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2017-03-10 09:31邱丽燕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名利马克思人生

邱丽燕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选择职业的现实启示

邱丽燕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马克思曾认识到自己选择职业的主体能动性具有正负二重效应;选择职业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牵引,尤其是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选择职业一定要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应该追求和选择“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选择观;当代大学生;启示

马克思的早年习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择业观。马克思在文中提出了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基本准则、应遵循的主要指针、培养自我认识和择业的主观意识、保持崇高的志向等问题作了针对性的剖析和论述;全篇突破精神藩篱,书写的是人类大爱情怀和对人生的现实具体的关注,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卡尔·马克思传》的作者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这篇关于青年选择职业的文章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此文“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洋溢着要通过一种方式把人的个性完全发展出来的热情,即规避权力和虚荣,用自我牺牲的精神为人类整体服务”。[1]本文拟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遇到的困惑,分析探寻马克思择业观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重要经验及启示。

一、青年要认识到选择职业的主体能动性具有正负二重效应

马克思认为青年人要有追求、有目标、有梦想,并且要付诸行动,寻找实现未来目标的方法。人的“这种选择是人比其它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2]

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一是指出人拥有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可以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选择,这是人的主体能动性;二是人的现实职业选择具有显著的个性特征,是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实现未来目标的方法;三是人的这种自我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具有正负二重效应,未来的进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自己的职业选择可能助你成就精彩人生,带来巨大的受益,但是也可能带来坎坷与苦难,所以务必在做出选择时认真权衡利弊,这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理性择业的首要责任。这就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要冷静分析和认真思考,做出最佳选择时要认真权衡利弊,切忌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把它作为独立踏上社会生活道路的首要责任。那如何做到在选择职业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认真权衡好利弊呢?如何才能够承担好这个必须承担的首要责任呢?马克思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给出了答案。

二、青年选择职业不要被以金钱论英雄的价值观所牵引

马克思认为:“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人,理性是无法加以约束的,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3]

马克思在此提醒青年选择职业千万别被虚荣、名利、欲念、幻想等非理性的东西所牵引;这时我们进行职业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已经陷入了思维的误区,理性已经难以控制以至偏离方向,“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唤他去的地方”。[4]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看来是他独立作出的选择,但实际上已经被偶然性和假象牵引,受到虚荣、名利、欲念、幻想等的操纵。马克思论述的这个观点尤其值得当代大学生分析和思考。通过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发现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把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在选择职业上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薪资福利。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和公共服务质量高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成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而西部地区虽然人才匮乏且需求量大,但因为工资水平低、工作环境较为艰苦,很难吸引到紧缺的人才。

但关键是这种重功利性、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的职业选择,是否是代表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内心深处最需求和最渴望的东西?马克思把这类受虚荣、名利、欲念、幻想控制的职业选择命名为“名利迷住了心窍”,事实上已经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选择了。马克思告诫我们这时候必须要追问“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5]只有当我们深刻认识到职业选择终究是与人生意义、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相关联,才能避免走入“名利迷住了心窍”的误区。马克思正是站在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高度来审视我们的职业选择的:“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可能由我们长期从事,但始终不会使我们感到厌倦、始终不会使我们劲头低落、始终不会使我们的热情冷却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6]这或者是由于虚荣心所致的“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热情”,或者只是由于“用自己的幻想把这职业美化”,或者是“从远处观察它,而从远处观察是靠不住的”。从本质上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职业选择,但它已经受虚荣、名利、欲念、幻想等非理性的东西的操纵,阻碍了实现人生理想和完成人生使命的道路。

三、青年选择职业一定要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认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7]马克思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认识到青年选择职业会受到个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以及受个人体质和能力的影响。这一深刻认识的全面发挥就是他在成年时期的卓越贡献--人的社会性思想。再对照马克思于1845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论述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我们就能准确理解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择业就业时务必要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更加明白为什么各大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强调我们高校毕业生不能过分看重眼前利益,一切从个人出发,还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制约,每一位大学生身上不仅承载着社会权利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各种社会关系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制约是客观存在着的,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9]例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法权关系、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特别是当前的国家社会关系格局、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宏观制约、国家大政方针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中观制约、社会各个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微观制约等,且各种社会关系在每个大学生告别校园踏入社会并能对它们产生影响以前,便客观存在了。

因此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务必要把“国家、社会、家庭”三者列入考虑范围。既要考虑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也要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还要了解国家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相关方针政策、了解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等。这就要求我们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不能对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对个人选择职业时所产生的制约视而不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要记住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切忌脱离客观实际。同时也不能仅凭个人喜好和个人需求来选择职业。

