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斯朗·马木提 木合塔尔·麦丁 唐世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生地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景观兴衰浅析
阿尔斯朗·马木提 木合塔尔·麦丁 唐世明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生地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塔里木河流域自古以来是新疆人民生存发展的地方,在人类生存生活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古代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当时这一地区的绿洲是人类重要的居住地,也是东西方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之路,曾是西域的经济中心和耕种区域。笔者以前人对塔里木河流域的环境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历史上水量减少而产生的绿洲景观变化、人地关系以及绿洲景观的兴衰等进行一些分析探讨,旨在为塔里木河流域绿洲景观现阶段综合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景观;兴衰
在干旱地区发源于沙漠之外山地的河流可能形成穿越沙漠的巨大水系,然后汇入海洋,或在其尾部形成大面积的湖泊。如尼罗河是源于沙漠之外地区穿过沙漠而注入地中海;塔里木河发源于盆地周围的山区,汇合其周围的支流而成为干流,穿于沙漠而集水于罗布泊;玛纳斯等河流即集水于准噶尔盆地中部低地而成玛纳斯湖。[1]
流经沙漠的河流具有一系列特朱性。干旱区降雨量少而其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长期干旱无雨于偶然性暴雨的现象,导致荒漠区河流在沿途缺乏源补给,流量变化取决于局部地表径流的变化,故流量具有巨大变率。以新疆的塔里木河为例,洪水出现在6-9月份,10月份到次年2月为平水期,在4-5月出现春汛。中上游洪水期流量可达1238.77米3/秒,枯水期流量只有53米3/秒,相差达23.5倍;下游比率稍少,洪期水流量为275.7米3/秒,枯水季只有29.7米3/秒,两者相差达9.28倍。
在干旱沙漠区河流的流量变率大,且多流经较松散的沉积地段。水的流量变化巨大,因而经常引起强度侵蚀和沉积作用 ,混浊洪流挟带的沙石,在地势平缓而流速缓慢的地段,即迅速沉积。这种侵蚀与沉积的交替过程持续发生,造成河曲的强度,造成荒流漠区河道频繁迁徒性质,无定河的美称,指的正是这类难以捉摸的河道。
水流量的巨大变化和基质的松散性质,两者共同决定了河床高度不稳定性,特别是发育在沙漠的河流更为突出。沙漠外部发育的河流,因河道大体保持常年流水,河道经发福下切而维持相对稳定,但难以根本改变摸底河道频繁变迁的性质。塔里木河的河床在过去的历史曾不断泛滥而摆动即是实例。沙漠区基质的松散性质,还引起沿河的强度渗雨,使河水流量随流程延伸而急剧减少,又由于沙漠中难望获得沿途支流汇水补充,故离河源越远即其流量越微,而沙漠具有强大的蒸发潜力,它作用于河流全程的水面,这一作用,加速河水的故喝。渗雨,蒸发二者的合并作用,使沙漠区的河流难免最终消失在大漠中。
河流在强大的蒸发作用下,除加速河水的耗失外,同时亦在不断改变河水的含盐浓度。溶解在河水中的盐类,由于水分蒸发而逐渐浓缩,故越远河源,河水的矿化程度越高。如塔里木河上游的和田河口河水矿化度为416mg/l、和田河口至沙雅的河道段为419mg/l、沙雅县域的河道段为690mg/l、英额巴扎(轮台)的河道段为736mg/l、库孜别克的河道段为872mg/l。在塔里木河自上游向下各段河道所测数值,可以表明水分蒸发而逐渐浓缩,故越远河源,河水的矿化程度越高的这一事实。
丝绸之路畅通以来大约有2000年,而沿途的自然环境不只限于充当人类历史舞台上无动于衰的背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也在改变着自己的容颜。其中变化比较显著的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陇西黄土高原。
