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的世界语境与世界意义

2017-03-10 09:02:50侯亚楠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奇迹改革开放

侯亚楠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国道路的世界语境与世界意义

侯亚楠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化的表现。中国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道路”已经成为回应国际上“中国模式”讨论的“中国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把握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道路;世界语境;世界意义

一、中国道路的开辟与唯物史观现实立场

中国道路始于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近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道路的界说中存在一些有待商榷的议论:有的突出“中国传统”将中国道路延伸到春秋之际;有的突出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忽视唯物史观“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1]的现实性向度。这些言论忽视了世界语境和世界意义,与党中央的明确表达不一致,也不合举世见证的历史事实。

首先,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3]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的历史进程始自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这一改变民族历史命运和世界历史格局的伟大进程,是基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拓前行的。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道路历史进程是唯物史观的直接现实,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唯物史观的中国化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正是基于这一原则,才有了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才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性的伟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其次,中国道路的开辟始自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精神枷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开辟新道路的伟大宣言。这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历史语境惊人相似。在唯物史观的奠基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开篇,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示,本书宗旨就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教条主义精神原则,从而确立“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4]。马克思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正是因为这一原则的确立,中国人民才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拓了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据此,我们理解中国道路,不能按照抽象概念任意规定历史,而是要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概念。不能离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本身,任意往前延伸起点;也不能夸大传统文明的作用,否定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及其对中国道路的理论规定。

二、中国道路的世界语境——经济奇迹成因的探寻

中国道路的开辟一开始就有着世界视野,不仅凝结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对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性追问,也包含着对非洲“贫穷社会主义”的贫困原因的探求,也有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这种世界视野正是唯物史观的历史视野。

中国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要把握中国道路的真谛,必须将之放在全球文明发展的历史语境中和国际关切的世界语境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否则,就不能讲清中国道路所蕴含的并为世界所期待的中国故事。

国际对中国道路的关注,本质上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成因的关注,即为什么1978—2013年中国经济实现了以年均近10%的速度的空前增长。一般说来,创造经济奇迹的制度化路径或关键,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这一语境最初起自对中国与东欧、独联体等经济转轨国家转轨经济绩效差异的惊诧。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给出的政策建议的实践成果,导致了出乎预料的结局。应该高速增长的却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经济下降,俄罗斯甚至经济下降超过了卫国战争时期。相反,不被看好的中国却出现了转型增长的经济奇迹。这一现象被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称为“中国之谜”[5]。

世纪之交,随着中国在世界性经济转轨大潮中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领先。以“华盛顿共识”为代表的新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却导致了转轨经济危机、南美债务危机和东南亚金融危机。于是,2004年库珀·拉莫发表与“华盛顿共识”对立的《北京共识》论文,海外对“中国奇迹”成因进行超出经济学科的多维解释,将之概念化为“中国模式”。这一学术热点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达到高潮。

“中国模式”的概念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本身“非模式化”特质,也不符合中国和平发展理念的非冷战思维特质。于是,十七大在对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及其成就精确把握基础上,将中国奇迹的成因归结为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实际上成为回应国际上“中国模式”讨论的“中国话语”。

三、中国道路因符合世界文明大道而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话语不能脱离世界语境,中国道路也不能离开世界文明大道。无视中国奇迹专注于“中国问题”,或者离开世界对中国经济奇迹成因的期待,将中国革命道路纳入中国道路的界域,都无助于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在世界文明史的视野中把握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按照唯物史观,“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6]。工业化、市场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特殊的历史境遇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却未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的历史任务,经济生产方式的传统特质决定了发展中大国的国情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于是,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转型发展成为中国的两大历史难题。

中国道路的意义,首先是对这一历史难题的破解,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国家数百年走过的经济过程。中国道路作为现代化之路和改革开放之路正是把握了工业化和市场化的根本逻辑。中国经济奇迹的创生,根本原因是实现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制度创新。

其次,尽管中国35年的经济发展在速度上,超越了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但中国经验可能主要是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正如十九大报告指明的,其“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中国奇迹原因之一是以博大的“开放”胸襟吸纳了世界先进文明,未来的发展也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世界文明的吸收和消化创新能力。

再次,中国道路的未来,一定是通向世界的。党中央“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明确指出了中国道路的未来走向,也将以中国独特的全球化形式,诠释中国道路的理念——构建和谐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73

[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796

[3][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hainan.gov.cn/hn/zt/szrdl/xysjdzt/sjdzttt/201710/t20171029_2457416.html,2017-10-29

[5]张军.双轨制经济学:中国的经济改革(1978-1992)[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705

D61

A

1672—4496(2017)04—024—03

2017-10-14

侯亚楠,女,鞍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哲学博士。

本文系2017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道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逻辑研究》(L17AZX001);2017年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道路的文明基因及其当代复兴的思想路径研究》(WZD201701);2016年辽宁省思政专项“跨学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L16WSZ018)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赵洪波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奇迹改革开放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44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什么构成了奇迹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奇迹并不存在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