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廷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科研部,安徽蚌埠233040)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安徽省蚌埠市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韩永廷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科研部,安徽蚌埠233040)
党的十八大以来,蚌埠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积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蚌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汇聚强大推动力。但是,当下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等方面尚有诸多不适应的问题。对此,一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二要着力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三要严格管理监督,加强领导指导,推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成效存在问题
农村基层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具体落实者和实践者,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骨干力量。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农业农村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十三五”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就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讲奉献、有道德、讲品行、有纪律、讲规矩、有本领、讲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汇聚强大推动力。
蚌埠市辖怀远、五河、固镇三个县和龙子湖、蚌山、禹会、淮上四个行政区以及高新、经开两个功能区,55个乡镇,935个行政村(含农村社区)。2015年底统计,全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668人,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499人。村级干部5698人。其中,村“两委”正职1658人,其他村“两委”干部4040人。目前,全市共配备村党组织书记935人。其中,专业大户或致富带头人375人,占40.1%;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33人,占3.5%;退伍军人178人,占19%;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25人,占13.4%。从性别看,男性897人,占95.9%;女性38人,占4.1%。从年龄看,平均49.1岁。其中,35岁以下23人,占2.5%;36-45岁330人,占35.3%;46-54岁342人,占36.6%;55-59岁123人,占13.2%;60岁以上117人,占12.5%。从学历看,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45人,占26.2%;高中(中专)学历312人,占33.4%;大专及以上学历378人,占4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积极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主线,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蚌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贡献力量。
(一)深入开展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长期以来,我市农村各级党组织将思想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持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推动蚌埠发展。一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力求“理论学习、自我完善、服务意识、工作履职、执行制度”到位,更加注重“增强群众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服务本领、建立长效机制、争创一流业绩”,积极推进“载体设计、监督方式、工作机制、宣讲方式、问题清单”创新,充分体现蚌埠特色。二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挂图作战、全程管控,形成专题教育推进图、推进表、整改问题通知单的“一图一表一单”推进机制。三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生动深刻、入脑入心,通过“一个实施方案、一张流程图、一套指导表”,把“忠诚、干净、担当”牢记心中,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了乡镇、村居党员干部的战斗力。
按照市委要求,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积极开展党性党纪教育,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住责任“分解、考核、追究”等关键环节,切实做到明责、尽责、查责、追责,实现“巡察工作、审计监督、重要岗位轮岗、制度规范”全覆盖,严查农村党员干部的“四风”和腐败问题。2015年,全市查处违规违纪97起,涉案的乡科级干部133人。通过专项整治,市、县区、乡镇和村居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办事效率都有显著改善。
(二)狠抓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指挥农村各项工作的“桥头堡”。按照市委《关于在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实施“1365”工程的意见》、《2015——2017年蚌埠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人难找、事难办”等问题,全面推行“125”工作法,取得了很好效果。即实行村干部“开放式集中办公”;开展年度(任期)目标公开承诺和“亮身份、讲奉献、比服务”活动;建立和落实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制度,包括以民主评议党员、“三会一课”为主要内容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以村级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四议两公开”(党组织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审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决策制度,以村党务公开、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监督制度,以村干部定期走访、“便民服务卡”为主要内容的为民服务制度,以“一定三有”(定权责立规范,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村“两委”干部包户及帮扶困难党员群众为主要内容的激励帮扶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近年来,各县区和乡镇、村居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委规定要求,深入开展“四风”整治,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解决问题,更好地服务群众,促进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如通过“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和党员干部“三进三访三同”活动(进村入户、进街入居、进园入企,走访基层党务干部、走访优秀共产党员、走访生活困难党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搭建起干群常来常往的连心桥,带动了各级干部作风的转变。在蚌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广大党员干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大无畏精神,带领群众抓项目,克难攻坚,以百折不挠的韧劲谱写出建设蚌埠、发展蚌埠的新篇章。
(三)着力加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市委、市政府按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要求,围绕农村发展大局和重点任务,有计划地组织乡镇和村居党员干部到市县党校、蚌埠干校和发达地区学习培训,使广大党员干部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本领,提高了素质。统计资料显示,近五年来的全市各类党员干部培训中,乡镇和村居党员干培训达5千多人次。
人才是极为宝贵的资源。在推进农村转型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人才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党管人才,把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县区、乡镇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一把手”抓人才的长效机制。如定期选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加快向农村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能够影响、带动和帮助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创业致富本领,提高文明程度、形成良好风尚,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知识、年龄等方面的优势,切实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培养农村“双强”(服务能力强、带富能力强)党员干部队伍,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成长成才,能够在基层实践中锻炼干部,促进作风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动、城乡利益格局的调整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给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活力,也导致各类基层矛盾纠纷高发、多发的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既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工作基础,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权基础,还是加强党的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组织基础。农村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担负着领导、管理、组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建设一支有理想、讲奉献、有道德、讲品行、有纪律、讲规矩、有本领、讲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对做好农村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我市乡镇和村居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团结务实,有战斗力,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下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等方面尚有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滞后,工作思路不宽,事业心不强