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曾经历着绿洲沙漠化和沙丘沿风向前侵入周围地区的两种形式。依据考古发掘和实地考察报告可以确定,古代丝绸之路一直不断被流沙或盐碱向南北两山麓地带推移。汉唐时代丝绸之路南道上那些已经被人们遗忘了的古城、绿洲都有自己繁荣的过去,现在多掩埋在流沙之中,只是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仿佛还能见到过去那绚丽多彩的景象,在路上默默行进的骆驼队和骆驼脖子下的铜铃声。而塔里木河沿岸的古城和绿洲大多数由于土壤盐渍化而毁弃。为什么在历史上繁荣一时的地方,而后竟沦为沙漠呢? 干旱缺水、风沙侵袭和土壤盐渍化均与人类活动使水文网(水流量)发生变化密切相关。有意义的是把塔里木盆地绿洲的变化过程绘制在地图上,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古代废弃的城镇或被流沙淹没的绿洲国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带。由于,当时人口稀疏,耕地面积小,灌溉工程和开垦土地不发达。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水源,就把引水渠向上游推移,于是绿洲就由原来处于中下游平原而开始向上游山麓地区发展,上游引水加大,下游灌区用水来源断绝,下游溉区逐渐被遗弃,居民只能向山麓迁移。因此,原来的绿洲便被风沙淹没。再者,流入沙漠的河流皆源于昆仑山,几乎全靠冰雪水补给,河流出山口下游地区的地层中含沙层较多,河水含有大量泥沙,特别由于人口增殖,破坏森林,河中泥沙更加强,泥沙沉积,河床淤高,加之塔里木河自古没有治理过,每到洪期造成泛滥并蒸发强化而下游河流水流量减少。如著名楼兰的废弃就是孔雀河、塔里木河泛滥并蒸发强化而下游输水流量减少造成的。由于塔里木河中游泛滥河床特别宽大而局部改道引起的沙化在塔克拉玛干北部沙雅以南的塔里木河中游一带也表现得很明显。这一带是古塔里木河冲积平原,从今塔里木河道最南端的古河床大约有40公里,这中间分布着无数条东西走向平行的古河床,河床之间为无数风成沙丘,沿塔里木河南岸古代交通大路的痕迹隐隐可见,仅库车县南,新和、沙雅一带发现的废弃城镇数以百计。当然自然界的风力也加速沙化,如尼雅(古精绝国)喀达数(古杆弥)阿克斯比尔(古于阗)被流沙淹没,除河流改道或河水减沙外,与塔里木相反两种风系,即绝大多数的东北风和西南部的西北风都在此地交汇,因此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南面昆仑山北麓的山前平原发展,唐代以后的丝路南道以埋于沙漠之中,距今沙漠已达数公里乃至百多公里[2]。此外,唐代以来,由于民族间的纷争,战乱连绵,直接由战火毁灭的城市,破坏水利设施和植被,引起沙化的也有。
人类在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足迹可追溯到距今3800-3900年前,对此王炳华已有证明,位于罗布泊处出土了一具年代为距今3800多年的古尸,并发现了麦粒。这一发现有力的证明了当时农业已在该流域产生,唯有得天独厚的居住方式和天然的灌溉条件才能在当时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做出有力的保证。
石器的产生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重要意义,无疑,伴随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农业的出现,石器也相继而来。王炳华[3]指出,石器出现的地点有十多处,以营盘以东为主,并行孔雀河下游古道两侧和罗布泊干湖床的西北侧。更为惊喜的是该地区石器工艺不断创新,从细石器到石墨盘、石杵诠释了这一事实。其中细石器当中的琢制石器作为一种过渡技术替代了打制石器,成就了磨制石器。尽管如此,细石器在历史时期起到了决定性,侯灿[6]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证明,人类活动过程中细石叶和石核的使用延续时间较长,可跨越到金属工具的时期且使用范围较广,如华北、内蒙一带,这与斯坦因[7]的研究结果相类似,在他发现的石刃片中折射出细石叶在整个新石器中的开端位置,途径琢制细石器、桂叶形石器到使用磨制石器和金属工具。这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思考,斯坦因依据楼兰古城旧遗址燧石片和碧玉箭头的出现推测人类的活动在石器的早期;贝尔格曼也在孔雀河北侧的三处石器时代发现了细石器、陶片,而陶片的时代远早于楼兰时代。因此,许多研究者认为,人类在塔里木河流域中的活动较早。
塔里木地区最早记载于《山海经》, 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称为盐泽。司马迁在 《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的张骞首次西域之行的报告中提到有城郭姑师和楼兰:“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除此这外,张骞的报告中还提到于田等地,但并未形成城郭。相反,在《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了“西域诸国大率土著,有城郭田畜,与匈奴、乌孙异俗”,表明塔里木盆地居民是居住在城郭之中,从事农业生产,与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和乌孙的风俗不同。因此,在汉代以前新疆地区不只有楼兰和姑师有城郭。唯独提到大宛,楼兰和故师三个地方得城郭恰恰说明明了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在河南安阳殷酗出土的大量商代玉器的原料为新疆的玉石,而塔里木河下游是玉石交易的重要场所。
