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2017-03-10 09:19张孟军徐文静侯晓岚
河北传媒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出版学编辑出版应用型

张孟军 徐文静 侯晓岚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

张孟军 徐文静 侯晓岚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是摆脱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困境的要求,是改变培养模式雷同、缺少特色现状的选择,是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时代要求的必然。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转型必须坚持恪守定位、动态发展,坚守传统、重视基础,面向市场、突出技术等原则。转型的思路和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化”,即理论向作品转化、作品向产品转化以及产品向产业化转化。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转型首先要解决好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激发教师投身转型的热情,勇于面对风险的担当精神。具备了这样的热情、勇气和精神,转型才能出思路、出办法;有了思路和办法才能一往无前地加以贯彻和实施。

应用技术转型;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教育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毋庸置疑,但目前却遇到企业聘不到所需人才和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窘境。为摆脱这种尴尬,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市场有机结合。本科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客观要求,推进转型顺利进行,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转型势在必行

高校转型发展是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上来。因应转型这一时代发展趋势,编辑出版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也势在必行。

(一)摆脱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困境的要求

传媒业在新的媒介生态中呈现出两种态势:一方面新媒体保持了较高的扩张速度,向社会生产与生活诸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影响力不断降低,迫切要求转型。具体到出版行业来说,一方面,编辑出版市场广阔,对编辑出版的人才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培养出的编辑出版人才却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用四年时间培养的大学生并不受编辑出版行业用人单位的欢迎。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招聘的学生不能适应岗位要求,而用人单位又不愿投入大量资金对新进的大学生再培养。这说明目前高校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与出版行业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不能对接。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如果一开始就不能给人才培养一个市场定位,学生还没进入社会实际上已经处于被淘汰的状态了。因此,教育部此时提出部分大学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纾解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困境的一个战略性举措。

(二)改变培养模式雷同、缺少特色现状的选择

造成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这对矛盾关系的主要矛盾方面在大学,是大学的培养出了问题。我国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从最早的几所名校开拓探路以来,如今有数百所高校设置了这一专业,是全国高校覆盖率较高的专业之一[1]。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学校整体上以名牌学校的培养模式为参考,或者把教育部提供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加消化地照搬过来。

多数设置该专业的大学往往强调 “宽口径,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编辑出版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样雷同度很高的培养方案和模式缺少特色,并不适合每所大学。如果把地方本科编辑出版学专业定位为高级复合型的人才,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个是地方大学是否有能力培养这样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另一个是编辑出版学专业的硕博人才是否也算高级人才,如果本科都能培养如此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编辑出版专业的硕博人才是否就不用培养了。这样的本科培养目标显然定位不够准确和科学,没有清晰地区分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还混淆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界限。

此外,大多数学校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也基本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性。以笔者所在的河北传媒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第一届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把目标定位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在传统媒体和其他新媒体以及新闻宣传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策划、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这一定位就是犯了大而全、雷同的毛病,没有自己的特色,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到就业市场就遭遇尴尬。而不改革转型,这种尴尬局面就永远不可能改变。所以,向具有市场定位和自身特色转型是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大任务。

(三)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时代要求的必然

除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吻合,专业雷同、没有特色等因素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迫使地方本科院校不得不进行转型。让我们的话题还回到编辑出版专业上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使传统出版行业逐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编辑出版行业正向着数字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与传统编辑出版业务相比,数字出版的策划、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印刷、发行和营销等业务紧紧与数字技术相联系,满足了人们快节奏、碎片化和小众化的需求。

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势必给编辑工作带来新的变化,给编辑出版人员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出版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的传统编辑技能之外,还要具备适应数字时代编辑出版工作环境的能力。新的数字技术环境要求新型编辑出版人才来运作。这些人才既要懂专业知识,也要懂数字技术。编辑出版技术环境的改变及其要求给新时代的大学本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编辑出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2]。因此,本科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是数字技术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

