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边富民行动研究述评

2018-01-04 07:26:49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兴边富民民族

陈 强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兴边富民行动研究述评

陈 强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41)

通过1985-2017年间中国知网关于兴边富民行动文献的统计分析,分析得到以下结果:2000年文献数量出现快速递增的趋势后在2010年达到高峰;研究成果的作者多来自于高校和政府的科研人员;研究学科以行政学和经济学为主,政党及群众组织和民族学相对较少。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减少重复性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增加实证研究方法的使用;提高公共政策分析视角的关注度。

兴边富民行动;研究述评;中国知网

2017年6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即国办发[2017]50号文件)[1],兴边富民行动第三轮五年规划即“十三五”规划正式启动。追溯这一政策的起源,17年前的2000年,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开始政策试验,由政策试验选取的9个试点边境县(市),经历数次调整,最终形成了覆盖范围囊括140个边境县(市)及58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边境团场的格局,实现了中国陆地边境县(市)的全覆盖。这一惠民的公共政策实施后,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政策执行者的研究和探讨,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文章认为,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将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来研究理论的层次、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研究中出现的争鸣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梳理出来,是专家学者和政策执行者所关注和期待的。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CNKI),以“兴边富民行动”为主题词、关键词、篇名三种方式输入,检索到论文(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数的数量分别为:1863篇、1009篇和290篇。为了保证文章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检索到的论文时间跨度为1985年到2017年(截止时间为:2017年10月4日),范围跨度覆盖到了这一期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所有以“兴边富民行动”为主题的论文。文章在梳理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思考与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兴边富民行动研究成果的发表情况分析

(一)时间分析

1985年,第一篇关于兴边富民行动的论文发表。遗憾的是文章中“兴边富民行动”的定义还没有被使用。如图一所示,一直到2000年,这期间10多年的论文数量都不多,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也就是1996年的26篇。2000年《关于印发〈国家民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的通知》[2]的发布,研究兴边富民行动的论文出现了一个迅猛增长的趋势,从1999年的5篇,增加到了83篇。此后的10多年里,发表论文的数量都非常可观,在2010年达到峰值147篇。这表明:一方面,专家学者们都有着捕捉学术研究热点和重点的敏锐能力,捕捉到了国家对兴边富民行动重视这一研究热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在国家鼓励学术研究的经费支持下,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学术研究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图表一 1985年-2017年兴边富民行动研究成果年发表量

(二)来源及核心期刊占比分析

从研究成果的作者所在单位来看,如图二所示,研究人员大多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等民族类高等院校和国家民委、省级民委。由于单位的数量过于庞大,笔者仅仅是列举了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的发文数量是最多的,有43篇,而隶属民委系统的黑龙江省民委、西藏民族大学、云南省民委、国家民委的发文数量也在20篇以上,内蒙古民委、中共黑龙江黑河市委、云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以及云南师范大学发文数量则是10篇以上。这表明了民族类院校和民委系统对研究工作的重视。

图表二 发表论文作者的所在单位及发表数量

从核心期刊所占比例来看,1863篇论文中,有167篇CSSCI论文,仅仅占8.96%。这足以说明两个情况:一方面,CSSCI期刊对发文论文质量的要求很高,导致仅有极少部分的论文能够入选CSSCI,这启示我们广大专家学者,所写论文的质量和理论水平都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有关CSSCI期刊的数量也在减少,如表一所示,CSSCI期刊在以前是收录《中国民族》的,但是近几年《中国民族》从CSSCI期刊中被删除了,使得大部分的论文不再被纳入CSSCI期刊里。限于篇幅,本文也只列举了CSSCI期刊刊登5篇以上的期刊。发表CSSCI期刊数量最多的是《黑龙江民族丛刊》,除了《求是》不属于民族学期刊外,剩下的《广西民族研究》等期刊都是民族学期刊。总而言之,国内大部分民族学类核心期刊都刊登和发表了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成果,起到了展示和宣传作用。

