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实践创新研究

2017-03-10 09:02:50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师生党员基层

耿 萍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实践创新研究

耿 萍

(沈阳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8)

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党建文化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在党建文化的思想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进行探索,运用互联网+党建理论的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权体系,提升党建文化自信,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党建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党建文化;实践;创新

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建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和执政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彰显“以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和“向文而化”的价值取向,体现文化自觉整合与文化自信。党建文化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精准表达和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一、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存在新问题

我国现阶段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革,传统高校党建工作受时空约束,往往以开会、学习等单一形式展开,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缺乏物质载体。互联网思维使高校师生党员在思想行为上发生变化,党员主体诉求更加多元,通过互联网表达自己思想、意见已经是一种常态。然而,网上答疑和服务水平出现相对滞后,网上监督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应激励更多师生党员科学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强党建工作辐射范围,不局限于现实,延伸到网络,建立互动平台。

二、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实践研究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主导地位

高校党建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思想文化,具有高度的理论前瞻性。应引领高校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等校园主流文化,推进党建文化与高校文化有效融合,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高校发挥学科优势,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特色优势。从学术角度让高校师生坚定理论自信,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通过师生身边的案例,凝聚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90多年中所选择的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渊源。中国特色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诠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好学生社团、教师联谊组织、党团组织的作用,让它们成为高校思想宣传网状结构的重要连接点,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力。

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相关学科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党的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学生教育管理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实质性融合,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知是信之始,深刻理解党建文化,加强党组织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社会利益协调等政治功能建设。对正面信息正向引导,让青年师生党员认识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责任。对负面信息有效防控,及时回应和解决师生党员关心的重要理论和热点难点问题,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二)立德树人思想引领高校党员队伍建设

高校是重要思想文化的传播教育阵地,坚持贯彻党的正确指导原则,用党建文化守护高校育人的道德堡垒,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提升育人的思想文化和学术文化。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思想引领与规范约束相统一,用制度管人管事,把讲诚信、守纪律、懂规矩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温暖透明的文化生态,增强高校党组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高校党组织要优化师生党员结构,建设学习型组织队伍,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学习新知识技能、拓展知识结构,更新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高校党组织为师生党员提供学习平台和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上传的共享课件为党员学习提供便利,有助于师生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升自我,发挥个人学习主动性,通过指尖滑动来实现学习教育常态化。高校不断创新办学机制,用好政策环境,激活发展动力,将教学质量提升落实到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上,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根本保证。

党建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党建文化创新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校园文化水平的外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实质,推动健康、文明和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承载教书育人功能,以需求为导向、互动为手段,把握正确方向、弘扬社会主旋律、体现师生共同理想信念,把知识、教育和人文融入校园景观,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启迪心智、净化心灵。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人的意识,领导师生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发挥文化的约束、规范和激励作用。高校发挥党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党建文化引领、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积极参与,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党建文化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规范、文明礼仪等宣传,与校园室内设置或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举办好高校艺术节、科技文化节,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培育和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现党建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把党建文化融入党的实践活动中,增强党员自我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

(三)党建文化引领网络话语体系建设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传播正能量。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政治引领的正确导向,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文化融入顶层设计,提升宣传思想工作亲和力。利用互联网对校园网络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分析和预测,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对师生中非主流舆论及时沟通交流,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问题。针对传统党建沟通不畅问题,应用APP客户端,实现党建服务的动态延伸,构建全覆盖、扁平化、交互式党建文化平台。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为师生设计实用软件和APP产品,把中央方针政策、指示精神、宣传指导和党员行为规范等有效、安全、及时推送手机客户端,开辟高校宣传思想新阵地、新领域。通过网上直播、互动交流等方式全方位联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吸引力。高校发挥官方网站在师生中的影响力,推送立意深远的主流思想信息,提升网络信息内容传播的深度、广度。数字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提供便捷、系统化的发布平台。

探讨解决高校师生的理想信念问题,打造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一体化融合发展,拓展舆论引导,深化师生党员素养培育,真正发挥主流媒体影响力与话语权。加强互联网管控、维护网络和意识形态安全,强化阵地意识、引导能力,优化网络舆论生态,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通过虚拟和现实党建的结合,网络线上线下互动,发挥虚拟党建作用,正确行动策略提高党建文化宣传力度。大力改进校园媒体文风,聚焦师生学习工作实践,探索形成内容更加充实、表达更具活力、效果更为明显的校园媒体风格和话语体系。