二、本科编辑出版人才培养转型须坚持的原则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编辑出版学专业向应用转型非常必要,必须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在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过程中有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人认为转型就是向职业技校方向发展,以技术为本,人才培养无须再重视理论的学习;有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转型是把本科院校向技校发展,弱化了人才的理论素质,降低了学校和人才培养的层次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会偏离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正确方向,背离国家提出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初衷。因此,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必须坚守下列若干原则才不致迷失方向。

(一)恪守定位,动态发展

明确了人才培养定位,才能够保持专业转型的正确方向。无论本科大学如何转型,有一点必须坚守,就是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还是本科专业,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都应与职业技校有所不同。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重视基础课程,重视人文教育,不能把大学的专业视为岗前培训班。笔者认为,转型的地方本科大学编辑出版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两种基本素质:一是大学通识和编辑出版学理论知识,二是编辑出版学专业技能。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重视人文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轻视技能实践教育,寻求转型之道是时代呼唤。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并不因此而否定基础课程、人文课程教育。转型后的应用型本科依然是大学教育,绝不能轻视大学的通识教育和基础理论的学习。

当然,社会在发展,应用型大学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断修正人才培养的定位。在转型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哪些需要发展变革,哪些必须坚持传承。在转型过程中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也要深刻认识哪些是要恪守的,哪些是要不断变化的。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高校审慎决策和战略性规划[3]。

(二)坚守传统,重视基础

过去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大多以培养具有编辑出版知识的“通才”作为目标。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既学习专业知识,又涉猎多学科知识以满足各种行业的编辑出版业务。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编辑出版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版物已经从平面媒体扩张到多媒体,从有形媒介进步到无形媒介,从有形的纸张发展到无形的虚拟空间。有人说未来的编辑出版业是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出版将被淘汰。因为新媒体、大数据时代,受众的需求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介,而是诸如电子书、多媒体出版物等数字媒体。科技改变了媒体的形态,也改变了受众阅读的内容呈现形式,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通过媒介获取信息内容的本质不变。因此,对于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不能一味地跟风,把阅读的形式作为市场对接的主要连接点,而忽略对传统编辑出版理论和业务的培养。

(三)面向市场,突出技术

传统的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模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编辑出版学人才,对促进我国编辑出版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编辑出版发展和环境变化,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滞后于人才需求,编辑出版学专业必须牢牢抓住市场需求,制定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编辑出版人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定要围绕市场做好调查工作,切实找准市场需求,并分解出岗位工作任务,确定核心技能,制定出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然后,根据市场要求的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三、转型中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实现编辑出版学专业健康有序地向应用型转型的目的,除了须明确必须坚持的原则,还应理清具体思路,提出可供操作的策略。笔者认为,转型的思路和策略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化”。

(一)理论向作品转化

人才培养要向实际应用转化,就编辑出版学专业来讲,就是要把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编辑出版人才。为了达成这种转型,重要步骤和策略之一,就是促进理论向作品转化。这里所说的作品,就图书作品来讲一般是指独一无二的、学生自己制作的,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其他作品在不改变原作品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筛选、汇集、编排制作而成独创性的智力成果。编辑出版学专业教学转型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编辑作品或者是创作作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这是转型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教给学生的理论知识不应悬在空中,远离实践,而应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向实践转化,转化的成果就是作品。这个作品是根据理论,在理想化状态下,使用技能完成的。这个作品,无论成功与否,只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做,学生就能不同程度地从中体验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获得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技能技巧,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河北传媒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建有融媒体实训中心和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具有完整的作品创作资源,为促进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理论向作品创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同时,教学中采取的“先学后做”的课程教学法也为学生的理论向作品转化提供了动力。这种教学方法的主旨,就是把制作某一具体出版物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将几门课程组合在一起完成这一目标。其基本程序是:老师先讲理论,分析案例;尔后放手让学生去做、去探索,最终完成作品。这个过程不是一次课或一堂课,而是在3至4个学期内逐步完成。

