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2017-03-10 08:27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列宁马克思主义

刘 博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装人民群众,提高人民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造福人类的一种思想,它最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列宁总结完善,形成的一门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由抽象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实践的过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真理表达出来,让人民群众所接受[1]。列宁在长期的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逐步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普及的具有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它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和普及具有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它是广大俄国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科学只有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成人民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胜利,进步的内在动力[1]。恩格斯曾经指出:“如果工人没有理论感,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绝不会深入到他们的血肉。”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不同的著作中多次阐述马克思主义在工人和人民群众传播的必然性,并进一步的指出,只有在工人和人民群众当中宣传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才能获得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这种思想深深的在人民群众心里扎根,马克思主义才能从细微的不同的渠道慢慢传播开来,去影响每一个有良知的人们,为理想王国去奋斗。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客观必然

列宁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让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把曾经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工人运动的的特点在初期表现为自发性,也可以理解成工人阶级的初步觉醒。列宁也指出任何把自发性绝对化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把自发性绝对化的态度势必会造成工联主义,会把工人阶级带入到资产阶级政治的漩涡当中。由此,列宁认为必须把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的斗争转化为自觉性的斗争,才能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自发性斗争向自觉性斗争必须让工人和人民群众自己认识到他们的根本利益与现实的政治制度是不和调和的矛盾,这就要求人民群众必须有社会民主意识,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这一最有效的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最佳途径

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建设人才。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共产主义青年人才的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更多的人去理解这门科学并掌握这门科学,提高了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更好的为革命和社会建设事业做贡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培养革命和建设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完整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和发展的理论,为日后俄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重大胜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索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俄国具有必然性的同时,也对其实现途径有了深入的分析[2],其主要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简单通俗易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播,在人民群众中间开花结果[3]。因此,简单通俗、形式多样的语言是前提,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语言生动活泼,使其富有民族个性,民族特点,并且符合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才能内化为人民心中自觉的行动。通俗化并不同与庸俗化和形式化,马克思主义要永保科学性,就要随时随地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使其具有丰富内涵、简单的形式、深刻的道理,避免庸俗化形式化等不良情况的发生。我们要占据丰富的材料,从细微的生活细节着手,用简单的推论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是科学性的真理,是永远不过时的理论,不仅在于他的理论科学性还在于它的包容和不断吸收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就指出,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一样,它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是彻底的唯物论,主张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它的的真理性在于不断地的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没有固定的模式,都要结合本国具体的实践,来探索本国的发展道路。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恒古不变或者永恒真理,那就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了。列宁亲自起草了社会主义社会科学院的两个文件,向人民群众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规模的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编译和出版工作,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马克思大众化的实现提供了平台。

(三)党刊、党媒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

党刊、党媒是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列宁在革命和社会建设时期对于党刊、党媒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4]。列宁曾指出:“我们需要创办报纸不仅仅是因为要它帮助工人阶级进行斗争,而是要它为全民树立榜样,成为人民群众的火炬。”[5]主张用身边典型的、生动的、代表性的事例来教育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真正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党刊、党媒是引领社会舆论的孔明灯,是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斗争的前沿阵地,只有紧紧守住这个阵地,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不会失败。此外,党刊、党媒还肩负着引领和传承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任务,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向社会主义建设转变时期,还是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时期,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事业顺利进行,都要紧紧的发挥党刊、党媒的宣传教育作用。

(四)坚持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理论宣传与政治经济发展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条件

理论最终要落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无论是理论的创新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的作用。坚持劳动教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和教学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只有把课本上学到的科学理论与劳动群众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现代化的高科技知识与工农的劳动相结合,才能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理论宣传和本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上文已经说过,马克思从来不是教条的、一成不变的,一定要与本国具体的实践特点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俄国当时具体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劳动教育的手段,并积极引导理论宣传与政治经济鼓动相结合,并取得了很大成效。

三、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的启示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为当前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深化四个理论自信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构建的方针不改变

在当代世界,西方的自由主义可以说是占据了主流,无论是话语权上还是GDP都处于统领地位。在与西方世界的长期交流的过程中,西方对我们这个正在赶超的东方大国采取敌视的态度,即使在今天这种情况仍未得到改变。西方国家仍然在政治经济领域对我国进行打压,通过文化、科技等领域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对我国人民进行同化。针对这种形势,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就的代表,经济、政治、科技等在世界上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来说,增强自己的“软实力”培育自己的话语权构建尤为关键。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科学命题,2014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文化自信,它们共同构成了完整科学体系。文化自信来源于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坚持文化自信是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道路、理论保持自信,相信我们的党是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党、是带领人民走向富裕,自强的党、是引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国民素质的党。新时期,更要深化理论自信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升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努力不停止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飞跃,它科学性不仅在于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中,理论研究和创新是列宁关注的重点,不断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上升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给我们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在继承的同时突出“特色”,从而让人民群众真正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不断的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重视理论的创新研究,用在创新的理论指导发展。注重教材和学科的建设,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融入课堂,融入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接班人。此外,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分清通俗化和庸俗化的界限,要用简单的例子、通俗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

(三)与当代各种文化思潮交锋,引领文化的发展,与文化俱进的方针不改变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积淀和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积极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促进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互动,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新时期,我国 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新方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智力支持[6]。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要加强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引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支持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世界各国人民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以便在国际社会树立新形象,世界舞台增加新话语。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社会舆论的载体不动摇

新闻媒体作为宣传思想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的传承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方面有很重要的途径。列宁曾说过:“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信的自我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种新的通讯设施,通讯手段层出不穷,电视、广播、杂志等充斥着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更让世界人民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民接受信息的方式及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等更加的便捷,迅速。充分发挥传统媒介的优势之外,更要注重现代信息的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安全、经济的优势,把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变成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阵地,对维护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稳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为新时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肩负起时代的历史任务,积极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做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一定要认识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组织群众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崔志胜.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当代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4][7]姜洁晶.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0-05-01.

[3]唐甜.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1-03-21.

[5]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p31

猜你喜欢
大众化列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