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管理人才从业现状及其培养路径探索

2017-03-10 09:36柯政彦
河北职业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设施人才职业

柯政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设施管理人才从业现状及其培养路径探索

柯政彦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在房地产持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公用设施与工业设施等各种智能型建筑设施逐渐占领了设施管理的主要市场,大型企业及智能化建筑设施设备的运营维护需要大量专业高素质设施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缺乏专业设施管理培养培训体系,大量从业人员缺乏专业设施管理知识,因此,使得设施管理人才供不应求。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可以先行探索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出台职业资格标准与考试要求,行业协会进行专业资格认证,高等院校开设设施管理专业是解决设施管理行业人才需求的措施。

高职院校设施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认证

设施管理专业在国内已经提出十多年了,但从专业角度讲,设施管理在中国只有五六年左右的时间,国内很多人对设施管理还存在很多误解。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中国分会总经理Tommy W Chan认为国内现有设施管理部门多为全球500强企业,并且在这一领域对设施管理和相关人才的需求正日益增加。但总体来看,国内目前没有设施管理专业,也没有相应学位或统一认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2010年粤港政府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明确鼓励双方在高技能人才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标准方面实施“一试三证”,粤港合作建立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一试三证”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引入并分析设施管理员资格,将对设施管理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我国设施管理行业发展情况

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各类大型场馆迅速增加,拥有210个机场(2015),2842所高等院校(2014),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19家,体育场地169.46万个,科技园区、综合性体育场馆等智能化建筑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企业逐步认识到设施管理对实现总体业务目标以及对克服企业资产组合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的重要作用。因其能在许多关键领域带来确切的投资回报,联想、腾讯和海尔等大型中国跨国企业率先引进设施管理作为其战略职能。房地产持有者和客户对于高效能源管理的要求逐渐升温,合理的办公场所设计、应急预案、周期成本等问题都是设施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因素,都非常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技术型人才。

当前,在中国设施管理行业几乎不为人知,往往与物业管理混为一谈。相应职位一般由具备电气、建筑工程、安防等专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如项目管理师、工程管理师、建筑工程师等。中国企业历来采取一种类似于“分项服务外包”的做法,如保洁、餐饮或设备维护等单项服务都委托给外部供应商,如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作为运营管理方参与了2014年年初投入运营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管理。相比于北美和欧洲,设施管理在中国有着自己的独特存在形式。周培兴、刘扬、陈光认为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集团内部大管家(为内部机构提供服务);专营性小外包商(承包若干单项服务);公共物业公司(进入租户内部承包门内单项服务);大型外包商(总包或承包单项服务)。目前,国际设施管理协会(IFMA)已在北京、上海、广东设立了三个分会,这三个分会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介绍全球设施管理的动态、最佳实践案例、行业报告等。

我国至今没有建立设施管理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等级评价认证体系,缺乏社会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培养与使用脱节,企业只能招聘相关行业的毕业生,结果从业人员因不适应工作岗位导致人员频繁流动;企业招聘和培养成本大幅增加,由于没有统一的能力认证,企业只能“广撒网”试用应聘人员,招聘后还往往需要再培训或送到国外进修,大大增加了用人成本;设施管理人员缺乏层级发展目标,每年约有50%在职设施管理人员改行从事其它职业,没能向高端设计人才发展。

综合设施管理各方专家的意见,目前我国设施管理市场发展尚在初期,客户与从业人员对行业认识不深,价值观不同;教育界缺乏国内广泛的理论探索、基础研究和专业培训;本土人才缺乏,外国设施管理公司找不到落脚点;缺乏政府法律法规的指导和规管,政府主管部门责任不清晰;缺乏国内专业行业组织及协会。

二、国内设施管理市场人才从业现状

(一)当前设施管理从业人员职业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设施经理人的职业和教育背景来自于以机电技术为主的设备管理、物业管理,或是以办公室行政为主的后勤管理,财务方面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导致企业的设施管理预算管理的模糊和粗放。

根据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于2012年联合澳门职业训练局、澳门管理学院、广州白云工商技师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企业专家和研究机构,组成设施管理职业开发专家小组,对设施管理“一试三证”职业资格认证开发工作展开专题调研,调查显示,从事设施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1.男性比例高于女性,其中男性占74%,女性占34%。