图表三 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发文量前6位

(三)所属学科分析

从所有发表的论文所属学科来看,发表的论文中,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和经济体制改革学科的数量最多,分别占发表论文总数的37.94%和26.94%。发表学科最少的是民族学和政党及群众组织,只占到发表论文总数的1.55%和1.5%。如图三所示,专家学者们很重视行政学及国家的行政管理,但是从公共政策分析或是公共政策过程视角来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就相形见绌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民族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发文数量也是非常少。

图表四 兴边富民行动研究成果各学科论文发表数量

二、兴边富民行动研究成果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集中于对兴边富民行动理论或其他理论的探讨,以及在兴边富民理论或其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

(一)定性研究方法

1.理论探讨和思考。乐长虹[3]等从兴边富民行动中如何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中如何处理好各少数民族民族关系、兴边富民行动中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吴建国[4]和梁希勇[5]等论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兴边富民行动的重要性,兴边富民行动可以推动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深入发展。何晓芳[6]认为对内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外则实施安邻、睦邻、富邻战略,这两项国家政策就像一记组合拳,相得益彰又异曲同工。朱玉福[7]则论述了兴边富民行动实施以后产生的伟大现实意义,这一研究成果,无疑是在将兴边富民行动这一国家战略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舒展[8]等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理论指导下,黑龙江省制定的龙江丝路带建设战略规划可以得到理论上的支撑。黄启学[9]则详细阐述了兴边富民行动中如何处理好“兴边”和“富民”两者之间的关系,兴边富民理论指导下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王文长[10]认为扇形结构理论可以为兴边富民行动和沿边开放起到理论支撑的作用。

2.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11]等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理论指导下,各地政策实施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者葛忠兴[12]也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理论是正确的,各边境县(市)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张新平[13]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开始了对兴边富民行动的实践。韩亚平[14]和张刚铭[15]则论述了兴边富民行动在西部大开发理论指导下,如何推进广西和新疆边境地区发展,如何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史睿[16]则运用对比比较研究法分析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前后的效果。韦志兴[17]使用SWOT模型分析法,论述了兴边富民行动战略的实践,并提出了解决对策。最后,陆鹏[18]、王茜芬[19]等运用公共政策过程理论,总结归纳了兴边富民行动中的特色发展模式、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用于指导各边境县(市)产业扶贫、口岸外贸等方面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定量研究方法

王飞[20]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经济学及统计学模型(自然实验法[21]、时间序列分析法[22]等方法)研究了各地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后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政策受益对象是否对兴边富民行动满意[23]以及存在的问题。闪神[24]、汪轶群[25]、管谦[26]、严涛[27]、刘德权[28]、胡超[29]等先后运用满意度评价法、AHP方法、专家赋权法等实证研究方法对政策实施前后效果进行了比较和绩效评估,并提出参考建议。张嘉斐[30]使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中国和越南兴边富民行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概括起来,上述学者选取的对象有不同时期的对比研究,有国外的、国内的,有不同省份或地区间的对比分析,也有仅仅选取一省或一地市州或一县旗作为单独的案例研究分析。其中,使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期刊论文仅仅是少数,而部分硕博论文则基本都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这也就解释了兴边富民行动论文成果中重复性研究现象比较严重的原因。

三、兴边富民行动研究成果内容分析

(一)国际和民族政治

何晓芳[31]从国际视野切入,结合新安全观和新发展观论述了一个安全的国际、国内环境对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发展的重要性。陈锋[32]也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对进一步增强广西跨境民族京族农民的政治认同有积极的影响。此外,舒展[33]也认为兴边富民行动政策能够起到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作用。朱玉福[34]则在总结两轮兴边《富民行动规划》的经验上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的政策试验和多重优惠政策重叠可以大大改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最后,刘炯[35]认为要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去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郑丽丽[36]、程振煌[37]、姜国利[38]等学者一致赞成要加强兴边富民行动的组织领导,还要提供更加全面的组织保障。