综上所述,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汉代以前,是人类生存、生活的重要栖息地。
塔里木河下游绿洲水量的变化,河床的扩张摆动、蒸发对其兴衰变化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楼兰,汉、唐古城这些位于河流南岸的古城多被沙漠化。起初河流南岸与东岸地理位置处于下风、植被条件好,多用于屯田与建筑。当河水减少、断流导致地质地貌发生变化从而河流扩张摆动,由于缺乏水这一基本条件,植物逐渐退化,人们也迁居别处,农田也逐渐退化,流砂起伏,毫无生命迹象。表面来看是大自然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外界环境因子的变化,其实不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居于上游的人用过多的水分开垦绿洲而引起下游水资源匮乏而引起一系列人为、环境的变化。
人为因素引起沙漠扩大在近几十年也十分突出。统计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的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1060万亩增加到1980年的1930万亩,净增870万亩。这些新垦的土地大多处于旧灌区的外围,即把旧绿洲的范围向外大大扩张了。为了灌溉这些新垦土地,靠原来引用的河水显然无济于事,于是在河流上修建大水库,通过引水工程把绝大部分水量控制在河流的上游或中游。上游蓄水筑坝,下游断流,野生植被干枯死亡,不仅由于穿越塔里木盆地的和田河断流,下游的绿色长廊消失沙化,而且塔里木河绿色长廊也有形将消失的危险。克里雅河伸入沙漠腹地通古孜巴斯特的千公顷林木由于十几年的断流而大片死亡。40年来从若羌到民丰的公路3次改道,沙漠南移了30多公里,策勒之和田的公路也南移3次了,由原来的直线变成了大肚子弯曲。所以人们发出惊呼:“不悲楼兰今不见,只悲楼兰要重现。”
总之,塔里木盆地,尤其是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城、绿洲的毁灭、荒弃,植物枯死,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和沙漠扩大,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经济活动使塔里木河上下游水体重新分配的不合理所造成的。
[1]黄培佑.干旱生态学——生物,环境与生态建设策略[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114~115.
[2]吐尔逊·哈斯木 ,韩桂红等.历史时期以来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环境变迁的影响[J].干早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3) : 55- 61.
[3]王炳华.孔雀河古墓沟发掘及其初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 1983, 11( 3) : 117- 127.
[4]吐尔逊·艾沙罗布淖尔地区东汉墓发掘友初步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 1983, 11( 3) :128- 130.
[5]Bergman,F,Archaeolcsicalre,searchesin Singkiangespeciallythe Lopregion,Stockholm,1936.
[6]侯灿.论楼兰城的发展及其衰废[J].中国社会科学,1984(2)155- 171.
[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M].上海:文物出版社,1980:124~136.
2016-12-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100)、 (40121051)、(41461023)以及新疆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阿尔斯朗·马木提( 1960 -) , 男, 维吾尔族, 新疆柯坪人,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