思想观念滞后于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表现为一些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视野比较狭窄。与南方发达地区、先进地区相比,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缺少开拓、开放和创新意识,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而是老守田园、安于现状,上边逼一逼,下边动一动,缺少带领群众敢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和驾驭市场、把握发展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有的乡镇干部胆子小、步子慢,求稳怕乱,工作缺乏创新精神,分析形势缺乏新观点,研究情况缺乏新见解,发展经济缺乏新思路,解决问题缺乏新办法,难以突破个人的传统经验和思维定势。部分村干部缺少独到思考能力,习惯盲目跟风,上级要求什么、下面落实什么,上级检查什么、下面突击什么。有的村党支部书记观念陈旧,守摊思想严重,看不到农村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思进取;对村情和市场缺乏研究,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习惯于传统的农耕方式,使本地的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长期以来,山河依旧,村容村貌不变。
少数干部“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安心基层工作,情绪低落,工作应付。乡镇机关的干部不愿到村居工作,小乡镇的干部想到大乡镇工作,有的一心想调往县级机关,缺乏一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有的干部“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自己工作认真负责,也没有什么差错,但同批的很多人都已得到提拔,自己还在基层,心理不平衡,甚至怨天尤人。有的干部“在其位不谋其政”,事业心不强,满足于混日子,作风漂浮,得过且过,不能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有的干部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干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专业水平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解决一些新问题时,往往方法简单,办法不多,效果不佳。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亟待提高
在社会进入市场化的新阶段,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带来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复杂。如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党员干部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是农村各级党组织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就我市县区的实际情况看,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居占比较大,无钱办事的问题突出,群众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信任度不高。
少数村“两委”班子配置结构不合理,整体功能弱化。主要是青壮年党员的大量外出,导致当前农村普遍存在党员年龄老化、文化层次较低、性别比例不合理;同时村居干部思想观念不新、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把握市场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日益复杂多变的农村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家族化近亲繁殖倾向比较严重,导致党组织的威信降低。一些党员干部公仆意识、宗旨意识淡薄,在利益方面与民相争,激化了党群矛盾;有的将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很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信仰和为民服务意识的缺失,使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受到冲击,其凝聚力和公信力随之下降。
由于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手段滞后,管理机制不活,农村党员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能力、利益协调能力、服务引导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一是领导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能力不强。党建工作机制不活,党员活动缺乏新意,党组织吸纳能力降低。二是政策执行能力不强。学习政策缺动力,宣传政策缺意识,落实政策缺支持,反馈政策缺渠道。三是基层治理能力不强。土地利益难调控,基础设施难进行,矛盾纠纷难调解,社会风气难治理。四是服务群众能力不强。执政权威弱化,党群关系疏离,服务资源缺乏,宗旨意识淡化。基层党组织活力不强,党员干部能力弱化,严重影响党组织先进性和群众性基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稳定面临严峻挑战。
(三)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不活,对党员干部的监管乏力
农村的改革发展与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紧密相关,而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近年来,教育培训工作已得到各级组织部门和党校的重视,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工作如火如荼。但是,农村党员干部工作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其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掌握能力有限,再加上一些部门“搞形象”、“出政绩”,为培训而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参训积极性不高。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倾向,多采取以会代训或以工代训的形式。参训人员常以工作繁忙、招商引资等办实事为由,回避培训学习,参训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影响培训效果。
二是内容安排不科学,培训形式不灵活。教育培训的内容安排缺少统筹兼顾和规划,有的仅仅应付上级临时安排的重要文件学习或形势任务报告;有的只强调实用科技知识培训,而忽视政治理论和党性国法教育;有的对不同岗位的党员干部不加区分进行培训,缺乏针对性。教育培训形式往往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看看视频资料,缺乏吸引力。党校、干校的教育培训,封闭式多,开放式少;灌输式多,交流讨论、情景教学、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少,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学员被动参训,不能灵活施教,难以激发学习热情。
三是基本保障不够,教育培训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数量众多,由于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市、县区组织的培训范围往往局限于村支书、村主任,其他村居干部的教育培训都是由各乡镇自行组织,覆盖面较窄。部分基层党组织培训的设备购置、教材购买、师资聘请、外出参观学习、基地建设等缺乏资金保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在教育培训的激励约束方面,没有真正把乡镇和村居干部培训情况与其公务员招录、升职晋级、年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参学人员可学可不学,学与不学无区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组织形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农村,有些党员干部长期不学习,不参加民主生活会,理想、信念、宗旨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市场经济交换原则渗透到思想政治领域,把经济利益最大化运用到社会行为中,市场经济的市侩性毒化党组织的健康肌体,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面前思想错位、心理失衡,忽视党性锤炼,丧失信仰,精神空虚,使党员的价值取向严重偏离了党的根本宗旨,思想和行为恶性膨胀,政治上蜕变,经济上贪婪,生活上堕落,滋生了钱权交易的不正之风。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监督制度在不断的调整完善中,一些党员干部钻制度缺失和监督乏力的空子,各种违纪违法问题凸显。有的情节十分恶劣,直接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极为恶劣,民怨极大,严重侵害了农村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风尚,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束缚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组织纪律性淡薄,擅自离岗外出打工,对村务疏于管理;在土地流转、纠纷处理、宅基地审批等工作中失职渎职,滥用职权,徇私舞弊,优亲厚友;在办理符合政策的事务中吃、拿、卡、要,谋取私利;得到好处时,千方百计掩盖事实真相,以合法的手续,办违反政策的事。
