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

2017-03-10 11:52韦日平梁庆周
理论探讨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

韦日平, 梁庆周

(1.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41;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南宁 53002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

韦日平1,2, 梁庆周1

(1.华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41;2.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党校,南宁 5300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全部理论成果的共同主题。这个共同主题表现为:理论创新成果的“同质”性;理论成果形成时代背景的“共时”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历史脉络的“共核”性;理论成果目标、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的“共向”性;理论成果定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这个共同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做的报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此前,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我们认为,这里所说的“全部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从理论创新成果的“同质”性、理论成果形成背景的“共时”性、理论成果形成脉络的“共核”性、理论成果取向的“共向”性、历史地位评价的“一致”性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全部理论的主题。

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同质”性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我们党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形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贯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我们又把它们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共同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回答实践要求,回应人民期待,以巨大的勇气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九大将这些理论成果命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的理论成果命名,突出这个主题词的主题地位,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性质。

首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现出鲜明的理论主题。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二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的原则对部分具有本质和属性上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整体的原则,规定性集中表现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形成新时代理论创新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内在规定了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性质。

其次,围绕共同主题,深刻回应了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持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理论,新时代催生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适应新时代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活动的思想指南。

再次,围绕共同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活动的首要问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遇到的首要问题。这个首要问题,具体表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对于这个首要问题和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予以深刻回答。

最后,围绕共同主题,系统回答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基本问题的回答,不只是对一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更是对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系统回答。

二、理论成果形成背景的“共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的论断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这一判断,有着深刻的现实依据。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这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其次,在这个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装备生产日益提高和完善,先进生产力初步形成体系,正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现实生产力整体上已经不再落后,取而代之的突出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再次,单纯的物质文化生产已经总体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取而代之的突出问题是对物质、民主、法治、文明、健康、环境、幸福等美好生活向往的日益增强。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新时代,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所处阶段的这些不变因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时空基础,使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成果表现出形成背景的“共时”性。

1.“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越来越迅猛的历史趋势。东欧剧变以及苏联解体促使各国关系重新调整,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中国为代表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逐步兴起,“和平与发展”因素持续增长。尽管局部冲突不断,有时甚至会发生战争和对抗,但总体来说没有发生世界性的战争,“和平与发展”依旧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基于对时代主题的正确把握,我们党充分利用和平红利,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巧妙化解危机和挑战,果断处置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事件,较好维护了和平的国内外局面,持续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打上了和平发展的标签,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2.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做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领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国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至少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坚持初级阶段的判断。1992年,年届九旬的邓小平再次指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4]二十多年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反复强调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3]综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展实践和理论创新,无不基于对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无不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无不立足于当代中国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共同实践基础,使全部理论表现出初级阶段的鲜明阶段性特征。

3.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关于中国国际地位的判断,基本逻辑源于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毛泽东提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判断。党的十六大做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判断后,这个判断论述一直沿用至今。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完成一些发达国家两百年的发展历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虽然我国在生产能力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上升,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变,仍然面临一系列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对的挑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并未改变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的立足点,在理论创新成果上留下相应的烙印。

三、理论成果形成脉络的“共核”性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着“开创——成功推向21世纪——新时期新阶段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创新。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理论创新所紧密围绕的共同核心和主线。

1.邓小平理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在新的起点上,用什么样的口号和旗帜去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难题。邓小平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的探索、思考和回答。从1979年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1981年提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又到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日益明显。从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党的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将其写入党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核的邓小平理论最终形成。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开展口号探索、理论探索和指导思想探索,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在理论成果上形成邓小平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纪承接

在香港回归之前、20世纪临近尾声的时候,1997年邓小平的去世引起不少人的疑虑。国际上“西化”“分化”势力蠢蠢欲动,国内腐败、邪教等不安定因素增加。在这重大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党的十五大,明确宣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5],强调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此后,我们党在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党的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并围绕党建问题进行创造性回答,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纪交接的关头,我们党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进新世纪,实现了伟大的世纪承接。

3.科学发展观围绕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非典”疫情的发生,引起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切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应该怎么发展?在对发展这个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从出发点看,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非典”疫情的重要启示,是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也是新世纪头十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需求。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6]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在21世纪头十年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一个新时代,推动我们党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事业越发展、越前进,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遇到的各种困难、问题和挑战,面对国内外不同的舆论风向和舆论压力,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就要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长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内核。

