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7-03-10 07:34
关键词:省属汉语言应用型

常 璐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探析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常 璐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应用性上越来越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省属地方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亮剑,锐意改革。本文结合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各大高校都在提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是高校教育办学的纲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需要以服从市场导向为原则,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特色、专业和学科发展,力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老牌专业,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陷入了瓶颈。在当前形式之下,国家在各个层面都在提倡创新,包括高等学校教育,这就对省属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各个省属地方院校都在力争转型,在这种形势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得发展就必须要变革,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专业发展目标,以此来推动省属地方院校的应用转型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很多高等院校中都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特点,属于老牌文科专业。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大都停留在书本之中,与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相差甚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就需要结合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如文字撰写和宣传能力,起草合同、协议的能力,撰写文案的能力,具备文秘系统知识、能读会写的能力等。社会的发展促使汉语言人才的培养必须跟社会需求接轨,这就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思想观念和做法,积极探索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这也成为省属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考虑。实际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上的实际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专业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功底,人文素养过硬,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具备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的教学、研究等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能够担当中小学语文教师,又要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等相关工作。这是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各个省属地方院校围绕这这一既定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能辩证地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发扬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守法的公民;拥有良好的知识和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一定的开拓精神,善于学习、沟通和交流。

(二)知识结构的要求

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熟悉相关国家语言文字政策,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文学作品,处理语言文字的相关问题,能够进行语文教学设计。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通过不断学习,增强专业研究的本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拓宽知识的宽度和广度,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理论。

(三) 能力结构要求

第一,有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围绕问题展开质疑,运用辩证法的观点进行思辨,并进行分析论述。第二,能够无障碍地阅读相关读物,善于查阅相关文献,并进行信息的再加工和创造。第三,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的能力,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感受文学的形象和语言之美,培养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力,提高人文素养。第四,能够熟练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各种写作方式,掌握基本的文体写作、应用文写作、文学文体写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文学创作、评价、分析学生作文的能力。第五,能够担当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并能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第六,要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意识,关心社会、关注民生,能够对社会上出现的问题辩证地看待,并能进行理性的分析。

二、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要想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真正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中贯彻实施,就必须要正视当前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是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们很难有自己的思考或动手实践的机会,同时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了解甚少。省属地方院校内部专业划分过细,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不够宽广,视野狭隘,思维仅仅局限在本专业。过多的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种培养模式与现在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远,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第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化。省属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都是由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三大部分组成。三个板块所占总课时比例分别是30%、60%、10%。同时在大学四年中还有六周的教育实习,各高校根据课程完成的进度,考虑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的高校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有的高校则提前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二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中很少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比如“汉语调查”、“文学创作”等。三是专科课程之间界限划分太严,使得学科知识相互融通不够,人文艺术类课程相对缺乏,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形成受到限制。四是教材内容观点不够新颖。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观点几十年大同小异,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学生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与时代相结合的兴趣点。

第三,省属地方院校缺乏对学生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在人才培养质量上,省属地方院校重视如何培养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而往往会忽略培养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人;重视学生专业教育的培养,而往往会忽略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会缺乏厚重的人文素养功底,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第四,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创新的需求,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是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重视的问题。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传承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需要及时地更新,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否则就会极大地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五,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当前省属地方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都过分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应用型课程的设置安排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时间较少,忽略了检验学生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就较弱,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六,重视学术性,轻视师范性。省属地方院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不重视教育理论的熏陶;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结合甚少,造成学生在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上存在很大的障碍。学生四年只有六周的时间在中学锻炼实习,与中学一线接触甚少,这些因素均导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没有真正体现“师范性”。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首先是一名“学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同时,还要能把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转化为真正有用的教学能力,而不能仅仅会纸上谈兵。而“师范性”也不是单纯的“示范”,而是要能真正地为有效教学服务。省属地方高校汉语言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能同时兼顾学术性与师范性。