四、青年应该追求和选择什么样性质的职业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了主客观条件如何制约青年选择职业后,更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的生活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10]马克思在这里论述了他认为什么样性质的职业值得青年终身去选择和追求。事实上,这恰好是他自己毕生的追求和选择,是他内心最深处的需求和渴望,是他自己践行的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是他伟大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相信大学生们读到马克思所说的这段话时,他们火热的青春之心,肯定会和马克思的心紧紧相连。马克思所描述的我们应该去选择和追求的职业,已把名利、幻想、虚荣、欲念等全部抛弃,而把对职业的选择和人生价值、人生梦想、人生意义及人生使命紧密结合。

首先是要选择和追求一份能给我们以尊严的职业。其原因在于,“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质的东西,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11]尊严并非是虚荣也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人的一种情感需要,是促使人不断向上发展的一种原动力,能够让人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并拥有独立的人格,让我们的奋斗和工作有品质、有内涵、有分量,让人的职业受到尊重并使其成为我们的一项事业而非仅仅只是一份工作。因为“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12]马克思告诉我们,不要让职业成为谋生技能的工具,沦为名利和欲望的奴隶,过分地追求金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认准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表现出最好的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成果,并把自己的创造成果贡献给社会,从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对他人有用的人,这才是一份会让我们感到有尊严的职业。毫无疑问这恰好是当代大学生内心深处最希望选择的职业。马克思还讲到,可以给人带来尊严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13]这就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一份会让我们感觉到有尊严的职业其实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有可取和不可取的区别,卓越和学历并不能完全划上一个等号。认为不同的职业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别的思想其实是一种世俗的偏见;而可取不和不可取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是不仅适合国家及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的职业。拥有这样的择业就业观对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和宝贵。

其次是要选择和追求“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由此可见,马克思这个择业观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当下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大学生选择职业时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分析的思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和大学生们一起来深入地探究和思考三个层次上的问题:所有的职业都有一定的思想基础,而这个思想有可能是正确的或者有可能是不正确的、有可能是隐性的也有可能它是显性的、有可能是高尚的也有可能是低劣的、有可能是缺乏理性或者有可能是充满理性的,这是第一个层次。所以第二个层次就是我们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代青年大学生们,富有梦想和激情,因此务必要选择和追求一份具有正确的思想基础的职业。而第三个层次则是我们自己本身要坚信这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使它成为植根于我们内心的一种信仰。选择和追求一份具有正确的思想基础的职业,在这三个层次里处于最核心的位置。马克思在其文章的结尾处深刻地阐明和论述了这一有巨大感召力的“正确的思想”。

再次是要选择和追求“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的职业。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最广阔的场所”并非一个狭义简单的时间和空间公理,而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命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彰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它包含了无尽永前的“时间”内涵和无界永在的“空间”内涵,也有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内涵,还有天时、地利与人和的深刻含义。只有蕴含了这样大气魄、大视野的一份职业,才可和“为人类工作”相匹配、相适应、相衔接。换句话说即为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和追求中,需要包容宏大视野和气魄、包容天地万物、包容家国情怀和人类大爱情怀、包容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当代国际社会的主流。

最后是要选择和追求“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马克思所提出的“共同目标”是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当代青年大学生所选择和追求的职业,理应是要不断接近和实现这个目标的。这一个共同目标既使我们自身趋向崇高,在这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也使人类趋于崇高,因此这个崇高的目标具有双重维度。这就站在了更高远的角度指出当代大学生选择和追求职业不只是为了满足小我、满足生存需要,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人类和自身都日臻完美。马克思也就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指出“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这就是在人生更为宽广的境界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结果和方法手段之间的联系。高校毕业生如果可以站在这一人生更为宽广的境界中来选择和追求职业,一定能让自身摆脱许多名利、金钱和欲望的纷扰,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的境界,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实现从平凡到伟大的飞跃。

五、青年选择职业“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最后得出了这一结论。马克思所讲到的这个择业的主要指针,达到了真善美的自然统一,达到了应然与实然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现了个体的解放与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与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是现实生活与理想精神的凝结和升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必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14]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它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没有社会实践,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每个人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激发自己的潜能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每个人只有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充分发挥所长,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每个人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才能获得人生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自我实现是指人的各种才华和潜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和表现,实现人生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而自我实现也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

因此,当代大学生要努力追求卓越,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在满足小我的同时,更要把大我、把社会放在心上,选择职业时要冷静思考且认真权衡利弊,只有给社会带来价值,才算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一个崇高有意义的人生,从而实现“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1] 麦克莱伦,王珍译.卡尔·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8.

[2][3][4][5][6][7][8][9][10][11][12][1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5、456、456、456、456、556、56、457、458、458、458、458、458、459.

2017-10-20

邱丽燕(1993-),女,汉族,广西梧州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名利马克思人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独一无二的你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