四、理论成果取向的“共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表现突出的“共向”性。

1.理论成果目标的“共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圆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百年梦想,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设计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按照蓝图持续接力奋斗,国民生产总值连续翻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前两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实现这个伟大飞跃的过程中,我们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党的十八大以前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逐步实现中国梦,是这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目标指向。

党的十九大宣告,我们党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这一光荣梦想,开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是新时代的目标主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目标指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其他理论,共同围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主线,集中指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总目标。这个共同梦想,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形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主题的理论成果奠定了目标和梦想基础。

2.理论成果价值取向的“共向”

邓小平理论坚持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倡导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按照人民意愿办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这一理念。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执政理念,明确表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等观点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党的十九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等重要思想,充分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人民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在人民立场、观点、思想和方法方面,保持了共同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共向”性,规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夯实了围绕共同主题开展理论创新的价值基础。

3.理论成果发展趋势的“共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围绕的首要问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之前,围绕这一首要问题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贯穿的主要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同样是对这些基本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丰富、完善和发展。

首先,从回答解决的首要问题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的首要问题尽管属于“新时代”的时代课题,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代课题依然归属于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在回答视角、着力点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内容上都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方向布局、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国际环境、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理论包容方面表现出相同的走向。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内容,在共同主题作用下,这些领域得以契合起来,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呈现出向着“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首要问题集中的趋势。

五、理论成果定位的内在“一致”性

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果的定位,是考察新时期理论成果关系的内在依据。表述理论定位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环境。

1. “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理论的定位,基本上使用了这一种表述方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2006年8月15日,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7]。2016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强调指出,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样,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7]。从党的指导思想的角度,指出理论之间的“一样”性,间接表达出与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定位的一致性。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定位的表述方式,在党的十九大上发生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外在地看,党的十九大的这个定位方式,与之前的定位方式不甚一致。对理论定位方式的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丧失了共同主题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再考察另一种定位表述方式。

2.“继承与发展”

这首先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定位的表述用语。通过历史考察我们发现,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上的报告和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上的讲话,以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一直沿用“继承和发展”的表述词。可见,“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定位。

同样适用“继承与发展”理论定位表述的,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8]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同样使用“继承与发展”这一表述方式。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适用于“继承与发展”这一定位表述的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继承和发展”与“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两种表述方式看似意思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差别。从内容上看,前者继承的是整个理论,包括理论框架、理论内核等;后者相承的重点不一定是对理论内容的继承,而是强调理论内核的一致性,是内在的主题。从关系上讲,前者所述的理论时间上产生于原有理论之后,二者存在“代际”关系;后者所述并不刻意强调产生的先后顺序,这些理论体系之间可能存在交叉面。从作用上讲,前者突出新理论的产生以已有理论为土壤;后者强调新理论的产生以已有理论为基础。由此看来,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主要是基于理论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一体性两个方面,“继承与发展”重在突出独立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重在突出内部理论的一体性。

3. 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成果定位的内在一致性

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评价的新变化,是不是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发生了变化呢?回答是否定的。实际上,理论定位的表述形式不同,但内在具有一致性。准确理解两种定位表述方式的内在一致性,把握共同主题的连贯性,需把握以下三点。

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笔者认为,是从代际转换的角度做出的理论定位。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个定位,是将产生在先的理论成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本身作为一个理论整体看待,强调此时对彼时、今人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并不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中一以贯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

其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的这个定位,不影响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其他理论的关系。就理论内容来言,这个思想对任何一个或几个基本问题进行创造性回答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依然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进展开。

最后,要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除了使用“继承与发展”的定位表述以外,还将其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定位要统一起来看,既是继承和发展,又是组成部分。深刻领会这一新型的理论关系,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定位,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改革开放以来贯穿我们党的全部理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7-07-28(01).

[2] 李君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脉络[J].人民论坛,2016,(9):34-39.

[3]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0-371.

[5] 江泽民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

[6] 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9-30(02).

[7] 胡锦涛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2.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责任编辑:刘建明〕

OntheCommonTheme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

WEI Ri-ping1,2, LIANG Qing-zhou1

(1. College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China;2. Party School of CPC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Committee,Nanning 530021,Chin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mmon theme of all the theories of our par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common theme is as follows: the “homogeneity”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 the “synchronicity” of the theoretical practi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heory; the “common nucleus”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 “coherence” of the goal of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heories; the inherent consistency of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Because of this common theme,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mon them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2017-10-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30年”(08BKS012)、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转型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KY2015YB088)阶段性成果

韦日平(1963—),男,广西上林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梁庆周(1981—),男,河南林州人,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D61

A

1000-8594(2017)06-0032-06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