来否定生产者的存在,特别是否定作为工业社会和科技社会之主要先进代表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次,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不是一个纯粹的话语/实践的建构活动。语言、话语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之一,本质上是对人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思想、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8]151这说明,话语建构的前提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发生与存在,在此基础上,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建构应具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正如统治阶级的思想始终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样,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既是无产阶级利益和诉求的表达,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现实反映。如果抛开社会生活的现实必然性,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私有制矛盾及其带来的社会消亡的内在规律性和必然性是绝不能用话语的建构来实现的。波斯特仅仅从福柯的话语/实践出发来批判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论述,他显然没有看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论述首先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现实的个人”成为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他们在工业社会中的先进性使得自己历史地承担起变革社会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看作人类利益的“普遍性”代表,是人类解放的“总体性”承担者,这是在考察社会各阶级以及各阶层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同时,波斯特显然也没有考察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产生的生产和交往的现实基础,在批判马克思的“理性学说”之“概念化总体性”[9]45“缺陷”时,使自己的话语/实践显得更加空洞、贫乏和“理性”。正如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那样,“他们只是用词句来反对这些词句;既然他们仅仅反对这个世界的词句,那么他们就绝对不是反对现实的现存世界。”[8]145波斯特以话语/实践的方法批判马克思,只能说明他对马克思无产阶级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而且表明他在话语/实践的建构性上成为脱离实际的虚构,并蜕变为对当今社会现实的逃避。

此外,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还有一些西方学者从资本和生产空间的角度质疑和批判马克思的工人阶级理论。如蒙克认为:“与全球化同步,资本已经跨进了一个由信息和知识所主导的新技术时代。这导致了劳工与资本二者关系的一种有利于资本的历史新定义。随着资本获得了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加速了传统工人阶级的逐渐消失。”[3]105可见,资本以其内在的逻辑穿越了包括科技时代信息社会的一切社会,规范和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一切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同时在“消灭”着工人阶级。同样,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它可能创造出一种“离心工作场所”(decentred workplace),“这种构想是通过新的信息技术超越国界分散工作的能力而创建的”,“工作领域的分离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一种事实。这并不能被任何开倒车和(再)中心化的一种神秘的无产阶级的企图所抵消”[3]106-107。他们试图说明,由于信息技术带来的工作场所的分散化,工人阶级试图组建工会和工人团体就难以实现,阶级意识难以形成,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就更不可能产生和发展。新技术所带来的这些社会变革是无产阶级的意志所不能改变的。于是,工人阶级在新技术时代将逐渐消失。

然而以蒙克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存在着两个难以回避的缺陷:首先,如果说资本对信息等新技术的渗透和控制必然带来工人阶级的消亡,其理论前提依然是将知识分子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把工人阶级专指蓝领工人,正如上述所言,这是不对的。其实,科技时代新型工人阶级是与知识分子合二为一,以知识分子的角色出现的。在资本的驱使下,资产阶级利用资本和技术,早已将知识分子归入他们雇佣和剥削的对象,资产阶级“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8]403。因此,当前在资本依然起重要作用的信息社会,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关系依然不变,只是其中的无产阶级会以一种知识和技术的拥有者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固然将工人阶级的生产空间碎片化,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分散化,影响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削弱了他们的集体意识和阶级意识,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信息技术的功能,因为当代的网络技术、手机微信功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广大工人阶级联系和团结起来,构建新的阶级意识。可见,信息技术对生产空间的碎片化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对工人阶级的新特征及其新角色的认定才是要害。

四、我国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

必须指出,由于科技进步在不断地解放着生产力,实现着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世界范围内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数减少,第三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出现了社会生产中技术替代工人劳动的客观事实。在我国,这种趋势同样明显,如到2014年年末,我国的就业人员比例分配是,第一产业占29.5%,第二产业占29.9%、第三产业占40.6%。[10]但不能由此得出工人阶级无足轻重的错误观点,反而应该拓宽我们的思维,认识到在科技时代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即工人阶级队伍具有智力劳动化倾向,以往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传统型工人比例在不断下降,知识型、智力型劳动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劳动的主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指明了方向。

首先,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人类的劳动本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这些说明,人类今天的文明和进步,是建立在广大劳动者辛勤的劳动基础上。没有人类的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11]57-58可见,劳动既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基础、劳动创造着人本身,劳动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辉煌的根本纽带,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今天的文明和辉煌。因此,劳动的主体——劳动者阶级,特别是科技工业时代的工人阶级必然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换言之,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其次,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这是从根本意义上说的,而具体的现实的生产劳动是劳动者与一定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换言之,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才能展开真正的生产活动,才是现实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是分离的,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从事生产劳动,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于是,工人就会像逃避瘟疫似的逃避这种异化劳动。工人阶级无任何主体地位可言。马克思认为,工人阶级要使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真正的主体,必须消灭私有财产以获得彻底的解放。而所谓彻底的解放,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1]85为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种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11]85-86因此,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建立在对私有制的扬弃,对各种社会关系自由自觉的把握基础上,换言之,是建立在人从各种社会关系的异己状态中克服并解放出来的自由之上。