编辑出版学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在向应用型转型的大背景下,更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采取理论向作品转化的教学策略,把作品作为学生检验和运用相关理论的载体,作为学生锻炼编辑出版能力的抓手,学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或理论向实践转化原则,就有了依托和凭借,其成果看得见、摸得着,便于比较和评价,对提高学生理论向实践转化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学生的作品的形成又可以为“作品向产品转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条件。

(二)作品向产品转化

如果说理论向作品转化策略是教学转型的第一个阶段,那么,作品向产品转化教学策略就可以视为转型的第二个阶段。产品是指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以及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对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产品第一要考虑的是将作品卖出去,满足读者或受众的需求,作品才能变成产品。

在创作作品阶段,着眼点还在于促进学生了解和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不必过多考虑市场需求。到了作品向产品转化阶段,就不能不思考产品的特性,将作品销售给用户,将作品转化为产品。将教学过程中的作品转化为社会产品不仅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作品的价值,还有利于提高编辑出版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编辑出版学专业理论与社会岗位技能的契合度,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融入社会。

那么作品如何转化为产品呢?首先,必须了解社会的需求。这是作品向市场过渡的衔接,相当于企业运作的一部分。但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少,要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凭想象创作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出版物等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必须设置深入社会和企业调查研究的相关课程,同时按照企业的标准生产对路的产品。此外,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聘请业界老师作为教学主导,协同完成作品向产品的转化。当然,作品转化为产品既然相当于企业化运作,必须按照企业的标准生产,这也需要到实习实践场所去提高学生的产品生产技能。

河北传媒学院一直重视学生作品的创作能力,以促进教学作品更好地向产品转化。比如,该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将第二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改为毕业设计,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同时,学校在河北教育出版社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了解产品需求,以便制作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参与产品的生产使学生有了商品意识、有了市场意识,逐渐加深了产品生产意识。

(三)产品向产业化转化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要遵循市场运行规律,通过优胜劣汰获得经济效益。这似乎不是教育的目的。但是,教学单位能将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生产、生活中,开办企业或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都大有裨益。

其实,学校为了顺利转型,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实训,往往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软硬件配套齐全。这些资源只局限在满足教学需要上就显得有些浪费了。如果合理利用,探索恰当的方式和途径,把实训教学产品转化为直接能够销售出去的商品,把实训教学的产品转化为生产力,使其具有盈利能力,教学单位既获得了利润,又会有更多的资金反哺实训教学,使教与学形成良性循坏。

河北传媒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在向产业化发展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依托新闻传播学院的优势,计划以对外成立服务公司,同其他企业联合办厂等方式,将教学项目化、社会化,不断向社会推送满足用户需求的编辑出版产品。这样,不仅将教学过程变成实训过程,而且也转化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过程。

当然,从理论向作品转化,从作品向产品转化以及产品向产业转化诸多环节涉及校内、校外、学生和盈利等多方面的因素。要让这一过程顺利实现,除教学和生产根植于社会需求外,更需要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顶层设计,出台必要的管理政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须秉持 “所有转化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的理念,绝不能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把盈利作为根本目的。

余论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转型中,存在着既担心自己的地位下降,又怕转型失败的隐忧。编辑出版学专业在转型中一样有如此顾虑,有形无形地阻碍着转型的进程与质量。因此,编辑出版学专业的转型首先要解决好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问题,激发教师投身转型的热情,勇于面对风险的担当精神。具备了这样的热情、勇气和精神,转型才能出思路、出办法;有了思路和办法才能一往无前地加以贯彻和实施。

[1]林书兵,陈藩庚.独立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例[J].现代出版,2014(2):31.

[2]唐凯芹,郑旭.特色与实践:独立学院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21.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9.

(责任编辑:杭长钊)

2016-12-24

*本文为河北传媒学院2016年校级重点课题“转型期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编号:201618)研究成果。

张孟军,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史论;徐文静,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侯晓岚,河北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出版学编辑出版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工作创新路径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高度重视出版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编辑出版本科教育的四大难点与对策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