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的人生转折对词风创作的影响

2017-03-10 07:34俨,杨
关键词:辛弃疾

王 俨,杨 帆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论辛弃疾的人生转折对词风创作的影响

王 俨,杨 帆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辛弃疾的词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青年提刀立马意气风发的抱负,一个成熟男人在风雨来临前呐喊的悲愤与无力,一个耄耋老人的声声叹息。他的三个重要阶段的人生经历,对其词风变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辛弃疾词风的变化,由初期豪迈沉郁,到中期表现了更多的题材,晚期成集大成者,兼容并蓄,成熟大气。

关键词:辛弃疾 ;人生转折;创作影响

1 引言

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济南历城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辛弃疾在心中就树立了恢复疆土的宏大目标。生活在金国铁骑践踏的沦陷区,目睹着汉族百姓生活的艰辛以及金国的残酷统治。作为带有强烈民族自尊的汉族知识分子,辛弃疾的理想便是能够反抗女真统治,恢复汉族政权。但他的抱负始终没有得到彻底地施展,而是漂泊在江南一带。几十年的宦海沉浮,二十几年的闲居生活,空有一身的才干,却无用武之地。人生的起起落落,带给词人一次次的冲击,尤其是两次闲居的生活经历,更是极大地影响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影响词的创作以及词风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剖析辛弃疾的三段重要的人生经历对于词风的影响。

2 词人跌宕人生在词作上的体现

第一阶段是辛弃疾青年成长时期到他起义南归。这段时期,辛弃疾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积累了充分的素材和经验,写下大量的爱国词,将爱国词创作推向高峰。第二阶段是带湖退居时期,辛弃疾“三仕三己”[1],他对词体的开拓和创新都做出了很大贡献,解读他的山村词,展现了此时辛弃疾寄情于山水田园的心态变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词风变化。第三阶段是二次闲居瓢泉时期。这一时期辛词词风再次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与词人理想之间的反差导致他的性格变得凄凉孤寂、忧思抑郁。在他吟咏事物之词中,他将各类因素融会贯通,例如物性、己情、国势与往事、时事等。随着辛弃疾人生经历、社会角色的变化,他的词作风格呈现出多样化的特色,清疏自然、飘逸散淡、谐谑幽默、恣肆跌宕同样是辛词风格的特色。

2.1 起义南归

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制造了“靖康之变”,俘虏了两位赵氏皇帝,宋室政权南渡,金兵顺势南下,此后黄河以北地区及河东路都处在金国的统治之下。金国的统治者对于汉族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暴力统治非但没有使汉族人民屈服,反而加剧了汉族女真族的矛盾,加深了汉人对南宋政权的忠诚度。

据邓广铭先生所著《辛稼轩年谱》可知,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当时已经被金国占领的山东地区。“秉奉祖训,志切国仇。”[2],因为出身于传统的汉人知识分子家庭,他所受到的教育,使得辛弃疾自小就有着很深的民族情结,从辛弃疾词作中所提及自己的家世时可以窥探一二。如《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所讲“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自古华夏民族英雄崇拜的传统,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思想等,都深深影响了辛弃疾的内心。他的友人更是将他比作“真虎”、“前生诸葛”,而他也是自比作“英雄”,他的一生,始终处于一种执着的进取与弘扬自我的状态。这种追求功利与救世情怀相融合的气度,是整个华夏民族英雄的典型代表,这也就形成了他的功利思想。对于辛弃疾来说,“了却君王天下,赢得身前身后名”,就是他的心理需求。可以说,这正是儒家文化的出世精神的体现,而他的词作中对于功名的追求的表达也是相当多的:例如“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

深重的民族灾难、残酷的民族压迫在辛稼轩的心灵上打下重重的烙印,让稼轩明白一个道理:只有强权才能更强大,只有敌人的鲜血才能洗刷身上的民族耻辱,只有打败敌人才能使得汉民族重新站立起来。这也就促成了辛弃疾民族主义情结的一个层面:雪耻复仇,进行强硬的军事报复。在辛弃疾的《九议》中,他更是将金人比做杀父仇人一般,对于金人的任何报复行动都不会过分。这种强烈的复仇情结在他的词作《满江红·汉水东流》体现的尤为明显:

“汉水东流,都洗尽,毙胡膏血。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破敌金城雷过耳,谈兵玉帐冰生颊。想王郎,结发赋从戎,传遗业。腰间剑,聊弹铁。尊中酒,堪为别。况故人新拥,汉坛放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但从今,记取楚台风,秦楼月。”[3]

想起了当年岳家军在此地大败金军的壮举,激起了词人的壮志豪情。为了能够勉励王郎,词人又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从中也可看出辛弃疾内心的声音。其中“马革裹尸”、“蛾眉伐性”,更是一句一典故,把个人儿女私情和国家民族存亡相互作比较,壮怀激烈,彰显了词人旷世胸怀与理想:男儿就应当以民族国家社稷为重,战场上杀敌报国,而不是儿女情长。

2.2 闲置带湖

北宋政权的覆灭,很多北方人民迁移到长江以南地区。这类人,在当时南北政权对立的情况下,成为了宋金两国处理关系的敏感问题。[4]对于南归的知识分子、军事人才等,南宋政权采取接纳的态度。南宋统治者对于南归之人抱有戒心,因为不确定南归之人的忠诚度,所以大多不会委以重任,例如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的人才。辛弃疾南归以后的官职一直不断提高,但却一直处于漂泊的状态中。他一生之中历任二十四个职位,在每一个职位上任职的时间都没有超过一年,这就大大不利于词人理想的实现。1182年,辛弃疾被罢免,此后就开始了隐居的生活。在他生命的后半段,除了两次出任所占据时间为六年,其余的二十余年,辛弃疾都是被闲置的。纵观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宦游各地,原因就在于他的身份是南归之人,受到这种身份的影响,辛弃疾的梦想只得如泡影一般破碎,被排除在统治权力之外。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

“三十六宫花溅泪,春声何处说兴亡,燕双双。”(《酒泉子·无题》)

山河破碎,国之将亡,满腹报国经纶无以施展,始终于各处任职,辛弃疾的报国之路走的异常艰辛。以上的词句中,有一个共同的意象,就是“泪”。俗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作为大英雄的词人,却“满目泪沾衣”,可见,多年的宦游对于理想的消磨,让作者多么的心痛和悲伤。作者隐居带湖是为了能躲避灾祸,同时也是希望能够复出,就如王水照所说,“含有待时而沽的东山之志”[5]。综上所述,可见这一时期的词人心境的深沉与挣扎。

2.3 隐居瓢泉

据《宋史·光宗纪》的记载,1194年的秋天,宋光宗将皇位禅让给太子宋宁宗。此时南宋政坛明争暗斗,权臣之间相互排挤,而后由韩侂胄大权在握。史书记载,韩侂胄一直处心积虑打压对手,排除异己。此后凡是与韩侂胄有不同意见的,都会被他贬谪。被贬谪的人士,大多与辛弃疾都有着不浅的交情,辛弃疾也受到了牵连,先后被罗织了数条罪名而被罢官。官职一降再降,最后成了一介平民。这段时期,辛弃疾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所以他在这一时期的词作,表现得更多是词人内心的忧愤和抑郁,感情中的颓废色彩非常浓厚。可是在苦闷之中的环境下,词人还心存希冀。如《菩萨蛮》: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6]

此时的作者面对的是山河破碎,理想的破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词人内心极度抑郁。可是恍惚中看见的沙鸥,却使词人心情霎时转好,不禁拍手称好。为何拍手叫好?无非是强颜欢笑而已。在此我们看到一个老英雄的无奈,但却坚强的身影。

岁月的流逝,辛弃疾的梦想在时间的消磨中却依然坚持着。尽管年华老去,但词人的内心中,一直都是心系社稷,关乎民情。在他送别弟弟远去桂林之时创作的送别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悲痛之情的表现。全词如下: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7]

《归朝欢·题赵晋臣敷文积翠岩》是一首最能够直接彰显辛弃疾救世爱国性格的词作,词中的“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借鉴了许多李白创作诗歌的浪漫笔法,将岩石比作自己的朋友,借此隐喻自己退隐的无奈、怀才不遇的忧愤以及对于未来的袭击、希冀。可以说这首词将词人的一生性格、命运等都进行了总结,忧愤苍凉,在自嘲中显真章,把自己浓烈的感情和刚强意志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 跌宕的人生对其词风的影响和意义