(二)民族经济

左岫仙[39]等收集了黑龙江18个边境县(市)兴边富民行动实施后的经济数据,用数据和事实证明了兴边富民行动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耿桂红[40]从旅游效应的角度认为兴边富民行动对云南和广西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维丽思[41]认为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推动边境地区外贸的发展。吕曼秋[42]和蒋兴礼[43]分别探讨了兴边富民行动对促进广西资源型国企改革、投资模式改革的可行性研究。此外,战成秀[44]和于立军[45]探索了在兴边富民行动下扶贫开发与脱贫致富的模式创新。郑博[46]、陈建平[47]提出了兴边富民行动中产业发展滞后问题,提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建议。燕声东[48]、陈立明[49]、付哈利[50]、何晓芳[51]、杨引官[52]、滕腾[53]等分别从经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改善等方面提出兴边富民行动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

嘎尔迪[54]从文化的视角,充分肯定了兴边富民行动对中国和蒙古国和谐关系构建的积极意义。罗康隆[55]则认为文化制衡观在兴边富民行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青觉[56]认为要处理好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李盛[57]认为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加大资金投入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促进广西边境教育发展。

(四)民族关系

周竞红[58]认为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处理好民族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宋涛[59]和金海燕[60]也分别探讨了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处理好民族发展和朝鲜族发展的问题。陈景辉[61]和姚春军[62]两位学者认为,在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较少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避免出现民族关系紧张的情况。

(五)民族法学

唐勇[63]等和彭谦[64]一致认为兴边富民行动中要有法律保障,有利于兴边富民行动的更好推进。

(六)公共政策分析

赵大建[65]、马光耀[66]等学者提出要调整、制定新的政策来推动兴边富民行动深入进行。崔伟杰[67]、李怀民[68]、周民良[69]、边香顺[70]、辛馨[71]、哈丽云[72]等众多学者论述了兴边富民行动在全国各地的执行情况及内外部影响因素。最后,楠顶[73]、杜国川[74]等学者一致认为兴边富民行动取得了民族团结的政治效益、生活水平提高的经济效益、稳定和谐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要解决存在的难点和痛点。

(七)其他方面

沈利平[75]总结了兴边富民行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整合、提高劳动者素质、党和国家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的四个“结合”经验。房若愚[76]总结了兴边富民行动中要坚持自力更生与扶贫开发结合,能更好地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廖乐焕[77]认为各扶持单位的“3+1”对口帮扶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共性与个性帮扶模式的结合。

四、简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一)简评

众学者对兴边富民行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以下特点:1、选取的研究对象覆盖面广,涵盖了所有的兴边富民行动省区。2、研究内容丰富。根据公共政策理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这些公共政策产生至结束中的各个环节都有涉猎。3、分析方法多样。学术专家学者们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定量研究法(数学、经济学、统计学)。

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第一,重复性研究比较严重。使用定性研究的发文数量远远多于使用定量研究的发文数量,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多是从所学专业和研究方向来写,没有进行学科交叉研究,重复性研究比较普遍,缺乏创新。

第二,基于模型分析的实证研究较少。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报告以及运用大量数据证明的研究方法,利用模型和数据分析手段研究的很少,研究方法简单,这也成为核心期刊刊登和发文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理论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深层次理论探讨,政策总结性成果较多,创新性成果较少,理论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第四,公共政策分析视角的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中大量的论文抛开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只有少数专家学者使用到了公共政策分析的决策模型、执行模型和评估模型进行分析,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二)综述的不足之处

第一,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局限性。由于使用关键词搜索,只覆盖到了“兴边富民”这一关键词,可能将一部分论述“兴边富民行动”的研究成果被溢出。

第二,笔者自身的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受限。仅仅是选取了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来进行本文的论述,可能将部分更加优秀的论文和更具创新性的观点溢出。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6/06/content_5200277.htm.