再次,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由其阶级先进性决定的。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工人阶级与其他被剥削阶级不同之处在于,当其他阶级都在工业化的大生产中逐渐没落和消失时,工人阶级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工业化的大生产而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尽管资产阶级为了资本和利润而不断采用新技术的竞争,尽管工人阶级极不情愿地在大机器生产中变成一种生产工具,成为异化劳动的代表者和受害者,但事实上他们却掌握着最先进的工业化大生产的机器和技术,成为工业时代的劳动大军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推动者,这表明,工人阶级从其产生之日起,在本质上他们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先进的阶级,就是人类发展到该阶段中最先进的代表者。只是在不同的国家,由于科技发展程度不同,这种对科技发展掌握的先进性表现有所不同而已,但这不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本质。在我国进入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作为工人阶级的先进代表,“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7]。因此,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着他们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是其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国家的制度是国家性质的表现。恩格斯在分析当时英国工人阶级身处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地位时曾明确指出:“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应该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去寻找。”[8]6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值得尊重和鼓舞的。”[1]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该阶级以其先进性团结其他各阶级共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他们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因此,“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时代怎样变化,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能忘记、不能淡化,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1]。在具体的社会现实中,党和政府已经为更好地维护、实现和发展广大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工人阶级,与广大工人阶级共享改革成果已经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如不断实施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工人阶级特别是一线工人阶级的劳动报酬,努力完善并改善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工人阶级的安全和卫生保障,努力使工人阶级实现体面的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

五、我国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实践展示

今天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在其内在本质、特性和国家的性质上,还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创新实践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1]。拥有知识、技术和创新的当代工人阶级在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将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这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显然是首要的,它是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工人阶级应该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在创新实践中展示其真正的存在价值。

(一)我国工人阶级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主体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实现这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这五大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为,一是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国防协调、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等关系,在此,“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坚持各项协调的前提,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经验,只能走中国特色的创新协调之路。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社会。为此,我们必须反思以往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老路,转变人们的生存观念,走出一条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决策创新的发展之路。三是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今天,争取提高我们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平、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新开放发展的新模式,构建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四是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此,我们必须创新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创新地构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真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其中,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工人阶级既是新发展观的主体实践者,也是新发展观的主体共享者。

(二)我国工人阶级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这说明,在我国创新发展的全局中包括理论、制度、科技和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创新,其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可见,科技创新是其他创新的核心,在国家全面创新体系中起到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龙头,它积极地带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整体发展,从而带动着我国全面创新的深入展开。因为,一是在科技时代,科技创新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工人阶级能够在科技创新中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从而推动理论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而理论创新也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方向和指南,确保科技创新能够围绕人类发展的总目标前行;二是科技创新也将促使与之不相符的各种制度与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以建构起符合与促进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的新制度和新政策;而制度创新的目的在于为科技创新与发展保驾护航,排除一切阻碍科技创新的旧体制藩篱,使得科技创新能够在有序规范中顺利进行;三是科技是文化的核心,科技创新也将带动文化创新,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支持,也是文化创新的集中表现;而文化创新的目的之一在于构建一个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大环境,建设一个促进科技创新的智力总资源,从而推动科技创新。在这四个创新实践中,我国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工人阶级始终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全面主导着建设中国梦的伟大创新实践。

总之,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不能忘记、不能淡忘,我国工人阶级地位和作用都不可动摇。今天,在贯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在实现五大发展理念中,在四个创新实践活动中,我国工人阶级已经充分证明了其自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成长进步,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增强,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在不断展现。那些无视和否定我国工人阶级的三种错误观点是没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的。

[1]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30.

[2] [美]卡尔·博格斯.知识分子与现代性的危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英]罗纳尔多·蒙克.马克思在21世纪[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34.

[5]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7.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9.

[7]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美]马克·波斯特·福柯、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生产方式与信息方式[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0] 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5-05-29.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侯冬梅〕

ANewInterpretationoftheSubjectStatusofChineseWorkingClassintheContextofScienceandTechnologyDevelopment

XU Dou-doua, NING Jieb

(a.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Fujian,361021,China)

Some foreign scholars have serious prejudice about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working-class, think that the working-class will disappear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argument that denie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the working-class has the obvious ideological tendency of anti-Marxism. General Secretary Xi’s important speech about our working-class is that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working-clas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hinese Dream”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innovation practice.

The sci-tech era; Working-class; Subject; The innovation practices

2017-07-30

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唯物史观与重建社会生活研究”(2016JDZ054)阶段性成果

许斗斗(1964—),男,福建莆田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社会理论研究;宁杰(1968—),男,山东泰安人,从事社会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

D611

A

1000-8594(2017)06-0049-07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