从大体上看,辛弃疾的词以豪郁的风格为主,同时,柔婉缠绵、清新恬淡、诙谐机智、浅白俚俗以及后期放言议论,也都做到了兼收并蓄,形成了样式多变而且感情丰富的艺术特色。

3.1 词风变化

3.1.1 豪迈沉郁的特征

洋洋洒洒的文字间渗透着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概,慷慨纵横的词格里,辛弃疾南归之时满腔抱负的雄阔赫然在目,这不仅是因为他早期二十三年的北方生活,使得塑然成型的豪放性格直接赋予了他文辞的刚柔并兼的独特风格,也是因为文学修养在受熏陶于北方尚武风气和北朝词坛尚豪之风之后,更多地偏向了刚健雄毅。在社会发展形态上,北方更多的崇尚武力;而在文学发展形态上,东坡豪放词风在当时更为流行流行,而这种价值观特色,在词作中的体现就是具有着豪放慷慨的文风。当然,辛弃疾文风的慢慢确立,与他早年师承的启蒙因素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稼轩少年时被文学家刘瞻、蔡光、蔡松年等人所教导 ,受到他们强悍词风的深远影响。在他的祝寿词《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写到:“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寿宴奢华,觥筹交错,宾客坐而喧哗,尽数享乐于酒美肴佳,唯诗人举觞尽饮,惆怅满腹。虽为祝寿之词,却少了恭维与奉承,多了赞扬和钦羡。作为一个爱国志士,辛弃疾在祝寿之语中赞扬赵介庵才华出众,希望他带来春色,其雄心勃勃,希望被举荐而为国为民效力的志向昭然若揭,表现了慷慨热烈的豪情和隐含的深意。辛弃疾词作所表达的的爱国主义精神重在表现他怀才不遇和理想破灭的激愤之中。《摸鱼儿》,作者表达出“闲愁最苦”的心声,梁启超对其的评价:“回肠荡气,气节至于极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8]在1174年,辛弃疾在赴任建康江东安抚使任参议官所写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对于这点的描绘更是非常显著: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云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9]

大开大合的背景,可却是一副惨淡的氛围,极力的渲染着一种悲凉的抒情基调。作者在这种悲伤孤寂的环境之下,内心的煎熬可想而知,是该有多么的痛苦!这首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词人将豪迈与婉约相互糅合,在豪放的气概中,融入了他自身的忧思。刘扬忠曾指出,辛弃疾“创造出了一种既非一味喷张叫嚣地放个不休,也决不软媚香艳,而是熔二美于一体的全新风格”[10],正是因为这种创作方法的使用,才形成了此后他“豪迈沉郁”的词风。

朱德才教授对于“豪迈沉郁”[11]词风的评价是:它是一种兼具了豪放与沉郁的风格。在辛弃疾的词作中,具有着奔放与内敛的双重效果。所以它既能带给人慷慨激昂之感,也能使人产生莫明的伤感,与北宋苏轼词风有着很大的反差。苏轼与辛弃疾虽属同一宗派,可苏轼的词风主要表现出了一种超然脱俗,自然雄豪的特点;辛弃疾的词风主要表现是一种悲壮苍凉的风格。既表达慷慨激荡之情,同时也有着婉转哀思的情调,即所谓“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12]刘克庄评价这种词风,“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宴、秦郎之下。”[13]可见他对这种词风的推崇。

3.1.2 题材的丰富

闲置带湖的这一段时期,辛弃疾也在适应着新生活。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带给的悲哀,让词人的内心非常煎熬。种种因素的叠加,也就导致了辛弃疾的词风变化多端,描绘的题材就变得更加丰富了。

1183年,辛弃疾正式开始了他的带湖隐居生活。那么他在带湖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在《水调歌头·盟鸥》中辛弃疾写到: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14]