[2][6]何晓芳等.兴边富民与安邻、睦邻、富邻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9)

[3]乐长虹、刘永佶.兴边富民:兴边富民行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吴建国、马勇、肖琼.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5]梁希勇、杨聪、张华志.复苏的热土:西部开发与兴边富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朱玉福.“兴边富民行动”的意义[J].广西民族研究,2007(4):16-21

[8]舒展、秦文鹏.关于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行动和“龙江丝路带”建设的理论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6(6):38-44

[9]黄启学.广西努力实现兴边富民新跨越的思考[J].桂海论丛,2006(4):53-56

[10]王文长、盛叶.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扇形支撑结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60[11]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兴边富民行动:富民、兴边、强国、睦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2]葛忠兴.兴边富民行动:第3辑[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3]张新平、陈胜.“兴边富民行动”的理论思考及建议[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89-92

[14]韩亚平、沈君立.兴边富民行动与新疆跨越式发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0(4):8-11

[15]张刚铭、覃春妮.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 积极开展广西的“兴边富民行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2):56-58

[16]史睿.国家“兴边富民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

[17]韦志兴.实施兴边富民战略推动爱店口岸社会经济全面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0(S2):86-89

[18]陆鹏.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效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19]王茜芬.“兴边富民行动”政策的对策思考--以新疆额敏县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7):19-20

[20]王飞.兴边富民行动实施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21]王飞.广西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效果评估--基于自然实验的面板数据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3:19-23

[22]王飞、严涛.评估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效果:以内蒙古边境旗市为例的时间序列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4):146-152

[23]王飞.兴边富民行动群众满意度评估--基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的问卷调查[J].开发研究,2013(4):152-156

[24]闪神.额尔古纳市兴边富民行动群众满意度评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5]汪轶群.基于AHP方法对兴边富民行动项目效率评估[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6]管谦.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绩效评估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7]严涛.兴边富民行动之内蒙古成效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28]刘德权、王曙光.黑龙江省边境县市“兴边富民”行动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5

[29]胡超、张丞、孙李傲.我国“兴边富民行动”的经济绩效评估--以广西和云南为样本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J].西部论坛,2016(6):56-64

[30]张嘉斐、李俊杰.中越兴边富民政策比较研究--以龙州、东兴两地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0-126

[31]何晓芳、孙岿.论新发展观、新安全观视阔下的边疆战略演变与兴边富民行动[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6):13-18

[32]陈锋.兴边富民背景下中越跨境民族农民政治认同研究--基于多广西海村京族的调研与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5(2):43-46

[33]舒展.兴边富民行动与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7(4:7-13

[34]朱玉福.兴边富民行动10周年:成就、经验及对策[J].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161-168页.

[35]刘炯、阿合买提·艾赛因、司庸之.新疆木垒县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实践与思考[J].实事求是,2010年(4):88-90

[36]郑丽丽.黑龙江省东宁县兴边富民实践调研[J].新西部,2016(6):35-37

[37]程振煌.积极推进云南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23-31

[38]姜国利.新疆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3(5):51-53

[39]左岫仙、丁聪.兴边富民行动与边境地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以黑龙江省18个边境县(市、区)为例[J].满族研究,2016(2):11-20

[40]耿桂红.边境旅游的兴边富民效应分析:云南德宏、广西崇左案例研究[J].开发研究,2017(1):151-160

[41]维丽思.兴边富民行动在内蒙古对外经济贸易中的重要作用[J].前沿,2011(15):122-124

[42]吕曼秋.中越边境地区资源型国企推动“兴边富民行动”路径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4(3):141-146

[43]蒋兴礼.兴边富民:广西边境建设大会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7-82

[44]战成秀、韩广富.“兴边富民行动”开发式扶贫基本策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3(2):57-61

[45]于立军.边疆城市丹东的兴边富民政策特色研究[J].满族研究,2007(1):39-42

[46]郑博.边疆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以吉林省兴边富民为例[J]满族研究,2015年.第4期.第49-55页.

