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其新唯物主义意蕴

2017-03-10 11:05商紫君谢鸿昆
理论建设 2017年4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中心思想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其新唯物主义意蕴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是满足人民根本利益的发展,是机会平等的发展,是共享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指明了路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期我国新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人本主义价值立场,蕴含了新唯物主义的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追求,还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导向,具有丰富的新唯物主义意蕴。

以人民为中心 新唯物主义 意蕴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针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所面临的这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意蕴。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有助于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中国化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指出:“社会总是充满着矛盾”[1]164,“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2]302。通过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发展观点。他认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然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但还很不完善,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把中国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发展观更多的是强调发展生产,通过生产的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的需要,以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邓小平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而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他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3]26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先导”清楚地说明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实现快速发展的需要。邓小平“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也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读为发展生产力。

不可否认,邓小平“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推动了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经济发展中也出现了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江泽民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这是一种“以体制改革为基石”的发展观,其重点在于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的这种 “以体制改革为基石”的发展观,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旨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科学发展观”虽然强调了人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仍然是为解决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不和谐问题而提出的,其实质性要点仍没有离开经济发展这一关键词。

2015年,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128。“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观点。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又是贯穿习近平新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提出,实现了中国社会发展逻辑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即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努力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主要内容看,这一发展思想明确了其根本立场、具体内涵、实现条件和路径。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

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6]5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应更加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地落实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而人民不仅是发展的主体,还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力量。习近平说:“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7]因此,发展不仅要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习近平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在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鼓励每个人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并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原则,“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8]。

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发展。习近平指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9]的确,当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都无法得到保障时,我们工作的成效何在?人们的发展从何谈起?民以食为天,然而,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仍不容乐观。习近平强调,要将食品安全工作视为民生工程,确保人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提出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而是否实现小康“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5]219,为此要“超常规扶贫、有策略脱贫”,从而彻底消除贫困。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机会平等的发展。“幸福不幸福,机会要公平”、“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已然成为一些弱势人群的心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机会不平等会对人民造成极大的伤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机会平等不仅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基础,还是“更公平”享受发展成果的前提、实现社会和谐的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公平”被写入报告中,这意味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进一步深化与扩展,使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6]40。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共享的发展。“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129这其中包含着主体全覆盖和内容全覆盖两方面内容。主体全覆盖,即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5]129。内容全覆盖,即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面成果。发展是共享的发展,它不是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全体人民的发展,它不只是共享某方面的发展成果,而是共享全方面的发展成果。可见,共享的发展彰显了新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现条件和路径

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关键在党。马克思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0]41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11]790。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因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根本保证。

其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四个全面”为支撑。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将“四个全面”并提,在“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为今后一定时期内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诚如习近平所言,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改革是“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5]78的改革,法治是“为子孙万千代计、为长远发展谋”[5]88,从严治党是为保障“充分体现人民意志”[5]97。“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原则,贯穿着鲜明的人民诉求和民生导向,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整体框架和总体思路。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依托。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通过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正是对如何通过社会转型以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最好回答。五大发展理念所构想的我国社会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从低水平的开放向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从非均衡发展向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转变的蓝图,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和实现形式。

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唯物主义意蕴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创立并阐发了自己的新哲学,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称之为“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以人及其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为对象,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将人作为实践的目的和归宿,并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阐发了一种以人的主体存在和发展为中心、以人本身为目的和根本的思想,“构建起以人文精神为底蕴、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和导向的科学的人本唯物主义”[12]。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期下我国新发展观念的核心,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新唯物主义意蕴: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

同旧唯物主义相比,新唯物主义更关注人类世界,它主张的是一种人本主义价值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13]525马克思认为,只有“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13]193才是真正的自然界。他还强调要“从主体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从“感性的人的活动”理解实践。新唯物主义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从人出发去理解自然界、“对象、现实、感性”和实践。这意味着,新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是以人的主体存在和发展为中心的。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坚持了这一价值立场。习近平指出,发展首要解决的就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5]128。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其生存和发展才是发展的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强调人民的地位至上,彰显了新唯物主义的价值立场。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蕴含了新唯物主义的目标追求。

马克思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14]155这一目的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 “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0]154因此,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提供满足人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的发展,是创造人人参与自身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平等机会的发展,是实现人人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发展。“满足人民根本利益”、“机会平等”、“共享”,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不仅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内涵,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内在要求,蕴含着新唯物主义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目标追求。

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导向。

旧唯物主义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新唯物主义认为“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3]501,“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3]527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观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途径,其实践导向为我们改造世界提供了手段和方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仅是坚持人民的根本立场、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实现机会平等、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践行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协调好各方面关系,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重点与核心;不断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保障;践行“三严三实”,开展“四个不为”专项治理,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根基。这一系列措施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落实,也赋予了新唯物主义实践导向以崭新的时代特色。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4-12-25.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

[7]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

[8]王伟光.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J].求是,2013(3).

[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12]商紫君,谢鸿昆.绿色发展理念及其新唯物主义意蕴[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商紫君,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谢鸿昆,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

〔责任编辑:梅林〕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中心思想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