这是一首隐士之词。此时的辛弃疾就如真的隐士一般,每天的生活就是流连于天野之间,赏花喝茶,游历山水,心情自然变得愉快。这样就带给词人许多的创作材料和思想源泉,词风也变得更加通俗飘逸,同时也借鉴了口语化的写作特点,创作了《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等作品。这时期的词人虽然流连于山水之间,但心中的郁结却也时时影响着作者。例如他《清平乐·题上卢桥》词作,题材上描写山水,但却是寓情于景。“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流露出对于国家兴衰的感叹。

辛弃疾的山水词受到陶渊明的影响颇深,他的词作《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把“青山”拟人化,描绘了一个老人苍凉失落的心境。

辛弃疾在创作田园词上的成就,一个是对于传统的突破与丰富,扩充了表现手法。如他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对于农村夜景的描绘可谓是独具匠心,将农村夜景的特色极大地浓缩。不仅使内容丰富而且具有层次感,也把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此时创作的农村词,受到陶渊明、苏轼影响较深,不免对于农村生活加以理想化。[15]

大致来看,辛弃疾表现的是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可是他却是独具匠心,不拘泥于古法,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表现手法、语言风格、基调等,辛弃疾都有所创新。辛弃疾在这一时期,可谓是熔炉式的创作,对于不同风格都吸收借鉴,进行创作。不论是山水词、隐居词、农村词、抒情词等,辛弃疾皆可信手拈来。可以说此时的辛弃疾,在词的写作技巧上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清末王国维尤其推崇辛弃疾的风格,而于“南宋只爱稼轩一人”“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16]王国维用他的“三境说”,分析了辛词磅礴、纯真、无娇揉的特色。

3.1.3 多样化的风格

在隐居瓢泉期间,虽然辛弃疾的作品有很多是描绘田园风光的,作品描绘的景色之中透露出辛弃疾悲凉的情绪。可在这种大的风格背景之下,还是有着许多的慷慨之词,充满着斗志,其风格雄浑奔放。例如“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起看清镜,南冠好在,拂了旧时尘土”等。还有一些是对年轻时期的怀念之词,,其风格豪放。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少年横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等。在瓢泉居住时期,此时的辛弃疾已经是步入老年了,可他还是常常担忧自己的处境,词作之中透露出的是悲凉凄清的情绪。原来的轻狂早已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老人的愁思,其风格悲慨。例如“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今老矣,尚何堪”、“老病那堪岁月侵,霎时光景值千金”等等。

辛弃疾此时所作的《虞美人·赋虞美人草》,作者联想到古时的典故,联想到项羽和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一种英雄惺惺相惜的感情就在词作中体现出来。二者都是战场上的英雄,可结局都是以失败告终。一种英雄无可奈何的悲哀在作品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风格上沉郁悲凉 。词作如下: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17]

在这一时期有一个非常影响深远的标志,代表着辛弃疾得到词作内容变得更加深沉、思想更加抑郁、技巧更加娴熟,就是他创作了许多的咏叹事物的作品。这些作品有着共同的特点,即物我交融。例如《蝶恋花》“山要人来,人要山无意。”、《鹧鸪天·博山寺作》“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兄弟”、《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前来……与汝成言,勿留亟退,……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