三、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从源头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地方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实施、教学任务安排的基本依据,是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规划。省属地方院校要凸显办学特色,确立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大力改革,形成省属地方院校的独特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应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形成基础素质。省属地方院校应当将培育的重任放在本科教育,培养学生基础素养,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加强培养,从而强化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

第二,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根据学校发展定位、专业优势、学科特色和社会需求,应坚持学校统一培养要求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努力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制定出适合个人发展的人才培养策略和专业发展方向。

第三,综合提高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坚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知识传承、知识更新与应用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使得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养和知识能力。

第四,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应该着眼于教学过程的全局,科学地处理好各个培养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加大对教学内容的审核力度,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将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结合起来,进行课程重组,力图实现学科交叉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优化组合。

第五,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设置不同培养模式。省属地方院校应该积极增加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除了设置适合专业教学的基本课程外,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设置提高型、扩展型课程。

第六,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实践能力。省属地方院校应该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努力拓展学生素质教育。学校应该在学生的见习、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环节加强监督,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教材改革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的模式

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教材建设应该体现出当今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体现出师范性与非师范性融合互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科学原则,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优化,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第一,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素质拓展课三部分构成,每部分都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程在传统的实践课程基础上,可以增设实践性更强的课程,如对学生踏入社会能够直接提供帮助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技术、秘书写作等课程,以加强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二,大力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一定要体现出将旧的、不适宜当今人才培养的课程减少课时或者直接淘汰,将新的教学信息和研究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比如,鼓励高校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来自前沿的专业发展动向;将新时代的文学内容增加到当代文学内容中,增强文学的时代感;将网络上优秀文学的典型引入写作教学领域,丰富写作教学的现实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写作和创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

第三,重视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省属地方院校应努力挖掘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依托地方的文化研究成果,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以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凸显专业发展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学生深刻领会地方文化资源与本专业融合的独特视角,学会如何将本专业特色与地方文化有效整合。

(三)强化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强化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立长期的系统的实践育人机制。在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阶段,着重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每一学年的每一阶段,制定不同的实践教育内容,使得专业实践从始至终都在进行,将其建设成为统一的、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力度。省属地方院校应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特色,将专业课程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这样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第二,强化实践性内容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每门课程都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堂中增强师生互动环节,课外布置实践活动具体内容,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成为实践教学的整体,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第三,鼓励专业课教师开展课堂实践教学。通过鼓励专业课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将专业课学习与实践活动能有机结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比如引导学生参加文学创作大赛、撰写文艺评论、参加新闻采编、举办诗词文艺表演等,发动学生积极开辟文化阵地。

(四)增强培养和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任何一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应用性上凸显在用知识、情感去解决社会问题和文化建设问题,与理工科的技术性应用有根本的区别。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上,很多省属地方院校将应用性的突破口放在写和说两个方面,即会讲课、能写作,并且根据这个突破口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而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上,将其落到实处关键还在于任课教师的推动。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自己首先要能说会写,熟悉各种文体写作,掌握中小学最新前沿动态,将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一线挂钩,培养学生的师范教学技能。因此,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和引进应用型人才的师资力量,有待于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学科进一步推进。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尝试改革过程中,省属地方院校在不断碰壁不断总结经验中摸索前行,这是社会需求给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也是省属地方院校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省属地方院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寻找适合省属地方院校的应用型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省属地方院校的切实可行的路子来。

[1]纪宝成.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 中国高教研究,2005 ,(3) .

[2]伍建华.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阮 畅. 省属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研究——以提高综合能力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责任编辑:王国红)

本篇论文为湖北师范大学2016年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6010)

2017—02—12

常璐,女,湖北省钟祥市人,硕士,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G642.0

A

2096- 3130(2017)03-0135- 04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30

猜你喜欢
省属汉语言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出资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2015 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状况调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属本科院校预科生为例
省属企业挺纪在前 实现弊革风清
——山西省国资委举办专题讲座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