[47]陈建平.新疆乌什县“兴边富民行动”实践与探索[J].实事求是,2010年.第6期.第83-85页.

[48]燕声东、姜涛.丹东“兴边富民行动”回顾与展望[J].满族研究,2009(3):15-20

[49]陈立明.兴边富民行动与西藏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6-11

[50]付哈利、黄靖贵.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广西推进兴边富民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16-19

[51]何晓芳、何晓薇.兴边富民行动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J].满族研究,2015(2):3-10

[52]杨引官、马于树.新疆进一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的思考[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0(3):11-16

[53]滕腾、向秋华.努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构建中越边境和谐家园--广西崇左市兴边富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1(7):135-137

[54]嘎尔迪.“兴边富民”“安邻、睦邻、富邻”与构建中蒙和谐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4-18

[55]罗康隆.文化制衡观在“富民兴边”行动中的价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3-149

[56]青觉、谢扩民.边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与兴边富民[J].宁夏社会科学,2001(6):73-77

[57]李盛、黄健毅.兴边富民行动对广西边境教育发展的影响[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5-137

[58]周竞红.“兴边富民行动”中的民族关系[J].满族研究,2009(4):22-26

[59]宋涛.兴边富民与广西边境少数民族的发展[J].桂海论丛,2001(5):61-64

[60]金海燕.中国朝鲜族在“兴边富民行动”中的发展[J].满族研究,2007(4):47-53

[61]陈景辉、朱瑞雪.“兴边富民”行动与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基于新生鄂伦春族乡的调查[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318-321

[62]姚春军、赵杰俊.推进塔吉克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惠民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的实践及成效的调查研究[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10(3):29-32

[63]唐勇、雷雪光.刍议依法“兴边富民”--以桂滇等地边境调查为基础[J].广西民族研究,2014(2):153-160

[64]彭谦.从法制角度探析“兴边富民行动”[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3(5):36-40

[65]赵大建课题组.西进中亚 兴边富民--关于加快新疆经贸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9):43-45

[66]马光耀、刘云喜.兴边富民行动中扶贫开发研究[J].北方经济,2017(2):66-69

[67]崔伟杰、马秀红.“兴边富民行动”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J].黑龙江民族丛刊(季刊),2002(3):66-67

[68]李怀民.对德宏州实施科技兴边富民的调查与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56-59

[69]周民良、马博、刘云喜.兴边富民政策实施效果与转型问题研究--关于呼伦贝尔市与兴安盟五旗市兴边富民政策实施的调研报告[J].民族研究,2014(6):35-45

[70]边香顺.吉林省“兴边富民行动”研究--基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思考[D].延边大学,2010

[71]辛馨.西藏制作业发展带动西藏兴边富民的可行性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31-32

[72]哈丽云、杨引官.新疆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成效及展望[J].新疆社科论坛,2015(5):72-77

[73]楠顶.内蒙古“兴边富民行动”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6

[74]杜国川.民族学视角下兴边富民行动的实施成效研究--以珲春市HG村为研究个案[D].延边大学,2013

[75]沈利平.霍城县实践“兴边富民行动”工程的经验和启示[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2):32-34

[76]房若愚.积极推进边境县“兴边富民行动”[J].新疆社科论坛,2005(1):20-22

[77]廖乐焕.兴边富民工程“3+1”对口帮扶机制实施成效考察--以云南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14(4):62-67

F127

A

1672—4496(2017)04—079—009

2017-10-15

陈强,男,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兴边富民民族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金桥(2022年4期)2022-05-05 06:09:56
我们的民族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12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茶果飘香 富民一方
湖南农业(2017年5期)2017-05-13 09:24:30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公共资源共享改革大力支持兴边富民和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