联系作者的身世,想着自小为之奋斗的理想,所以词人心中不断挣扎、否定失败的情绪,就在物我交融的写作中表现了出来。他的抱负和情怀,他的愤恨和痛苦,都融入到对物体的描绘中。不仅使得所描写的物体具有了人性,而且还逾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因为生活的不易,处处被排挤打压,又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与矛盾,所以后来的词人词风就变得凄凉敏感、忧思难解。而他在这一时期的吟咏作品有着以下的特征:一个是他经常借助自然现象和物体表达自己的感情,另一个则是对于梅花的感叹尤其强烈。例如《瑞鹤仙·赋梅》中对梅花的描写,“想含香弄粉,艳妆难学”、“玉肌瘦弱。更重重、龙绡衬著。倚东风,一笑嫣然,转盼万花羞落”、“粉蝶儿只解,寻桃觅柳,开遍南枝未觉。但伤心,冷落黄昏,数声画角”。对于咏梅的这首词,辛弃疾运用婉约派的手法,婉转的表达了自己大志未酬的悲痛。另一方面,将豪迈与婉约二者并用,融为一体,所以词义就变得百转千回。这也是辛弃疾词风的一大变化。词中的悲叹、黄昏寂寥景色,无不和辛弃疾的一生相互契合,一时之间,花与人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重要。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长时间隐居山林的生活,辛弃疾的内心里已经变得如同农民一般。他已经脱去了士大夫的包袱,卸下了将军的铠甲,尽情地投入到自然之间,就大大开拓了词人创作的视野,意境更加的深远绵长,而且还使得内心的情感得以抒发,所以就诞生了许多所脍炙人口的名篇,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多的瑰宝。所以在瓢泉隐居的这一时期,辛弃疾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加的多样化,对于题材的开拓、思想的发展、语言的巧妙运用,都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玉奇先生对于辛词词风分析综合为“悲壮激烈,沉郁顿挫”、“凌高厉空,桀骜雄奇”、“旷放啸傲,冲淡高洁”、“浩瀚流转,博大渊深”、“秾纤绵密,玩转温柔”“悲恨幽怨,凄切苍凉”、“雄健婉曲、雅正清空”[18]。

3.2 辛弃疾词风转变的文学意义

王水照所言:“辛弃疾始终把社会责任的完成,文化创造的建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融为一体,并以此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19]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有着政治品节和高尚人格的尊崇,是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在整个的宋代,显得尤为突出,它主导着宋代文人学士的精神。这样的士子精神和文学紧密相连的状态,在以气节自命的辛弃疾身上表现尤为显著。门人范开所作《稼轩词序》言:“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20]辛弃疾一生所作之词有600多首,是那个动乱时代的真实写照,一如杜甫诗歌,词中承载着的是对天下兴亡的感慨、对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辛弃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精神上的独立,不羁的性情,词作中别开生面的创作。独具匠心,不受世俗风气的拘谨,便是他文学创作中的创新精神的体现。在政事上也是跳出了儒家谨言慎行的圈子,一定程度上偏离传统道德的约束。精神的独立赋予了辛弃疾独特的人文魅力,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人能出其右。经历着曲折的人生,辛弃疾创作出多样的词作,创作随着人生转折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变的是,他的词作,是整个宋代汉民族悲痛的投影,唤醒了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对民族的信仰。他的词泽被后世,世代相传,对于后来人的文学创作,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塑造,具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总结

辛弃疾的词风,具有着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特点,不仅是豪迈之风可以书写,婉约柔情之风使用起来也是信手拈来。他的词,除了雄健刚强、清丽的大致风格之外,因为他生活经历的变化,就导致了他词风变化多端,融入了多种风格。自然雅丽、诙谐幽默等也都形成了辛弃疾的多样词风。后人为此总结了辛弃疾的词风是为“稼轩体”,这是辛弃疾人生转折的变化的结果,也是他对于词的创作的凝练。

[1][6][7][9][14][17]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44,404,429,31,99,500.

[2]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M].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7:113.

[3]李肇翔.辛弃疾词.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45.

[4]黄宽重.略论南宋时代的归正人[M].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55.

[5]王水照.苏、辛退居时的心态平议[J].文学遗产,1991(2):2.

[8]梁启超.饮冰室评词[M].词话丛编本,1993:4308.

[10]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M].齐鲁书社,1990:232.

[11]朱德才.辛弃疾词新释辑评[M].中华书店,2006:9.

[1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M].中华书局,1986:3925.

[13]刘克庄.辛弃疾资料汇编[M].中华书局,2005(10):102.

[15]肖建敏.论上饶二十年生活对辛弃疾词创作的影响[J],青岛大学,2007(5):8.

[16]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1.

[18]张玉奇.辛弃疾词艺探胜[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993:115.

[19]王水照.王水照自选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3.

[20]施蛰存.词集序跋萃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99

(责任编辑:胡光波)

2017—01—17

王俨,湖北荆州人,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杨帆,湖北十堰人,湖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H1222.8

A

2096- 3130(2017)03-0012- 05

10.3969/j.issn.2096-3130.2017.03.004

猜你喜欢
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青玉案·元夕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辛弃疾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辛弃疾作词限酒