(四)互联网+推进党建文化新发展

互联网经济不仅仅是虚拟经济,也是实体经济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互联网+代表连接一切的能力,使党建与网络技术融合共生,实时动态更新,使党建工作精细化,为党内决策提供更加精准依据。2015年7月1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现阶段互联网+已普及,已经发挥一定作用,但没有深入扎根,仍缺乏完善互联网+思维平台,导致党建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缓慢。互联网+党建作为传统党建工作的有效补充,融合党建工作本质属性和互联网技术革新,解决传统党建与网络融合分层相处问题。

互联网+党建模式,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中数据的自动收集、整理和归类的功能,提供数据批量处理功能,实现党建工作量化管理。高校党建云全面反映每个党员、党组织的基本情况以及动态管理状态,为党建工作决策、工作指导提供依据。利用网络技术、新媒体等手段突破党员管理瓶颈,增强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智能化管理机制,实现党员信息网络管理、实现党员信息动态管理、组织关系转接、党费网络支付平台、党员考察等管理模块完善、系统化发展。具体表现为,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务公开等信息纳入动态数据管理,关键环节视频图片留痕、网络文档上传,提升党建工作规范化、党建工作零距离。智能化培训机制,融入相关课程。互联网+宣传,树立党员正面形象、弘扬正气、营造良好氛围。互联网+服务,提升服务个性化、获得更多群众支持。互联网+监督,实现党员自我净化,提升公开透明平台。开放党建活动,推行基层组织生活开放日落实责任制。在高校积极探索:互联网+专家访谈、网站专题、微信公众号、微电影、微博等宣讲板块,创新宣讲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与传统党建工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党建工作手段、模式和机制创新,进行党建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有益探索实践。

(五)大力发展基层党建文化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章程》第31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大力发展基层党建,努力贴近群众,传达党的声音,拓展基层民主功能,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收集好想法和建议,及时回应师生党员的利益关切。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基层党建的实践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总结各高校基层党组的成熟经验,使其上升为党的制度。

机制创新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保证。要完善基层组织和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形成新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责任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基层党支部定期组织学习讨论,开展走访、谈心,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互联网跨界融合解决基层问题,始终秉承党建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建设,共享信息资源,拓展网络宣传阵地,增强党课教育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使师生党员有归属感。基层互联网资源不仅是信息传递、通知公告的工具,也要拓展心理疏导功能,及时反馈师生党员情况,双向互动,走群众路线。线上网络e支部,微信讲堂,线下丰富组织生活,扩大党建工作有效覆盖。引导基层党员开展自我教育,增加党课的趣味性、参与性,体现党建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用数字技术在原创领域的新思路,推动党建内容新发展。

探索党建与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组织师生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师生党员服务社区居民的主动意识。探索和提高党组织推动社会协商民主能力,推广运行有效的民主协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基层党建效果评估机制,改进和创新基层党建活动方式,探索基层党建与高校中心工作相互融合的工作机制,注重基层党组织实际功能发挥,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人民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中央政策贯彻落实为主要目标的基层党建评估体系,真正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到党章所规定的战斗堡垒定位。

加强党员监督权利,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现代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进行利益格局的调整,上下贯通、协调有力领导相关制度文化完善,使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党组织要跳出传统党建思维,摒弃旧的思想观念。加强基层组织调查研究,深入工作实际、深入党员群众。自觉增强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勇于实践,通过党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实现宣传思想工作群众化。通过规范组织架构、配强专职队伍、优化运作模式、精选服务项目和建好信息平台,推动党建文化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高校党建文化工作创新思考

党建文化创新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也是党建文化人才培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提升的过程。师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差异,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还要发挥文化润物无声的力量,塑造党员个体发自内心发展党建文化的信念,保持基层党组织先进性。服务人民是基层党组织基本职责,通过互联网向师生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也要及时反馈党员群众的意见。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能任由西方国家把持世界话语权,在制度构建中表达中国特色。

互联网+理念革新为当前党建文化工作提供平等、透明、开放的网络思维和创新思维。党建文化活动平台得到拓展,不再受时空限制。现实党建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实现与大数据、云技术和智能终端等融合共生,使基层党建文化工作精细化、便捷化和规范化。要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实践可持续发展,使基层党建文化主动适应新理念,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治理体系。

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建设基层党组织;健全监督体系、提升监督合力,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1]李振军.对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创新的思考

[EB/OL].http://www.dangjian.cn/djcxzjc/jcgzjqn/201605/t20160510_3347773.shtml

[2]唐朝继.高校党建文化的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12-09-04

[3]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education.news.cn/2015-01/19/c_1114051345.htm

D267.6

A

1672—4496(2017)04—092—05

2017-10-15

耿萍,女,沈阳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赵洪波

猜你喜欢
师生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0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基层在线
人大建设(2020年2期)2020-07-27 02:47:54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当代陕西(2019年13期)2019-08-20 03:54:10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走基层
大众摄影(2016年4期)2016-05-25 13:19:48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