2.年龄主要在25~54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5~34岁占48%,35~44岁占24%,45~54岁占15%,其他占13%。

3.工作年限以3~5年和10年以上者居多。其中10年以上占28%,6~9年者占16%,3~5年者占27%,1~2年者占14%,1年以下者占15%。

4.人员学历构成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专科(含高技)。其中本科占58%,专科(含高技)占21%,高中(含中专、中技、职高)占11%,高中以下占5%,硕士占4%,博士占1%。

而美国目前的设施管理领域相关从业人员是以男性为主,其中男性比例为79%,女性为21%。但在人员素质构成方面,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到了65%,硕士占22%,高中占18%,职业教育占17%,博士占1%。对比可见,广东省内设施管理从业人员技能缺乏、专业知识短缺、整体素质偏低,不符合设施管理行业要求。

(二)基建与物业大国,人才需求旺盛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经过多年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工业设施和商业设施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据建设部统计全国建筑电气及住宅智能化产品每年以23.1%的速度增加,“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的开工建设逐渐增强对高端设施管理人才的需求。据国家紧急人才办公室的调研数据显示:2010-2015年,我国仅智能楼宇管理师的需求量就达到100-150万,而全国从事智能楼宇行业的人员不到70万人。由于智能建筑对弱电系统的广泛需求和对技工技术要求较高等原因,目前杭州市弱电技术人才大概有5万人的缺口,而北京的缺口在10多万人。

目前我国还没有设置设施管理职业岗位,从事与设施管理者的相关行业或从业人员主要是:物业管理人员、智能楼宇管理师、建筑师、装修设计师、资产评估师、市政规划和配套的政府部门管理人员、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房地产中介方和代理方、提供环境质量/IT布置/能源环保/节能/绿化措施等方面的咨询机构、提供日常维护、保安等服务的供应商、搬运公司、承包商等。

总体来看设施管理行业突出矛盾是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从业人员能力低下,90%以上的企业认为目前设施管理人员从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不匹配,96%认为缺乏高端设施管理人才。可见,未来国内设施管理市场巨大,人才需求强劲,发展潜力无限。

(三)专业教育与职业认证缺乏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从事设施管理的从业人员主要来源于物业管理、建筑工程管理、智能楼宇等本专科专业毕业生。根据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http://gkcx.eol.cn),开设物业设施管理专业的有2所高职院校,分别是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有153所高校(含113所职业院校)。按高校所在地划分,以广东和山东为最多,两省均有12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其次是四川、河南、安徽及河北,4省均有超过10所高校开设。如果按经济发展程度来区分,我国沿海一带经济发达省市如江苏、浙江、福建、天津、上海等均只有个别院校开设了与设施管理相关的专业,如浙江省、福建省和天津市分别只有1所高校,上海也只不过有2所高校,从人才聚集与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需求方面来说,经济发达区域对设施管理人才有更大需要。

在国内走在前沿的是同济大学,同济大学设施管理研究中心从十多年前开始将FM发源与概念引入到中国,2012年成立了同济大学设施管理协会,2015年7月成立了设施管理专家委员会。2014年9月举办了第一届设施管理高级研修班,2015年10月启动了第二期课程,2016年12月第三期设施管理培训班开课,但参与面小,每批次培训总人数不过50余人。总体来看,国内还没有中、高等院校开办设施管理专业,也没有相应的培训机构,人才培养处于真空状态。

三、设施管理员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发达国家的先行经验充足,因此,需积极引进国际和港澳先进的设施管理职业标准、专业课程体系、实训方案、教学大纲和培养认证体系,编写中文版教材,统一评价认证的标准和程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设施管理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引导培养国际通用的人才,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公信度和国际认可度,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与国际接轨。

以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协会协同融合为出发,明确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在设施管理专业建设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共同推进设施管理行业发展与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一)政府顶层设计,构建适应国情的职业标准