二是村务公开不规范,内容笼统,流于形式,肆意剥夺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些村公开栏公示的是会计科目或单纯的收支表,群众看不懂,被戏称为“天书”或“数字游戏”。不按财务管理制度办事,收入不记账,支出打白条。在兴办公益事业中,无视财务制度,挥霍浪费集体资金。有的村非生产性支出较大,村干部的差旅费、招待费、电话费等严重超标。
三是作风粗暴,工作不讲方法、策略,激化矛盾,群众上访事件不断,甚至蓄意培植家族势力,拉帮结派,形成“小集团”,左右重大事项决策和换届选举,制约农村民主监督管理,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四是经济案件和违犯社会管理秩序行为时有发生。如村干部贪占、截留、私分、挪用土地补偿款、救灾救济和扶贫优抚款物以及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宅基地等款项的经济腐败问题。有的村居干部利用管理村社公共事务的便利条件,虚报冒领、合伙侵吞集体资金,中饱私囊。涉案人员虚报多支,设账外账,公款私存等等,作案手段日趋隐蔽、手法五花八门。有的党员干部违反政治纪律,肆意侵犯民主权利,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道德败坏案件屡禁不止。
(一)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
1.要强化政治理论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积极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活动。强化政治理论灌输,重点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通过学习教育,帮助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努力打牢理论根基、养足理论底气,提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做到政治与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树牢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依托,结合落实“三会一课”制度,通过“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党员干部的党性,坚持以党章党规校正自己的言行,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模范言行示范带动群众。农村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自身建设向制度化方向纵深发展,以党建的成效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2.要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及有关涉农法律法规的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提高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带领群众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领;进一步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当前,要注重“五大发展理念”教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指导改革的方向,也是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路径。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乡镇和村居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正确的思想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广开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加快县域中心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正确处理好村“两委”关系,不断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实践,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村民自治常态化和农村稳定和谐发展。
3.农村基层干部培训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灵活多样,力求实效。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需求,培训内容要“精准”:农村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什么最有用就学什么,最缺少什么就补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要有规划有计划地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集中轮训和专题培训,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培训方式方法要“有趣”:把农村党员干部作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切莫搞“花拳绣腿”。有条件的乡镇,要主动与地方高校、党校、干部学校对接,合作办学,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参加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提高文化水平。贫困落后的乡镇要定期组织村居干部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进一步总结推广发达地区的经验,以促进本地区的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培训资源要“灵活”:以灵活适用的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可以通过内部挖潜,积极寻找“土专家”和经验丰富的能人,组建师资队伍。考核评价要“务实”: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跟踪问效,加强监督和学习效果的检验,从源头上杜绝形式主义的无效培训。
4.建立教育培训工作分级负责机制。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社、财政、党校、干校等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市、县区委组织部门负责调学,市委党校、行政学院负责培训乡镇领导干部,蚌埠干校和三县党校负责培训乡镇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及其他基层干部。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农村基层干部培训经费列入市、县区和乡镇财政预算,各级组织部门掌握的党费可用作培训经费的补充。市、县区和乡镇党委要认真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力抓好教育培训基地、师资、教材等基础性建设。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到培训班讲课。
(二)着力培养选拔优秀人才,进一步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奔小康,要注重选派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进省市县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尤其是党委书记,选好用好管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严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
1.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重点是选准配强乡镇和村居领导班子。选拔的标准是: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群众拥护,有文化、有本领、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拔的途径是:一要有计划地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的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领导职务。二要重视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乡镇干部。三要重点从农村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回乡的优秀党员中选拔村居党支部书记。四要要支持和鼓励机关干部、军队转业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把有志于推广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致富、推进农村发展的优秀人才及时充实到乡镇和村居领导班子,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能力。
2.坚持选派与培养并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后备力量的培养。一要加强农村青年的教育培训,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为乡镇和村居干部队伍输送新人才。二要建立农村干部后备人才库。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一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致富能手;二是乡土拔尖的能工巧匠;三是外出务工的经济能人;四是部队复退军人;五是乡镇站所专业技术人员等。对后备人才要定期进行培训、考核,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党员干部。三要继续贯彻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农村政策,真正把那些品学兼优、专业对口,具有较强奉献精神的大学生选派到农村,让他们充分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层群众服务。四要积极选派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年轻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挂职锻炼,担任村居“第一书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梅林〕
此文系《2016-2017蚌埠蓝皮书》课题,编号:B3-8。
韩永廷,中共蚌埠市委党校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三农”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