政府主管部门应清晰认识设施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建立一支设施管理职业专家团队,积极出台设施管理从业法例法规的指导意见,规范设施管理行业发展,加快出台设施管理职业标准和鉴定考核标准的推广,是设施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组织行业协会专家,广泛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活动,通过与国际专家互访交流,进一步研究国际设施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和香港地方标准的差异,制定设施管理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并不断完善;通过与国内职业院校研讨考察,参照“现代学徒制”实施方式,遴选具有专业特色、区域行业特色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高职院校进行试点,探索我国设施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建立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以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为指导,成立国内专业行业组织及协会,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以高校或专业协会组织为依托,开展设施管理培训班,为在职或将从事设施管理的社会人员传授设施管理理论及实际操作知识。早在2006年,国际设施管理协会同中国专业培训组织—盈标置业签订正式合同,在中国市场开设培养设施管理专业人才项目。2012年开始,广东省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与香港训练局开展设施管理员“一试三证”合作,鉴于国家尚未制定设施管理职业国家标准,广东省应在借鉴美国、澳门等国内、国际先进的设施管理经验,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广东实际的设施管理职业标准。从职业名称与等级、任职要求、职业途径、工作要求、考试大纲与参考教材等方面建立设施管理专业的评价认证体系。只有建立了专门评价认证体系,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各方面都具备实操性和可考核性。

专业评价认证体系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我国,职业教育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依据是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研前提下对应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转换为课程,这种专业设置依据己成为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从高校专业建设视角看,建立了专业评价认证体系,可以据此转换成相应的学科(职业)知识点,从而为高校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同时依据专业评价认证体系,也将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可以进一步明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改革专业教育、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建立设施管理专业(职业)评价认证体系,对于我国高校开设设施管理专业,培养设施管理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前IFMA在全球有四大阶梯的培训体系,从低级的EOFM(Essentials of facility management)到最高的级别CFM(Certified Facility management)即注册设施管理师,是一个全球的认证,IFMA的培训和知识成长体系能够给在这个市场中的从业人员提供一个知识架构的成长平台。2015年年底国际设施管理协会中国分会对IFMA的低级认证EOFM进行了本土化,并实现了汉化,今后行业协会应继续完成国际认证标准与体系的全部汉化工作,更好地为设施管理在中国的发展提供行业认证服务。

(三)高职院校设置设施管理专业,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正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开设相应专业教育,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国内较早开设设施管理专业(相近专业)的上海同济大学于上世纪90年代开设建筑设备管理,现已改为:智能化楼宇及设施管理。该专业是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由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房地局合作,旨在培养从事现代智能化楼宇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及大型物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面对行业的巨大需求,鉴于设施管理的就业去向,各省(特别是经济发达区域)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可开设设施管理专业,建议首先在以建筑、智能楼宇、市政等专业见长的学校开设,如水利水电职业学院、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可分别开设设施管理专科层次教育,学制3年。依照设施管理职业标准,在借鉴国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参照同济大学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依据本省经济结构特点与物业设施发展行情,加快构建设施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针对设施管理岗位要求,开发设施管理新的专业方向,联同国内大学举办理论探索,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形成具有各省特色的设施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此外,还应加快设施管理师职业资格师资队伍的培训工作,为设施管理在中国的推广创造条件,也为高职院校开展设施管理师职业培训奠定基础。

[1] 孙大鹏.设施管理外包的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4.

[2]刘翔.美国高校物业设施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80-82.

[3]曹吉鸣,李 ,蒋黎.谈企业设施管理外包关系的模式选择 [J].商业时代 ,2010,(5):53-54+68.

[4]王兆红,詹伟,邱 华.设施管理理论体系框架研究 [J]. 现代管理科学 ,2008,(4):86-88.

[5]曹吉鸣, 莉莉.我国设施管理的实施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J]. 建筑经济 ,2008,(3):100-103.

[6]丁智深,赵娜.设施管理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建筑经济 ,2007,(S1):23-26.

[7] 陈景勋.设施管理在我国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

[8]王兆红,邱 华,詹伟.论设施管理及其在中国的未来发展 [J]. 现代管理科学 ,2006,(2):27-28+72.

[9]刘建新,杨林,何兆益.论专业认证背景下交通类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4):98-100.

[10]李莉,黄雪梅.专业认证对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3):154-156.

2017-06-15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悉尼协议》范式的高校专业建设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17YB304)

柯政彦(1985-),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设施人才职业
人才云
民生设施非“摆设”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